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光陰荏苒,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夏糧總產量達2835億公斤。品種多樣的蔬菜鮮肉走上國人餐桌,反季節蔬菜瓜果也成餐桌「常備」。物質的極大豐富帶來飲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深刻影響著軍隊飲食保障。
全軍部隊官兵夥食費標準不斷提升。今年初,《關於調整部隊基本夥食費標準的通知》出臺,對夥食費灶別標準、過節夥食補助費標準及傷病員、療養員夥食標準進行了調整,明確文職人員夥食費標準,進一步提高部隊夥食保障水平。
今天的軍營餐桌,「六菜一湯」已成標配,雞蛋、牛奶、水果天天見。隨著野戰給養單元、新型野戰快餐的推行,「軍字頭」飲食保障逐步向野戰飲食實戰訓練延伸……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食」代變遷:回望軍營盤中餐
■潘仲齊 雷國鴻 本報特約記者 程錫南
今日官兵餐桌。
野戰飲食訓練。
利用野戰給養器材製作熱食。
(楊 帆、韓海建攝)
共和國成立之初,物資匱乏,吃飯是個大問題。
年逾古稀的吳立香,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那個年代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態,吃上一個白面饅頭能高興好幾天,地裡的紅薯葉還沒長大就被摘了。」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官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後方「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炒炒麵」。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志願軍戰士「一把炒麵一把雪」,一個蘋果輪著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線官兵通過開荒生產、養豬種菜等方式實現自給自足。曾在北疆邊陲當兵、如今已年逾八旬的老兵王峰銳回憶:「當時部隊的飲食保障品種單一,白菜、蘿蔔、土豆是主要食材,主食多為用小米麵、玉米面蒸出來的窩窩頭。」
70年光陰荏苒,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夏糧總產量達2835億公斤。品種多樣的蔬菜鮮肉走上國人餐桌,反季節蔬菜瓜果也成餐桌「常備」。物質的極大豐富帶來飲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深刻影響著軍隊飲食保障。
全軍部隊官兵夥食費標準不斷提升。今年初,《關於調整部隊基本夥食費標準的通知》出臺,對夥食費灶別標準、過節夥食補助費標準及傷病員、療養員夥食標準進行了調整,明確文職人員夥食費標準,進一步提高部隊夥食保障水平。
今天的軍營餐桌,「六菜一湯」已成標配,雞蛋、牛奶、水果天天見。隨著野戰給養單元、新型野戰快餐的推行,「軍字頭」飲食保障逐步向野戰飲食實戰訓練延伸……
小小軍營餐桌,濃縮時代變遷。一張張「軍字頭」食譜,記錄下我軍後勤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的時代印記。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74集團軍某旅,跟隨回營老兵一起回憶軍營「食」代變遷。
■老兵回營,發現連隊日常夥食比當年「加餐」還要豐盛
盛夏時節,第74集團軍某旅四連迎來了17位從四面八方回到連隊「探親」的老兵。
從20世紀70年代起,這批老兵會不定期回「家」看看。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軍營,這裡也留著他們一生珍藏的回憶。
再次走進老部隊,「50後」老兵李昌健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午餐的「六菜一湯」讓李昌健一度以為,是上級特意為了他們的到來加了餐。
連長陳俊良笑著說:「這就是連隊官兵的日常夥食標準。」那天,李昌健特意要了一個白面饅頭。咬了一口,這位64歲的老人笑得開心極了。
