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演講中談到了智慧財產權對經濟的貢獻以及聯想存在的問題。
倪光南指出,我國智慧財產權對GDP的貢獻是11%,而在美國,智慧財產權對GDP的貢獻達到30%以上。與此同時,我國智慧財產權進口費大大超過出口費,且逆差正在擴大,其中1/4的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是美國進口。「能否保護智慧財產權是高技術企業創新能力興衰的關鍵。」
倪光南還比較了華為和聯想在過去30年的發展。他說: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在1988-1995第一階段,聯想的「技工貿」勝過了華為的「貿工技」,在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元,是華為的4.5倍。而從1996到現在的第二階段,華為的「技工貿」勝過了聯想的「貿工技」,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聯想市值81億美元,而華為估值已超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他認為聯想股改後的問題,一個是發展路線,一個是科技人員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
倪光南認為,聯想是從計算所分離出去的,計算所當時投入130餘名有經驗的科技人員,帶著上億元價值的智慧財產權,以及工資、場地、設備,因此聯想不是某個人創造出來的。聯想在2000年左右實行的股改,通過這個股改,計算所變成0,說是計算所的股權歸到科學院了,但是計算所股權中包括了科技人員的智慧財產權,而歸到科學院的股權,就是「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的資產,不包含任何科技人員智慧財產權。
「顯然,聯想股改結果是高管獲得了很大股權,而投入智慧財產權的計算所科技人員沒有股權。」
柳傳志和倪光南曾在聯想共事,兩人因為技工貿和貿工技的路線之爭產生矛盾。結果是柳傳志掌管聯想,倪光南出走。而兩人十幾年的積怨至今未化解。只不過,聯想這幾年的發展窘境,讓柳傳志當年的路線受到了質疑。當年柳傳志堅持走貿工技路線,以貿易為主,帶領聯想走向壯大。這也是他被倪光南詬病的地方,「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下降了。」
「柳傳志沒投入資產和智慧財產權,最初是副總經理,是0%。股改後他的股權不斷增加,現在是15.9%。一個沒投入智慧財產權和資產的公司高管,擁有那麼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企業中是很特殊的。」倪光南說,「聯想股改的最大問題是將科技人員智慧財產權歸零。」相比之下,華為最初,投入資產的任正非佔有華為80%的股權,而現在只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