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代變遷:回望軍營盤中餐

2020-12-22 中國軍網

70年光陰荏苒,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夏糧總產量達2835億公斤。品種多樣的蔬菜鮮肉走上國人餐桌,反季節蔬菜瓜果也成餐桌「常備」。物質的極大豐富帶來飲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深刻影響著軍隊飲食保障。

全軍部隊官兵夥食費標準不斷提升。今年初,《關於調整部隊基本夥食費標準的通知》出臺,對夥食費灶別標準、過節夥食補助費標準及傷病員、療養員夥食標準進行了調整,明確文職人員夥食費標準,進一步提高部隊夥食保障水平。

今天的軍營餐桌,「六菜一湯」已成標配,雞蛋、牛奶、水果天天見。隨著野戰給養單元、新型野戰快餐的推行,「軍字頭」飲食保障逐步向野戰飲食實戰訓練延伸……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食」代變遷:回望軍營盤中餐

■潘仲齊 雷國鴻 本報特約記者 程錫南

今日官兵餐桌。

野戰飲食訓練。

利用野戰給養器材製作熱食。

(楊 帆、韓海建攝)

共和國成立之初,物資匱乏,吃飯是個大問題。

年逾古稀的吳立香,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那個年代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態,吃上一個白面饅頭能高興好幾天,地裡的紅薯葉還沒長大就被摘了。」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官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後方「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炒炒麵」。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志願軍戰士「一把炒麵一把雪」,一個蘋果輪著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線官兵通過開荒生產、養豬種菜等方式實現自給自足。曾在北疆邊陲當兵、如今已年逾八旬的老兵王峰銳回憶:「當時部隊的飲食保障品種單一,白菜、蘿蔔、土豆是主要食材,主食多為用小米麵、玉米面蒸出來的窩窩頭。」

70年光陰荏苒,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夏糧總產量達2835億公斤。品種多樣的蔬菜鮮肉走上國人餐桌,反季節蔬菜瓜果也成餐桌「常備」。物質的極大豐富帶來飲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深刻影響著軍隊飲食保障。

全軍部隊官兵夥食費標準不斷提升。今年初,《關於調整部隊基本夥食費標準的通知》出臺,對夥食費灶別標準、過節夥食補助費標準及傷病員、療養員夥食標準進行了調整,明確文職人員夥食費標準,進一步提高部隊夥食保障水平。

今天的軍營餐桌,「六菜一湯」已成標配,雞蛋、牛奶、水果天天見。隨著野戰給養單元、新型野戰快餐的推行,「軍字頭」飲食保障逐步向野戰飲食實戰訓練延伸……

小小軍營餐桌,濃縮時代變遷。一張張「軍字頭」食譜,記錄下我軍後勤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的時代印記。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74集團軍某旅,跟隨回營老兵一起回憶軍營「食」代變遷。

■老兵回營,發現連隊日常夥食比當年「加餐」還要豐盛

盛夏時節,第74集團軍某旅四連迎來了17位從四面八方回到連隊「探親」的老兵。

從20世紀70年代起,這批老兵會不定期回「家」看看。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軍營,這裡也留著他們一生珍藏的回憶。

再次走進老部隊,「50後」老兵李昌健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午餐的「六菜一湯」讓李昌健一度以為,是上級特意為了他們的到來加了餐。

連長陳俊良笑著說:「這就是連隊官兵的日常夥食標準。」那天,李昌健特意要了一個白面饅頭。咬了一口,這位64歲的老人笑得開心極了。

從一個饅頭開始,李昌健和老兵們拼湊起腦海中的「夥食記憶」。

20世紀70年代初,物資相對匱乏,地方糧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憑票定量供應。李昌健在農村長大,家中兄弟姐妹五個,小時候最大願望就是天天有肉吃。長大後,李昌健一心想到部隊鍛鍊:「軍人保家衛國,當兵光榮;另外,部隊待遇不差,到了部隊不挨餓。」

經過2次徵兵考核,李昌健圓了軍營夢。李昌健記得,他在部隊的第一頓飯吃了6個饅頭。那會兒早餐天天就著鹹菜喝稀飯,饅頭一周吃三次,每次都被吃個精光。逢年過節夥食最好,連隊熱熱鬧鬧地殺豬宰羊,讓官兵們「打牙祭」。

