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自助機只能掃碼 老人問啥是微信支付寶?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打通老年數字鴻溝的梗阻在哪兒?

自今年2月下旬以來,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患者可以通過撥打114等電話預約,也可以通過手機訂閱醫院服務號、下載醫院官方App等渠道網絡預約,每個渠道都有一定數量的號源。

對於多數患者來說,此舉可免除窗口排隊掛號的麻煩,降低人員聚集導致院內感染的風險。但對很多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尤其接打電話都有困難的老年人來說,醫院掛號門檻的陡然提升,導致他們獨自就醫變得格外困難。

近日,記者深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宣武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多家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追訪因預約掛號造成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

以前搬個小馬扎,蹲宿也能掛上號

「趕緊地,再晚兩步,號兒就被人用手機搶光了!」10月10日早晨7點,李玉蓉緊捯碎步,催促身後的老伴一起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樓裡衝。

門診大廳裡巨大的顯示屏和隨處可見的自助機,反覆滾動著「我院全面取消現場掛號」的內容。樓內顯眼處擺放或張貼的宣傳板上,詳細介紹有關網絡預約掛號的流程。  

此時,這家醫院唯一一個現場掛號的窗口——面向7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窗口,已經排起了長隊。老人們一個比一個來得早,仍有點兒神色緊張。

「不知道還有沒有號了?」隊伍中總能聽到有人這麼嘟囔,「打114電話預約,號源特別少,動不動就約到倆仨月之後,我等不及啊!」有老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我前兩天來都沒掛上號,今天再來碰碰運氣。」今年78歲的李玉蓉對記者說,「現在都用手機網上掛號,我哪兒會啊!別說上班時沒用過手機,剛退休那幾年也沒時興呢。除了接電話,手機上別的功能我也不會用」。

李玉蓉身材瘦小,眼圈又黑又深,說話時雙手不由自主地在身上撓幾下。「我這身上癢了好一陣了。最近癢得每天後半夜才睡著,四點鐘又醒了。」她邊說邊摘下頭頂印著北京申奧標誌的紅色棒球帽,指著灰白且稀疏的頭髮對記者說:「現在連頭皮都癢得厲害。」說著,又使勁地抓了兩下頭皮。

李玉蓉先是抱怨兩個兒子都指望不上,隨即又跟記者嘆氣道:「他倆各自都有倆兒子,一早一晚都得接送孩子。工作忙得十一都沒放假,還能指著他們來給我掛號?」她還以為讓兒子用手機幫忙掛號,得讓他們帶著手機到醫院才行呢。

「這一輩子我什麼事都自己幹,老了老了連看個病都不行了?」她心有不甘地說。

排在李玉蓉後面的鐘德銘老人,今年已經82歲了。他讓兒子給自己預約掛號,由於不會用自助機,他只好排隊取號。他說醫院裡有熟悉的醫生,可自己一輩子最反感走後門。如果有辦法,連兒子他也不願意麻煩。

「以前哪怕凌晨4點多,我搬個小馬扎過來,蹲一宿也能掛上號。現在非得靠別人了!」鍾老爺子忍不住懷舊起來。

7點半,掛號窗口開了,排到李玉蓉時皮科沒號了。「我不是非要掛專家號,晚幾天的能掛上就行。」她跟窗口人員懇求道。但窗口只能掛今明兩天的號,對方也幫不上忙。

按照預約掛號流程,醫院自助機上可以掛4日之內的號,手機App上可以掛8日之內的號。記者查詢除當日和第二天外,這家醫院皮科號源尚足。但自助機需要通過支付寶、微信掃碼,或者插入銀行卡付款,手機掛號則要綁定個人銀行卡帳號。

李玉蓉既沒有支付寶和微信帳號,也沒有銀行卡,眼看著還有號,可她卻掛不上。

一位在自助機前排隊的年輕姑娘,主動提出幫她掃碼支付。李玉蓉驚喜之餘,趕緊塞給姑娘十塊錢。對方幫她把醫保卡插進自助機,沒想到輸入手機號時卻卡殼了——李玉蓉連自己的手機號碼都不記得,忙問身邊老伴,老伴也搖頭。

「我使勁記了,還是沒記住……」她從自己拎的布口袋裡,掏出一個巴掌大的筆記本,連說:「對不起,我有點兒慢,等等我啊。」她邊翻邊不住嘴地向這位姑娘還有排在後面的人道歉,甚至下意識地點頭哈腰起來。

她的筆記本裡記得亂七八糟,還夾了一些零碎的紙片和名片。她一邊翻紙片一邊稀裡譁啦地往地下掉,李玉蓉也顧不上撿,嘴裡還在嘟囔:「就記在這上面了,馬上就找到。」終於,她指著一串號碼對姑娘說,這就是自己的手機號。對方輸入以後,總算幫她掛上號了。

「謝謝!還是閨女好啊,我要是生個閨女就好了!」她不停地感慨道。

啥是微信支付寶?

