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超市越開越多,外資巨頭卻「敗走」,這一品牌又要賣身了?

2021-01-20 聚富財經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少行業都遭遇了挑戰。尤其是2020年,不少實體店生意不好做,紛紛關店倒閉。

當然有人表示實體店生意雖然不好做,這一門店卻不斷增多,是因為錢太好賺了嗎?

說到這裡相信有人已經猜到了,這一門店就是小區樓下隨處可見的超市。不管是大型超市還是中小型超市,總之超市的數量確實在不斷增多,而且同一個小區可能就開了好幾家。

正是因為如此,在不少人心目中開超市也變成了一個賺錢生意。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卻並非如此。就拿不少外資品牌來說,前些年來到中國市場發展得風生水起,而近些年來卻不斷關店、「敗走」中國,可見開超市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暴利。

就拿家樂福來說,先是敗走國內市場,之後又遭遇了特殊情況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又有消息傳出,加拿大便利店巨頭Couche-Tard有意收購家樂福。假如這一交易能夠達成的話,對於家樂福來說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方向。

雖然收購事件八字還沒有一撇,不過家樂福的股價卻隨之大漲。事實上作為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成立於1959年的家樂福,是歐洲第一大零售商。

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還是不容小覷的,旗下主要經營業態包括大型超市以及折扣店。

而相比之下,Couche-Tard在市場就沒有家樂福這麼有名了,不過在便利店這一市場同樣也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早在1980年的時候,就在加拿大開設了第一家便利店,如今旗下門店遍布加拿大、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便利店數量超萬家之多。

此次看好家樂福,可能也是看中了家樂福在歐洲以及拉美市場龐大的網絡。一直以來在拉美市場家樂福的發展勢頭還是非常強勁的,曾經家樂福集團董事長也說過,巴西市場是僅次於法國的第二大市場。只不過除了拉美市場之外,在其他市場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從2005年開始,家樂福就不斷退出日本、韓國等市場,直到2019年的時候,又將中國子公司80%的股份出售給蘇寧易購,可見家樂福在亞洲市場並沒有那麼吃香。

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家樂福能夠出名,其實是因為家樂福進入國內市場較早。不過在全球零售這一領域,家樂福與沃爾瑪之間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

要知道就連巨頭在市場的發展都有著這麼多「問題」,就更不要說那些中小型超市了。當然如果不指望開超市賺大錢的話,就在小區門口開個小點的超市或者便利店,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管怎麼說也是比打工要輕鬆一些的,如果選擇人流量較大的場所,想要盈利還是比較容易的。這也是為什麼家門口明明已經有不少超市了,過一段時間還是會有超市新開的原因。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參考來源:

