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唐曉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
少年兒童完全可以讀古詩文,這種閱讀並非機械地讀,也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與文化感受。
明代王士禛7歲入家塾,學《詩經》,已能領會詩情。詩人臧克家童年時喜歡聽祖父讀詩,他在《我是怎樣成為詩人的》中說:「有時,他突然放開心頭的鐵閘,用湍流的熱情、洪亮的嗓音朗誦起《長恨歌》來,接著又是《琵琶行》,他的聲音使我莫名其妙地感動。」 作家張恨水9歲時對《孟子》產生了興趣。幼時便喜歡閱讀古文經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七八歲以及十來歲的孩子,對古詩文自然不能有理性的認識,但他們是有感受的。這種感受,也可以說是兒童的「懂」。文學家金克木曾提出,為了了解中國文化,有一些書是必讀的,如「五經」和《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荀子》。他在《書讀完了》一文中分析說,這些書,除《易》《老》以外,「大半是十來歲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過去。我國古人並不喜歡『抽象思維,說的道理常很切實,用語也往往風趣,稍加註解即可閱讀原文。一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並不那麼可怕。從前的孩子們就是這樣讀的。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孩子有他們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別是不能摳字句,講道理。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
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這是很深刻的見解,也是過來人的經驗總結,值得重視。「從前的孩子們」能做到的,今天的孩子也能做到。筆者在批閱研究生試卷的作文題時,有一位考生寫的是初遇《論語》的感受:「我依稀記得,當我翻開《論語》時,僅僅上小學的我便被其中簡短卻又複雜深刻的句句箴言所吸引。雖然並不懂其中的奧義,但它有力和緩、抑揚頓挫的韻腳語調,磅礴大氣或內斂平實的語言氛圍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兒童完全可以讀古詩文,而且會有自己的感受。兒童讀古詩文產生感受的過程,即是激發情感和產生豐富的聯想、想像的過程,這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庭及語文教育,都應認識到兒童的心理特點,對孩子的「懂」有正確的理解,給予兒童必要的指導。
自然,兒童對古詩文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感受強,有的孩子感受弱一些,這也沒有關係。孩子們只要是認真讀了古詩文,將這些優美的文字記在心中,隨著自身的成長,終究是會有感受的。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唐曉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尋私塾,訪明師,
請上「塾學文化網」
http://www.shuxuewenhua.com
手機版|電腦版
請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塾】,西周設置於地方的初級學校。《禮記·學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鄭玄註:「古雲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裡,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孔穎達疏:「周禮百裡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共同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就教於塾。」
塾學文化網項目公告
塾學文化網專注於兒童讀經事業,是為塾學行業發展而打造的公益傳媒平臺。網站目前尚處於初期公測階段,期間會進行技術升級及改善服務,倘有不便,敬請諒解。
基於正確的學術方向為前提以及平臺發展之需要,本網接受獨家企業廣告贊助。如您深具傳統文化繼往開來之情懷,或有其它任意投資合作與支持方式,請與我們聯繫詳談。
感謝您的參與支持!
好古文化傳播(深圳)有限公司
塾學文化網項目組(宣)
電話:1376022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