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23:2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我們在路上
記錄一百萬拉薩人的小康夢
講述拉薩脫貧故事
拉薩融媒在行動
在海拔5000米之上
看高原經濟新貌
16人團隊,5200多公裡行程
走村入戶,與老百姓話家常
訪增收, 問冷暖
展現十一個縣區脫貧致富成績單
《高原零距離》之縣區長訪談錄
第五站
我們走進拉薩市林周縣
林周,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天然形成的地方」,它地處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充沛的水資源及廣闊肥沃的土地資源,使得林周縣成為拉薩市的農牧業大縣。2018年10月,經自治區政府批准,林周縣正式退出了貧困縣。林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有什麼新亮點和新舉措呢?我們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周縣委書記次仁頓珠一起去看一看吧!
卡孜鄉 · 「三巖」片區易地搬遷點
卡孜鄉「三巖」片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裡有著一棟棟非常漂亮的藏式二層小樓,環境非常乾淨整潔。
次仁頓珠介紹,截至目前,這裡已安置搬遷群眾有69戶511人,未搬遷群眾有129戶900多人,整個規模要達到1500多人,搬遷群眾主要是來自兩個地方,昌都市芒康、貢覺兩縣的「三巖」片區搬遷群眾。
次仁頓珠介紹,為了讓搬遷群眾儘快適應新生活,林周著重解決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解決住房的問題,根據相關住房要求,每個人的住房面積不少於25平米,這一方面該安置點基本上已做到位。除了安排住房以外,還解決了房屋內的水電及通訊問題。第二方面,就是給搬遷群眾配套生產資料,以每人兩畝的標準為搬遷群眾分配農田。
為了解決群眾的「出行難」問題,這裡還專門設立了農村客運的線路,讓搬遷群眾的出行更加方便。同時,為了讓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新生活,林周縣在「三巖」片區特地成立專班工作隊,以便解決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文化差異等問題。
強嘎鄉 · 飼草種植基地
曲嘎強村飼草種植基地種植的主要品種有燕麥草和箭舌豌豆混播。僅去年一年,曲嘎強村箭舌豌豆和燕麥草種種植面積就達4500畝,年總收入達到616萬,平均每戶收入達7萬元左右,實現了從播種到收割的機械化運作。
次仁頓珠介紹到,旁多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完成以後,彭波整個灌溉區將形成如同血管一樣各種大小的水渠,能保障農田的蓄水、灌溉、排水等,這樣大大提高了老百姓務農的積極性。
格桑塘 · 犛牛養殖基地
格桑塘養殖基地建設於2018年,目前,養殖基地由林周縣淨土運營,總存欄量為2085頭。
格桑塘養殖基地有別於傳統的放牧模式,這裡將養殖模式轉變為一種集約化、半舍飼化的飼養模式。
格桑塘養殖基地著重解決本地建檔立卡戶的就業,在這裡,技術人員手把手地將整套飼養管理模式傳授給當地的老百姓。通過學習科學的飼養技術,當地群眾養殖犛牛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在脫貧攻堅中,林周縣交出了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如今,林周縣建檔立卡戶全部實現脫貧,返貧率為0,林周縣徹底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離年底收官不足三個月,林周縣將一鼓作氣、乘勢而上,努力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接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序銜接。
來看看林周縣的特色脫貧路
↓↓↓↓
原標題:《縣區長訪談錄│林周:種養結合繪就綠色發展畫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