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臺灣臺北市的五種經典美食,看看有你吃過的嗎
文/最開心美少的
臺北市位於臺北盆地中部,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臺灣島上的第一大城市。臺北市是臺灣北部的遊覽中心。距臺北市16公裡的陽明山,是臺灣著名風景區之一,一年四季、陰晴雨霧,景象萬千。臺北也是臺灣的飲食中心,精華薈翠,多彩多姿。
1.大橋肉粽
大橋肉粽有30多年的歷史了,它餡香飯糯,不生硬如粒,也非軟爛如泥,蒸製的火候恰到好處。製作時要五花肉一塊,慄子一個,蛋黃半個,主要是靠五花肉提味,經過佐料醃製,再經炸、滷等手續,肥腴酥香。整個糯米用醬油及各種風味的調科一同炒,待至半熟後再包進粽葉裡蒸熟。粽葉分兩層,裡層是竹葉,外層是做鬥笠的桂竹筍籜,通常可以連續使用數次,並有特殊香氣和保溫效果。粽子用的甜辣醬是獨家配製,鹹甜適度,麻而不辣,在熱騰騰的肉粽上淋以醬汁時,立即散發出誘人的香氣,連吃兩個,再來碗湯,就頂上一頓夜餐了。
2.狀元糕
狀元糕,一種米粉做的小吃。臺灣老一輩人都叫它「筒仔稞」。說起狀元糕,還有段來歷。那是在唐朝,有一位窮秀才赴京趕考,途中盤纏用盡,無以為繼,便利用家鄉出產的竹筒製作一種米糕,沿途叫賣,終於如願以償,並考中了狀元。這件事為皇帝知道後,大為讚賞,就將這種米糕賜名為「狀元糕」。狀元糕的做法是把蓬萊米磨成粉,篩濾後,放進木頭削製成的圓筒狀容模裡,中間和表面各添加摻糖的花生、芝麻或蜜餞,然後加熱炊蒸約一分鐘就行了。狀元糕也可以做成鹹的,只要把花生、芝麻等餡料換成肉醬和爆蔥。臺灣有句老話「食狀元糕,生好囝」。傳統的婚宴習俗中,一對新人常吃點狀元糕,希望討個好兆。科舉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狀元」也非人們所望,但好子好孫,子秀孫賢卻是大家的希望啊。
3.排骨湯
排骨湯的材料選用大排骨,有點象丁骨的厚片,先煮去r血水,再選擇鮮脆的大白蘿蔔切成塊,與排骨一起用文火慢熬。幾個鐘頭之後,清澄的排骨湯才算成功。那清香的原味,排骨軟爛不靡,蘿蔔透明似玉,精華都在湯中,輕啜一口,不油不膩,清甜甘爽,十分愜意。喝排骨湯,滷肉飯和卷是最佳的褡配。滷肉汁用特讎的配方熬出,澆在飯上並無膩嘴的感覺。適時炸出的雞卷,外表是金黃色的豆腐皮,酥脆爽口,裡面是肉丁、洋蔥,香軟適宜,再蘸點甜辣醬,煞是過癮。小菜是當令蔬菜,紅皮菜、茄子、皇帝豆、菜脯蛋、糖醋排骨等,任顧客選挑。
4.原淨牛肉湯
龍山寺前的夜市是臺北出名的小吃中心,在夜市的中央部位,有「原淨牛肉湯」的牌子,標明用的是本地產的「土牛」,絕沒用進口牛,果然吸引顧客。「原淨」就是原汁,煮後不任意「灌水」,滴滴原味精純,湯鮮肉味細膩腴美,令人回味無窮。炒牛肉用大蒜、辣椒以及沙茶,再加上一把空心菜就成了。幾個冒著熱氣的「狗田鍋」裡,有原汁的,滷的,補藥的,幾位夥計忙得團團轉,食客也不見少。吃補以牛鞭燉中藥最受歡迎,不過這是比較燥熱的補品,搞不好吃了要流鼻血。滷牛肚和牛筋,除了幾十年承襲下來的「老滷」外,也不時加添中藥香料包,再配上嫩薑絲、蔥花、九層塔,蘸點辣醬,最是享受了。
5.鐵板燒
富於吃食樂趣的「鐵板燒」,源於日本,傳到臺灣後,成為「日本的做法,美式的吃食流程和中菜的口味」,顧客的圍坐在大小有如兩張飯桌那樣大的熱鐵板旁,根據各自的喜好選用美味,有牛排、雞肉、魚肉及海鮮類的乾貝、龍蝦、蠔、墨魚、田雞腿、羊排以及蔬菜類的香菇、金針菇、菠菜、蘆筍、銀菜和洋蔥等。厚重的大鐵板上,新鮮的肉品等材料,在植物油的煎潤之下,滋滋作響,一旁的廚師以熟練的手法玩弄著兩把菜鏟,上下翻飛,頃刻小吃就到了你的嘴邊。
好了,這次最開心美少的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