劉蓮蕙不僅比李玉蓉歲數大,也比李玉蓉還固執。

10月12日,北京的天氣分明是響晴薄日,劉蓮蕙卻拎著一把長柄雨傘,出現在廣安門醫院的門診樓裡。

她穿著灰色的羊絨衫,外面套著藍印花布的褂子,落落大方,只是走路有點瘸。「我今年本命年,要不是年初摔了一跤還做了手術,走路可利落了!」84歲的劉蓮蕙告訴記者,她不願意拄拐,擔心讓人看出老態,拿著長柄雨傘可以維持些體面。

她十一假期前就打聽到,給自己做手術的王醫生,節後9日、10日、12日出專家門診。她按時連來兩天卻沒掛上號。廣安門醫院是中醫醫院,老年患者格外多,儘管醫院預留了兩個老年窗口,但只能掛當天的號,專家更是一號難求了。

12日一大早,劉蓮蕙老人還是沒掛上號。她想再碰碰運氣,一直等到下午依然無果。記者在自助機上查詢發現,後面幾天還有王醫生的專家號,但窗口不能預約掛號。

聽完老人訴求後,自助機旁的導醫耐心解釋說:「這些自助機只能掃碼支付,連銀行卡都不能刷,您微信或支付寶裡有錢嗎?」沒想到,劉蓮蕙竟反問道:「啥是微信支付寶?」

她還掏出自己磕得掉皮的老年機,一邊摁下114按鍵,一邊嚮導醫展示:「114裡面半天也沒說掛號的事,一會兒讓摁『1』,一會兒讓摁『2』,搞不清什麼名堂。」

在醫院門口保安的指引下,她拄著雨傘問了七八個人,終於找到門診辦公室。進去訴說一番,對方說:「要不您找醫生加號吧?」

「我不願意給人家添麻煩!聽說王大夫今天做手術,很晚才結束,我也等不起了。」老人還向記者透露,她不放心把醫保卡和現金給志願者或年輕人幫忙,「那機器上寫得明明白白的,不要把醫保卡給任何陌生人」。

一位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門診樓服務的志願者說,每天幫患者解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預約掛號。「但對那些沒有手機,連銀行卡也沒有的老人,想幫也幫不上忙。」她還向記者反映,此前志願者中也有一些退休的老年人。由於他們也不太會操作手機,很多志願服務都幫不上忙,只能簡單地為患者指指路。

回家慢慢研究這個二維碼

廣安門醫院門診的5號和7號窗口,是專為60歲以上老人服務的。在這兩個窗口中間的顯示屏上,一直有播放如何通過微信訂閱醫院服務號預約掛號的視頻,流程演示得很詳細。

記者根據演示步驟操作,對比發現手機號源比自助機號源更充足。但窗口排隊的老年人,幾乎沒有一個人關注這個視頻,大家都不無焦慮地盯著隊伍的行進方向。

「你們年輕人覺得簡單,對我們來說可沒那麼簡單。我也一步一步學過,結果記住這個忘了那個。後來乾脆別費事了,還是排隊吧。」一位排隊的69歲老人對記者說。

10月12日,記者看到一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老人,來到北京中醫醫院諮詢臺打聽如何預約掛號。諮詢人員指著印有「京醫通」二維碼的立牌,請老人用手機掃碼掛號。這位老人是帕金森患者,好不容易才點到「掃一掃」,手機卻沒有任何反應。

