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不得不承認,我國各階層的「鄙視鏈」,從孩子們小時候就形成了。
前不久在上網看到這樣一件事:
初中生小琳學習成績很好,但朋友不多,在學校總是沉默寡言,有時與同學交流,也會表現得不太自信。
原來,小琳的父母都是清潔工,是小琳學校附近的環衛工人,因為這件事,小琳被很多同學「瞧不起」。
也因為這件事,小琳經常被校園暴力:「她媽媽是掃大街的」……
終於有一天,她忍不了了,對著欺負自己的同學大喊:「清潔工怎麼了!這是一份工作,你們的父母還不一定能做呢!瞧不起別人的人,遲早被人瞧不起!」
聽到小琳這些話,同學們顯然是沒想到的,全部灰溜溜的走掉了。這一仗,小琳贏了。
但校園中類似的事,卻不會因為小琳這一舉動,徹底消失。
校園中的歧視現象非常普遍,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他們的眼界世面等等,都存在一定鄙視現象。
比如有些孩子從小吃進口奶粉,用高級餐具,看的繪本都是進口貨,父母的經濟條件決定了孩子的生活質量。
如果家長不能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他們會認為社會中所有人都是這樣的生活狀態,在以後的社交中就容易無意識的傷害到其他小夥伴。
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出生貴族,有些孩子甚至連普通家庭都算不上,而這些人就容易成為校園中,被歧視的一類人。
貧窮並不是孩子的錯,但他們還是會面對其他同學惡語相向,「你穿的是什麼啊,破破爛爛的,看我的AJ多漂亮」,「她的午飯從來都只是大米飯配鹹菜,這怎麼吃得下去」……
這些看似童言無忌的話,一定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早早出現心理障礙,成為一生都揮之不去的陰影。
造成校園歧視的原因非常多,比如家長的教育方式,校園中慢慢形成的風氣,老師的管理方式、老師的自身素質等等,這些都會影響某個團體的行為習慣。
想避免,或許只能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中改變,有時候,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本方法。
歧視是人性的一種埋在心底的劣性,有時孩子會自己生出歧視行為,他們會突然說「這個老奶奶穿的真破」等類似的話。
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借著這個機會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讓他們知道歧視行為是不好的現象。
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就是一張白紙,家長千萬別認為他們會自己學會什麼,有些事或許不是故意的,所以此時,家長就應該指出他們的問題,並及時糾正。
孩子身上的一些品德,並不是一瞬間就形成的,這需要家長對他們進行深刻教育。
比如見到熟人要禮貌問好,見到親戚要熱情打招呼,見到比自己年齡大的人要有禮貌,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品格。
其次,家長還需要教會孩子謙虛謹慎的性格,要正視其他人的不足和缺陷,不能以自己的長處與其他人短處相比,這些都需要家長告訴孩子。
處理生活中任何事都要以平常心對待,教育孩子也應該是這樣。
當你的孩子是被歧視的一方,首先要教會孩子正視這件事,當你勇於直視「缺陷」時,它就不再是你的軟肋。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被人問到:「你為什麼不穿名牌」,大可直接回答說:「我不穿名牌,是因為沒有錢」。
有沒有錢,有多少錢,不應該成為困擾孩子的問題,這應該是成年人應該考慮的問題,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真正的財富永遠是腦袋裡的知識,當你看過足夠多的書,豐富過足夠多的經歷,才會積攢足夠多的財富,金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遇到什麼,回到家都有爸爸媽媽的疼愛,哪怕我們沒有錢,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只要大家相互依靠,家長能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這就足夠了。
只有這樣,孩子在未來才會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未知,面對將來,他們會充滿勇氣和信心,去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被同學歧視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