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變的規律,沒有人可以一直存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死亡也是人們一生中必須面臨的事情。草會枯萎,花會凋謝,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從古至今,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大家也沒有抱著太過於悲觀的態度。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的話,家中必定會大操大辦一場葬禮,想藉此對已逝世之人做一個最後的告別。
嚴格說來,中國的喪葬禮儀其實也經歷了時間的沉澱才流傳到今天。只不過現在年輕人的思想積極,對於這一類消極思想的禮儀沒有太多的了解,而現在喪葬禮儀的大勢也越來越趨於簡單化。其實如果要探尋喪葬禮儀的由來的話,也都是有跡可循的。雖然這方面的禮儀表現比較消極,但畢竟也是中國文化數千年來的另外一種不一樣的沉澱。
禮義忠孝,從古至今,人們都特別重視忠和孝二字。為了反映這兩個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講究禮儀。在很早的時候,家裡有人去世進行出喪的時候就有一個特別通用的習俗,就是由老人的子女來摔瓦盆。在一開始的時候摔的並不是瓦盆,而只是簡簡單單的盆,摔的這個盆就是陵前用來祭拜燒紙用的花盆。因為碎同歲歲平安的歲是諧音,寄託了子女對老人的祝福。
雖然摔瓦盆這一項習俗操作起來很簡單,但其中也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規則。其中摔瓦盆的人必須得是死者的長孫或者是長子,其他人是不可以的。如果說逝世的人還沒有自己的孩子的話,就必須從與自己關係比較密切的子侄中選擇一個摔盆的人。摔盆這一習俗很多人也都特別重視,如果一個人死了,但是沒有人能夠替他摔瓦盆的話,那麼這個人將不會獲得比較圓滿的結局,而這在古代也是相當令人忌諱的。
除了不能亂摔瓦盆之外,不同地方之間也有各自的區別。比如說家中去世的老人是母親的話,那麼就必須得用右手摔瓦盆。如果是父親去世的話,則用左手摔瓦盆。秉承著歲歲平安的美好心願,瓦盆摔得也是越碎越好,這樣老人得到的結果也會越好。可能這時候會有人提出疑問,如果瓦盆沒有摔破的話怎麼辦,難道要拿起來再摔嗎?
這種做法是萬萬不能的,因為對於去世的老人來說,盆子摔兩次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所以要儘量去避免。如果沒有摔碎的話也不要撿起來再摔了,用腳把它踩碎就可以,而踩盆的這個人也必須得是後面抬棺的師傅才可以踩。同時在瓦盆碎裂的時候,前來哭喪的人一定要放聲大哭,等走過這一遍流程之後就可以進行出喪了。古人認為這個瓦盆就相當於是給去世的親人的一口鍋,鍋踩得越碎老人越好攜帶。
現在是一個科學的社會,一切事物都講究從簡,而這個習俗在如今看來也顯得有些迷信。但人是一種比較感性的生物,雖然摔瓦盆可能並不會給逝世的老人帶來什麼,但也終究是一種人們對親人感情的寄託。傳說人死之後,要喝孟婆湯,喝湯之後失去前世的所有記憶從而轉世成人。為了不讓老人忘記這一世自己的子女,一般會在瓦盆的底下扎一些孔,好讓那些孟婆湯漏掉一些,這樣老人說不定還會保留住一些前世的記憶。
人只有在自己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子女也總是在父母去世之後意識到這一點。子欲養而親不待,現在的年輕人為了生活而奮鬥,在忙碌的生活當中總是會忽視掉自己的父母。對此父母也未曾有過一句怨言,他們總是在背後默默的支持和保護著我們。
結語:
這件事在說起來的時候可能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有時候中國從古流傳到今天的文化,確實是需要我們去深入和了解的,並在了解之後進行傳承。雖然這都只是一些形式化的儀式,但所寄託的感情卻是真摯的。時代的背景雖然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內心所保留的真情實感卻一直都未曾變過。有時生活就是需要一種儀式感,對於不該省的就不要省,親人永遠都是自己心中最柔軟的那一塊兒地方,為他們做什麼我們都應該願意。
引用資料:《文化學刊》《文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