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企鵝杏仁醫生官方推送
提到黑眼圈
很多人立馬就想到
熬夜、睡眠不足
熬夜,確實是「熊貓眼」
形成的重要原因
但是,你知道嗎
早睡早起、睡眠充足的人
同樣也會有黑眼圈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護膚團隊就和大家說說黑眼圈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黑眼圈一旦出現,就會非常影響顏值,所以很多人都想把它去掉。
那如何正確消除黑眼圈呢?這其實需要 「對症下藥」。
不同類型的黑眼圈形成原因不一樣,消除方式也不同。
01 色素型黑眼圈
主要是由黑色素沉著引起的,不僅下眼眶會有,上眼眶也可能會出現,看上去就像「熊貓眼」。
圖片來源:What causes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黑眼圈顏色:褐色,深棕色。
產生原因:
不注重防曬,眼部的防曬沒有做好,經常被太陽直射,導致色素沉著。
頻繁揉眼睛,撓眼周皮膚。經常摩擦皮膚,也會導致色素沉著,變黑。
卸妝不徹底,長期化妝還卸不乾淨會導致色素沉澱,形成黑眼圈。
消除方法
對於色素型的黑眼圈,日常護膚可以選擇含有:維生素C、熊果苷等成分的眼部護理產品,保養眼部皮膚,延緩衰老,預防色素沉著。
如果化妝的話,要選擇專門的眼部卸妝產品,溫柔仔細地清潔眼部皮膚,避免妝容殘留。
圖片來源:網絡
另外,注意做好眼部防曬,出門塗防曬霜、戴墨鏡等,避免眼周更多色素沉積。
注意: 日常護理只限於皮膚保養,一般無法完全改善黑眼圈,起效也較慢。
如果已經有頑固的色素黑眼圈,就沒有太大效果了。
想要追求更快更顯著的效果,雷射是最好的方法,如:調Q、超皮秒等。
這些是醫生常用的針對黑眼圈的雷射,可以直接將色素顆粒解體,促進黑色素代謝,達到消除黑眼圈的目的。
02 血管型黑眼圈
這種類型通常是由於眼下脂肪少,皮膚薄,皮下血管顯露引起的。
圖片來源:What causes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黑眼圈顏色:青色,暗紫色。
產生原因:
有的人眼下皮膚薄、脂肪少,小的時候就可能有黑眼圈。
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內分泌失調等。
導致眼周靜脈血管血流速度過慢,眼周酪氨酸酶抑制因子減少,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分泌出大量黑色素,形成眼周色素沉著,產生黑眼圈。
年齡增長,眼下脂肪和膠原蛋白流失越來越嚴重,皮下血管也越來越明顯,導致黑眼圈加重。
圖片來源:網絡
皮膚衰老,也會導致眼部皮膚血管血流速度過於緩慢,形成滯流。
皮膚組織供氧不足,血管中代謝廢物累積過多,新陳代謝速度減慢,造成眼部色素沉著。
過敏性鼻炎會使皮下靜脈擴張,導致眼眶下水腫和發黑,也容易出現黑眼圈。
消除方法
這種類型的黑眼圈,不是色素性問題導致的。
因此,美白類的護膚品和雷射治療效果都不理想。
可以選擇含有:維生素K、咖啡因等成分的眼部護理產品,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血液滯流。
圖片來源:網絡
也可使用含:維生素C、A醇等成分的產品,增加膠原蛋白合成,間接改善黑眼圈。
但如果是因為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黑眼圈,就需要去正規醫院治療鼻炎了。
注意:網上有說用痔瘡膏治療黑眼圈的,建議大家不要嘗試。
眼周皮膚相對其他部位的皮膚,更加纖薄、敏感。
痔瘡膏中複雜的成分用在眼周皮膚,刺激性大,很可能會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
03 陰影型黑眼圈
這種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黑眼圈。
這是由於眼下的淚溝、眼袋等,形成的陰影,導致外觀看上去像黑眼圈。
圖片來源:What causes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黑眼圈顏色:深灰色,黑色。
產生原因:
眼眶下的皮膚變薄,脂肪變少,皮膚組織萎縮下垂,形成凹陷,產生淚溝。
眼下的眶隔脂肪突出、下垂,產生眼袋。
消除方法
這類黑眼圈不管是用護膚品還是雷射,效果都十分有限。
只能通過醫美手段,從根本上治療淚溝、眼袋。
圖片來源:網絡
如:玻尿酸、膠原蛋白填充、眼部射頻治療或眶隔脂肪釋放術等醫美方式。
最後,如果想正確有效地解決黑眼圈問題,最好去正規醫院找皮膚科或整形科醫生面診。
醫生會對你的個人情況做出正確的評估,制定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Fernanda Magagnin Freitag MD,Tania Ferreira Cestari PhD. "What causes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07).
【2】Cole, Curtis, and Irina Ganopolsky. "Method for reducing theappearance of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U.S. Patent No. 6,607,735. 19Aug. 2003.
【3】José Raúl Montes, Periocular Rejuvenation with DermalFillers, Manual of Oculoplastic Surgery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