從一個饅頭開始,李昌健和老兵們拼湊起腦海中的「夥食記憶」。
20世紀70年代初,物資相對匱乏,地方糧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憑票定量供應。李昌健在農村長大,家中兄弟姐妹五個,小時候最大願望就是天天有肉吃。長大後,李昌健一心想到部隊鍛鍊:「軍人保家衛國,當兵光榮;另外,部隊待遇不差,到了部隊不挨餓。」
經過2次徵兵考核,李昌健圓了軍營夢。李昌健記得,他在部隊的第一頓飯吃了6個饅頭。那會兒早餐天天就著鹹菜喝稀飯,饅頭一周吃三次,每次都被吃個精光。逢年過節夥食最好,連隊熱熱鬧鬧地殺豬宰羊,讓官兵們「打牙祭」。
這樣的夥食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後。老兵陳成1987年來到連隊,那會兒剛好碰上「斤半加四兩」的夥食改善期。
「早餐有三白,午餐有雙椒。」陳成介紹,當時大家把早餐白饅頭、稀飯、蘿蔔稱為「三白」,午餐的紅椒、青椒稱為「雙椒」,每頓飯都能吃上「零星」肉片,雖然沒啥油水,但吃飽飯已不成問題。
為保證上級規定的「每人每天1.5斤蔬菜、1兩肉、1兩禽魚蛋、1兩豆製品、1兩動植物油」的食物定量,連隊大力開展農副業生產。
「早中晚三下菜地,種菜餵豬人人都會。」陳成回憶說,當時每個排都有自己的菜地,每天都要侍弄菜地;全連養著豬羊雞,還有人因為養豬養得好立功受獎……
李昌健記得,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官兵開飯前唱得最響亮的一首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說,吃飯前想想前輩們在朝鮮戰場「一把炒麵一把雪」,心裡就特別知足。
那時,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去,連隊部分官兵參與了其中的一次戰役。一位從前線下來的老兵告訴陳成,他在戰場就靠餅乾、罐頭充飢,能吃上一次蔬菜都算運氣好……「和衝鋒在一線的戰友們相比,我們在後方的同志就更沒有理由對夥食挑挑揀揀了。」陳成說。
回顧軍營夥食變化,許多老兵都會由衷地說出兩個字——知足。1992年,老兵王星辰入伍到了某連隊,他印象最深的是:「入伍第4年開始,每天早上都有雞蛋吃。」有趣的是,去年新兵劉書行到了連隊,他有了「幸福的煩惱」——「部隊夥食這麼好,長胖了可咋辦?」
今年初,新下發的《關於調整部隊基本夥食費標準的通知》,再次上調官兵基本夥食費標準,官兵的訓練生活有了健康科學的營養保證,大家關於「吃」方面的獲得感說也說不完。
■從不鏽鋼盆到分餐盤,從「大鍋飯」到「卡路裡」
「過去用不鏽鋼盆盛菜,如今人手一個餐盤。」聊起部隊夥食變遷,老兵黃志祥感慨不已。
「以前有啥吃啥,連隊食譜跟著季節走。」黃志祥記得,有一年夏天,全連一個月都在吃葫蘆瓜。南方部隊冬天還能吃到綠菜,黃志祥表哥服役的駐遼寧某部隊,整個冬天吃的都是蘿蔔、土豆、大白菜。
數十年來,我軍多次調整食物定量標準、優化膳食結構,增加動物性食物品種和數量,各類食物營養攝入量精確到「克」……部隊餐桌從「粗放型」向注重營養、「卡路裡」攝入的「精細化」轉變。
在二營食堂展板公布的一周食譜上,每一餐菜品的「營養配比」一目了然。
「現在是該吃啥吃啥,菜式跟著食譜走。」陳俊良向老兵介紹說,「如今連隊的早餐品種豐富,新增了炒飯和麵條,還配有小炒菜……每天保證牛奶、雞蛋、玉米供應,午餐晚餐『六菜一湯』,有魚有肉有水果。」
這些變化,體現在駐守祖國大江南北的各個部隊——
在南沙華陽礁,隨著遠海冷鏈運輸保障能力的提升,官兵每天都能吃上新鮮水果,第一代守礁人「靠壓縮餅乾、罐頭過日子」早已成為歷史。
在高原雪野,西藏軍區某邊防連餐桌上,擺著青椒、小油菜等新鮮蔬菜。老連長王德豐在微信中看到老連隊的新變化,含著眼淚說:「我們當年吃脫水蔬菜和罐頭,這份苦今天的娃娃們再也不用吃了!」
幾十年過去,全軍官兵夥食費標準從每天幾角錢漲到數十元,夥食保障標準也由「吃得飽、吃得好」向「講科學、講營養」轉變。
今年初,聽說夥食費標準提升的消息,教導員任剛高興極了,他連夜帶人籌劃全營新食譜的制訂——「早餐重營養、午餐重質量、晚餐重調劑。一定要依據訓練計劃、官兵身體狀況,對食譜進行針對性調整。」
翻開該營食譜,為了「吃得科學、吃得營養、吃出戰鬥力」,任剛和司務長可沒少想辦法——高溫條件下進行高強度訓練,餐食相應增加黃瓜、綠豆;夜訓期間,炊事班組織安排夜宵;新兵入營,主食及高蛋白食物供應量相應增加……
「不同課目訓練強度不同,不同階段官兵身體營養需求有異,在『精準度』上做文章,才能真正吃出戰鬥力!」任剛笑著說。
