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華:惠臺重大舉措展現出大陸對臺工作新理念

2020-12-25 中國臺灣網

2月28日,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牽頭多部門出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多達31項惠臺利民舉措,對臺開放力度之大、惠臺領域之廣、涉之部門之多前所未有。若干措施是新時代大陸對臺工作的一項重大舉措,與過去大陸發布的眾多惠臺措施不同,呈現出大陸對臺工作的新理念與新的治理方式,對於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將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一、大陸對臺工作新理念的重要體現

此次發布的31條措施,與過去系列惠臺利民政策的主要不同,著重於給予臺胞在大陸創業、就業、學習與生活與大陸居民同等的待遇,展現出新的對臺工作理念。

自1980年代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恢復以來,大陸視兩岸經濟關係為特殊管理的國內經貿關係,臺資、臺胞性質屬於中國資本和中國人,但管理上基本比照外資和境外人員。兩岸先後加入WTO後,兩岸經濟關係是國家主體同其所屬單獨關稅區間的關係,基本上比照WTO規則來處理兩岸經貿事務。同時,又採取對臺資「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等優惠政策,2005年後發布諸多對臺採購、便利臺胞在大陸生活等多項惠臺措施,2008後兩岸制度化協商和談判中更充分考慮臺灣的合理關切,以體現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特殊安排,體現兩岸特色。總體看,這種安排符合過去兩岸關係發展形勢和現實條件,也充分照顧了臺商臺胞權益。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大陸臺商在稅收等政策優惠方面享受了較大陸企業更為優越的「超同等待遇」,對於促進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和擴大兩岸人員往來發揮重要作用。

但總體來看,過去臺資與臺胞在大陸經營和生活等方面畢竟是存在差別性待遇的。從性質上看,「一國兩制」大政方針主要是針對兩岸統一後可以實施不同制度,是針對兩岸現存不同的制度。就臺企、臺胞在大陸的經營與學習、就業、生活而言,經濟社會領域存在的差別性待遇在新形勢下不利於兩岸繼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合作。同時,隨著大陸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在大陸經營的內外資企業在稅收等待遇上已趨於一致,臺商享受到的「超同等待遇」下降,而市場準入、大陸對本地企業的一些優惠和鼓勵政策等無法分享,其參與大陸經濟發展的機遇受到一些限制。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岸一家親」理念,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看待和發展兩岸關係,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是大陸對臺工作理念的重要發展與創新。十九大報告指出,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此次發布的若干措施,在眾多領域予臺商、臺胞以同等待遇,不僅是兩岸經貿關係恢復和發展以來的對臺又一次重大開放,更是政策理念上的重大發展與創新。也預示著今後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將從「兩岸一家親」理念出發,超越一般對外經濟合作的特性與方式,賦予更鮮明的兩岸特色,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展現出大陸促進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新的治理方式

近年來,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與合作面臨新形勢,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挑戰。民進黨在臺灣島內重新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化聯繫機制和兩岸兩會領導人協商機制中斷,兩岸經濟社會交流的制度化合作進程停擺,使臺企與臺胞率先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遇到政治障礙。同時,在製造業臺商向大陸轉移並帶動兩岸貿易的勢頭趨弱後,兩岸經濟關係發展面臨動能轉換,創新驅動和現代服務業合作有望成為新動能,但受兩岸經濟制度合作停擺的制約。此外,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兩岸經濟也由過去的高度互補轉向局部領域出現一定程度的競爭,島內經濟社會由此產生「紅色供應鏈」衝擊的疑慮。

在政經形勢變化下,此次31項惠臺措施的推出,展現了大陸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新治理方式。

首先,是應對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停擺後新的制度安排。民進黨重新執政導致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停擺後,ECFA後續進程難以為繼,2008年以來臺灣島內企業、民眾通過兩岸公權力合作和制度化安排,率先分享大陸經濟發展機遇的勢頭受阻,民間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主渠道。但民間方式如何使臺商與臺胞實現優先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需要新的政策創新與制度安排。此次31項惠臺措施的推出,不同於過去的對臺優惠舉措,而是從創新和改革大陸對臺交流的政策、機制和體制入手,將逐漸予臺胞在大陸的同等待遇作為著力點,不僅對臺開放達到新水平,更標誌著大陸對臺交流體制機制的重大轉變。31項措施涉及大量政策、法律法規的調整,標誌著大陸推動兩岸經濟社會交流正在形成以「同等待遇」為指向的新體制機制,為臺胞通過民間交流率先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間與制度保障。

