煲仔飯是一道源於廣東的美食,因用砂鍋當作容器煮製米飯而得名,也叫「瓦煲飯」。不過可並不是只有廣東有這道美味,在合肥,它叫「功夫煲仔」;在深圳,更多的是「潮州煲仔粥」;在山東,比較盛行的是以排骨煲為主,而且名字是「木桶煲仔飯」。只不過這道菜最開始的起源地是廣東,而且也在廣東地域內的流傳更廣且這邊的這個小吃更多而已。即便如此,在飯的品種分類上也有很多不同,比如廣式腊味煲仔飯,廣式香腸飯,排骨飯……等等。咱們今天主要介紹的,就是正統的廣式腊味煲仔飯。
早在兩千多年前歷史上就已經有它的記載了。其在用料上比較隨意,可隨季節局限,地域產出隨意調整。不過想要做出來一份好吃的煲仔飯,那可大有講究了,首先選用的大米的選擇上,做這個飯,通常用的是絲苗米,米粒細長,香味濃鬱。而且這種米吸水很強,所以能夠充分的吸取配菜和醬料的味道,蒸出來的米粒粒分明,煮出來的飯也有一種獨特的香。然後就是煮製米飯的工具,做這道菜一定要選好煲,最好是陶煲,它的保溫性能最好,而且受熱也比較均衡,做出來的飯和菜的味道才能完美的融合。
接下來,小編要講的就是做這道菜需要用的所有食材了。首先是主要食材上:新鮮的菜心準備一小把清洗乾淨,香菇兩到三朵(乾濕均可,幹香菇的話記得提前泡水),一個雞蛋不用打,臘腸(超市買的現成的就行,洗乾淨斜刀切成薄片),一小碗絲苗米淘洗乾淨提前泡半個小時備用,蔥和姜適量;然後是調料:味極鮮醬油,草菇老抽,食用油,香油,白糖(冰糖),蠔油,食鹽和雞精。準備好之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正式製作了。
這道菜的製作步驟:1,陶鍋內裡清洗乾淨擦乾水分,擦上一層油防止粘鍋。然後將泡好的米倒進去,加水,水量稍微多一點,開大火燒開,鍋開後轉小火繼續煮;2,十分鐘左右開蓋淋一圈食用油,然後在米飯上鋪上切好的臘腸和香菇,繼續蓋蓋煮十分鐘;3,在煮飯的功夫調好醬汁:3:1的比例放生抽和蠔油,另加一點老抽上色,再來一勺白糖幾滴香油然後加水攪開。另外起鍋將菜心燙熟,時刻注意陶鍋,等到能聽見滋啦滋啦的聲音開蓋子碼好菜心,淋上醬汁,在飯上打上雞蛋,繼續蓋蓋子燜五分鐘就做好啦。
顏色漂亮香氣濃鬱又好吃的煲仔飯看上去有食慾,吃起來鹹香美味,而且腊味經過風乾燻制之後還能開胃助消化,祛除體內溼寒。米飯維生素豐富,又健脾胃,通達血脈還能讓人耳聰目明。不過美味雖好,切忌不好貪吃哦,畢竟腊味的鹽分有些重,老人和小孩子的腎臟代謝功能都不太好,所以儘量少吃。而且好吃的食物熱量也都不低,正在減肥的小夥伴們看看圖片解解饞就好了,當然,小編也可以吃給你們看哦!
小編提示:一份好吃的煲仔飯有兩點很重要的地方一定不能忽視;其一是澆在飯上的料汁,一份成功的臘飯好不好吃就全看這道料汁的的味道了。其二就是煲仔最下面的那層金黃油亮的鍋巴,可千萬別小瞧這一層鍋巴,它跟普通的鍋巴可不一樣,這是一份煲的精華所在,對火候的掌握極其嚴格,而且陶鍋的底釉越是光亮,燒出來的鍋巴越是好吃,口感也更焦脆。再就是由於個人口味和喜好的不同,大家在做這個飯的時候用料的差異。由於各樣肉等食材的受熱程度不同,把全部的材料放在一起煮做到熟而又不過老,還要保持各種材料的營養,這就需要咱們熟知各種食材的耐熱度,把火候掌握好。
再一個剛買來的煲,跟我們平時炒菜的鍋子一樣都是需要開鍋的,一口好的陶鍋,越用做出來的飯也會越好吃。在開始用鍋之前,洗完鍋擦乾水分在砂鍋內壁塗上油層,反覆擦拭到陶鍋將油分吸收,再用小火讓鍋把殘餘的油吸乾,最後關火等鍋自己冷卻。當然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小編一樣沒事就喜歡往家裡抱各種各樣的鍋碗瓢盆。家裡沒有陶鍋或者砂鍋的小夥伴們不用擔心,電飯煲也一樣可以做出來這個飯,而且在火候的掌控上更簡單一點。電飯煲提示飯煮好之後,再一次按煮飯模式,米飯下面就能形成一層鍋巴了,喜歡吃的朋友們自己也來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