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近期大火,其實早在去年年中,美國最大肉類生產商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就表示要涉足這一領域。準備棄葷投素推出以豌豆為基礎的雞塊替代品。同年8月份繼漢堡王和賽百味之後,肯德基也加入了人造肉陣營。
日前,肯德基繼2019年美國之後在中國市場也開始試水「人造肉雞塊」,人造肉板塊集體走強,雙塔食品、京糧控股相繼漲停,豐樂種業、大康農業漲逾9%,來伊份、北大荒、維維股份等多股走強。如果人造肉大力推行,且被接受,養雞行業將會受到哪些衝擊?
打健康牌,快大類國雞白雞企業或將受衝擊
國內引入人造肉概念的多是快餐品牌,以往快餐一直被人詬病「不健康」,而此次引入人造肉時大打「健康牌」。有一家券商高調表達了人造肉更健康的觀點:「從安全角度,人造肉可消除普通肉的寄生蟲和微生物的威脅,降低人畜共患病和動物疫病的傳播。從營養角度,人造肉通過人工培育與成分調整,比普通肉營養價值更高。」
因此被認為「不健康」的快餐食品供應行業最先受到衝擊。肯德基前階段植物雞塊售賣價格為1.99元/5塊,品類相對較少,但價格相對親民,如果此後正式上線,價格偏差不大,滋味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且開發出更多品類的替代產品,肉量需求變少,部分養殖生產一體化公司以及專門供應此類雞肉的養殖場將會受到衝擊。
眾所周知,大部分快餐雞肉都是來自生長速度快,出欄日齡短的白羽肉雞以及快速類國雞,如雞塊、雞柳、雞排、肉丸、黃燜雞以及對肉質沒有太大要求的醬滷製品和零食等。一旦類似此類雞肉產品被取代,白羽肉雞和快速類國雞養殖企業的供需將會受限制,養殖體量和利益空間也將被大大壓縮。
假設人造肉未來技術更上一層樓,肉質、口感比擬真肉甚至有所超越,且價格低廉,那麼將會出現「良幣」驅逐「劣幣「,白羽肉雞和快速類國雞養殖企業最後的優勢被取代,生存空間將會受到威脅。
快大類國雞需提質降本,增強核心競爭力
人造肉此前在美國已經火了一年多了,為何近期又在國內被「炒熱」?據了解,或與近期疫情以及食品巨頭在中國新開展的動作有關。實際上在去年11月,天貓貨架上出現了加拿大人造肉品牌Omni Pork銷售的人造豬肉、人造雞肉,但反響平平。
然而此次資本瞄準國內市場,消費者卻不太買帳。據廣州日報報導,在近幾天的造勢銷售、在線評測以及消費反饋中發現,不少消費者對其抱有嘗鮮、獵奇的態度,評價相對客觀寬容,但一位參與品牌營銷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有收到想像中消費狂潮的預期,可能與疫情期間大家消費還沒有完全釋放有關。」
業內普遍認為人造肉要想在國內站住跟腳,要跨過三個門檻,第一個門檻是價格、第二個門檻是口味、第三個門檻是標準。
雖說目前人造肉還未被大規模普及,行業標準未規範,但也引發了人們對其發展前景的熱議。家禽業也應未雨綢繆,增強自身優勢,尤其是快大類家禽需優化品種特性,突顯差異化,尤其是提高品質和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