諮詢人員接過老人手機才明白,雖是智能觸屏手機,可沒有開通網絡數據服務。老人自言自語地說:「要不我把這個二維碼拍下來,回家慢慢研究吧。」

老人顫抖著拍過「京醫通」二維碼,重新點進手機相冊,卻找不到這張照片了。「我剛拍的二維碼去哪兒了?」他動作很慢地挨個點開手機相冊裡的每一個文件夾。記者看到幾乎每個文件夾裡,都有幾張他拍過的各種二維碼。他分不清哪個是剛拍的。似乎也不想再問下去了,只是搖搖頭走出醫院。

相比之下,康蘭芬在西苑醫院接受的導醫服務則體貼得多。「姑娘,您能教我網上預約掛號嗎?我每次看病都要跑兩回,一回掛號,一回看病,太麻煩了。」她嚮導醫女孩求助。

「奶奶,網絡預約掛號得用手機綁定個人帳號,對您來說確實有點難。以後您就打我們醫院的預約掛號電話,然後帶證件來窗口取號就行。」導醫女孩熱心地說。

康蘭芬支吾一聲走了。記者追上去,只見她嘆了口氣,抬手把銀白的頭髮往耳後一別,露出自己的助聽器:「你看我這耳朵,打電話聽不見啊。」

原來,大於80分貝的聽力損失,即使戴助聽器也很難聽清電話內容,需要配備專用設備,經過特定訓練才能實現。西苑醫院為患者預留的這條預約掛號的捷徑,78歲的康蘭芬還是走不通。

我的手機只會用它打電話

10月10日下午,獨自到北京中醫醫院掛號看病的劉廣茂,得知要用手機預約或者自助機掛號時,只說了句:「我不會。」然後扭頭就走,乘坐電梯上了四樓。

他徑直走到心內科,看見有患者從診室出來,趕緊進去請醫生加號。接下來,他也不去掃碼分診等待叫號,仍舊乘患者就診間隙,加塞兒擠進去請醫生看病。

今年83歲的劉廣茂,雙腿都做過手術。雖然腿腳看著利落,但每走一段時間路,就得停下來歇一會兒。

「多虧醫生給加了號,不然今天又要白跑。之前去安貞醫院看病,白跑了好幾趟,人家現場不掛號了,醫生也沒有權限加號。」劉廣茂是坐公交車來的,單程就要1個多鐘頭。

雖然和兒子住在一起,可兒子卻幫不上劉廣茂的忙。因婚姻破裂,兒子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劉廣茂不僅自己要掛號看病,還要給兒子掛號看病。他患有白內障,看不太清手機屏幕,除了接打電話外,其他手機操作都不會。

10月19日中午,在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樓前的長椅上,王淑娟忍不住連聲嘆氣——沒有預約,自己連醫院的門都進不去。

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患者就診須知顯示,除了北京健康寶和國務院行程碼以外,還需出示當日就醫的預約憑證。各處顯要位置,都張貼著「無預約患者不能進入院區」的告示。

今年70歲的王淑娟,近來感覺腸胃不適,想到醫院來看看。她和老伴都不會用手機掛號,在門診樓前簡易棚屋的諮詢臺想問問,排了半個小時隊,也沒排到自己。結果胃又疼起來,只好先坐在長椅上休息一下。

王淑娟說,女兒很關心自己,可她不想給女兒添麻煩。她的獨生女兒被單位外派到美國常駐,因為疫情回不了國。「女兒在國外工作,我還有兩個外孫子,小的1歲、大的3歲,本來應該過去幫忙的……」王淑娟說到這裡眼圈紅了,「網上每天下午4點放號,女兒那裡就是凌晨1點。我真是不忍心讓她幫忙……」    

(文中受訪老人均為化名)

【更多閱讀】

社區裡聽老人言:為何對智慧型手機「敬而遠之」?

新華每日電訊10月26日報導,在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日新月異。看病就醫、網絡購物、水電繳費、銀行理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往往靠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搞定。

然而,由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老年網際網路生活研究報告》顯示,46.3%的中老年人從未用過手機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爾用,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經常用。

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一部分老年人卻離數字生活越來越遠。我國2億多老年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並不適應電子支付在內的新技術。一群被邊緣、被忽視的「銀髮族」遭遇數字鴻溝。

在呼籲全社會關注老年人的同時,我們更要追問,打通老年數字鴻溝的梗阻在哪裡?

