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故事:不用手機的人

2020-12-23 巖峰講故事
水比這裡小,山比這裡高

生活在當代,如果有人告訴你,還有人從來不用手機,是有人不大相信的。然而,我卻實實在在見到了。

國慶期間,來到鎮上一個名為石柱寨的旅遊地方。車子在綠山中穿行,那很高很直的樹,一根根向天空站立。見到時,總想起自己砍柴的那些時候,很有拿著一把鐮刀再體驗一把幼時砍柴的衝動,這些樹都是小時候願意去砍的,長長的、光光的,且比小時候砍的那些都粗壯。

路很差,估計長期開這種路,輪胎只有其四分之一的壽命。車顛顛簸簸開到一個山下平臺時,已經不能走了,只能下車沿著一條水泥梯坎小路朝山下走去。

大約走25分鐘,看到萬山叢中,一根形如柱子的山在中間矗立,聽說那山頂有九條蛇盤著,在保護山頂上一株仙草,多少讓這石柱寨多了一些傳奇色彩。到了近處,一束水流從山頂飄下來,經過那金黃色巖洞,當地人都習慣稱之為巖(ai)屋。如果水流能夠再大一些,稱之為水簾洞其實也很合適。水流在巖洞下三丈左右的地方衝擊出一個水潭,深不見底,裡面有鯽魚,蝦子,螃蟹,可供遊客賞玩。

我們且觀看那一根石柱,水泥路沿著那小小的水簾洞裡面經過,從山的對面下到那一方水潭之上。在巖洞旁邊,修了一棟兩層平房,一個留著長髮長須的中年在那裡賣貨。

別說智慧型手機,連普通的手機他都沒用過

我們起先並不知道他不用手機,直到有個遊客找我們借現金時,感嘆道:「現在居然還有不用手機的人」。因為那些遊客都只帶了手機,發現想用手機支付時,那個中年人根本就不用手機。如果不是我們同行的幾個人帶了現金,那個中年人就要跟著遊客上去到山上的平臺,在遊客的車上去拿現金。

這個話題很快就在遊客中間傳開了,大家都討論如果沒有手機,會過著怎麼樣一種生活。網上曾經有一個挑戰,一年時間不用手機,不用網絡,在深山裡過一年,獎勵30萬現金,我們都覺得那個賣貨的中年人是可以去挑戰的,而且100%是可以挑戰成功的。

我們幾個離開時,專門和那個中年聊了聊。他穿著寬鬆的衣服和褲子,平時沒人的時候都在蒲團上打坐。在鎮上這地方,除了天熱時,有人買它幾瓶水,其實他的銷量很少,平均下來每天有幾十元的收入。他且早晚走路,從鎮上到景點上,一天花在路上的時間也差不多三個小時。