這樣的夥食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後。老兵陳成1987年來到連隊,那會兒剛好碰上「斤半加四兩」的夥食改善期。

「早餐有三白,午餐有雙椒。」陳成介紹,當時大家把早餐白饅頭、稀飯、蘿蔔稱為「三白」,午餐的紅椒、青椒稱為「雙椒」,每頓飯都能吃上「零星」肉片,雖然沒啥油水,但吃飽飯已不成問題。

為保證上級規定的「每人每天1.5斤蔬菜、1兩肉、1兩禽魚蛋、1兩豆製品、1兩動植物油」的食物定量,連隊大力開展農副業生產。

「早中晚三下菜地,種菜餵豬人人都會。」陳成回憶說,當時每個排都有自己的菜地,每天都要侍弄菜地;全連養著豬羊雞,還有人因為養豬養得好立功受獎……

李昌健記得,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官兵開飯前唱得最響亮的一首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說,吃飯前想想前輩們在朝鮮戰場「一把炒麵一把雪」,心裡就特別知足。

那時,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去,連隊部分官兵參與了其中的一次戰役。一位從前線下來的老兵告訴陳成,他在戰場就靠餅乾、罐頭充飢,能吃上一次蔬菜都算運氣好……「和衝鋒在一線的戰友們相比,我們在後方的同志就更沒有理由對夥食挑挑揀揀了。」陳成說。

回顧軍營夥食變化,許多老兵都會由衷地說出兩個字——知足。1992年,老兵王星辰入伍到了某連隊,他印象最深的是:「入伍第4年開始,每天早上都有雞蛋吃。」有趣的是,去年新兵劉書行到了連隊,他有了「幸福的煩惱」——「部隊夥食這麼好,長胖了可咋辦?」

今年初,新下發的《關於調整部隊基本夥食費標準的通知》,再次上調官兵基本夥食費標準,官兵的訓練生活有了健康科學的營養保證,大家關於「吃」方面的獲得感說也說不完。

■從不鏽鋼盆到分餐盤,從「大鍋飯」到「卡路裡」

「過去用不鏽鋼盆盛菜,如今人手一個餐盤。」聊起部隊夥食變遷,老兵黃志祥感慨不已。

「以前有啥吃啥,連隊食譜跟著季節走。」黃志祥記得,有一年夏天,全連一個月都在吃葫蘆瓜。南方部隊冬天還能吃到綠菜,黃志祥表哥服役的駐遼寧某部隊,整個冬天吃的都是蘿蔔、土豆、大白菜。

數十年來,我軍多次調整食物定量標準、優化膳食結構,增加動物性食物品種和數量,各類食物營養攝入量精確到「克」……部隊餐桌從「粗放型」向注重營養、「卡路裡」攝入的「精細化」轉變。

在二營食堂展板公布的一周食譜上,每一餐菜品的「營養配比」一目了然。

「現在是該吃啥吃啥,菜式跟著食譜走。」陳俊良向老兵介紹說,「如今連隊的早餐品種豐富,新增了炒飯和麵條,還配有小炒菜……每天保證牛奶、雞蛋、玉米供應,午餐晚餐『六菜一湯』,有魚有肉有水果。」

這些變化,體現在駐守祖國大江南北的各個部隊——

在南沙華陽礁,隨著遠海冷鏈運輸保障能力的提升,官兵每天都能吃上新鮮水果,第一代守礁人「靠壓縮餅乾、罐頭過日子」早已成為歷史。

在高原雪野,西藏軍區某邊防連餐桌上,擺著青椒、小油菜等新鮮蔬菜。老連長王德豐在微信中看到老連隊的新變化,含著眼淚說:「我們當年吃脫水蔬菜和罐頭,這份苦今天的娃娃們再也不用吃了!」

幾十年過去,全軍官兵夥食費標準從每天幾角錢漲到數十元,夥食保障標準也由「吃得飽、吃得好」向「講科學、講營養」轉變。

今年初,聽說夥食費標準提升的消息,教導員任剛高興極了,他連夜帶人籌劃全營新食譜的制訂——「早餐重營養、午餐重質量、晚餐重調劑。一定要依據訓練計劃、官兵身體狀況,對食譜進行針對性調整。」

