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瀏覽本篇文章,小編會努力給您帶來好的作品。
江蘇是我國重要產稻省份。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掀起農業大增產運動,尤其在「以糧為綱」的戰略決策推動下,稻米增產成為農業生產重中之重,而水稻新品種選育又成了促進水稻增產的先決條件。同時也在50~80年代期間催生出了一場全省範圍波瀾壯闊的「農家品種改為新良種」、「高稈秈稻改種矮稈秈稻」、「秈稻改種粳稻」等品種布局大變革,這樣的發展勢頭現在仍持續不斷地向前推進著。三十多年間成績斐然,每畝產量平均由250~300千克躍升到500~550千克,產量翻番。在解決全省人們吃飯問題的同時,食用品質也獲得較大程度的提高。疏老師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水稻品種布局變革浪潮中,自感使命和責任的重大,決心站到生產第一線,腳踏實地、知難而進,為培育各類水稻新良種奉獻一生。現就我記憶所及,簡述他的業績中的主要方面,以志緬懷。
20世紀50年代初期,當寧鎮揚和裡下河地區大面積種植的耐瘠、耐旱、耐澇但低產的農家品種「三十子」、「六十子」、「黃爪袖」等隨著栽培條件的改善而呈現出不能適應增產需要時,疏老師積極從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新育成的「南特號」、「蓮塘早」兩個早、中秈良種。經多點試驗試種,肯定「南特號」表現具有廣泛適應性,比農家品種高產穩產,疏老師及時向生產部門提出了引種推廣的科學依據。此後,又進行「南特號」自交選系、提純復等研究,從中獲得較多純良原種供後續繁殖所用。裡下河地區早、中秈稻春播育秧時,常遇陰雨低溫侵襲,出現較大面積爛秧,嚴重時甚至不能確保計劃種植面積。生產部門有意要改種部分早粳以緩解棘手的爛秧問題。疏老師事前意識到這種需求。從遼寧等省引入「石狩白毛」、「越路早生」、「中生銀坊主」、「水源300粒」等早粳良種。
經生產地區布點試驗試種,明確「銀坊粳」生育期適中,苗期耐陰雨低溫,極少爛秧,且產量比較理想。疏老師又及時向生產部門提供引種推廣的依據,同時從這類品種中進行系統選育和雜交育種,從中育成自己的「早粳雨花1號、2號、3號」新品種,供生產上多點試驗和試種。20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稻區水利設施不斷改善,施肥數量和耕作水平的提高。蘇中、蘇北稻區原有主栽的高稈中秈「中農4號」、「帽子頭」、「一線紅」、「江西晚」等良種,往往在生育中後期,遭到大風、暴雨襲擊,引發大面積植株倒伏,導致不同程度減產。疏老師心情非常沉重,決心育成適於抗倒、高產穩產的矮稈中秈新品種。1960年初,疏老師從廣西引入矮源「矮子佔」,從廣東引入「廣東三矮」、「珍珠矮11號」、「二九矮3號、4號、6號」等良種與我所水稻組育成的高稈豐產的中秈「南京1號、3號、6號」等配組雜交選育,還從福建省龍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引進低世代雜交材料,經由1965年首次赴海南島冬繁加代和水稻組全組同志的共同協作。
於60年代末育成矮稈高產穩產中秈「南京11號」新品種。經過數年試驗推廣,迅速替代省內較大部分高稈中秈品種,成為南方稻區秈稻品種聯合區域試驗對照品種後,在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獲得較大面積推廣,並成為某些地區主栽品種。據1977年統計,矮稈中秈「南京11號」在省內外累計種植面積達6400多萬畝,總增產稻穀16億千克左右。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江蘇省科技大會獎。矮稈中秈「南京11號」的育成推廣,在省內高稈秈稻改種矮稈秈稻的品種布局中起到了顯著的增產作用。也曾被業內專家譽為自前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30年以來水稻育種事業中非同尋常的一大成果。1958年初,由當時中央農墾部王震部長率領的中國水稻專家團赴日考察,帶回日本贈予的粳稻良種,以農墾系統編號,分配給那時食用作物系水稻育種組「農墾21」至「農墾58」共38個品種,每個品種種子200克。
系內領導交代給疏老師負責研究和利用,他十分珍視這批粳稻資源,當年設置了單苗移栽「品種間對比試驗」和種子繁殖小區,進行詳細觀察測定,從中明確「農墾57」表現高產、米質特別優良等性狀,決定安排在蘇中、蘇北栽培條件較好的中秈稻地區試種示範和推廣。還通過「農墾57」系統選育,從中選育出中粳「南粳7、8、10、11號」。同時又在這批品種中擇優選配進行雜交育種,育成了中粳「南粳15、31、32、33」等高產、優質、抗病、抗倒的新品種。除「南粳11、33」在沿江和鹽、淮地區推廣外,由於「南粳15」在稻白葉枯病疫區表現抗病突出,安排在徐淮旱改水新稻區的新沂、東海、贛榆等縣試種推廣,後來「南粳15」成為該地區作為稻麥兩熟當家品種。據省種子部門1973~1982年十年間統計,「南粳15」累計推廣面積達724萬畝左右,總增產稻穀1.7億千克左右。