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猝死!不要忽視身體給你發出的5個信號!

2020-12-22 瀟湘名醫

12月4日,一名27歲小夥在公司年終誓師大會期間猝死;19日,上海某科技公司一名47歲員工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

當代生活節奏變快,壓力逐漸增加,猝死的新聞屢見報端。

據中國疾病死亡人數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為54.4萬。這個數字,遠遠高於自殺、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數,相當於每天近1500個人發生猝死,每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原因猝死,並且搶救成功率不足1%。

那麼,是只有心臟病患者才會猝死嗎?發生猝死前身體會發出「預警」嗎?一旦發生猝死我們應該如何急救?

並不是只有心臟病患者才會猝死

現實生活中,有一種說法:「只有心臟病患者才會猝死」。這是不正確的。

首先讓我們看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的定義:

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

其中,貌似健康者才是猝死的主力軍,出乎意料和發生在短時間內是猝死的鮮明特徵。

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心臟引起的,心臟在短時間內停跳,呼吸停止,氧氣無法正常供給到身體和大腦,最終導致死亡,這種猝死在醫學上叫作心源性猝死。

所以,有冠心病、嚴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壓、腦中風和心衰的病人更容易發生猝死,但也並不意味著只有心臟病患者才會猝死。

此外,導致猝死的原因還有肺源性猝死和腦源性猝死:

肺源性猝死多是因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導致的,因為夜間低氧血症導致窒息缺氧而引發的猝死。腦源性猝死即腦卒中死亡,包括出血性腦卒中(腦溢血)和缺血性腦卒中(腦梗)兩種。值得注意的是

冬季猝死率最高,比夏季高18.7%!

猝死從來不「嫌」你年輕

很多人認為,猝死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事,但近年來,我國猝死人群正越來越年輕化。

2020年11月發表的最新中國心衰流行病調查顯示,我國大於35歲的居民中,心衰患病率為1.3%。對比2000年的全國調查結果,心衰患病率較15年前增加了44%。

2020年1月發布的《中國中青年心腦血管健康白皮書》也顯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20至29歲的患病/高風險人群佔比已達到15.3%。

記住

猝死從來不「嫌」你年輕!

關注身體發出的五個信號

現在的年輕人,常常有加班、過勞、抽菸、喝酒、熬夜等在內的不良生活習慣。

在長期熬夜、加班、過勞後,會出現反覆暈厥、胸悶、胸痛等症狀,有些人卻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太累了。但其實,這是身體給你發的信號,提醒你有猝死的危險!

猝死的五個信號

一是與活動相關的胸痛。如果症狀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時加重,休息後緩解,可能為心絞痛發作,要警惕發生急性心梗猝死。有的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胸痛表現,可能是胸悶難受、肩膀疼、後背疼、胃疼、牙疼等。

二是不明原因的症狀改變。若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出現症狀發作次數增多、症狀加重、不易緩解等,要高度警惕心梗。比如以前吃1片藥可緩解症狀,現在吃2片也不管用,以前休息5分鐘就好,現在要休息更長時間等。

三是毫無徵兆的心慌胸悶。沒有心臟病的人突然出現胸悶、心慌、不明原因的難受;不活動時也憋悶、喘氣困難;每天規律胸痛,比如吃飯後、睡覺前等,也要懷疑可能是心肌缺血,要及早檢查治療。

四是頭暈乏力、心慌。熬夜後出現頭暈、乏力、心慌等表現,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心血管、神經系統在呼救。

五是黑懵、暈厥。心臟病患者出現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儘快去醫院查明病因。

一旦出現猝死情形,這樣做

首先,平時出現過胸悶、胸痛的冠心病患者,可以隨身常備硝酸甘油片。

其次,如果遇到心臟驟停、暈厥、瀕臨猝死的人,應該運用「黃金救援4分鐘」法則,即當發現有人無意識、無呼吸、無心跳時,判斷為臨床死亡狀態,應立刻施救。

其中,標準的急救措施是心肺復甦施救法,是一種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相結合的方法。

胸外按壓:兩手掌根部上下重疊,兩手手指翹起抬離胸部,用上半身體重加肩臂肌肉力量,在與掌根垂直方向上用力向下按壓,肘部不可彎曲,頻率在100~120次/分鐘,深度在5至6釐米。

人工呼吸:一隻手抬起後頸部或託起下頜,另一隻手置於患者額部使其頭部後仰,目的在於使患者保持呼吸通道通暢,然後開始口對口呼吸。

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要配合使用,30次胸外按壓(兒童為15次按壓)加2次人工呼吸為一組,每5組為一個循環,直到醫護人員到達。

最後,還可以找「救命神器」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幫忙!

在患者發生心臟驟停的3分鐘內,迅速給患者實施電擊除顫,僅僅一次電擊除顫成功率就高達94%。

而且AED會自動識別需要電擊的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使用起來也只有簡單的四個步驟:開機—連接—放電—除顫,全程還有語音提示操作,簡單幾步,人人學得會。

請看教學視頻↓

01:26

△視頻來源:深圳市衛健委

這些技能

希望你永遠都用不到

但也希望你需要用到的時候

一定要懂得如何操作!