近日,記者走進北京部分社區,傾聽老年人的煩惱和心聲。

屏幕字小看不清

10月18日星期天,家住河北省固安縣的劉典聲,早晨六點多就往北京南郊的大興區趕。他大清早出門,只為了去銀行取錢。

今年66歲的劉典聲,原先住在北京市豐臺區。兒子結婚時,房子讓給兒子作婚房,自己和老伴在毗鄰大興的固安買了一套房。

前兩天,劉典聲在北京銀行的一筆定期存款到期。考慮到固安沒有北京銀行網點,以後存取不方便,他決定把錢取出來,換一家銀行存。

35公裡外的大興支行,是離固安最近的北京銀行營業網點。周末早晨的大廣高速上,沒有京冀兩地通勤的上班族,943路公交車一路飛馳。8點半不到,劉典聲就到了大興支行門口。

發現前面只排了一個人,劉典聲非常滿意,一大早的辛苦沒白費。美中不足的是,出門時沒添件大衣,風吹著有點冷。

為取錢大老遠跑一趟,劉典聲也無可奈何。他知道現在能通過手機銀行直接轉帳,但卻沒想給自己手機裝一個。

「手機上的各種小玩意兒,看上去密密麻麻,眼花繚亂,找不到應該按那兒。上面字也小,根本看不清。兒子讓我別用了,萬一看錯小數點就真麻煩了。你看我這上面的字小不小。」說著,劉典聲掏出自己的手機,當著記者打開一條簡訊通知。明明是特大號字體,此刻在記者眼中,竟也變得小了起來。

「你們記者應該呼籲呼籲,讓銀行多開幾個窗口。」劉典聲此話一出口,隊伍前後的幾位老人紛紛附和。

然而,銀行線下網點正在大幅瘦身。據媒體報導,近兩年,商業銀行機構退出列表中,有6366家商業銀行網點關閉。截至10月16日,今年已有超2000家商業銀行網點退出。

如今最怕驗證碼

在61歲的徐志寅眼中,銀行排隊算不得什麼。

「只要願意等,到銀行總能把事辦了。就算不會用機器,旁邊還有工作人員幫忙操作。真正不方便的是打車。不會用手機,現在連車都叫不到。」他對記者說。

徐志寅和老伴來北京3年了。自從兩年前女兒生了孩子,他們的生活就圍著外孫轉。只有周末,女兒女婿照顧小孩,老兩口才「下班」,有兩天自由活動時間。

徐志寅向記者回憶起他的「慘痛」經歷:「我有個老同學,家住紅領巾公園附近。有次去他那兒吃飯,想打車回望京。結果,根本打不到。」

當時,徐志寅在路邊伸手招車,亮著「空車」標誌的計程車,一輛輛呼嘯而過。好不容易有一輛到跟前停下來,司機擺擺手,原來已經被預約了。

徐志寅知道現在有很多打車的軟體,最有名的是「嘀嘀」,但他從未獨立成功使用。

不是不想用。女兒給他演示過,怎麼定位、怎麼叫車,還幫他綁定了銀行卡。但一到自己用的時候,老是手忙腳亂記不住。

對智慧型手機,徐志寅並非一竅不通。平時他買菜就用微信掃碼支付,還能在家庭群裡搶個紅包。但他覺得,微信掃碼操作相對簡單,打開只需要掃一掃。「別的軟體,不像微信用得那麼頻繁。事到臨頭用一次,就容易忘。」他說。

徐志寅最怕輸入驗證碼,這是他對很多手機軟體「敬而遠之」的重要原因。

「來簡訊那種驗證碼,需要複製。我們老年人本來手腳就慢。幾十秒的時間,人特別緊張,容易出錯。」徐志寅說。

應用登錄頁面上的驗證碼就更難了。數字和英文字母組合在一起,歪歪扭扭。徐志寅只能連蒙帶猜,但他手寫輸入本來就慢,一不小心碰到驗證碼,碼又變了,只得從頭再來。

「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明明寫對了,但就顯示驗證碼錯誤。換一個碼,還是錯誤,怎麼都登錄不進去。乾脆不碰了。這些東西只有年輕人玩得轉。」徐志寅說。

擔心網上騙子多

10月19日上午,住在蒲黃榆的莫阿姨像往常一樣,到方莊市場買菜。幾個攤位逛下來,她買了四節藕、一把菠菜、三個番茄,總共35.5元。莫阿姨從荷包裡掏出幾張紙幣付了錢。