翻開該營食譜,為了「吃得科學、吃得營養、吃出戰鬥力」,任剛和司務長可沒少想辦法——高溫條件下進行高強度訓練,餐食相應增加黃瓜、綠豆;夜訓期間,炊事班組織安排夜宵;新兵入營,主食及高蛋白食物供應量相應增加……

「不同課目訓練強度不同,不同階段官兵身體營養需求有異,在『精準度』上做文章,才能真正吃出戰鬥力!」任剛笑著說。

今天,隨著陸軍新型合成營的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是保障模式的調整——炊事員歸屬營部編制,昔日「火頭軍」正式嵌入合成保障體系。

昔日一間房的「連隊食堂」,成了如今一棟樓的「營食堂」;昔日煙燻火燎的廚房,成了現代化操作間,燃氣灶、壓面機、蒸箱等炊事設備一應俱全……70年夥食保障模式更迭,看得見摸得著。

給養供應模式也在變革。近年來,隨著全軍後勤社會化保障模式的推進,旅隊全面取消營連農副業生產活動,昔日鐫刻著老兵們「迷彩記憶」的菜地、豬圈,正在被一個又一個野外訓練場取而代之。

「部隊再不用養豬種菜了,官兵們練兵備戰的氣氛更濃了,動力更足了。」任剛說。

■從「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野戰飲食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

往事並不如煙。

「當年營養跟不上,身上卻有使不完的勁兒。」昔日「2塊壓縮餅乾」的故事,至今讓陳成津津樂道。

一次全師綜合演習,陳成擔負「敵情」偵察任務,他靠著2塊壓縮餅乾,巧妙偽裝後埋伏在藍方縱深陣地前一整天,為指揮所提供情報。演習結束,炊事班專門給他做了一碗雞蛋面補充營養……

今年8月,四連上等兵王俊義在演訓場立下奇功。實兵對抗演練,王俊義通過「3換伏擊陣地,斃敵13人」,成功在側翼牽制「敵方」進攻,為對抗演練勝利作出貢獻。

與陳成有所不同,王俊義攜帶「09式單兵自熱食品」參演,連隊還為他「加餐」——2個雞腿;當年陳成身高1.7米,體重51公斤;如今同樣身高1.7米的王俊義,體重有64公斤,是個實打實的「肌肉男」。

四連連史館的老照片很能說明問題。在「溫飽型」夥食條件下,老一輩連隊官兵顴骨突出、肩膀瘦削。如今科學訓練加之合理膳食搭配,練出「T」型身材、提高軍事素質,成為新時代官兵的青春夢想。

走進該營健身器械場,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塑身訓練的官兵大有人在,就像王俊義說的「練出一身肌肉才最酷」。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該旅實現從傳統步兵師到新型合成旅的轉型。新的作戰編成,新的武器裝備,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成為常態。野外訓練場上,官兵時常處於高強度、高負荷和惡劣環境之中,如何向「吃」要戰鬥力,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今年,旅隊全面推開野戰飲食實戰化訓練——營連每月必須有3天不生火不做飯,一日3餐只吃野戰食品、喝涼水。

起初,一些官兵吃不上熱食,直呼受不了,旅領導語重心長地說:「野戰食品口感不如日常飯菜,但打起仗不可能有佳餚美味、熱菜熱飯」「夥食保障條件越來越好,『吃』的訓練也愈發重要」……

今天的部隊飲食保障,正在從「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正因為不好吃,所以才要訓練,這不但是生存需要,更是作戰勝利的需要。」陳俊良說。

一次野外駐訓,戰鬥間隙,陳俊良和戰友們通過食用野戰食品補充能量。在生疏地域,他們自己挖灶做飯,依靠攜帶食材保證飲食供應。

三級軍士長古官華認為,從吃上提高戰鬥力,不亞於一場革命——

軍人的適應能力決定戰爭的持續能力,未來部隊飲食保障,必須重塑官兵飲食結構,從習慣吃野戰食品開始。

「吃」已成為全軍共同訓練課目。今年,軍委有關部門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明確:野戰飲食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進入年度軍事訓練計劃,部隊結合野外駐訓開展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作戰部隊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連續7天的實吃實訓。

明天野戰飲食保障到底啥樣?

