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學戲9歲登臺 魏明倫藝術生涯70年系列活動在成都舉行

2020-12-2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川劇是我的根本,川劇是潤我的胞胎,養我的搖籃,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課堂。它與我形影相隨70年,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川劇的絕妙、它的豐富,它的天然蜀籟、地道風味,早已經化入了我的潛意識。就連我的荒誕的思維方式,筆下的這點幽默,都是來自川劇的遺傳基因。」

12月22日上午,在「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著名劇作家、辭賦家、雜文家魏明倫現場發言,深情闡述他與川劇的「血緣」關係。

魏明倫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力透紙背。他的反思歷史、反抗封建、反對專制,「三反」思想,直擊人心;他的獨立思考、獨家發現、獨特表述,「三獨」精神,貫穿作品。

70年來,魏明倫以鮮明的憂患意識、民族意識、批判鋒芒與創新精神,在戲劇、辭賦等領域,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甚至引起轟動的名品佳作,成為新時期川劇發展的旗幟性人物,中國戲曲文學界敢於創新、勇於拓展的突破性人物。

魏明倫

因為疫情原因,王蒙、馮驥才、張抗抗、嚴歌苓、田青、許還山、茅威濤、劉曉慶、仲呈祥、尚長榮、姜昆、濮存昕、劉詩昆、王立平、韓美林、李光羲、張國立、謝芳、張目、李羚、陶玉玲、王馥荔、陳鐸、李前寬、王洛勇、沈鐵梅等20餘位著名藝術家及專家學者雖無法來到現場,但他們通過雲祝賀的方式,表達了對魏明倫執著追求、不斷創新的藝術精神的敬重和推崇。

著名作家王蒙在視頻裡表示:「魏明倫的大量作品,特別是川劇方面的編劇,影響都非常大。他的作品特點是既有濃厚的民族戲曲、地方戲曲的那種傳統和積累,又有一種現代意識。顯然,在他的作品裡邊,已經是應用我們新時代的新的思想的觀點。魏明倫本人除了戲曲的編劇以外,他在對聯、辭賦、碑文、也都有大量的成績,繼承了祖國的文化傳統。」

著名作家馮驥才稱:「明倫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尊敬的朋友。但是我對他是仰視的。我心裡對他的仰視,最多的還是他的才氣。所謂「巴蜀鬼才」名不虛傳。他是一個跨界的人,在文學、戲劇兩個領域裡邊都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大家都是交口稱讚的。他的文章寫得老辣、酣暢,他的詩詞歌賦寫得都非常好,駢文好,這都是非常難的。明倫的駢文非常活潑,有時代的精神,有現代人的開放、詼諧、幽默,也有辛辣的批評和激情的讚頌。他的文字裡面經常用一些俗語、網上的語言,用進去之後又非常的講究,使他的文字非常鮮活。總之,明倫是我一說起就非常仰視的人物。將來我到四川去,無論如何還要去拜觀他的藝術館。」

著名作家張抗抗贊:「魏明倫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九歲登臺,他現在是從藝70周年,年近八旬, 他的年齡幾乎和他的戲齡是一樣的,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了不起的現象。這樣一個特別的、特殊的人物。最使我對他的戲劇產生敬佩之情的,就是他對於女性的態度、女性的認識。他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女性,理解女性的。我們看他的《潘金蓮》、《中國公主杜蘭朵》、《四姑娘》,都有非常鮮明的女性特色,他是主張中國女性要從傳統文化的那種束縛、壓抑當中解放出來,尊重女性,女性對個人幸福的追求。這個在80年代當時,是非常勇敢的,所以我對他產生了極大敬意。他的《巴山秀才》、《變臉》等作品,對腐朽的官場、偽道德都有尖銳的批評,或者說是幽默的諷刺。他的戲為什麼那麼好看,這種受熱烈的歡迎長度幾十年來一直不減。近幾年,他的辭賦、雜文、隨筆、駢文、碑文完全形成規模了,他的作品,就是一個流光溢彩的大舞臺。