「現在用現金的人很少了。來買菜的老年人裡面大概有個三分之一。現在我出攤前,很少換零錢了。」市場內一位賣菜的攤主說。

67歲的莫阿姨堅持用現金,原因很簡單:「本來就沒幾個錢,拿在自己手上放心。」

兒子給她買的智慧型手機,平常也就打個電話。莫阿姨覺得,智慧型手機用起來太麻煩,網上騙子又多,自己根本沒辦法分辨。

「我沒被騙過,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沒有,但電視裡這樣的事情不少。萬一呢?你們年輕人,什麼都喜歡綁在手機上,太危險了。」莫阿姨說。

兒子曾主動提出教她使用微信和淘寶,但看兒子操作了幾遍,她覺得太麻煩。

「一會兒彈出來一個東西,一會兒彈出來一個東西,一不小心就是廣告,連忙要退出來。多搞兩次,我血壓都高了。」莫阿姨說。

不過,莫阿姨也知道周圍人的生活方式在逐漸改變。醫院掛號要預約了,水電氣的費用都能在手機上繳了,越來越多的店鋪關門轉型線上。

「現在我要做點什麼,全靠我兒子。水電氣費也是他幫忙繳。可說實話,還是有很多不方便。我孩子是獨生子女。就像去醫院,我不能老叫他請假陪我。我願意,他的單位還不同意呢。」莫阿姨說。

「希望不要什麼都一下子換到網上。」莫阿姨最後對記者道,「我們這代人書讀得不多,文化低一些,一下子學會上網不太現實。」

不給信息不讓用

與被數字鴻溝困住的同齡人不一樣,65歲的張力退休前,曾是一名電氣自動化工程師,操作智慧型手機的各種應用,完全沒難度。

但他的手機界面上,除了微信、支付寶等寥寥幾個應用,非常乾淨。

平時張力不網購、不叫外賣、不刷手機新聞、不看手機視頻,似乎刻意讓自己的生活慢下來。

「現在什麼都搬到手機上面了。去醫院、買火車票、繳電費,包括炒股,有時候不用還真不行,但我奉行能簡即簡的原則。」張力說。

張力並非拒絕現代生活。「孩子成家立業了,沒和我們住一起。平時我和老伴的生活比較簡單。」

其實,過去張力也嘗試過一些手機軟體,家裡的電視機,還是前幾年他和兒子一起在網上買的。

但現在這名退休工程師非常在意的是,個人信息會不會被洩露。

他對記者道:「手機應用動輒要授權,要允許,商家就盯著用戶的手機信息,要瀏覽你相冊、簡訊通話記錄,要隨時對你進行定位,如果有一項不同意,就不讓你用軟體。」

「現在針對性營銷又太厲害,稍微洩露一點個人信息,各種電話就上門了,無孔不入。我們對這方面的保護,做得還不夠好。你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賣給誰了。所以,我能不用就不用。」

最讓張力鬱悶的,是經常接到敬老院的營銷電話。「有時候一天還不止接一個,向你介紹他們那兒多好多好,恨不得你明天就搬進去。我自己住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敬老院?乾脆把用得少的應用全刪了。」張力說。

(應受訪者要求,張力為化名)

