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戰前,各國就意識到原有的栓動步槍射速太慢,火力密度不夠,因此紛紛開始了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的研製,並有了一些產品。其典型的代表有美國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德國的FG42傘兵步槍等。
不過這些自動步槍用的是原來的步槍子彈,在全自動射擊時很難控制槍枝的跳動和後坐力。所以早期的自動步槍往往採用比普通步槍更厚重的槍管和兩腳架,結果導致它們更接近於輕機槍,和現代的突擊步槍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
在二戰時,由於裝甲部隊的大量使用,步兵的交戰距離不斷縮短,大部分時候都不超過400米。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步槍子彈威力有些過剩。德國就研製了一種採用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
這種中間型威力槍彈雖然不如原來的步槍彈射程那麼遠,但是後坐力要小很多,連發時比原來的步槍彈更容易控制。德國就是在這種子彈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種新式的自動步槍,並命名為MKb42(H)步槍。MKb42(H)步槍最終經過反覆改進,於1944年正式定型,這就是STG-44突擊步槍。
STG-44突擊步槍的射速要比當時各國陸軍普遍裝備步槍快得多,而和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相比,有效射程則要遠不少。此外STG-44突擊步槍使用彈匣供彈,彈匣可裝30發子彈,火力持續性好。
雖然說在曠野上STG-44突擊步槍沒有原來舊式步槍那麼遠的射程,有些吃虧,但是綜合性能來說還是提升了一大截,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突擊步槍了。
然而在MKb42(H)步槍剛推出時,希特勒基於自己在一戰時的經驗,認為步槍還是需要考慮遠射程作戰的需要,MKb42(H)步槍的射程太近。此外MKb42(H)步槍射速快,其使用的子彈又和德國原有的毛瑟步槍子彈不通用,要是大量生產的話會,必然對原來的子彈生產線進行大調整,會影響產量。
所以最終希特勒沒有同意大量裝備。後來德國軍方只能把MKb42(H)步槍的改進型冠以MP43、MP44的名字,以新式衝鋒鎗的名義進行生產。最後其在實戰中的出色表現終於打動了希特勒,才得以以STG44突擊步槍的名字正式進行大規模生產。
然而此時的戰局對德國已經非常不利,德國本土遭到美英的猛烈轟炸,STG44突擊步槍的生產進度受到極大影響。到1945年3月,算上當初以MP43、MP44名義生產的STG44突擊步槍,總產量也不過425977支,根本不夠使用。
不過使用STG44突擊步槍的德軍部隊對其評價很高,因此就技術角度來說,STG44突擊步槍還是一種成功的突擊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