陳俊良也有期待:「我們與外軍聯訓發現,他們的戰場飲食社會化保障已成為一個產業。在這方面,我們基層官兵期待新時代的戰場飲食保障能邁出更大的步伐。」

相關焦點

  • 盤中餐與精神糧食
    可見精神糧食也像我們的盤中餐一樣,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糧食來自哪裡?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日三餐來自土地和耕耘,土地越肥沃,耕耘越勤奮,收穫就越充實,盤中餐也就越豐富。而精神糧食來自於認知,認知就是產出精神糧食的土地。相對應地,經歷越豐富,認知越接近真相,精神糧食也會越有營養,內心生活也就會越平衡。兩者都可能消化不良。
  • 為什麼西餐喜歡擺盤,中餐卻很少見?網友:中餐擺盤怕你吃不起!
    但是大家平時吃的中餐卻很少見,於是今天給大家分享這篇為什麼西餐喜歡擺盤,中餐卻很少見?網友:中餐擺盤怕你吃不起!吃過西餐的朋友都知道,在西餐裡是非常注重擺盤的,而且每道菜都會有一些擺盤的裝飾,這也是構成西餐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些外國人,他們在吃中餐的時候,就會覺得相對於西餐來說,中餐看起來就有一點亂糟糟的,毫無精緻美感之分。
  • 「盤中餐」教育,要從小時候開始、從「上手做」開始
    【核心提示】本文通過對《誰知盤中餐》節目五個方面的分析,引證朱永新、錢旭紅的觀點,把勞動教育提到「國策」的高度來認識。——《孟子·告子上》「食」如此重要,所以,「盤中餐」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湖南衛視《誰知盤中餐》這檔電視節目的教育意義:1.充分重視戶外活動,有益身心健康。2.開發遊戲的教育價值,寓教於樂。3.親子互動,共同成長。家長忙於工作,平時缺少陪伴,在陪孩子的過程中加強家庭抗逆力。
  • 萌娃下鄉,《誰知盤中餐》今晚首播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將於今天(8月26日)22:00播出。節目圍繞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致力深耕少兒教育全新一面,延伸螢屏教育創新格局。
  • 改革開放40年,軍營飲食保障大變遷
    改革開放40年,軍營飲食保障大變遷來源:解放軍報作者:方超 等責任編輯:喬楠楠2018-11-12 01:08我軍的飲食保障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成長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軍營夥食質量也實現跨越式發展,軍營飲食保障越來越科學化、精細化。下面,請跟隨我們的腳步,走進空降兵和海軍驅逐艦部隊,看看他們的飲食保障發生了哪些變化。
  • 初壹食午,中餐的便利之路
    市面上的便利店大多都選擇自主研發鮮食,成為了便利店打造個性化鮮食標籤、差異化競爭的主要手段,並獲得了相對的價格優勢。除了早餐,許多人也願意在便利店購買一份簡餐解決,方便快捷,味道不賴都成了他們願意買單的原因。不難發現,不少年輕人每周在家做飯次數少於4次。如果不是和朋友有約的飯局,公司、住家附近的便利店熱食便成為了他們解決餐食的首選。
  • 誰知盤中餐——孩子和家長的共同成長
    不知大家最近看沒看湖南衛視新播出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這檔節目是緊跟當下國家提倡節約的政策,以二胎萌娃田間鍛鍊勞作的創新形式,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理念,用以延伸出螢屏教育的新方式。
  • 誰知盤中餐,讓我們看到了勞動教育的真實感
    看過《誰知盤中餐》之後,不少觀眾都表示這檔綜藝節目不僅讓孩子在勞動中成長,而且也在讓家長明白,孩子教育的問題。萌娃們在面對艱苦的環境時,從懵懂到成熟,從束手無策到適應生活,從衣來伸手到自力更生。讓觀眾們和萌娃父母一起見證了孩子的成長經歷。
  • 拒絕浪費,從小做起 #誰知盤中餐#
    我們誰都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能真正做到不浪費的卻少之又少。我們身處於生活富足的時代,沒有真正體會過糧食的來之不易。每當看到食堂裡大量的剩菜,心情總是很複雜,因為每一分每一秒,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在挨餓。
  • 《誰知盤中餐》的爆火—倡導勤儉節約之事,杜絕奢侈浪費之風。
    近日,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爆火,節目以二胎萌娃的勞作鍛鍊為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引發了人們深層的思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當倡導勤儉節約,拒絕奢侈浪費之風。
  • 盤中餐裡的奇醜食材-百家號 - 百度百科
