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130多種蝴蝶飛蛾遷往高海拔避暑 全球氣候變暖逼它們遷徙

2020-12-12 紅星新聞

6月的成都,溫度一路爬升,嗅到夏天的味道,生長在川西壩子的昆蟲也開始活躍起來,大規模昆蟲傾巢出動,為昆蟲專家研究它們提供了有利時機。6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來到自然保護區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查,通過燈誘、罐誘等方法,了解川西崑蟲種類分布。剛進入昆蟲領地,專家們就發現,一些活躍在平原的蝴蝶、飛蛾,已經在高海拔區域開始「避暑」。

華希昆蟲博物館專家們20多年的觀察數據顯示,它們出現在高海拔區域並不是「消暑度假」,而是「勢力範圍」擴大。最近5年以來,川西區域已有超過130種昆蟲朝著高海拔進軍,一些昆蟲分布範圍在十年時間內上升150米到200米左右。

美酒加燈光

召集昆蟲辨認「身份」

在成都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140米的草地上,一臺昆蟲歌舞晚會即將上演。晚上8點,趕在天色暗下之前,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和工作人員忙著「劇務」工作。掛起一塊白色幕布,燈光也在周圍提前布置就緒。天色已經黑透,工作人員接通電源,白色幕布一側,一臺射燈投向對面山頭,幕布旁邊,白熾燈也同時亮起,「歌舞晚會」正式上演。

不到十分鐘,飛蛾率先追逐光源前來「捧場」,踩著草皮,鍬甲也朝著舞臺一路「狂奔」,幕布上陸續爬滿了昆蟲大軍。利用燈光模擬月光,觀察人員的燈誘成功了,十裡八村的昆蟲都來了,館長趙力開始在幕布上辨認昆蟲種類。

晚上用燈,白天則用「罐」。巴氏罐誘法,是昆蟲學家的慣用手法,在保護區海拔1500米左右的卡子埡口附近,趙力將一些光滑的杯子埋在泥土中,罐口與泥土齊平,鋪上一些草皮泥土在邊緣做一層偽裝,在杯子裡面,工作人員放上美酒、糖水以及一些腐爛的食物,「這些腐敗變質的重口味食物是食草昆蟲最喜歡吃的。」趙力介紹說,肉食性昆蟲也能在這裡找到最愛,美味的蚯蚓和蝸牛「香飄十裡」。

然而,對於昆蟲來說,這是一場「鴻門宴」,一旦它們大快朵頤飽餐之後,就該悔不當初了,光滑的杯壁怎麼也爬不出來。從河灘到農莊再到海拔最高的區域,昆蟲專家在這些不同的區域分別設下「宴席」款待昆蟲,為的就是能夠看看從闊葉林到針葉林帶,都是哪些「食客」經常出沒。

130多個低海拔家族

勢力範圍朝著高山擴張

在海拔1350米左右高山上尋找昆蟲蹤跡時,趙力發現一種小紅蛺從草上飛過。「這些就是平原地區的『常客』,在市區都能經常見到的物種。」趙力告訴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包括草叢裡的一些食蚜蠅,都是喜歡在低矮草甸生存的物種。「如今它們的領地已經擴張到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了」。他表示,這就是全球變暖對川西崑蟲的影響。

通過最近5年以來的觀察,趙力發現至少有130多種昆蟲將地盤擴張到高海拔區域。海拔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這些昆蟲之所以朝著高出進發,與上面溫度變化密不可分。

據他介紹,此前所發現的一種天蛾科的蛾類,生活區域僅限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方,但現在已經將範圍擴大到了海拔1500米到2000米左右了。在他的記錄中,一些昆蟲分布範圍在十年時間內上升150米到200米左右。這一距離,對於昆蟲來說算是一個滄桑巨變。

在燈誘時,一隻稻綠蝽也出現在了幕布之上,趙力分析說,這種也是平原常見的一種昆蟲,分布在溫帶地區和一些熱帶地區的山區,它們是一種遷徙能力很強的物種,哪裡有溫暖溼潤的氣候,它們就搬到哪裡去。「它們也是氣候條件變化的指標性物種」。

