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雲的湖畔大學,曾有人將一棵生菜賣到了全世界,創下年營收4.8億元的蔬菜神話,被叫做「生菜大王」。在上海,也有個與「生菜大王」比肩的「青菜大王」,叫紀陽。據說,他創辦的上海揚升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只做上市餐飲公司的生意。
從零起步,到日供應青菜100噸
2012年,紀陽從上海農委手裡接過700畝良田,正式開啟他的生態農業夢想。但這條路走的並不順暢。創業之初,紀陽曾斥資幾百萬聘請一批知名農業專家、農業大學教授作為揚升生態蔬菜種植基地的高級顧問,指導蔬菜種植。但他忘了,農業專家最擅長的陣地是實驗室,而非市場。加上他當時在蔬菜領域也沒有足夠的市場經驗,什麼都聽專家的,專家說今年種啥賺錢就種啥。結果今年種青椒、明年種茄子、後年種青菜。這樣折騰幾年下來,種菜就像搞投機,不僅沒賺到錢,不同種蔬菜的田間管理和市場推廣工作,忙得他心力交瘁。他知道不能再這樣走下去。
在反覆思考總結原因後,他意識到:只有先把一種菜做到極致,才是揚升做強做大的出路。經過半年多的摸索,他決定先從青菜入手。因為青菜第一沒有季節性,一年四季都能種植;第二幾乎每個人都吃;第三可以儲存、可以燙炒、可以用作餡料。青菜的市場,大到超乎想像。
思路對了,紀陽的事業自此順風順水起來。揚升牌青菜由於採用現代化生態種植技術,自然生長不施農藥化肥,口感鮮嫩微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揚升很快就鋪進上海大街小巷,成為上海有名的菜籃子工程,並由政府牽頭與很多小區籤訂長年定點收購協議。很快,揚升農場從700畝增加到1700多畝,新鮮青菜日供應量從10噸上升到40噸。同時,上市餐飲企業、大型生鮮連鎖也紛紛向紀陽伸出橄欖枝,揚升青菜日供應量輕鬆突破100噸。
只有達到上市餐飲公司的收購標準,揚升牌青菜才能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以往,不少上市餐飲公司為了制約供應商一家獨大隨意抬價,會同時甄選2-3家供應商合作,但這樣也意味著增加了企業自身的品控風險。中小基地受資金實力、土地面積和技術管理水平的限制,一旦一家供應商菜品出問題,揚升還要與其他供應商共擔風險,這對品控要求一向略高於上市餐飲公司標準的揚升非常不公平。雖然不斷擴張中的揚升完全可以獨家吃下訂單,但為了和上市公司長線合作,最初揚升只好和與他體量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的競爭對手瓜分配額,所以總是處於「吃不飽」的狀態。
紀陽知道,上市公司最怕「風吹草動」,尤其是餐飲行業,常年更是處在風口浪尖,只要有一點點負面,就會對企業股票和品牌造成摧枯拉朽般的打擊。所以,上市餐飲公司對供應商提供的食材,標準幾乎嚴苛到「變態」。如果揚升能藉助這些嚴苛的標準並發揮自己所長——把青菜的品質和價格做到極致,那就相當於借上市公司為自己設立了一道防火牆,低於揚升標準的基地自然被市場淘汰。
紀陽立即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揚升基地的青菜,從形狀間距到重量成熟度再到新鮮度口感,都有著精準的數據,甚至略高於上市公司的採購標準。另一方面,紀陽建議上市餐飲公司或大型生鮮連鎖可按照青菜年均價與揚升籤訂合作協議,避免青菜價格受季節或市場供需大幅變動為企業帶來經營風險。就這樣,紀陽與上市公司輕鬆達成了雙贏。很快,揚升陸續成為大娘水餃、芭比饅頭、盒馬生鮮、叮咚買菜等知名連鎖指定供應商。
為減輕農民負擔,揚升斥資3000萬打造國際標準「凍菜」項目
整天與農民打交道的紀陽深知農民靠天吃飯的不易。青菜與其他農產品一樣,受市場供需波動影響極大:生長旺季,每斤青菜只能賣到0.5元,連採摘的人工費都不夠。每年全國各地總有大批菜農只能忍痛用推土機把滯銷的青菜翻入地下,來年繼續種下一波。秋冬季,市場上青菜又往往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影響市民生計。作為生態農業龍頭企業,揚升擁有穩定的供應渠道,一年四季都不愁菜賣不出去,但農民卻只能靠天吃飯。農民和市民的痛處也困擾著上海市政府領導,市政府主要領導班子多次到揚升基地考察並對其寄予厚望。
民以食為天。為了幫助農民減少損失,也為了幫助政府維持市場供需平衡。紀陽多次自費出國考察歐盟優秀「凍菜」企業後,決定上馬「青菜凍菜」項目——當菜農青菜供應量過多時,揚升按照標準進行補貼收購做成凍菜。等青菜供應匱乏時再將凍菜放到市場,維穩價格。
2019年3月,揚升凍菜項目正式啟動,紀陽專款投入3240萬,新建造了一座7000m²的廠房,用於凍菜項目。其中3000m²用於淨菜的自動化生產,4000m²作為冷凍庫。自動化設備對青菜分揀、清洗、殺菌處理後,直接送入速凍隧道。隧道溫度瞬間降到零下20°,將所有營養和新鮮都鎖定在青菜內,最後再轉移到常年保持零下20°的冷凍庫儲存。這個項目,受益的不僅是中國農民,也必將惠及常年鮮菜匱乏的周邊國家。
未來,揚升將繼續發揮「青菜大王」的榜樣示範作用,帶動整個上海市的農副食品合作社,為市民種好「養生」菜的同時,給中國生態青菜貼上世界標籤。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