    盤中餐裡的奇醜食材我想對於專業吃貨而言「會吃」「能吃」是基本功,「敢吃」才是吃貨的終極奧義。試試你是真正的吃貨嗎?不服,那就扶穩三觀,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你下得去口嗎?角瓜又名奇瓦諾果非洲角瓜,外形似刺蝟,表皮十分堅硬,內部果肉成綠色粘稠膠狀,口感似黃瓜般清甜,食後唇齒留香,籽有點多(喜歡玩吐籽比賽有得玩了)。看上去奇特的火參果是許多人摯愛的水果,中文一般譯作「非洲蜜瓜」,也有管它叫「火天桃」的。椰子蟹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寄居蟹椰子蟹,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寄居蟹,大多居於群島。
  • 中烹國食舉辦2019中國中餐發展座談會
    北京當地時間10月30日, 由北京中烹國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舉辦的以 「弘揚中華飲食文化,促進中餐繁榮發展」為主題的「2019中國中餐發展座談會」 在北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美食協會、中國烹飪協會、美國中餐聯盟、北京中烹國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等主辦。
  • 七律、回望軍旅(二首)
    軍旅回望軍營錘鍊十五秋,無悔人生歲月稠。龍水江邊擂戰鼓,梧桐山下建瓊樓。桑榆非晚心不改,檸月如風志未休。今世軍魂燃烈火,詩情澎湃寫風流。註:1、龍水:系部隊駐紮的地方;2、梧桐山:深圳的一座山;3、桑榆:意為人到晚年;4、檸月如風:指青春歲月像風一樣轉瞬即逝。
  •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打造食堂文化 彰顯「食」代變遷
    打造食堂文化,彰顯「食」代變遷。 資料圖紅網時刻通訊員 劉琳 長沙報導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全國機械行業文明單位、湖南省文明標兵校園。學院現有全日制高職在校學生12000餘人,其中,在校就餐學生超過7000人。
  • 外國人嘲中餐難看,《風味人間》現藝術品式中國菜擺盤,打臉西餐
    因西餐比較精緻,擺盤好看,有外國人嘲笑中餐炒出來一鍋很難看,不注重擺盤。然而《風味人間》告訴你,中國菜擺起盤來,是藝術品,比西餐強太多了。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都會誇讚中餐非常好吃。
  • 《誰知盤中餐》:教育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獨立
    第一次看《誰知盤中餐》這檔綜藝是在它第三期的時候,前面兩期我都沒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把它當作了《爸爸去哪了》的翻版,甚至都自己腦補了一番節目劇情,對此完全提不起興趣。孩子們一天農村生活確實累了,飯量大增導致除朗朗外的小朋友爭相搶食蛋炒飯。
  • 寫下「誰知盤中餐」的李紳為官不仁,對待農民的態度令人心寒!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幾乎無人不知,但是他的作者李紳卻很少人清楚,而老師們也很少願意講這個人,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紳的人品並不怎麼樣。 李紳還沒到當官前其實為人很好,他是典型的官二代,家中祖父曾做過武則天的宰相,而父親也是一方縣令,後來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起顛沛流離,吃了很多苦頭,再目睹農民們的悲慘生活後才寫下《憫農》這首千古傳頌的詩。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所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仍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告誡人們不能浪費糧食。就算是當代,糧食風險和危機仍然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天災,還有未知的戰爭因素。
  • 紹興東浦鎮一戶家庭祖孫三代奔赴軍營
    這個傳家寶,就是陳家三代參軍的好家風。走進陳國良家裡,各式各樣的軍章和獎狀鋪滿了整整一個桌子,簡樸的老式玻璃臺面下壓著軍裝照片。「我們家祖孫三代都走進了軍營,當軍人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這三枚獎章是我父親的,這一枚是我的,這些獎狀和證書是我兒子的。」如今已經年過六旬的陳國良,他的背始終還保持著在軍營裡歷練出來的硬朗。
  • 《誰知盤中餐》的熱播背後,是勞動教育的黃金時代
    文 / 葉志明 陳方泉 楊輝 圖 / 網絡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編輯按:近日湖南衛視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在全明星「綜藝」時代裡,《誰知盤中餐》的出現似乎有著特殊意義。它透過最真實的鏡像呈現,讓觀眾得到由感官至感悟的深層思考,體驗少兒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性及重要性。由此可見,勞動教育更可以上升到社會的教育,引發社會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