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關於深圳高考移民的事件在網上炒的非常火爆,當地有關人士認為衡水中學高考移民影響了深圳的高考升學率,筆者認為這種認定不合理,高考本來是全國競爭,哪來的高考移民的說法?高考移民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合理的,因為大家都是一樣,這裡的教育水平高,我在這裡上學,去你那兒考試,沒什麼不可以,正如某種商品,這裡便宜,我批發了,去你那裡賣,雖然教育和商品不是一個概念,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全國競爭使教育使高考更加公平,沒有競爭就談不上所謂的公平存在。
從一些體制方面講,高考移民卻被認為是不合理,正如戶籍制度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東西,去評論沒有什麼意義,其實有些人評論還是比較明智的,認為深圳的中學還是不行,如果可以的話,你幹嘛害怕呀?可以公平競爭嗎?其實這種說法也是有道理的,正如企業之間,你的產品好,可以全國競爭的,可以全世界競爭啊。
很多人批評衡水是完全應試教育模式,哪個學校不是應試教育模式,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天津這些高考相對容易的城市,也是拼命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考好的學校,雖然這些地區高考相對容易,但是考好學校並不容易,但是他們基本上都能考上本科,這些大家都知道了。
其實在全國其他的地方,像衡水教育模式的並不少見,只是程度大小而已,正是因為衡水中學抓管理,抓成績,讓一些寒門子弟能夠出人頭地,考上了北大清華這些名校。從2015年到2018年這期間,衡水中學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一般是一二百,2018年甚至達到了214人,而其他的一些一般的學校每個學校考一兩個算是非常厲害的,這不能不說是奇蹟,為高等教育輸送優秀人才沒什麼可以批評的,還批評說衡水中學這種教育模式簡直是摧殘人性,沒錯,確實是比較艱苦在那學習,但是你可以不把孩子送到哪兒去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能夠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的,可以把孩子送到哪兒去,個人選擇的問題,不要產生嫉妒心理。
很多人學衡水中學模式並不好,而是好多的優秀考生都去了衡水中學,這種說法不太嚴謹,優秀的孩子一般來說在當地就能考到好的大學,幹嘛去衡水中學呢?再說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好學生去了,好教師也去了,好教師帶出了好學生,慢慢來這個學校就好了,為什麼別的學校不存在這種情況?還是最初辦學的時候衡水中學做得非常好,導致好多優秀的學生,優秀的老師來到了衡水中學。
很多人說通過應試教育出去的人,並不是所謂的人才,沒有什麼突出成就,可是你想想,如果不考上什麼大學,也可以成為人才,360行行行出狀元,不能以高考來評論是否是人才,適合走教育這條途徑,適合通過考大學這條途徑的人,就是通過這種應試教育走出去,不適合通過學校教育這個途徑成為人才的人,就不要過多的關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這些問題,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不要去過分譴責與自己不一樣的事物或者是人。
沒錯,考上北大清華的人不一定是人才,但是這個起點是高了,就目前情況來看,考上大學的人才比考不上大學的人才要多,否則的話大家不會從幼兒園開始重視教育,一直重視的大學畢業。
很多的衡水本地也對衡水中學充滿了敵意,認為衡水中學考試成績太好,把河北的其他地方的名額都佔去了,可是你想到沒有,跟全國的情況是一樣的,你可以跟衡水中學競爭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幹嘛害怕競爭呢?
有的人認為,孩子的青春應該是如詩如畫的年齡,過分的摧殘並不是好事,可是你想過沒有?也就高三這三年的時間,過去這三年,在中國來看,大學也就是比較寬鬆的環境。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應試能力也是一種能力,在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這段時間,目前沒有一個學校不用分數來衡量,也沒有一個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裡學習成績不是主要的,當然有一部分官二代,富二代的子女不太重視學校的分數,但是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現在有很大一部分是寒門子弟,沒有什麼背景,只能去高考,通過高考這個途徑才能將來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有人說衡水中學是教育失敗的一個典型,我反駁一說一下,那麼教育成功的典型在哪裡?在中國哪個學校?他們到底出了多少人才?有沒有統計過?中國主流的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為主,雖然口號上是素質教育,但是沒有分數,一切都無從談起。
把衡水中學描述為災難,我覺得有點過分,孩子在學習,沒有什麼不好,最讓人無法忍受的災難,那就是孩子沒有考上大學,在社會上沒有成才,將來在人生道路上碌碌無為,這才是最大的災難,如果說確實不適合上學,不適合讀書,不適合考大學,然後再走上社會成不了才,那也無可厚非,水平就是那樣。
如果說反對衡水模式,讓衡水模式模式消失最合適的一個方法,那就是改革高考錄取制度,改革高考錄取不均衡的情況,這樣才能使衡水中學模式消失,高考錄取制度特別是不平等的,只要不平等高考錄取制度存在,衡水中學模式將會存在。
所以我個人以為抨擊衡水模式的人,大部分是自己孩子不在衡水中學上學,產生嫉妒心理,另外影響了某一部分人群的既得利益,作為一個老百姓,作為一個普通的家庭,支持衡水中學,希望衡水中學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