但我們看他,似乎並沒有不快樂,反而很享受這種游離在社會之外的生活。也許,每一個遊客在他眼中不過是一個過客。他且獨自修煉,為石柱寨這地方又增添了一些傳奇的色彩。

祝願孤獨的山裡人

相關焦點

  • 醫療紀實節目如何講故事
    《中國醫生》不是國內第一部「網紅」醫療紀實節目。近年來,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作品,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從故事角度看,國產醫療紀實節目既有全景式展現,也有特寫式描寫。《人間世》聚焦醫生與患者雙方,敘事場所延展到醫院的各個角落。拍攝者用蹲點拍攝的手法,記錄了一個個發生在醫療行業的真實故事。
  • 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
    本報訊(記者 仇宇浩)中國新聞報告文學金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得主李迪不幸於6月29日病逝,他生前五入永和、精心創作的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如今上市。  李迪上世紀80年代以代表作《傍晚敲門的女人》開創中國推理小說走向世界之先河,從《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樂》《004號水井房》到《聽李迪講中國警察的故事》《加油站的故事》,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新作《永和人家的故事》收錄了《我是你的腿》《朋友來了有野菜》《大個兒賣粉條》等33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展現了當地紅紅火火的脫貧攻堅戰。
  • 古籍中的志怪故事:如果這些故事是紀實而非傳奇,細思極恐
    今天的兩則故事,一篇來自於《太平廣記》,一篇來自於《搜神記》。《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紀實故事及道經﹑釋藏等。注意,是紀實,我們能不能理解成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 《大眼睛背後的故事》解海龍紀實攝影專題講座在哈爾濱舉行
    12月25日,由黑龍江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紀實攝影的社會實踐——大眼睛背後的故事》專題攝影講座在哈爾濱舉行。照片的作者,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著名攝影家解海龍現場為廣大攝影愛好者講述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 1990年,解海龍開始開始關注中國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狀況,用相機記錄希望工程。
  • 反映鄉村民宿主題的首屆大學生手機攝影紀實大賽揭曉
    反映鄉村民宿主題的首屆大學生手機攝影紀實大賽揭曉 2015-12-26 17:53:0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12月26日,以反映民宿產業為宗旨的「鳥途——鄉村探索之旅2015首屆大學生手機攝影紀實大賽
  • 用紀實保持對人類經驗的關注
    作為第一個將何偉的作品引入中國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張吉人也沒有預料到這兩本書的熱銷,但從他第一次在《紐約客》上讀到何偉的文章,他便清楚,何偉的作品「耐讀、有生命力」。近年來,以美國作家為首的非虛構作品陸續譯介進入中國,形成了一股非虛構寫作潮流。2013年,「譯文紀實」應運而生。
  • 讀我的書|鈕敏紀實散文集《五味子》:走進異彩紛呈的非遺故事
    【環球網文化 記者 安綺】「面人彭」「花兒金」「彩蛋張」「糖人潘」「都一處」......這些神奇動人的民間非遺,背後更有著異彩紛呈的人生故事。今天,《五味子:走進你我的多彩人生》的作者鈕敏,做客環球網文化頻道,以音視頻的方式,分享這部散文集創作背後的故事與思考。
  • ...工作紀實》為你講述 防控疫情一線寧夏公安民警、輔警的感人故事
    「全書用質樸又生動的文字書寫了一篇篇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11月9日,寧夏公安文聯三屆五次理事會暨《警徽因你而閃耀——寧夏公安機關抗疫工作紀實》新書首發儀式在寧夏公安廳舉行,記錄了奮戰防控疫情一線寧夏公安民警、輔警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這些都是來自一線新聞記者和寧夏公安機關宣傳骨幹用情、用心、用功書寫的一篇篇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
  • 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講述脫貧攻堅感人故事
    12月7日至8日,由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出品的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立項的重點新創劇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即將實現之際,記錄這一划時代歷史進程的適時之作。
  • 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臺北頒獎
