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有詩云:「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生死是人之常理,也是任何人都無法超脫的宿命,古人出於對生死的敬畏和迷信,認為事死應如事生,由此也演變出了許多喪葬習俗。這些習俗有的消亡在了歷史之中,但有的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它們不止是古習俗的一種,也是千百年來生者對於逝者的悼念與祝禱。
在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中,有一種習俗顯得格外特別,叫做「摔盆」,又稱「頂老盆」。即在葬禮起棺(抬棺材下葬)時,由家中長子拿起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瓦盆摔在地上,摔得越碎越好、越響越好,如果盆兒沒碎也不能摔第二次,要由抬棺者踩碎,
這一習俗看起來似乎有些突兀,也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其實其中蘊含著很深的寓意。
第一層含義是最現實的,也就是關乎遺產的繼承。傳說陶業的祖師爺範蠡很受百姓敬重,他沒有子嗣,於是就問老百姓自己的家業該交給誰。這時候一個年輕人說「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建議範蠡在葬禮上將老盆摔碎。範蠡覺得有理,就將自己的家業贈給了這個年輕人。
所以葬禮上摔盆人的身份也很有講究,必須是逝者的長子,長子不在則長孫,長孫不在則次子,以此類推,總之要直系親屬才能摔盆。摔盆者即為「孝子」,代表送了逝者最後一程,可以繼承大部分家產。
第二層含義則是為死者祈福,望其能夠安然超生,重新投胎做人,這和古時的一個神異傳說有關。據說陰間除了孟婆,還有一位「王媽媽」,這位王媽媽如果看到了逝者的靈魂,就會強迫他喝一碗迷魂湯,使其無法重入輪迴。所以摔盆用的瓦盆還需要在盆底鑽幾個孔,讓迷魂湯能夠從碗底漏下去。
所以這一習俗一方面為生者謀劃,一方面寄託對逝者的哀思,足見其中意蘊之深遠,遠不止封建習俗這麼簡單。
除了這些含義,摔盆習俗還和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有一段淵源。相傳周瑜去世後,諸葛亮準備到柴桑口為他祭奠,東吳得到消息,就想藉此機會除掉諸葛亮這個勁敵。他們在周瑜靈前的地下埋上了火藥,並在盆底開了幾個小孔,只等諸葛亮在喪盆中燒紙時引燃引線,炸藥就會即刻爆炸。
諸葛亮神機妙算,早就識破了東吳的陰謀,於是燒紙時在喪盆底下墊了一塊磚,藉口說是「財帛高升」之意,但實際上磚石正好堵住了小孔,不動聲色地破除了炸藥之局。所以摔盆之時親屬有時也會在盆底墊一塊磚,據說可以破災闢邪,在摔盆後把這塊磚撿回來還能作鎮宅之用。
不論這些習俗的寓意如何,總之都是蘊含著一種吉祥、祝福的意思,雖然有些迷信,但也能從中看出孝悌之義、祝禱之情,包含著生者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與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