相關焦點

  •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啥是微信支付寶?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  自今年2月下旬以來,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患者可以通過撥打114等電話預約,也可以通過手機訂閱醫院服務號、下載醫院官方App等渠道網絡預約,每個渠道都有一定數量的號源。  對於多數患者來說,此舉可免除窗口排隊掛號的麻煩,降低人員聚集導致院內感染的風險。
  • 微信和支付寶是啥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
    但窗口只能掛今明兩天的號,對方也幫不上忙。按照預約掛號流程,醫院自助機上可以掛4日之內的號,手機App上可以掛8日之內的號。記者查詢除當日和第二天外,這家醫院皮科號源尚足。但自助機需要通過支付寶、微信掃碼,或者插入銀行卡付款,手機掛號則要綁定個人銀行卡帳號。李玉蓉既沒有支付寶和微信帳號,也沒有銀行卡,眼看著還有號,可她卻掛不上。
  •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
    但自助機需要通過支付寶、微信掃碼,或者插入銀行卡付款,手機掛號則要綁定個人銀行卡帳號。李玉蓉既沒有支付寶和微信帳號,也沒有銀行卡,眼看著還有號,可她卻掛不上。一位在自助機前排隊的年輕姑娘,主動提出幫她掃碼支付。李玉蓉驚喜之餘,趕緊塞給姑娘十塊錢。
  • 省時又省力 四川省人民醫院門診看病可以掃碼支付了!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在掃碼付費滲透到生活各個角落的當下,醫院掃碼支付卻並不多見。但在四川省人民醫院門診就醫,沒帶銀行卡和現金也不愁!因為在這裡,掛號、就診、檢查、開藥都可以掃碼支付。省醫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徐輝介紹,今年7月25日,省醫院就已經實現了微信公眾號的就診支付功能,實名綁定就診卡後,包括掛號、檢驗、開藥等系列支付,都可以直接在公眾號上搞定,「還能查看檢驗報告和藥方」。「8月9日,我們又開通了掃碼支付功能」,徐輝介紹,「現在掛號費和處方費有兩種途徑支付,一種是傳統的窗口支付,另外一種就是通過自助機、公眾號和處方籤上的二維碼掃碼支付。」
  • 智能服務措施有了 傳統服務方式也沒丟對老人友好的服務回來了
    最近,很多老人上醫院、逛公園都不再為手機掃碼這些事兒手忙腳亂了。為幫助老年人越過「數字鴻溝」,本市許多單位響應「兩條腿走路」的號召,在提供智能化服務的同時,保留或開闢了老年通道、人工窗口等傳統服務方式。
  • 不會手機掃碼,老人會被「丟下」嗎?
    昨日,記者兵分多路體驗鄭州公交、地鐵、辦事窗口等服務行業,替老人進行探訪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寧田甜丁豐林文圖  智慧型手機時代,各種場合都是手機掃碼。這對於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和不會掃碼的老人來說很不方便。
  • 景區、醫院如何破解老人「數字鴻溝」?記者現場體驗
    10月28日,湘雅醫院門診掃健康碼處,一位老人拿著手機不知所措。最後,他只好向工作人員求助。你家有老人被智慧型手機「拋棄」嗎?如何讓老人「潮」起來? 不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單獨去景區怎麼辦 10月25日是重陽節,家住長沙的伍先生決定帶著父母出去逛逛。到了景區門口,問題來了。只見景區門口,貼著醒目的二維碼,要先掃碼預約才能進入景區。
  • 老年人沒手機掃「貴州健康碼」?這樣辦!
    記者在站點休息辦公室遇到了不同線路的駕駛員,他們都表示在自己的線路上,頻繁遇到老年人沒有手機無法乘坐、手機掃碼後沒有登記信息等問題。 當記者問到,如果有老年人想乘坐公交,但又沒手機,還有別的辦法嗎?幾個駕駛員齊聲回答:不行,現在要求是必須掃碼出示健康碼。
  • 掃碼時代 別讓老人落在身後
    本報記者 蘇茜茜 因為擔心手機裡的錢會不小心被轉走,今年56歲的李阿姨至今不會掃碼支付。兩年前,兒子給她的手機綁定了一張銀行卡,卡裡的5000元錢她一直沒花。出門口袋裡大大小小的現金是李阿姨與外界溝通的保障,遇到不得不掃碼時,她會選擇放棄。
  • 老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醫院如何應對?
    在健康界採訪的多家醫院都表示,確實會遇到不少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如果他們是獨自來醫院,醫院一般會安排志願者和安保等工作人員幫助老人操作手機,調取健康碼。對於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各地做法略有不同。麗水市人民醫院信息處董興彥介紹,醫院專門安排了醫生在卡點為每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老人做流行病學調查,完成調查後,老人帶著身份證或社保卡在自助機列印綠碼,即可入院看病。有人士指出,流行病學調查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或口述,從機制上說並不嚴謹,如果被調查者瞞報或者謊報,醫院沒有核實的渠道,「一旦出了事,肯定是醫院的責任。」
  • 掃碼支付或將被取代,微信、支付寶迎來「勁敵」