北京商報《出資150億美元 加拿大便利店巨頭想買下家樂福》

相關焦點

  • 家樂福跑了、沃爾瑪撤退,如今又一巨頭「敗走」中國?究竟怎麼了
    很多國外的品牌也開始競相進入中國,畢竟中國的人口基數造就了巨大的市場。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外國品牌進入到了中國市場。不少國外的品牌在中國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居民的消費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中國有很多本土品牌逐漸雄起,原來發展還不錯的外資企業在中國「越混越差」。
  • 家樂福、沃爾瑪撤退,如今又一外資企業「敗走」中國?究竟怎麼了
    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許多外國品牌也盯上了中國這塊大「蛋糕」,爭先恐後地進入中國市場。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不少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外國品牌在中國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轉變。此外,中國本土品牌逐漸湧現,原本發展良好的外資企業在華發展越來越差。
  • 外資超市大敗局:三大巨頭市場份額腰斬,家樂福賣身,沃爾瑪關店
    從如日中天到如今的慘澹景象,外資超市在中國的敗局讓人不禁反思,這二十餘年究竟發生了什麼?2012年,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曾表示「外資零售巨頭一般都以極低的租金籤下長達15年左右的長租約,如此算下來,大部分零售商如今都面臨第一批商鋪物業的到期。」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在國外市場已經積累大量資本的外資超市巨頭們以一次支付10餘年租金的方式取得了極低的租金價格。
  • 又一洋品牌敗走,谷歌、亞馬遜成先例,還會有外資巨頭離開中國?
    在外資眼裡,中國不僅可以實現產業經營,還可以發展品牌。因此,這些年來中國進入了大量的洋品牌,涉足的行業也十分普遍。只不過,雖然中國的消費體量很大,但是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實力也十分雄厚,相比外資企業,國內的企業更熟知國人的消費習慣,其經營模式以及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往往更加符合國人的口味。
  • 家樂福「賣身」、沃爾瑪關店,又一巨頭「敗走」中國,不好混了?
    上世紀90年代左右,外國大批商家來中國市場「掘金」,期間有不少外國品牌在中國「混」的風生水起。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消費觀念也有所改變,外國品牌在我國好像跟不上時代步伐了。在近十幾年中,有不少外國零售巨頭入局中國市場,想來分享市場「大蛋糕」,就如前面講的,它們在中國曾輝煌過,不久之後就越混越差,多家熟知的零售品牌「敗走」中國,這些巨頭難道在中國真混不下去了?在2014年左右,多家零售巨頭業績開始「滑坡」。比如,在中國市場「撈金」10年的樂購於2014年撤出中國,將旗下國內業務賣給了華潤。
  • 家樂福敗走中國,只能怪自己-虎嗅網
    如果只是一兩年虧損或者業績下滑,跨國公司會整頓更換管理層,不會直接賣身。營收300億的公司,作價60億賣,只相當於A股上市公司永輝超市市值的17分之一,這說明問題很大了,不是短期的問題。2012年家樂福中國營收高點為55.83億歐元,到2017年五年後降為46.19億歐元,降幅17.3%。多年來情況就不太對,今年應該是耐心耗盡,賣掉拉倒。
  • 家樂福回應退中國 外資超市全面被本土企業碾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家樂福回應退中國 外資超市全面被本土企業碾壓? 近日,家樂福正式宣布:法國總部裁員2000人,並且和騰訊、永輝籤訂了中國潛在投資意向條款,此後,家樂福將會把中心轉向電子商務。
  • 陳經:家樂福敗走中國,只能怪自己
    如果只是一兩年虧損或者業績下滑,跨國公司會整頓更換管理層,不會直接賣身。營收300億的公司,作價60億賣,只相當於A股上市公司永輝超市市值的17分之一,這說明問題很大了,不是短期的問題。2012年家樂福中國營收高點為55.83億歐元,到2017年五年後降為46.19億歐元,降幅17.3%。多年來情況就不太對,今年應該是耐心耗盡,賣掉拉倒。
  • 中國零售界巨頭跌落神壇,曾力壓家樂福和沃爾瑪,如今賣身求發展
    除了他們,國內的一些不思改革創新的也過的艱難,比如來自深圳的老牌超市人人樂,2018年又是巨虧,近4年虧了17億多,簡直是慘不忍睹。碾壓家樂福,吊打沃爾瑪,就是這樣一家曾經讓眾多外資超市都懼怕的浪子,如今竟然被拍在了沙灘上。
  • 60億白菜價賣身蘇寧,家樂福敗走中國始末
    本文將梳理家樂福本次賣身蘇寧的細節,剖析家樂福敗走中國的原因。談戀愛的是永輝,牽手的卻是蘇寧家樂福賣身的消息,早在2009年就有出現。2009年一度盛傳沃爾瑪將接盤家樂福;2012年再傳華潤萬家與中糧將收購家樂福;2017年年底,配角換成了阿里。這一次次的傳聞都被家樂福正式非正式的公告所否認。