其次,有助於為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注入新動能。31項措施中,許多措施對於促進兩岸創新驅動、促進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加快兩岸經濟關係動能轉換將產生重要積極影響。如臺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在大陸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臺灣科研機構與人員可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打開了臺資企業參與大陸新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有利於促進兩岸經濟關係的創新驅動。同時,在為臺胞大陸創業、就業、學習與生活提供的諸多同等待遇方面,在職業資格考試、文化影視、醫療產業等對臺胞進行大幅開放,對於促進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將產生積極作用。如大陸已開放臺資設立醫院,但臺灣醫生在臺資醫院中因缺少執業資格無法行醫,限制了臺資醫院的優勢。31項措施開放臺灣醫師在大陸申請註冊短期行醫,將有效解決該問題。

第三,有助於解決兩岸產業競合的新問題。兩岸產業在局部領域出現一定程度的競爭,總體上是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兩岸產業競爭力此長彼消的結果,更多是市場規律決定的。但過去兩岸產業合作水平不高、未有效形成產業鏈合作、有關臺資企業在大陸未充分分享大陸相關政策鼓勵,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兩岸產業競爭環境的差異和不必要競爭。兩岸產業新的競合態勢,近些年被島內政治勢力炒作為「紅色供應鏈」威脅,島內社會產生一定疑慮。31條措施的出臺,在諸多領域拉平兩岸企業的政策待遇,有利於為大陸臺資企業創造更為公平的經營環境,促進兩岸產業實現良性互動的競合關係。

三、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舉措

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工作任務。31條措施的推出,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舉措。

第一,將有效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長期以來,許多大陸臺商特別是信息電子產業臺商的經營形態多採取獨資和加工出口方式,「兩頭在外」,與大陸內銷市場和產業鏈連接不緊密,如同經濟「飛地」。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臺商多採取代工生產方式,缺乏自有品牌和拓展大陸內銷市場的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發生深刻變革,大陸臺商經營形態受到空間挑戰,拓展大陸內需市場成為其重要轉型方向。31條措施的出臺,在諸多領域為臺商拓展大陸內需提供了重大機遇。如參與「中國製造2025」不僅促進創新驅動,也將增加臺商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能力,加強與大陸新經濟領域的連接。如臺商加快智能製造布局,不僅可以創新生產與經營模式增強競爭力,還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等直接面對大陸消費者,克服傳統經濟形態下拓展內銷市場能力的不足。而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兩岸產業合作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也將有效促進臺商拓展大陸與外銷市場的能力,深化與大陸市場、產業鏈的連接。