    原標題: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臺北頒獎  新華網臺北7月15日電(記者李慧穎 何自力)由臺灣方面陸委會主辦的第四屆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15日在臺北頒獎,25件優秀作品在此次評選中脫穎而出獲得獎項。   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分為「紀實文學」及「紀實圖文」兩類獎項。
  • 如今還有人不用手機?娛樂圈唯一不用手機的明星,聯繫只靠緣分
    如今還有人不用手機?娛樂圈中唯一不用手機的明星,聯繫只靠緣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幾乎都是人手一部手機了,很多人離開了手機,會顯得非常無聊,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娛樂圈裡,有著這樣的幾位明星,他們依舊在使用老款手機,完全脫離了"網絡時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李健李健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同時也是一個"音樂詩人"!
  • 系列紀實故事《我的戰「疫」》溫暖上線
    —▼—系列紀實故事《我的戰「疫」》,特別邀請了趙嶺、黎春、周健、馮洋、彭堯、駱駝、林強、大寶、熊小小、李哎、曾紫月等十一位演播人傾情講述。其中,作為武漢人的林強,用自己的方式,為家鄉的同胞加油。他說,這次過年沒回家,響應號召留在了北京,心裡卻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家鄉的親朋好友,每日都會與家人溝通共勉。
  • 越有才華的人越個性,這些明星不用智慧型手機,有一位手機都不用!
    越有才華的人越個性,這些明星不用智慧型手機,有一位手機都不用!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現在各種行業都發展得非常迅速,尤其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更是發展的迅速,現在幾乎是人人一部甚至多部,在娛樂圈中有很多的明星大腕,他們使用的手機也是各不相同,但總有一些是個性的存在,這些明星大腕很多人是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甚至有些人都不用手機,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到底是誰。
  • 紀實文學《追夢》出版發行|講述民營企業家和母親的人生故事
    紀實文學《追夢》出版發行講述民營企業家和母親的人生故事貴州民族報訊 (記者 趙江)近日,由六盤水市文聯原主席、六盤水文學院名譽院長金永福撰寫的紀實文學蔡賢舉艱辛創業,不忘初心,感恩回報,平凡中顯露崢嶸;他的母親含辛茹苦,大愛無邊,讓人感嘆和敬重。《追夢——記民營企業家蔡賢舉和他的母親》一書便是他和母親的故事。該書以「母愛」為主題,從童年、少年、青年創業、回報社會等歷程真實描述了民營企業家蔡賢舉不平凡的創業歷程,如山谷回音、清泉奔湧,又如夏日天籟、雨後斜陽。
  • 這些名人從來不用手機,靠朋友傳話與人聯繫
    現代人誰離得開手機?在座各位可以說沒誰能做到,否則你現在就沒有在看這篇文章了......現代社會手機之於人類就像水之於魚兒一樣,離開了就坐立不安吶!可是有一些人可以拋卻世間的繁蕪,他們從不用手機,過著「清心寡欲「的社交生活。
  • 紀實攝影師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一定要拍人,只有將鏡頭對準了鮮活的人和事,你的影像才能留得住,傳得遠。由於筆者從事20多年的新聞攝影,我就談談紀實攝影一點看法。我理解的紀實攝影照片裡要有人物,要有人的生存狀態,而且能把攝影師的思想拍進去是最好的。
  • 【紀實】貴族兒子呼爹娘,生日紅包飄過洋(文/許傳學,誦讀/賈新超)
    逛街時幾個人一塊,別單獨行動,遠離那些兇神惡煞的人,人家那邊都是明碼標價,不要討價還價,周末穿衣雖然休閒,但一定要整潔。一個帥哥,穿戴不好,人家笑話!讓你上貴族學校,就是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優雅的談吐,舉手投足都有一種貴族氣質。」兒子說:「我懂呀!老師都教我們了。」
  • 世界十大頂尖紀實人像攝影師菲爾·波吉斯的《藏族人的肖像》
    世界十大頂尖紀實人像攝影師菲爾·波吉斯的《藏族人的肖像》   Phil Borges(菲爾·波吉斯),   美國攝影師,   世界十大頂尖紀實人像攝影師,   二十年尋訪遍布在地球各地的部落民族。
  • 新媒體電子刊《上海紀實》全新上線
    人民網上海6月9日電 (記者 曹玲娟)由上海市作協發起創辦的新媒體電子刊《上海紀實》昨天在滬全新上線。 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汪瀾介紹,創辦《上海紀實》電子刊,旨在回應時代的呼喚:「在呼應和記錄時代的脈動,更為敏銳更為快捷,特別在現實題材創作方面,《上海紀實》有得天獨厚的一個文體優勢,我們時代和現實要求我們的文藝創作要有大情懷和大的氣象,在這方面我們《上海紀實》非但不能缺席,而且完全能夠大有作為。」
  • 沒有什麼比「真實」更有魅力的了,紀實攝影讓我很「上癮」
    曾經兩次入選全國攝影藝術展的他,對於紀實攝影可以說一種摯愛。講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人喜歡用文字,有人喜歡用音樂,而對於牛博而言,他講故事的方式就是攝影。本期IC Talk,我們走進這位忠實記錄世界的攝影師,透過他的作品,感受和思考那些真實的人、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