    掃碼支付或將被取代,微信、支付寶迎來「勁敵」生活在現在這個21世紀時代的我們無疑是非常幸福的,因為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了高科技,很多電子產品還有網絡的發展都讓我們的生活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而在這各種各樣電子產品中對我們來說最重要也最常見的一樣電子產品便是手機了,手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個產品了,從小孩兒到老人幾乎人人都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去把玩手機,手機中的各種軟體也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 華山醫院皮膚科普通門診試行全預約制:老人排隊久了,將調整
    以往每日3000餘號,只能通過現場排隊掛號,等待就診時間不明確,如今有1000多人採取預約制就診,整體排隊人數和時間少了,現場預約患者基本可以控制在1-2小時內完成就診。但在現場,由於老年照顧窗口每天號源受限,有70歲以上老人排著長隊等候號源;一些首次來皮膚科門診就診的患者,因上午號源被一取而空,擔心下午掛不上號,產生焦慮情緒。
  • 北京協和醫院取消現場掛號難壞老年患者:得現辦銀行卡
    協和醫院工作人員協助操作自助機掛號。昨天(9月1日)是北京協和醫院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的第一天,醫院東院門診所有窗口不再接受掛號,患者看病只能用協和APP、電話114、銀行網點、院內自助機進行掛號。記者在協和醫院現場探訪發現,對於自助機和協和APP掛號方式,年輕患者接受很快,但卻難壞了不少老年患者。
  • 上海首張門診電子票據誕生,與紙質版票據有同等法律效力
    5月8日,上海首張門診電子票據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開具。門診電子票據。本文均為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提供「真的很方便!再也不用擔心弄丟發票了,還能隨時列印!」5月8日下午3時56分,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十院)門診大廳,陳女士不住地誇讚,她只是輕點手機,便拿到了上海市首張門診醫療收費電子票據。陳女士說,只需要在手機或者自助機上操作,就能完成繳費、獲取電子票據的步驟。如果想免去回去列印的麻煩,還可以在多功能自助機上直接列印,真正實現了不用排隊「告別櫃檯」。
  • 沒有支付寶也能繳費 杭州首推公共支付自助機落地西湖區
    沒有支付寶也能繳費 杭州首推公共支付自助機落地西湖區為滿足公共支付接入單位業務需求和市民要求,由市財政局統一開發的公共支付自助機於本月初在杭州市西湖區行政服務中心投入試運行。杭州市範圍內的公安交通違法、人行道違停的繳款人僅憑居民個人二代身份證即可辦理罰繳、按需自助取票服務。「行動支付時代,大部分市民朋友習慣通過微信、支付寶等渠道辦理各種繳費事項。
  • 老人不會掃健康碼遭驅趕,官方道歉了!健康碼為何讓老人寸步難行
    近日,一段老人不會掃健康碼被驅趕下車的視頻引發熱議。事情發生在遼寧撫順85路公交車上,一位老人因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無法掃健康碼,和其他乘客發生衝突,最終被迫下車。視頻顯示:公交車司機:「你下車,快點下車!」
  • 中山一院取消門診加號 老人就診可獲「愛心服務」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記者獲悉,昨日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取消門診加號。患者可使用中山一院APP提前預約掛號,同時,為方便老人就醫,院方推出助老服務。根據該院醫務處門診辦公室1月11日發布的通知,醫院對門診加號規則進行調整,內容包括從1月13日起原則上門診不加號(包括專家、專科門診),不允許醫務人員現場發放預約券,禁止患者進入診室找醫生通過工作站加號。已與醫院聯繫到院複診者,需要出示預約憑據,方能進入醫院診療區。此前已發放給患者的複診預約券可繼續執行。
  • 蘭州銀行推微信、支付寶ATM掃碼取款被指不合規
    9月4日,蘭州銀行在其官方微信宣布蘭州銀行ATM上線掃碼取款業務,使用微信或支付寶掃ATM機上的二維碼,即可將微信或支付寶內的餘額提現。隨著不帶現金和銀行卡出門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蘭州銀行此舉被認為是抓住了時下痛點,具有開創意義。
  • 在導診單掃二維碼就行! 川大華西醫院開通掃碼繳費功能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3日訊(記者 劉佩佩)7月3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川大華西醫院獲悉,為讓廣大患者繳費更方便、少排隊,繼之前開通手機繳費功能後,目前,該院又開通了掃碼繳費功能。如何掃碼繳費?2、掃二維碼核對信息用微信、支付寶、建行龍支付這三個APP上的掃一掃功能去掃導診單上的二維碼,然後就會出現一個確認頁面,確認頁面內容為醫生所開藥物或者檢查的明細以及價格,患者需仔細核對。3、選擇支付方式核對信息無誤後,就可以支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