著名作家、編劇嚴歌苓從德國柏林發來祝賀,她直言,自己早在國外留學的時候,就看了魏明倫編劇的《變臉》,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就覺得他把人物關係、戲劇衝突、對話和所有的情節都設計得那麼完美,非常懂戲。後來認識之後,就讀了魏兄送給我的他的所有劇作。大家說他是『鬼才』,是很有道理的,他確實是把前衛性和傳統性(結合得非常好)。他的作品從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層次上,都能帶給人很大的啟迪,他的文學功底非常紮實。」

正在《國家寶藏》錄製現場的張國立表示,「明倫先生,您也是一個國寶。您是自學成才,年齡八十耄耋,藝齡七十古稀。用您自己的話來形容最為恰當,您是『沒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姜昆回憶,從上個世紀80年代看魏明倫的《潘金蓮》,到現在的《好女人,壞女人》,「他的戲劇創作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銘記。」著名音樂學家田青也說:「他的劇作,即使放到歷史的長河當中去,也是熠熠放光的。」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特地用越劇道白,吟誦魏明倫所撰寫的《中華世紀壇賦》。

劉曉慶則從寫戲、寫賦、寫雜文方面,頌揚魏明倫的文學藝術成就:「寫戲,『鬼才』寫《巴山秀才》,敢於重新評價《潘金蓮》,敢於重新塑造諸葛亮、中國公主杜蘭朵;寫碑文,敢於寫《嶽陽樓新記》,碑文刻在嶽陽樓前;寫川劇《變臉》,劇本選場載進中學語文教科書,創造奇蹟。鬼才創造了多少奇蹟?80歲時,慶祝藝術生涯70周年,這本身就是奇蹟。」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許還山認為,「魏明倫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濃縮著藝術的元素,而且他不是單一的,他是個多面手,不僅寫川劇,把川劇寫到了一個極致,而且還寫辭賦、寫雜文、寫散文,是一個會各種套路的『武術家』。他的雜文深刻、幽默、並不長,很通俗,看完了讓你回味無窮。他把他對社會的觀察、對人生的理解,對藝術的理解,都融入雜文裡。他辭賦給我的印象好像這個人不是生活在現代一樣。他的文筆,他對古典文字的掌控,讓你佩服,讓你吃驚,讓你覺得自愧不如,他是一個很難得的人才。他是四川文藝界、中國文藝界的驕傲。」

當天的活動現場,曉艇、劉芸、左清飛、許明恥、陳智林、陳巧茹、崔光麗、肖德美、蔡少波、王超、王玉梅、虞佳等川劇名角以及川劇著名作曲家李天鑫、王文訓等,也來到現場,祝賀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陳智林表示,「我們這代人,從小就是聽著魏老師寫的戲,看著魏老師寫的劇本,伴著魏老師講的傳奇故事長大。到後來我本人又是演著魏老師寫的本子,講著魏老師寫的臺詞。真誠祝福魏明倫老師,生命之樹常綠,藝術之樹常青。」

據悉,此次系列活動還包括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川劇《變臉》兩場戲劇演出、魏明倫藝術生涯與當代戲劇發展研討會、電影《巴山奇冤》展映等。活動將持續至12月23日。