今天,隨著陸軍新型合成營的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是保障模式的調整——炊事員歸屬營部編制,昔日「火頭軍」正式嵌入合成保障體系。
昔日一間房的「連隊食堂」,成了如今一棟樓的「營食堂」;昔日煙燻火燎的廚房,成了現代化操作間,燃氣灶、壓面機、蒸箱等炊事設備一應俱全……70年夥食保障模式更迭,看得見摸得著。
給養供應模式也在變革。近年來,隨著全軍後勤社會化保障模式的推進,旅隊全面取消營連農副業生產活動,昔日鐫刻著老兵們「迷彩記憶」的菜地、豬圈,正在被一個又一個野外訓練場取而代之。
「部隊再不用養豬種菜了,官兵們練兵備戰的氣氛更濃了,動力更足了。」任剛說。
■從「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野戰飲食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
往事並不如煙。
「當年營養跟不上,身上卻有使不完的勁兒。」昔日「2塊壓縮餅乾」的故事,至今讓陳成津津樂道。
一次全師綜合演習,陳成擔負「敵情」偵察任務,他靠著2塊壓縮餅乾,巧妙偽裝後埋伏在藍方縱深陣地前一整天,為指揮所提供情報。演習結束,炊事班專門給他做了一碗雞蛋面補充營養……
今年8月,四連上等兵王俊義在演訓場立下奇功。實兵對抗演練,王俊義通過「3換伏擊陣地,斃敵13人」,成功在側翼牽制「敵方」進攻,為對抗演練勝利作出貢獻。
與陳成有所不同,王俊義攜帶「09式單兵自熱食品」參演,連隊還為他「加餐」——2個雞腿;當年陳成身高1.7米,體重51公斤;如今同樣身高1.7米的王俊義,體重有64公斤,是個實打實的「肌肉男」。
四連連史館的老照片很能說明問題。在「溫飽型」夥食條件下,老一輩連隊官兵顴骨突出、肩膀瘦削。如今科學訓練加之合理膳食搭配,練出「T」型身材、提高軍事素質,成為新時代官兵的青春夢想。
走進該營健身器械場,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塑身訓練的官兵大有人在,就像王俊義說的「練出一身肌肉才最酷」。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該旅實現從傳統步兵師到新型合成旅的轉型。新的作戰編成,新的武器裝備,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成為常態。野外訓練場上,官兵時常處於高強度、高負荷和惡劣環境之中,如何向「吃」要戰鬥力,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今年,旅隊全面推開野戰飲食實戰化訓練——營連每月必須有3天不生火不做飯,一日3餐只吃野戰食品、喝涼水。
起初,一些官兵吃不上熱食,直呼受不了,旅領導語重心長地說:「野戰食品口感不如日常飯菜,但打起仗不可能有佳餚美味、熱菜熱飯」「夥食保障條件越來越好,『吃』的訓練也愈發重要」……
今天的部隊飲食保障,正在從「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正因為不好吃,所以才要訓練,這不但是生存需要,更是作戰勝利的需要。」陳俊良說。
一次野外駐訓,戰鬥間隙,陳俊良和戰友們通過食用野戰食品補充能量。在生疏地域,他們自己挖灶做飯,依靠攜帶食材保證飲食供應。
三級軍士長古官華認為,從吃上提高戰鬥力,不亞於一場革命——
軍人的適應能力決定戰爭的持續能力,未來部隊飲食保障,必須重塑官兵飲食結構,從習慣吃野戰食品開始。
「吃」已成為全軍共同訓練課目。今年,軍委有關部門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明確:野戰飲食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進入年度軍事訓練計劃,部隊結合野外駐訓開展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作戰部隊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連續7天的實吃實訓。
明天野戰飲食保障到底啥樣?
陳俊良也有期待:「我們與外軍聯訓發現,他們的戰場飲食社會化保障已成為一個產業。在這方面,我們基層官兵期待新時代的戰場飲食保障能邁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