不過,這個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海外的記錄,甚至會長達幾百年,而在成都區域,最近20年比較明顯。

觀察點位數據顯示

昆蟲一步一步往上爬

青城後山、西嶺雪山、雞冠山、貢嘎雪山……都有趙力觀察昆蟲變化的點位,這些地方埋下的玻璃罐體積更大,都是5到8升左右「大傢伙」,每次收網時,裡面都是黑壓壓一片。

在他統計的物種之中,巴黎翠鳳蝶、青城箭環蝶、中華虎甲、深山鍬甲等物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種類。拿巴黎翠鳳蝶來說,它們22年前在川西最高分布海拔為960米;15年前在川西最高分布海拔為1020米;10年前在海拔1140米的區域也能找到;而在去年,它們開始爬上海拔1309米的區域。

這個數據在四川絹蝶身上也有明顯表現,不過,對於這些本來就住得比較高的物種來說,它們似乎已經無路可退,22年前分布在4680米的貢嘎雪山上;去年的數據則表明,絹蝶開始擴張到海拔5305米的區域,這已經到了昆蟲分布的一個極限區域。

氣溫升高成孤島

高海拔生物困境更嚴重

海拔5600米,已經是昆蟲生長的惡夢了。因此,昆蟲朝著高山遷徙,終究還是有盡頭的。20多年前發現絹蝶的地方,現在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都已經沒了它們的蹤影。趙力告訴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很多以前做絹蝶生意的人,都已經轉行了。「以前他們一個季度就能捕獲兩千多隻,五六年前,他們一年只能捕獲200多隻。」趙力透露說,氣溫升高,海拔4000米以上生活的絹蝶已經處於一種孤島狀分布,它們分散居住在十多個山峰之上,生殖隔離,基因開始缺少交流,絹蝶也逐漸開始沒落。」