相關焦點

  • 魏明倫紀念藝術生涯七十周年:八十歲後,我還想再寫一部川劇
    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歷盡艱辛蹉跎。這是魏明倫的70年藝術生涯。12月22日早上,「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在這隆冬季節,成都文藝界濟濟一堂,中國文聯副主席董偉、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李東才、戲曲文學理論家朱恆夫、原四川省文聯主席李致等嘉賓齊聚現場,慶賀魏明倫從業70年。
  • 陳巧茹18年後再演川劇《好女人·壞女人》開啟「魏明倫藝術生涯70...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金錢迷世界,財神坐高臺,寓言演奇怪,外星飛碟來……」12月21日晚,由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創作,「二度梅」陳巧茹領銜主演,梅花獎得主王超、川劇名家蔡少波聯合主演的新版川劇《好女人·壞女人》,在成都新聲劇場上演,這也是魏明倫藝術生涯
  • 八十歲後渴望再寫一部川劇
    7歲學戲,9歲登臺,臺上扮生淨末醜,臺下修詩詞歌賦,畢生寫戲著文,歷盡艱辛蹉跎。這是魏明倫的70年藝術生涯。12月22日早上,「魏明倫藝術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在啟動儀式現場,年近八旬的魏明倫滿臉笑容,緩步走至臺上,依舊披著那條標誌性的大紅色圍巾,他從口袋裡掏出一份事先擬好的講稿,鄭重地一字一句念道:「川劇是孕我的胞胎,養我的搖籃,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課堂。她與我形影相隨長達半個世紀,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她對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響,寫下來將會是一部沉甸甸的書。」劇作、雜文、碑賦,三箭齊發,為何魏明倫卻只稱川劇為「母親」?
  • 魏明倫碑文館開館現場:臺上生旦淨末醜 臺下詩詞歌賦文
    徐豔梅 本報記者 邵明亮  「魏明倫今天再一次出生了!」10月10日,在內江舉行的魏明倫碑文館開館儀式上,年近八旬的「巴蜀鬼才」魏明倫神採奕奕,用他極富浪漫主義的致辭引來了嘉賓和家鄉父老的熱烈掌聲。  魏明倫從小隨父親學戲,9歲就登臺擔任主角。提到魏明倫,人們知曉更多的往往是他的戲劇。
  • 成渝雙城志·文化同源丨魏明倫:成都和重慶就是母親的兩個「寧馨兒」
    關於兩座城市在他內心的情結與糾纏,從他早年的作品《成渝高速》中便可見端倪:「成渝高速/是我惟一不能感受飛翔的速度/橫臥在成都和重慶之間/混淆我的故土……」流沙河曾是兩地文學界的一座「燈塔」2019年11月23日,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家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歲。
  • 五歲登臺表演,十九歲被張國立選中,丈夫是央視著名主持人!
    其實,在圈子內的很多演員,他們從小的時候就很努力的,基本上小小年紀的時候就登臺表演過節目,很多演員都是小時候都很出色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演員也是的,五歲的時候就登上了舞臺,很有演戲的天分,很多人可能還不熟悉她。
  • 「巴蜀鬼才」魏明倫 振興辭賦開先河
    的確,當時人們估計魏明倫會沿著《潘金蓮》的「荒誕」戲路走下去。不料他一戲一招,換出宏大敘事,文學品位典雅的劇本《夕照祁山》。人們只知他是戲劇領域急先鋒,不料他忽然跨行,兼作雜文闖將。人們議論他是戲劇第一,還是雜文第一?誰料他又換大招,三箭齊發,開掘已經斷裂了的古典辭賦碑銘文體,成為現代駢文的拓荒者!
  • 80歲的她一生都與越劇「戀愛」 用心傳承戲曲藝術
    從小就和越劇結緣今年80歲的吳娟是上海人,1958年來到馬鞍山工作。小時候,吳娟常聽鄰居唱越劇,耳濡目染,她漸漸喜歡上了這門藝術。初中畢業後,吳娟的一些同學報考劇團,令她非常羨慕。由於父母不同意女兒從藝,吳娟的「演員夢」破滅了。
  • 魏明倫先生的《石室賦》
    2019年11月9日,在文翁興學2160周年的紀念大會上,北湖校區120名學生以表演朗誦的方式演繹了該賦。今日推文乃《石室賦》全文及注釋。圖為慶典現場主持人採訪魏明倫先生魏明倫先生簡介:四川內江人,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當代著名戲劇家、辭賦作家。國家一級編劇。被譽為巴蜀鬼才。歷任四川省自貢市川劇團演員、編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副主席。
  • 鄭媽有什麼妙招,讓小爽能16歲同時被北影中戲上戲錄取
    早在鄭爽小時候就已經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小學跳級,再到16歲被北影中戲上戲錄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從小的經歷吧!鄭爽,1991年8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爽爸是做開公司的,主要從事供暖行業,因此鄭爽從小家境殷實,媽媽則是普通的職員,雖然父母都忙於工作,但他們並沒有疏忽對鄭爽的學業教育,在媽媽眼裡,女孩子就應該高貴、端莊的淑女。
