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國家高級育嬰師
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
瀋陽市營養師協會特聘講師
遼寧衛視《直播生活》《不試不知道》《生活導報》等欄目特邀營養嘉賓
「30個月了,還分不清『你』『我』『他』,急死我了!」
「孩子馬上要去幼兒園,可是他說話還沒說明白呢,被欺負了回家不說可咋辦?」
都說貴人語遲,可寶寶遲遲不會說話,真讓家長捉急。
其實寶寶有個語言發育的黃金期,只要重視這個黃金期,寶寶自然不會「語遲」。
要知道,寶寶的語言發育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與家裡的語言環境,養育方式密不可分。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寶寶1歲前會叫爸爸媽媽了,但是一歲後的語言發展出現了較大差異的原因。
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期是0-3歲。從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到三歲時,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已經熟練掌握母語,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0-1歲語言發育
寶寶從出生到一周歲時候,是語言的啟蒙階段,雖然開始小傢伙什麼都聽不懂,也不會對你的語言做出什麼反應,但這並不耽誤他開始對語言的學習。
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這樣做:
1.和寶寶對話多多益善
新生兒很喜歡媽媽的聲音,所以媽媽每天都要多和寶寶說話。經常和寶寶說話,給孩子營造一個語言環境!孩子聽的多了,自然就領悟出語言的規律出來。
2.讓寶寶模仿你說話
在和寶寶對話時,家長的語速和嘴型儘量要慢一些,嘴型大一些,發音要清楚,這樣便於寶寶模仿。寶寶喜歡觀察大人的嘴型變化,這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3.寶寶溝通積極回應
當寶寶發出 「咿咿呀呀」的聲音時,家長要積極回應,用寶寶的聲音和語調來回應寶寶,這種互動寶寶會非常興奮的。
4.擴充對話
當寶寶開始說出「baba」這樣的音節時,爸爸可以積極回應,並擴充對話,「爸爸在這裡,寶寶,你是在叫爸爸嗎?」
0-1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準備期,家長們不要太著急,也許一開始,寶寶對媽媽和爸爸的話沒有太明顯的反應,不要灰心,堅持下去。
1-2歲語言發育
在寶寶滿周歲之後,語言發育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具有了使用語言的意識,並且能夠準確地去運用已經掌握的簡單詞彙。同時這階段也是孩子快速學習的階段,家長要營造出孩子的語言學習環境,充分利用各種場景道具來刺激寶寶說話。
1.詞彙累積
對寶寶來說,豐富的詞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詞彙可以來自日常對話,也可以通過閱讀繪本、指認事物來進行詞彙的積累。
2.不要急於糾錯
寶寶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出現發音不準確,把「哥哥」說成「爹爹」,「蘋果」說成「皮果」,這都是正常的,不要急於糾正寶寶,這可能會打擊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導致不願開口。家長只要通過重複正確發音來引導寶寶就可以了。
3.不要太「善解人意」
有很多媽媽都太了解自己的寶寶了,對寶寶的各種哭聲和行為都能準確判斷他的需求。比如,寶寶哼哼唧唧,巴巴小嘴,就是想喝奶了;小手一指嬰兒車,就是想出去溜溜了。這麼做,寶寶不會認為說話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因此,家長不妨延遲響應,或故意曲解寶寶的表達意思,激發孩子主動使用語言表達,讓寶寶養成用語言溝通習慣。
1-2歲是寶寶語言發展的豐富期,要多向寶寶描述這個世界,才能輸入更多的詞彙,同時多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2-3歲語言發育
孩子快到3歲了,儘管現此階段的孩子說話還很稚嫩,但TA已經掌握了很多日常使用的詞彙,已經可以和家長做出非常有效的交流了。這時候的家長要鼓勵孩子使用語言。
1.引導孩子 「多說」
家長可以經常陪孩子聊天,給孩子讀書、唱歌,有助於提高孩子對交流的興趣、語言規範的表達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在陪伴孩子閱讀繪本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複述聽過的故事或情節,在講完故事後,還可以和孩子開展討論。
2.鼓勵孩子和別人交流
除了家庭環境,多帶孩子去戶外,與其他小朋友多接觸,鼓勵孩子問好。還可以參加朋友之間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大人這間的交往方式。
2-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的爆發期,需要反覆的溝通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儘量使用便於理解的短句。
0-3歲的孩子語言發育是因人而異,有些寶寶可能超前發揮,有些沒有「達標」的寶寶家長也不要著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生長發育的節奏,說話晚一點也屬於正常。但是,孩子如果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家長一定要重視,及早帶寶寶去醫院,請醫生做進一步的評估及幹預。
1.不能執行簡單的指令
寶寶不理解大人說話的意思。當你說話時,他沒有什麼反應,或者不理會你。
2.不能用身體語言交流
寶寶無法通過身體動作、眼神等方式去表達需求,或和我們做簡單的交流。
但如果孩子能聽懂我們說的話,並且能夠執行我們發出的簡單指令;能用身體語言、肢體動作和簡單的語言來表達他的需求。那我們可以認為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沒有問題,不用太擔心寶寶的語言發展情況,繼續觀察即可。
寶寶學說話,是在生活中與我們的每次交流和互動中,逐漸積累而成的。因此,家長要抓住孩子的語言發展黃金期,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