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引子
德國模式與英美模式有何區別,宗教又在德國家族企業的傳承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本文由陳凌教授在2019年暑期歐洲研修學習之際寫成的隨筆整理而成。
每次陪同企業家朋友來歐洲考察,一邊看一邊想,偶爾發發呆,這是一種不同於平時的生活,每天都會感覺收穫滿滿,這是換一種方式來學習和生活,我覺得中國古人所倡導的「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就是這樣的想法吧,現代人藉助現代交通和通信技術,可以一日千裡,真是幸運至極。以下記下幾個想法。
西方模式中的德國模式
我們經常說要東西合璧,東方人要認真學習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智慧。「西方模式」是個大概念,其實這裡面有兩個原創性的模式——「英美模式」和「德國模式」。「英美模式」特別強調個人的權利,強調個體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最有價值的。而且,它從個人本位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關係。「英美模式」的核心觀點是,哲學上的個人主義、經濟上的私有制加市場競爭、政治上的個人權利至上。這種模式很長時間是西方模式的典型代表,尤其在英國首先完成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以日不落帝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盛行天下,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在二十世紀又由美國繼承和發揚光大,二十一世紀到來之際,很多人提出第二個美國世紀。英美模式成為西方模式的主要形態和幾乎是主要模版。
德國是另外一個例子,與英美不同。英美因為資源多,於是強調個人努力發揮效率;德國統一的時候已經沒有資源了,所以不能搞個人效率,只能搞集體組織效率。因此,「德國模式」就是藉助政府的力量,讓政府幫企業壯大,但是壯大之後政府徵收的稅費也比較高,政府再用收來的稅去幫助窮人。於是,德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立法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這也是「德國模式」的不同之處。所以,「德國模式」對國家、對計劃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另外,德國對資本的照顧小於美國。蘇聯和日本本來就是模仿德國的,所以西方理論界把蘇聯叫做「德國模式的斯拉夫版」,把日本叫做「德國模式的東亞版」。
人生的寬門和窄門
在德國宗教宣傳畫裡有一幅非常有名的畫,標題就是《人生的寬門和窄門》,窄門的典故出自《聖經》的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13章24節,「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聖經:新約馬太福音》7章13-14節。在上面這幅1921年的版本中,左邊是寬門,沿途有馬戲團,劇院和各種享樂的生活狀態,但是最後走向衝突和滅亡,因為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很多,大家帶有太多的欲望……右邊的窄門,願意進入的人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需要忍受孤獨,需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磨難,但是人生道路上卻會真正得到上帝的眷顧並最終會走向天堂。
這是基督教教人向善的宣傳畫,但是宗教信仰確實在西方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什麼那麼多成功的家族後代依然願意選擇手工業和製造業,而不是去做資本運作或者享樂人生,就是因為這些家族的價值觀傳遞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大家可以從下面這些著名金匠家族的照片裡看到這種家族傳承的精神。
普福爾茨海姆的華洛夫家族
我們這次訪問的普福爾茨海姆,是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座重要的工業城市,是該州工業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普福爾茨海姆的經濟支柱產業是鐘錶和首飾製造業,德國約70%的首飾來自普福爾茨海姆,普福爾茨海姆的金屬加工業和電子電工業提供了全市三分之二的工作崗位,而隨之而來旅遊業也擔當起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該市人口10萬人左右,卻有12000人從事金飾工業,包括3000位金匠。
普福爾茨海姆的黃金和首飾加工業有著250多年的歷史。1767年4月6日巴登藩侯卡爾·弗裡德裡希的一份詔書為普福爾茨海姆的首飾加工業打開方便之門,他允許法國人金·法蘭斯瓦·歐特朗(Jean Francois Autran)在普福爾茨海姆建造一家袖珍鐘錶廠,同年又授權擴建成首飾和精密鋼製品廠。就在鐘錶和首飾工業開展後不久,普福爾茨海姆便一舉成為了巴登藩侯國內最重要的工業城市,甚至聲名國外,得到「小日內瓦」的美譽,作為布拉格到巴黎、法蘭克福到烏爾姆兩條交通軸線上的結點,普福爾茨海姆利用交通便利,將首飾銷往遠近各地,從此迅速崛起。
1913年的普福爾茨海姆有人口約75000,其中的37500人從事與首飾和鐘錶相關的行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仍有24000人從事這些行業,但1945年2月23日盟軍一次持續半個小時的轟炸,將普福爾茨海姆的首飾工業夷為平地。二戰後,普福爾茨海姆齊心協力重建家園,1953年再次恢復了世界首飾和銀製品的主要供應源地位。
除了工業製造外,普福爾茨海姆也十分重視首飾工業的人才培養。1768年創立的黃金加工和鐘錶製造學校,是世界上的第一所黃金飾品和鐘錶業的職業學校,1990年代又在普福爾茨海姆大學成立了首飾加工技術研究所,2006年改建後重新開放的普福爾茨海姆首飾博物館,有著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珍寶收藏。普福爾茨海姆以它完善的產品開發和配套培訓設施,為首飾和鐘錶加工業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財富。
大家從代代傳承的金匠家族,普福爾茨海姆集中的金匠群體和由此產生的行業協會,專業的技術學校和專門研究機構,大家就可以理解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生存發展的沃土是多麼的豐厚和紮實。
華洛夫家族延續五代人126年,到現在全球的員工人數只有區區150人,在我們中國人眼裡發展得太慢太小了,前天吃飯的時候我們的團員直接問克裡斯朵夫•華洛夫先生,去年華洛夫的產值有多少,華洛夫先生幽默地回答,我們是做產品的工匠,對數字不敏感,也記不住。這樣的回答我也從日本長壽企業裡聽到,他們感興趣的永遠是我們提供了怎麼樣最好的產品,我們為客戶創造了怎麼樣的價值,順便攢點錢。所以雖然他們整天和黃金打交道,但是並不把利潤和收入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克裡斯朵夫•華洛夫先生說,他最自豪的是,華洛夫先生的企業有著一種溫暖的家庭氛圍,客人來了大家會感覺,我們都是一家人。他介紹說他的父親是一位金匠,弟弟是一位金匠,他的兒子也是金匠,他自己負責企業經營和銷售,他的兩個女兒分別對日本和中國很感興趣,所以他每次去中國都會帶上小女兒。他的小女兒告訴我她今天剛從學校放假回家就跑來見中國客人,她明年回去清華大學交換一年,她希望能夠學習中文並把自己家的產品介紹給中國客戶。華洛夫這個百年品牌將隨著新一代更加全球化的視野和能力,更加堅定不移地走出德國,邁向世界。
(本文轉自: 浙江大學企業家學院)
作者簡介:
陳凌,浙江大學企業家學院院長,教授,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
原標題:《陳凌:德國模式為什麼值得學習借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