第二,使更多臺灣民眾增強獲得感。長期以來,兩岸經濟關係為臺灣經濟和島內民眾帶來明顯「紅利」,但過去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中更講求市場規律與效率,兩岸企業尤其是臺企是參與主體,兩岸民眾多是從中間接獲益,直接獲得感不強,且主要集中在製造業領域,因而被島內「臺獨」勢力操弄為「大企業獲利、民眾無感」。此次發布的31條措施,既針對臺灣企業,更針對臺灣同胞;對臺灣同胞既惠及專業人才,更照顧普通民眾尤其是青年人,特別是眾多職業資格考試的開放大大降低了臺灣青年人在大陸創業、就業的障礙,充分體現了包容性發展,展現了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第三,有利於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逐步給予臺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實習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舉措與政策思路,將有效增進兩岸同胞利益互融共享,增強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感和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過去兩岸環境與歷史條件下,兩岸企業與同胞的差別性待遇會客觀造成兩岸同胞現實生活中的距離感,臺商融入大陸經濟體系不夠,臺胞參與大陸社會不強,一定程度上不利於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31條重大舉措以及未來將出臺的更多同等待遇措施,大大降抵了臺企和臺胞參與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障礙,使其在實際經營和生活中增強「自己人」而非「外人」的現實感知,必然有效增強其民族認同和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張冠華,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張冠華:大陸發布26條措施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要實踐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日前在香港中評社發表觀點表示,大陸發布26條措施,是實踐「兩岸一家親理念」、加快推動臺企、臺胞在大陸同等待遇的重大舉措。
  • 大陸發31項惠臺措施 臺網友:我們還在搶紙 大陸直接搶人了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在新聞發布會上消息很快傳到海峽對岸,《若干措施》及其所包含的31條具體惠臺措施所展現的開放力度,更引發臺民眾和媒體驚呼:「前所未有」!來形容大陸這一惠臺舉動的重大意義。聯合新聞網報導截圖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認為,31項惠臺措施「既廣也深」,其實施不但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也是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兩岸統一」的具體舉措。
  • 大陸對臺政策正在發生轉變?
    2月28日,大陸國臺辦主動藉由例行記者會推出31條惠臺措施,這個開春的第一個「對臺大禮包」,引發海峽兩岸熱烈討論。倪永傑表示,這是大陸方面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一個重大政策舉措,展示新時代的兩岸關係上,大陸會有更多新作為、展現新氣象。
  • 天津臺商談「31項惠臺政策」:反映臺胞心聲 促進心靈契合
    中新社天津3月8日電 (記者 張道正)「這次出臺的政策是全面性的突破,反映出在大陸臺商臺胞們的心聲。」天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榮譽會長丁鯤華日前在天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31項惠臺政策」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好條件,將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 臺媒:大陸31項惠臺措施見成效 臺六成年輕人願到大陸發展
    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導臺媒稱,今年「2·28」當天,大陸宣布惠臺31項措施,儼然對兩岸關係丟下一顆震撼彈。由於各方面有不同解讀,《遠見》研究調查針對「大陸31項惠臺措施」,進行民意大調查,結果發現臺灣方面正面臨一大「隱憂」、三大「警訊」。
  • 惠臺31條、「臺旅法」,大陸與美國誰才是真愛臺?
    面對大陸的善意,蔡當局冷若冰霜,面對美國的拉攏,卻感激涕零。大陸和美國,誰才是真正「愛臺」?縱觀「惠臺31條」,大陸對臺新政的關鍵字是「同等待遇」。其中12條措施涉及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另外19條措施涉及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 張冠華:缺席RCEP對臺影響深遠
    張冠華分析RCEP對臺經濟的影響時表示,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臺灣缺席RCEP的負面影響都不能小覷。第一,從對外貿易角度看,臺灣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沒能參加RCEP影響很大。首先,RCEP自由化程度高、涵蓋範圍廣,臺灣主要的貿易和投資地區都在RCEP成員的範圍內。
  • 臺教授:大陸惠臺政策抓到臺灣「痛點」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日前,國臺辦公布31項惠臺措施,大幅放寬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和個人各種投資經營和工作限制,提供臺商和臺灣人準國民待遇。對此,臺灣學者表示,大陸此次開放力度範圍超過以往,抓到臺灣「痛點」。
  • 專家談大陸「惠臺31條措施」施行細則:須行之有效
    中新社桂林6月7日電 (楊陳 趙琳露)在被臺胞譽為「新春大禮包」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惠臺31條措施」)發布已滿3個月之際,6月6日至7日,首屆桂臺合作高端智庫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行,來自大陸各高校及有關機構的涉臺智庫專家圍繞「地方政府如何落實『惠臺31條措施』」展開研討。
  • 國家體育總局:惠臺體育措施凸顯務實特點