「四川的十幾個絹蝶物種絕大多數種類只生活在高山上,氣候變暖對它們的影響最為明顯,許多種類面臨滅絕。」趙力分析稱,對於昆蟲來說,人們的捕捉並不是最可怕的,真正會導致它們種群消失的,還是環境的變化。不過,對於川西崑蟲種群數量而言,趙力認為總體還是趨於穩定的,拿蝴蝶來說,上世紀90年代就統計有564種蝶類,最近20年在調查深入之後,增加了100多種。但是近5年就沒有什麼增加了,要突破蝴蝶總量的原有記錄,還是比較困難。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宦小淮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潘莉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導致喜馬拉雅山蝴蝶越飛越高
    新華網加德滿都4月9日電 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發現,因為氣候變化,喜馬拉雅山的蝴蝶越飛越高,在過去15年,它們的棲息環境在海拔上提高了500米。  據尼泊爾《喜馬拉雅時報》9日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北部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朗塘地區對阿波羅絹蝶和鼠兔進行了研究,這些動物對環境敏感,是全球變暖的預言者。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 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其中一條規則認為,在炎熱的氣候下,動物有更大的附屬物,比如耳朵、喙等,這樣方便散熱。
  • 全球變暖讓候鳥「迷失方向」(圖)
    氣候變暖讓它們迷失了持續數千年的遷徙方向,走還是不走成生死抉擇。氣候變暖令它們的繁衍和棲息地不斷縮減,沙漠化更使它們前往目的地的路途越來越遠。  容易受傷的候鳥  12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的世界候鳥大會就候鳥的生存危機向人們提出了警告。
  • 全球變暖,農作物減產,蟲害卻來 「火上澆油」?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它們的生活範圍也逐漸北上到英格蘭、法國、德國等地。現在,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生活範圍擴張,紅尾碧蝽整個種群的發展一片大好,但對於當地的農民來說,卻是個天大的麻煩了——要知道,這種吃貨蟲子基本不挑食,會對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造成嚴重的破壞。然而,在全球,紅尾碧蝽只是大約360000種以植物為主要寄宿和食物的眾多昆蟲之一。
  •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幸運兒,中國英國均上榜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世界葡萄酒版圖悄然發生了變化。NASA和哈佛的一項研究發現,溫度的上升使得法國提前採收葡萄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一般來說,氣候變暖有利於葡萄更快成熟,從而釀造出更高質量的葡萄酒。
  • 全球氣候變異圖景出爐 過去兩千年最嚴重變暖事件就發生在最近
    全球氣候變異圖景出爐 過去兩千年最嚴重變暖事件就發生在最近 原標題:   換句話說,過去兩千年最嚴重的變暖事件就發生在最近!  更嚴重的是,目前的氣候變化速度,業已超過了部分動物物種可適應的速度,它們「跟不上」了。  評估公元元年以來的氣候變化  過去兩千年的氣候變異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2015年-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氣溫比較高的5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約1℃。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
  • 中國氣象局局長: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
    極端的意見甚至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鬧劇和騙局。這些情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困惑。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爭論和質疑的焦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近百年來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是否真實?二是這一變暖現象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呈波動式變化、總體升溫的特徵。全球地表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地球大氣運動的客觀規律。
  •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人們不禁要問,為何在高喊全球變暖口號的今天會遭遇如此嚴寒?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0日報導,日前多位權威氣候學家表示,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而已,在接下來的20至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世紀」。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但是雪崩一定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不是。 雪崩是瞬間發生的事件,而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過程。雪崩和全球變暖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雪崩需要有物質來源,即高山區的降雪。實際上,高山區的降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目前並不能夠用「氣候變暖」來詮釋。
  • 科學家:隨著氣候變暖,赤道地區愈加「荒蕪」
    最近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對超過100年的300種海洋物種進行了全球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氣候變暖,隨著氣候變暖,哺乳動物、浮遊生物、植物和海鳥的數量在不斷變化。
  • 什麼使蝴蝶與飛蛾不同?揭開不為人知的神秘面紗
    你有沒有想過蛾和蝴蝶之間的區別?在許多方面看起來如此相似,但我們被教導它們是完全分開的。雖然它們一目了然看起來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它們通常非常不同,並且當您知道要尋找什麼時,它們通常很容易彼此區分。下面的圖表給出了一種最快捷,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確定哪些是哪種蝴蝶,哪些是飛蛾。
  • 科學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增強導致!
    科學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增強導致!地球作為人類生命的起源之地,人們一直都充滿了優越感,不過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生產排放的各種大氣汙染,導致環境造成的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問題已經發展為了全球人民的困擾。
  • 蝴蝶怎麼養?和飛蛾的三大區別!
    每到4月份左右,花叢中、草叢中、田園邊就會出現大量的蝴蝶,十分好看,很多人還會專門去捕捉回來飼養,那蝴蝶怎麼養?和飛蛾有什麼區別?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它們每一支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
  •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臭大姐」入侵美國33個州
    據報告,目前美國茶翅椿的數量至少在去年的基礎上翻倍,已經成功在美國33個州定殖,當它們離開後,留下的是千瘡百孔的葉片及病枝。研究表明它們傾向於入侵氣候溫暖的地區,而全球變暖非常利於這種昆蟲的快速傳播。茶翅椿原產於韓國等亞洲國家,1998年美國賓夕法利亞州的阿倫敦(Allentown)首次發現茶翅椿,由於缺少自然天敵,這種臭蟲大量的繁殖,並迅速擴張到馬裡蘭和新澤西州等其他城市。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西部變暖變溼」現象再引關注
    【來源:中國青年報】據外媒報導,由於氣候變暖,美國阿拉斯加州育空河三角洲凍土和海冰融化,當地居民生活受到威脅。有專家表示,阿拉斯加州的氣候變暖速度約為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從這個角度來說,要破解水資源的難題,首先要了解氣候問題。肖潺說:「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 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 英語新詞:由全球氣候變暖到「全球異常」
    在大家都擔心全球變暖的時候,有些地區在近兩年經歷了極度的嚴寒或乾旱天氣。這個時候,用全球變暖(globalwarming)似乎已不足以說明問題,有人說用globalweirding(全球異常)來描述更加準確。
  • 全球氣候變暖的數字對比:從66%到90%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月2日在法國首都巴黎發表了全球第四次氣候評估報告摘要。過去50年全球氣候變暖超過90%的可能性與人類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增加有關,而在2001年發表的第三份氣候評估報告中,與此相關的這一數字還是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