  • 5歲適合學古琴嗎?三十歲適合學古琴嗎?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査阜西:13歲查阜西(1895~1976),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拙、典雅。十三歲學彈古琴,後在長沙、姑蘇、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建議安排「今虞琴社」,曾編纂《存見古琴曲譜緝覽》,並擔任《琴曲集成》等巨作的主編。
  • 他93歲登臺表演歌喉仍完美!
    1952年,他以首次以男高音的身份在卡薩布蘭卡出演了《遊吟詩人》,之後開始了他漫長的演出生涯,他把80多部歌劇放在了曲目中,並在歐洲、美洲、非洲以及日本的眾多大劇院登臺演出。從舞臺退休後,他致力於教學事業,向學生們傳授自己的練聲經驗,幫助他們走上夢想的舞臺。
  • 8歲女孩首次登臺,山裡的孩子實現藝術夢
    8月9日下午,在長沙馬欄山中國原創音樂劇基地裡,一群可愛的孩子們完成了短短15天的藝術集訓,他們用一場堪稱專業的匯報演出,贏得了現場所有觀眾的掌聲。8歲女孩首次登臺母親緊張又激動不管是英語話劇、舞蹈、還是戲曲,多種風格的展示,這些小傢伙們都拿捏到位頗有颱風。
  • 70歲曹查理罕見上節目,頭已半禿老態明顯,拒回內地登臺安於養老
    也是,曹查理已經70歲了,根本就不需要再打拼了,實際上千禧年後他就已經隱退,這些年來只是偶爾會在電影中客串一下。算下來,上一次他在電影中客串也是五年前的事情了。而日前罕見曹查理出山,在苑瓊丹主持的節目中擔任嘉賓受訪,難得再見曹查理,除了髮際線後移明顯,顯老態之外,其他就真的是別來無恙,尤其是那招牌的猥瑣笑容,令人親切。
  • 9歲學員展風採,2020粵港澳青少年粵劇藝術交流夏令營有亮點
    8月17-24日,2020年粵港澳青少年粵劇藝術交流夏令營在廣東中山和澳門舉行。該活動今年已進行至第9屆,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遊交流重點項目之一。小學員展風採首次在中山舉辦,年齡最小學員僅9歲今年,夏令營廣東站的活動首次在中山舉辦。20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折子戲專場演出在廣東香山粵劇團劇場上演。
  •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4歲從藝6歲登臺,90歲高齡再次登上春晚
    2020年,90歲的郭蘭英再次登上了春晚舞臺,硬朗的身板和四位歌手,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我的祖國》當時父母在生她的時候家中已經有了五個男孩子,作為最小的女孩子,她的降生給了全家人歡喜。聽到此話後趕緊將哥哥的孩子抱了回來,於是姑姑就一把屎一把尿將她拉扯大,但在3歲的時候,她又回到了家中;在這裡僅僅過了一年,四歲的郭蘭英就被父母送到了戲班子中,希望以後能有好的出息。
  • 中國戲曲學院將舉辦建校70周年系列活動
    9月21日下午,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展演展播新聞發布會在學院綜合樓三層報告廳舉行。自9月22日開始,歷時四個多月的「《春華秋實》——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系列作品展播」將在線上持續推出,隨後的幾個月,教學成果展演、學術研討會、教育成就展、紀念大會等系列活動將陸續舉辦。會議現場發布了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標識。
  • 臺北Cosplay大賽12日舉行 6歲男孩奪冠
    以下是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報導:2011 年臺北國際書展「爭奇鬥豔 Cosplay 大賽」於周六下午在動漫主題館舉辦,邁入第 5 屆的比賽活動同樣吸引了來自全國的動畫、漫畫、遊戲與布袋戲
  • 廣州荔灣區舉辦「西關新活力」2020年文化體驗月系列活動
    ,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西關新活力」2020年荔灣區文化體驗月系列活動在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恩寧路、廣州文化公園等地舉行。系列活動包含文藝演出、讀書活動、文化講座、非遺展示等10餘項活動。
  • 3歲學鋼琴,9歲讀中戲,蔡國慶願用10年生命,換痴呆母親1年清醒
    蔡國慶,1968年9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個藝術之家,父親蔡仲秋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男中音演員,因為預產期在10月1日,所以為他取名為國慶。儘管他並非出生在國慶,但絲毫不影響父親對他的喜愛,不僅家庭的生活氛圍,讓蔡國慶飽受藝術的洗禮,父親對他藝術興趣的培養也極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