    「26條措施」中的惠臺體育措施凸顯務實特點。有記者問,「26條措施」當中第25、26條涉及兩岸體育交流,請說明惠及臺灣體育界的措施有哪些考慮和主要特點?吳堅具體介紹說:一是重實際。當前我們正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全面協調發展,尤其是體育產業逐步進入黃金髮展期,同時2022年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等一系列重大國際賽事將在大陸舉辦,這為兩岸體育融合發展和共同進步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們充分考慮兩岸體育發展實際和交流合作現狀,特別是考慮到臺灣體育界實際需求,在廣泛調研基礎上,研究出臺惠臺體育措施,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 為「反制」大陸惠臺政策 臺當局宣布「八大強臺措施」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一拖再拖後, 「行政院」終於在今日宣布了「反制」惠臺31條的「八大強臺措施」。
  • 臺官員:大陸惠臺政策好 只有蔡英文看不懂
    據香港「中評社」消息,民國黨新竹市議員邱靖雅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祭出31項惠臺政策,光開放技術人員給臺灣考照,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對臺灣真的優惠,「只有蔡英文看不懂」。  對於大陸31項惠臺及各省市搭配政策,邱靖雅簡單說,就是「負面清單」,條例不開放,其他全部都開放,她有很多臺灣高端金融業的孩子,每個人都深深覺得,大陸開放這些行業,「太了不起了」,過去臺灣重要銀行保險業,都想前進大陸,現在大陸決定全部開放,會知道有多人搶著要到大陸。
  • 「31項惠臺政策」,讓臺當局超緊張!
    「31項惠臺政策」,反應熱烈。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的華人舉行了「和平統一座談會,一致認為「31項惠臺政策」有深刻的意義,政策實施後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享有同等待遇,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等提供很多機會與更好的發展空間,為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邁進了一大步。    據統計有76%的臺灣民眾認同「31項惠臺政策」。說明了這次出臺的惠臺政策,深得民心。
  • 「惠臺31條」釋利好引臺商深耕大陸市場
    來源:中新社「『惠臺31條』出臺後,預估明年將出現臺灣青年西進創業潮,今年則有大批業者透過參展、參訪等方式來試試水溫。」來自臺灣的索佳藝臺灣青年創業基地總經理李儒清18日如是說。今年2月28日,大陸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出臺31條具體惠臺措施。「海交會」上,多位臺灣業者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正在密切關注大陸地方對「惠臺31條」的落地細則,期待獲得更多經商往來、就業創業便利。金門王大夫一條根是頗受大陸市場歡迎的藥膏,近年正接洽大陸電商平臺尋找新商機。
  • 大陸31項惠臺政策擁抱臺胞 「臺獨」勢力受重創
    為臺胞量身定製  臺灣《聯合晚報》2月28日針對大陸最新惠臺舉措報導稱,未來臺灣人才可參加大陸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可申請參與大陸「千人計劃」。臺商可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此外,臺商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可公平參與政府採購。
  • 臺灣輿論和學者高度評價大陸31條惠臺措施
    臺灣輿論和學者盛讚大陸對臺胞、臺企送出的「大禮包」是「全覆蓋式」的,每一條都打動人心,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精神。  「這31條惠臺政策讓我感動。」臺灣時事評論員黃智賢告訴記者,此次出臺的政策,力度比以往更大、範圍更廣,從鼓勵臺灣企業參與重大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到金融業開放更深入的合作;從影視文化業的相關限制取消,到歡迎臺灣同胞到大陸申請專業技能資格……「這是大陸與臺灣同胞分享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的具體表現,讓臺灣民眾能夠大展拳腳,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努力。」
  • 惠臺31條APP:來自大陸的「熊貓」讓綠營眼紅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就在大陸惠臺31條發布一周年之際,國臺辦首度推出「31條APP」,在島內引發強烈關注。聯合新聞網2月28日稱,此前1月底臺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搞直播、扮網紅,兩岸為爭取臺灣年輕族群認同都卯足全力、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平臺宣傳政策。
  • 大陸惠臺措施含金量高 臺商加大對大陸投資
    臺灣物聯網協會、廣東物聯網園區執行長張凱鈞博士表示,大陸方面提出深化兩岸交流是正確的方向,「從『惠臺31條』、『惠臺26條』到『11條措施』,既一脈相承,又更新更實,推出的措施都是因應臺胞實際需要和迫切期待,體現了祖國大陸努力為臺企臺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的誠意、善意。」
  •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缺席RCEP對臺影響深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在接受中評社專訪的時候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臺灣地區未能加入RCEP這一協定,對臺灣地區的經濟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這一協定囊括了東亞主要的經濟體,自由化水平比較高。臺灣地區未能加入RCEP,會加速臺灣地區的「經濟邊緣化」。
  • 臺民調:大陸「31條惠臺政策」打動「天然獨」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日前,國臺辦公布31項惠臺措施,大幅放寬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和個人各種投資經營和工作限制,提供臺商和臺灣人準國民待遇。對此,臺灣民調機構進行調查,根據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天然獨」年輕世代(18至29歲),都是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