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訊(首席記者張維納)8月14日,經過一個多月的多輪談判,武漢市普拉拉食品有限公司終於和武商超市籤下入場協議。這是「普拉拉」第一次進入武漢本土商超系統。
8月15日,「普拉拉」和Today便利店推出的聯名款冰激凌開售,取名「奧奧喵小貓臉牛奶冰淇淋」——一個奧利奧夾心餅乾被一分為二,鑲嵌在形如小貓的白色奶油雪糕上,當作「小貓」的眼睛。
(圖為武漢本土唯一一家雪糕冰激凌生產商普拉拉。記者許魏巍 攝)
時間再往前推一點,從2017年開始,在盒馬鮮生和羅森便利店,武漢人花3元就能買到一支「武漢二廠綠豆冰棒」。雖然這款冰棒連續3年奪得羅森水冰類銷量冠軍,但在千萬武漢人中仍談不上口碑——武漢始終欠缺一款膾炙人口的本土冰激凌品牌。
(圖為普拉拉總經理程菁亮。記者許魏巍 攝)
「武漢二廠綠豆冰棒」也是出自「普拉拉」。武漢市普拉拉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菁亮說,北京、上海、廣州的人都在吃武漢「普拉拉」。
武漢品牌雪糕本地賣不動
在北上廣銷量佔七成
在年輕人聚集的「種草」平臺「小紅書」上,上海一博主向網友推薦了「普拉拉」手工冰激凌。她說,它是一款寶藏冰激凌,是全家便利店必吃雪糕。她列舉了4個必吃理由——義大利進口原料,不添加一滴水,手工打造,外表呆萌。
(圖為普拉拉研發人員展示塗掛畫花後的冰淇淋。記者許魏巍 攝)
此前,能吃到這款漢產寶藏冰激凌的武漢人並不多。
2019年,「普拉拉」產值為1200萬元,在上海的銷量佔總銷量的五成,在北京和廣州的銷量合計佔兩成,在東北的銷量佔一成,在武漢的銷量佔兩成。
武漢市場銷售的是專為武漢人打造的「武漢二廠綠豆冰棒」,每支售價3元。其他城市銷售的則是每支售價在12元至15元的「可拉比熊」「薄荷巧克力」等網紅產品。
成立於2016年的武漢市普拉拉食品有限公司不是沒有考慮過本土市場。成立第一年,其推出的15款新品全部面向武漢雪糕批發點發售,但銷售額僅60萬元。這讓程菁亮不得不轉戰其他大城市。
雪糕新品選擇北京、上海、廣州,並不是「普拉拉」一家的思路。
笑傲雪糕「江湖」的「東北大板」2014年進入市場時,也沒有選擇東北地區,而是在北京東城區、西城區進行了試銷。在「東北大板」創始人劉顏龍的計劃裡,「東北大板」要「先拿下大城市,再進軍小城市」。因此,當年,「東北大板」的主要市場為消費能力強的北京、上海,東北地區被暫時排除在外。
(圖為普拉拉生產的各類雪糕冰淇淋。記者許魏巍 攝)
與「東北大板」不同的是,「普拉拉」選擇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更看重的是其成熟的新零售渠道。「普拉拉」雪糕售價多在12元至15元之間,中高端價位的「普拉拉」更適合便利店、盒馬鮮生等新零售渠道。這是在武漢首戰失敗後,程菁亮和同事討論多次得出的市場轉戰思路。
堅持手工製作
要做冰激凌界「潮牌」
2013年前後,國內的雪糕還在主打解暑降溫功能。程菁亮去日本和韓國旅遊時,看到街邊小店售賣的創意手工冰激凌,覺得自己也可做,這是國內市場的空白。
在位於南京的一家冰激凌原料生產商開設的冰激凌製作速成班上,程菁亮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回家後,她開始自製雪糕,味道淡了,就逐步加糖;味道層次少,就加入果醬、抹茶等風味醬混合調味。在試驗的4個月時間裡,她每天至少要吃10支雪糕,體重從90斤增至110斤。
帶著自己研發的15款雪糕,程菁亮在光谷步行街開設了前店後廠形式的冰激凌專賣店。「我們首批50支雪糕剛剛做好,就被顧客一搶而空。」時隔6年,程菁亮依然記得門店外排隊等候的客流。門店生意紅火,增強了她邁入市場的信心。
歐睿信息諮詢公司2018年發布的《中國冰淇淋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13年至2016年,中國冰淇淋零售市場銷量持續下滑,但從2017年開始回升,而且整體產品單價提升了4%。
程菁亮「踩」到了高端冰激凌大量入市的節點,「主打手工製作的創意型『普拉拉』雪糕要做冰激凌界的『潮牌』」。
(圖為普拉拉研發人員進行巧克力塗掛畫花工序。記者許魏巍 攝)
