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聯想,遇上了或許更愛國的華為。
11月20日晚間,華為在官網上悄然更新了B系列電腦的新成員——型號為MateStation B515的桌上型電腦。
華為做臺式機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所圖甚大——早在今年8月,華為發布MateBook B,這是華為首個主打政企客戶的商務系列產品線。不過,由於臺式機才是政府採購大頭,所以這款筆記本電腦並未掀起多大風浪。此次商用桌上型電腦的推出,意味著剛出售榮耀業務的華為,盯上了政府臺式機頭號供應商聯想的蛋糕。
兩家「愛國公司」要開戰了。
聯想:穩坐王座16年
在政府IT採購領域,聯想稱霸之路始於2002年。
當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聯想作為國產民族企業,迅速跟上大潮。在不久後的2004年,聯想的PC產品擊敗了身為「國際大牌」的惠普和戴爾,在國內政府行業IT設備採購份額中佔據榜首,市佔率接近50%, 比上年增長了35.67%。
這種增速背後,離不開「民族企業」四個字的加持。聯想作為中國人驕傲的高光時刻,發生在2005年的5月1日的下午3點。
彼時,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同時任命楊元慶接替柳傳志,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擔任非執行董事。聯想當年以130億元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也是在那時,「買聯想」成了政府採購過程中,心照不宣的「政治正確」。
一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其採購都偏好本國產品;二來,在政府採購的邏輯中,損耗周期與價格之比,較之性能與價格之比更為重要。簡單來說,就是在同等價位中,選擇最抗用耐造,使用年限最長的,而不是性能最好的產品;三來,政府採購比消費級別的產品更看重保修,一般都要求保修3年起步,有的地方甚至要求至少提供6年質保。
以上海市2014年8月15號出臺的《上海市市級行政單位通用辦公設備家具配置標準》為例,政府採購的桌上型電腦使用年限至少為5年,且價格不超過6000元人民幣。
來源: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財務處
照此標準,還有什麼比聯想更適合政府辦公設備遴選標準的選項嗎?
民族之光、抗造耐用、售後完善……這些恰到好處的標籤,造就了聯想PC在政府採購領域的霸主地位並帶來持續增長。聯想官網的一份數據指出,從2016年的2萬臺到2017年的8萬臺再到2018年的15萬臺,聯想品牌PC產品在我國政府採購電商市場的年銷量一直在大幅增長,市場份額更是由2017年的60%增長到了2018年的70%。
15萬臺電腦背後的政府市場有多大規模?
放大燈團隊查詢到的一份南京玄武區公示聯想商用電腦政府採購案公示文件顯示,該筆商用電腦的成交單價為4850元,型號為揚天T4900d商用電腦21.5英寸屏。
若以此價格估算,聯想2018年在我國政府採購電商市場的年銷售額約為7.2億元,整體市場規模超10億元。
根據聯想集團2020/21財年的中報,2020/21的上半財年,聯想總營收為60.90億元美元,其中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收入為了10.53億美元的收入。
相比之下,哪怕政府市場依舊維持在2018年的10.3億元左右沒有增長,聯想在其中的收入也十分可觀。
霸主地位可不是虛名,十幾年來,在政府PC採購王位上的聯想,很難有撼動地位的挑戰者。
但現在,華為來了。
PC王國的新陳代謝
從多數消費者的感知來看,華為在通信,尤其智慧型手機領域有著極強存在感。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手機季度跟蹤報告,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約8,480萬臺,其中華為以3510萬臺的出貨量,佔據了41.4%的市場份額,高居市場第一,並遙遙領先於其它一眾廠商。
儘管出貨量同比下降,但華為的智慧型手機從各個維度上都是國內第一。數據丨IDC
但鮮有人注意,華為的PC業務增速,並不遜於智慧型手機。
在2020年8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稱,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顯示,華為在中國筆記本市場佔有率達到16.9%,僅次於聯想,排名第二,已然進入市場第一梯隊。
令同行心生畏懼的恐怕不是增速,而是相比遍地開花的聯想筆記本產品線,華為依靠「輕薄本」這一個細分品類,僅用了四年多,升至筆記本市場第二名。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這款臺式機新品雖然低調,但能面世已實屬不易。
2020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制裁禁令正式生效,三星、臺積電、東芝、索尼等企業確認斷供華為。但還好,AMD、Intel等廠商趕上了「逃逸速度」。9月19日,AMD取得對華為供貨的許可,華為的禁令對AMD的業務沒有產生重大影響。9月22日,英特爾已獲得美國當局許可,可以繼續向華為提供特定產品。
要不是這兩則供貨許可,華為別說挑戰聯想臺式機「採購之王」的地位,連維持原有PC生產都是個問題。
多數用戶並非發燒黨,不懂參數,只看品牌,這意味著「營銷」在國內3C數碼產品市場依然很重要,「愛國營銷」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愛國」不是禁臠,而是人人都引以為傲、甚至還能帶來利益的事。從本世紀初至今,「愛國」與數碼營銷如影隨形,無論是直接叫「愛國者」,還是「民族驕傲」的聯想,「新國貨」的小米,又或是近年處於中美關係風口浪尖的華為,無論它們承認與否,「愛國」都曾給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不過,作為國產IT產業崛起裡程碑的聯想,有「同款電腦國內定價高於國外」的黑歷史,即便被政府青睞,也終不免被群嘲「老牌愛國企業聯想被資本主義腐蝕為美帝良心」;華為承載的「愛國」情懷更激進,不論是CFO的至今不明的境遇、還是川普政府的制裁,或是其在5G領域展現的「大國實力」,都是很多消費者為「愛國」買單的動力。
因此,如果華為和聯想打起來了,那不如說是愛國公司的新陳代謝。
貿工技的歷史進程
挑戰聯想的只是華為一家嗎?可能不是。
一方面,PC廠商們製造「掌上電腦」的野心,隨著智慧型手機的誕生而幻滅。除了異軍突起的蘋果外,聯想、惠普、華碩等電腦廠商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布局都不溫不火,最終落得只能固守PC陣地。
另一方面,小米、華為、redmi、榮耀這些後起之秀在手機領域攻城略地後,並不滿足於將戰場局限於手機,一邊開始涉足AI、IoT等前沿領域,一邊默契地從筆記本入手,向PC市場發起挑戰。
在此前,桌上型電腦領域一直是手機廠商們從未嘗試過的禁區。作為對手,華為在PC領域誇張的增長速度足以令聯想感到慌張。華為在過往「財報」中披露,2018年,華為PC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330%。2019年,華為PC發貨量同比增長超過200%。
人們消費電子數碼的推手,已從PC製造商逐漸變成手機製造商。智慧型手機公司在政府採購領域搶食傳統PC公司的地盤,也是必然趨勢。歷史的進程不可違拗,華為只不過是走得最遠的那個。
愛國公司們的戰爭一觸即發。一方是愛國的全新象徵、擁有完備軟硬生態和銷量維持高增長的華為,一方是缺乏生態支撐、愛國情懷消耗殆盡的聯想。勝負猶未可知,但自古以來屠龍者成為巨龍的故事並不少見。
聯想也好,華為也罷,以「愛國」之名營銷,縱然登上霸主地位、拔得PC市場頭籌,又能得幾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