六個好習慣預防猝死

如何讓猝死遠離你,這六個好習慣一定要養成:

六個好習慣

改變不良工作習慣,少熬夜、不過勞,保障睡眠充足。

定期運動,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身體機能。

戒菸戒酒、飲食清淡、低油低脂,多吃一些對心臟有益的食物。

培養自身愛好,壓力來臨時,找到釋放途徑。

時刻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減輕煩惱,避免焦慮。

定期體檢,出現心臟病早期信號,儘早就醫。

年關將至

小編提醒你

一定要注意身體健康!

如果感到身體不適

千萬不要強行堅持!

(央視新聞綜合科普中國、生命時報、BTV我是大醫生官微等)

監製丨陸毅

主編丨張媛

編輯丨邵希煒

【來源:央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猝死從來不「嫌」你年輕!不要忽視這5個信號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原標題】再現猝死!不要忽視身體給你發出的5個信號!12月4日,一名27歲小夥在公司年終誓師大會期間猝死;19日,上海某科技公司一名47歲員工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記住猝死從來不「嫌」你年輕!關注身體發出的五個信號現在的年輕人,常常有加班、過勞、抽菸、喝酒、熬夜等在內的不良生活習慣。
  • 遠離猝死,不要忽視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據了解,多數平時看似身體較為健康的人,在發病不到六小時內突然身亡,這種因為短時間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的情況就是猝死。 現下,「猝死」的案例愈發年輕化,亟待重視。那麼猝死到底為何發生?都有哪些症狀?遇到猝死患者,我們應該如何做?
  • 人在猝死前,身體會發出一些求救信號,抓住一個,或能救命!
    甚至平時我們在一些新聞上會看到,一些很年輕的創業者或是加班人員,會出現猝死問題。 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表示猝死是突然出現的,很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死亡;其實人們在出現猝死前,身體會發出一些信號的,如果能夠抓住這些信號,就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發生。猝死到來之前,身體會有一些預警信號,重視一個,或能活命!
  • 人在猝死前,身體會發出哪些預警信號?重視一個,或能活命
    與這種痛苦折磨時間長的死亡相比,猝死或許少了死亡前的掙扎,當然,對於遵守孝道的人來說,會說還沒有做出照顧的工作,沒有盡孝心。猝死在如今非常容易出現,你的身邊也有一些老年人在早上剛剛起床的時候,剛起身穿衣服,竟然突然摔倒一命嗚呼,源自於早上起床後血壓太高導致。而在一些新聞上也看到了,年輕的創業者,在加班的時候,出現了猝死。
  • 「他20歲,跑完800米,猝死了」:身體發出的救命信號,一定要清楚
    健康型猝死,醫學上當然沒有這個詞。這是我們生造出來的。然而現實中,卻不乏這樣的例子:年年體檢健康,依然猝死;經常體育鍛鍊,還是猝死……這些猝死者,都貌似健康,但卻都忽視了身體的隱疾。而且很多年輕人,仗著自己年輕,就使勁折騰透支自己的身體,讓自己處於猝死的危險之中。
  • 人猝死前身體發出兩個救命信號,一定要清楚!
    以下是正文 一名中年女士在室內發言時突發心臟問題猝死,不過,1分鐘前心臟給她發了兩次救命信號,她卻忽略了!讓我們心痛地看看這一個視頻: ▲ 中年女士室內發言時突發心臟問題猝死,前1分鐘心臟給她發了兩次信號,她卻忽略了!
  • 猝死不會突然到來,猝死前,身體會發出警告信號,早發現或能自救
    近年來因為過勞等原因而猝死的人逐漸增多,讓人痛心的同時不免也讓人自危。猝這個字代表著突然,給人一防不勝防的感覺,但其實猝死並非無法預防,猝死發生前,身體往往會給出一些信號,若能及時察覺,或能成功自救。猝死發生之前,身體會給出哪些信號?在發生之前,身體往往會出現異常疲勞乏力的情況。
  • 狗狗猝死並非沒有徵兆,身體早就發出警告,只是寵主都忽視了
    很多寵主都說狗狗突然間就猝死了,沒有什麼徵兆,其實狗狗猝死並非毫無徵兆,身體早就給出了提醒,只是大部分寵主都忽視了。狗狗猝死前的徵兆,寵主要多加留意!1、身體抽搐狗狗的身體抽一下停一下,明顯就是因為狗狗的身體在抽搐狀態,寵主可不要以為狗狗這是在演戲裝的,又或者以為狗狗是在玩,身體抽搐的狀況可大可小,有時候還會抽著抽著狗狗就走了!
  • 人在「猝死」前,身體或會發出3個「求救信號」,早發現早自救
    突然猝死和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都有直接關聯,比如腦出血,就是特別可怕的一種疾病,嚴重的患者,根本來不及進入醫院,就已經失去了生命。還有心血管疾病,也是猝死發病率很高的一種疾病。作為健康人要了解猝死的一些徵兆,提前進行猝死處置,完全可以救自己一命。人在「猝死」前,身體或會發出3「求救信號」,早發現早自救!
  • 身體發出的這3個信號,千萬不要忽視
    身體發出的這3個信號,千萬不要忽視 對於很多婦科疾病,大部分的女性朋友們多少都會了解點,宮頸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當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而且這種病一旦找上你,它的發病率和致死率是很高的。據相關的數據表明,在我們國家,患宮頸癌的女性人數高達了13萬,聽到這個數字,是不是感覺特別害怕呢?宮頸癌最大的一個致病菌就是人乳頭瘤病毒,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HPV。