最初入市的幾款「普拉拉」雪糕都是程菁亮一支一支手工調製出來的,她的舌尖能敏感地嘗出手工製作和工業流水線製作的區別。決定開廠批量生產雪糕時,她堅持要保留手工品質,保留造型感。
英敏特信息諮詢公司在其推出的報告中重新定義雪糕,稱它「不再是冰鎮飲料的代替品,而是能帶來快樂和幸福感的享受型食品」。報告同時指出,分別有85%、76%、65%的受訪消費者願意為健康、品質、商品體驗升級而購買雪糕。
如今,冰櫃裡低於3元/支的雪糕不再是唯一主流,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一份小確幸消費。一支「中街1946」賣到了25元,一支經典款「夢龍」也要8元。
在程菁亮看來,如果想做高端雪糕,零售價很難被「壓」下來。原材料用得貴是一方面;在運輸環節,用鮮奶做出的高端雪糕也比傳統冰棍「嬌貴」,「一『嬌貴』,成本就『上去』了」。高端雪糕很容易融化,需要冷鏈車全程配送;即使通過快遞郵寄,也要用-78℃的乾冰一路「護送」。
8月初,「普拉拉」生產線開始了第四次升級,升級後年產值將從1200萬元提高到6500萬元。但這仍無法與大品牌的機械化作業相比。
(圖為可拉比熊可可味道冰淇淋。記者許魏巍 攝)
與從流水線上做出來的普通雪糕相比,「普拉拉」多款雪糕需要3次加工,第一次是用設備將原材料成形,第二次需要人工在雪糕上勾勒圖案,第三次則是進一步美化圖案。以其拳頭產品「可拉比熊」為例,在一支3D版肥厚的可可「熊掌」上,巧克力脆皮就是「熊掌」的指甲,而這5片巧克力脆皮是工人一片片嚴絲合縫地貼上去的。
強調手工製作,要把「普拉拉」做成獨一無二的冰激凌,這是程菁亮的堅持。
在媒體做過記者、後來又在房地產行業做過策劃工作的程菁亮執拗地認為,做企業不能把賺錢當第一要義,要做出自己認可的產品。這樣,企業才能持續性發展,品牌才有生命力。她的人生理想就是做出漂亮的冰激凌。
武漢雪糕市場
呼喚本土品牌入局
隨便打開武漢街頭小店的大冰箱,伊利的「苦咖啡」、和路雪的「可愛多」、蒙牛的「蒂蘭聖雪」都被放在顯眼處,還有來自上海的「光明」、河南的「天冰」等雪糕,它們一起「瓜分」著武漢的雪糕市場。
做了9年雪糕經銷商的馬瑞傑掌握著多個大品牌雪糕的經銷權。「伊利每年在武漢有8000萬元市場份額;蒙牛有7000萬元左右市場份額;和路雪市場份額最大,可以達到1億元。」馬瑞傑向長江日報記者算了一筆帳,再加上其他品牌,目前武漢每年雪糕市場銷售額有4億元。
面對這麼大的市場「蛋糕」,武漢為何沒有更多本土企業入局?
武漢不是沒有過自己的冰激凌,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五豐」「美怡樂」「美登高」都曾是一代武漢人的夏日記憶。但這三大品牌在1998年至2011年間相繼停產。
原湖北五豐冷食有限公司關門停業後,其青山服務部經理李東帶著10餘名老員工委託安徽一家工廠代生產「五豐」冰激凌。接受記者採訪時,李東坦言,目前由外地公司代加工貼牌的「五豐」冰激凌在武漢市場仍有售賣,但規模很小,「具體銷量不方便透露」。
武漢「美怡樂」停產後,現在市場上供應的「美怡樂」均為湖南生產。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武漢三大本土品牌的沒落,是市場激烈競爭的結果。「守著一副『老面孔』,終會被市場無情拋棄。」
馬瑞傑則認為,「普拉拉」推出的手工創意型賣點或許可以成為武漢雪糕市場重新起步的方向。
(圖為普拉拉生產的武漢二廠綠豆雪糕。 記者許魏巍 攝)
2017年,在「普拉拉」與武漢羅森便利店洽談入駐合作時,羅森方面建議「普拉拉」推出一款屬於武漢人兒時記憶的綠豆冰棒,名稱就叫「武漢二廠綠豆冰棒」,因為「在這個『吃情懷』的年代,營銷好和產品好一樣重要」。
「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一款本土冰激凌。」這是馬瑞傑和朱丹蓬共同提出的觀點。9月中旬,「普拉拉」第四次生產線升級完成後,將開啟下半年雪糕生產。在外闖蕩已3年的「普拉拉」此次借著入駐武商超市、與Today便利店推出聯名款冰激凌等舉措,開啟擴張武漢本土市場的步伐。「4年來,我們的品牌在成長,我們的武漢也在發展,是時候點燃我們的『武漢屬性』了。」程菁亮說。
【編輯:賀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