  • 又一外資零售巨頭退潮!這家超市狠砸148.6億,要做「中國版Costco」?
    文章來源:網絡繼家樂福中國賣身蘇寧之後,又一外資零售巨頭退潮。10月11日晚間,麥德龍集團、物美集團和多點Dmall聯合宣布,物美就收購麥德龍中國控股權已與麥德龍集團籤訂最終協議。交易完成後,物美集團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
  • 家樂福離開了、沃爾瑪關80家店,而它選擇25億「賣身」,都怎麼了
    中國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上漲,也吸引了眾多國際品牌的關注。從上個世紀至今,已有多家外資品牌,湧入到了中國市場中。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觀的改變,以及我國本土品牌的崛起。不少外資品牌,在我國過得並不舒坦。
  • 麥德龍、家樂福……超市巨頭紛紛敗走中國,被電商打敗?
    衣服鞋子包包可以在網上買,可是日常的生活用品,食物總得買新鮮的,超市應該是最好的去處,然而年輕人實在太懶了,連超市都不逛了,這無疑讓超市也陷入了困境。如今,中國的連鎖超市行業也遭遇了重創,特別是外資巨頭,節節敗退,慘不忍睹,它們可都曾是中國本土超市學習的榜樣。就在12月20日,錦江國際和上海新長徵分別出售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4.9%及5.1%股權,總計8.721億元。
  • 民營超市巨頭倒下,曾大戰沃爾瑪家樂福,5年虧損17億被「賣身」
    受此影響,很多實體店陷入經營困局,陸陸續續迎來「關店潮」,比如華潤萬家、新華都這些老牌超市巨頭,也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而這家超市巨頭,在時代的浪潮下,扛不住就此「倒下」了,它就是「人人樂」。三年前,人人樂創始人何金明自信滿滿地說了這句話:「人人樂不管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會被賣掉」。
  • 家樂福賣身、沃爾瑪慘澹,誰在圍剿大超市
    這可以被記作大超市的第一次落敗。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連鎖賣場銷售額增速的斷崖式下跌。 根據統計,從2016年到2018年,沃爾瑪在中國分別關店13家、24家和21家。但關店並沒能改變利潤率放緩的事實——因為沃爾瑪在關店的同時,還在不停地開出新門店。新的收入無法填平下滑趨勢,於是,沃爾瑪放慢了開新店的速度。
  • 130多年品牌無奈「賣身」,一代直銷巨頭企業,能重回市場嗎
    老牌巨頭企業突然倒下這樣的消息,似乎在市場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早已深陷困境,而「賣身」也算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了。有這樣一家老牌企業,曾經憑藉直銷業務進入中國市場。在市場發展三十年之久,但是沒有積極迎合時代發展趨勢,導致自身陷入困境,這一企業就是雅芳。
  • 大型超市到底靠什麼盈利?沒人去買卻越開越多、越來越豪華!
    可是大型超市卻是越開越多,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它到底是靠什麼盈利的呢?難道網絡購物沒有對大型超市產生影響嗎?其實網絡購物對超市也產生了很嚴重的影響,像很多小型的、位置偏僻的超市也是倒閉了很多,他們很多物品也是產生了滯銷,可是大型超市卻有很多很多其它的盈利方式,這些方式鮮為人知,今天就給大家細數一下大型超市到底是靠什麼盈利的?
  • 繼家樂福之後,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
    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即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各大外資巨頭眼中的香饃饃,以零售行業為例,從九十年開始,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樂購Tesco等等外資零售巨頭紛紛在國內布局,攻城掠地,搶佔國內的零售市場。
  • 家樂福賣身蘇寧、沃爾瑪大量關店,海外商超巨頭為何集體敗走中國
    這也就意味著,家樂福中國的100%股權的價值,也只值60億元。與之相比,永輝超市的市值目前已經達到將近1000億元。今年5月初,媒體曝出家樂福考慮出售中國業務時,當時家樂福為中國業務尋求的出售價格,還是10億美元左右。
  • 馬雲出手後,歐洲三大巨頭或將敗走中國?最大原因應是「太傲嬌」
    在中國發展的歐洲三大零售巨頭也因為馬雲陷入了困境。眾所周知,中國因為市場潛力的原因,吸引了很多外企進駐。其中,零售業居多,因為中國人口多,需求大,其潛力自然也更大。一開始,它們在中國「混」的風生水起。但是隨著中國品牌的崛起,這些零售企業也就不那麼受歡迎了。除了國人更追捧國貨的原因之外,馬雲「引領」的電商時代也是國外品牌沒落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