  • 如何預防猝死?猝死前身體會發出這4大信號!
    當晚,班主任老師趕到殯儀中心撫慰家長,對哲哲發病時的細節未做詳細陳述,另一位共同前往的主任傳達校方領導的意思,可以給予5萬元人道主義援助,「不同意可以走司法程序。」  兒子猝死是不是還有隱情,頂著喪子之痛的於曉麗和丈夫不能接受校方的態度,想問個究竟。
  • 中風猝死前的死亡信號,身體出現4個徵兆要小心,或可救人命
    有數據研究表明,大約有93%的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都存在高血壓問題,特別是h型的高血壓,發生中風機率比單純性高血壓患者高出5倍之多,除此以外,長期存在高血脂也是造成腦卒中的重要因素;隨著高血壓或高血脂疾病的不斷傷害,動脈血管壁逐漸硬化、出現炎性反應,脂類物質不斷在血管壁上堆積形成斑塊,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之下,斑塊脫落變成
  • 女性身體會發出這3個「信號」,別忽視了
    女性身體會發出這3個「信號」,別忽視了對於每一對剛剛結婚的男女來說,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儘快的成為爸爸媽媽。其實對於每一個女人來說,懷孕跟沒懷孕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當一個女人懷上孕了之後,身體是會有一些反應的,大家最好不要輕易的忽視掉。在自己過了排卵的日子大概七天的時候,受精卵是否成功著床?女性身體會發出這3個「信號」,別忽視了。
  • 人在「猝死」前,身體或會發出3「求救信號」,早發現早自救!
    突然猝死和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都有直接關聯,比如腦出血,就是特別可怕的一種疾病,嚴重的患者,根本來不及進入醫院,就已經失去了生命。還有心血管疾病,也是猝死發病率很高的一種疾病。作為健康人要了解猝死的一些徵兆,提前進行猝死處置,完全可以救自己一命。人在「猝死」前,身體或會發出3「求救信號」,早發現早自救!
  • 每年因熬夜猝死55萬人!3個「必須休息」的信號,00後早了解!
    據統計,中國人裡面,超過8成日均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而每年我國就有55萬人猝死,這其中,長期熬夜是大多數人猝死的前兆。很多人看著猝死的新聞,仿佛這些事例都離自己很遙遠,也有人覺得自己的身體還年輕,少睡一點沒所謂。其實,不管多強壯的身體,都不是一個永動機,不加以節制地「運行」下去,肯定會出「故障」。
  • 45歲男子地鐵猝死!忠告:猝死發生前的2個信號,不要再忽視了!
    世界衛生組織 (WHO)對猝死的定義為:「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 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 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時間短到通常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 心臟性猝死可能僅在發病後1 小時。猝死不是毫無徵兆就突然發生的,如果仔細觀察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在猝死前,身體已經給過我們警告。對於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許多人在發生心跳驟停前有數天或數周, 甚至數月會存在前驅症狀, 如心絞痛、氣急或心悸加重, 易於疲勞。
  • 猝死前身體會發出4個徵兆,及時抓住,或許能救命
    「猝死」是經常出現在新聞上的詞語,但很多人對猝死的定義都十分模糊,認為猝死指的是意外死亡。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所謂猝死,指的就是看上去身體健康的人,在意想不到、短時間內因疾病死亡。雖說猝死是突然性的,但是在疾病發作前,患者也並非是毫無蹤跡可尋,如果近期突然出現以下四個徵兆,那就要提高警惕了:心前區疼痛別忽視心前區疼痛是冠心病、心梗發作的主要表現,患者會明顯感
  • 猝死發生前,毫無徵兆?提醒:身體會發出4個暗示,早察覺能自救
    不過,大部分人只是知道猝死這個現象,卻不知道為什麼人會突然之間的就會猝死,也不知道哪些人容易猝死,更不知道在猝死發生之前會發生哪些現象。產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有過度勞累、生活方式不良、精神緊張以及過度運動。另外,猝死還跟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有關,如果一個人有心臟病,那麼就相對於其他健康的人來說就更容易猝死。
  • 女性身體發出5種信號,可能是宮頸癌,最後一個易被忽視
    在宮頸癌的潛伏期,身體會發出一些信號,但是很多女性誤以為是婦科炎症,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耽誤了治療。所以當身體出現一些症狀時,我們要及早進行就醫檢查,避免錯過早期的最佳治療。女性身體發出5種信號,可能是宮頸癌,最後一個已被忽視1.下腹部經常疼痛女性在經期出現腹部疼痛一般是痛經的現象。
  • 手上長這種透明小水泡不要忽視,那是身體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
    手上長這種透明小水泡不要忽視,那是身體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 2020-07-08 0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