1978年,「南粳15、33」兩品種獲得江蘇省科技大會獎。上述南粳系列新良種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不僅為此後省內秈稻改種粳稻品種布局變革打下良好基礎,也對粳米食用品質的提高和抗病、蟲性的增進,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疏老師從鹽城下放回來後,當時主要考慮省內秈稻畝產已實現過千斤,但存在較大的問題是米質普遍欠佳,不能滿足食用品質提高的需求,同時抗病蟲害能力低下,致農藥用量日漸增加,加重環境汙染和稻米殘毒留量隨之上升,將有損人們身體健康。他分析,現有可利用育種資源已不能滿足要求,必須把育種工作定位於育成既高產又米質優良,更能抗多種主要病蟲危害和抗倒伏能力的新品種。在技術路線上只有加強多方合作,引進符合上述要求的全新資源,才能有所進展和突破。目標確定以後,於1978年他毅然致函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申請參加該所的「國際稻試驗計劃」,以南京作為一個育種研究合作試驗點。次年,該所答覆不僅同意他的申請,還答應提供「國際稻產量試驗圃、觀察圃」等的IR系統和東亞、東南亞、南亞等諸產稻國家和地區的育成品種品系,每年400多份進行合作選育和研究。
在這些大量新的資源中有許多具有一定豐產性、米質優良、能抗多種稻病蟲性能等特點。1981年,與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稻病、稻蟲研究組合作,分批進行病蟲抗性鑑定,從中選擇部分優異材料與省內高產良種配組進行雜交選育和去海南島冬繁等。數年後,田間各試驗圃呈現出許多具有良好豐產性、米質優良、顯著抗病蟲和抗倒伏特性的育種新品種品系。198年,國際水稻研究所由柯煦所長率領的專家團來院內田間考察合作育種研究材料時,對此作出了積極評價,還欣喜地建議與疏老師的團隊進一步合作,開展「穿梭育種」研究。可惜因條件所限,合作兩年後未能再繼續。此後,他先後兩次被邀請參加該所國際水稻育種專題會議。通過與國際間合作育種途徑,先後育成了中秈「南京70507」、「南京14號」等新品種。「南京70507」表現既高產又米質特別優良,且抗白葉枯病,在安徽省巢湖、合肥地區作為優質米生產推廣。
「南京14號」表現高產、米質優良、具有較突出的抗白葉枯病、稻瘟病、褐飛蝨等三抗特性,在南京地區、安徽巢湖和六安等地區示範推廣,生育期間極少使用農藥,既節省農本又明顯減輕環境汙染,頗受群眾歡迎。「南京14號」至1990年推廣面積達65萬餘畝,除圓滿完成國家「七五」秈稻育種攻關專題任務外,又和植物保護研究所共同獲得江蘇省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這項國際合作研究還於1994年獲得農業部科技三等獎,中國水稻研究所轉發了「國際稻試驗圃在中國的評價和利用」一文。1981~1990年十年間,疏老師主持的中秈稻育種小組和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水稻育種研究室朱立宏教授主持的水稻育種組合作參加「六五、七五國家秈稻育種攻關專題」。從項目申報、計劃制定、階段小結、年際間工作總結、育成品種實地示範推廣以及每期專題任務完成匯報會等,彼此之間合作非常融洽順暢。在上述國家秈稻育種攻關任務的合作基礎上,還為克服秈稻雜交育種選育理論上的某些模糊不清方面,成立了江蘇省中秈稻新品種選育協作組,組織了南京農業大學。
前江蘇農學院,裡下河、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秈稻育種單位參加,共同進行「秈稻品種主要經濟性狀遺傳研究」的專題研究,於1983、1984年分別發表「Ⅰ.廣義遺傳力和遺傳相關分析」、「Ⅱ.配合力」兩篇論文,給從事育種工作者明確了在選育新品種時可以研判的依據。疏老師還傾注較大熱情,於1983年夏季組織省內水稻育種骨幹舉辦培訓班,聘請前江蘇農學院莫惠棟教授講授「農作物品種田間試驗設計和生物統計」。學員們通過聽課,做試驗設計方案、進行產量統計分析等習題,以及彼此間充分交流經驗等活動,一致認為培訓班雖則時間不長,但對提高水稻育種科技水平大有助益。疏老師工作時按時上下班,上班後倒一杯白開水解渴,極少與人言談,更從不串門閒聊,集中精力思考工作或翻閱有關文件以及外文科技文獻。他在擬寫試驗報告或論文及重要信件方面時,總是利用廢舊油印資料背面空白紙打草稿,寫就後方用辦公用紙謄清,絕不浪費一點公物。
他的這些身教年輕同志看在眼裡,也照此仿效,他帶領的團隊樹立起認真工作和節儉的風尚。每個階段工作討論時,疏老師總是先讓年輕同志發言和討論,最後他認真作出總結。由於分工合作,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較快提高。我當時除本職工作外,還是水稻室副主任,要佔用一些時間,他總是支持我,認為這也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多年後我深切體會到這正是增加鍛鍊全面發展的機會,受益匪淺。所內外年輕同志有水稻方面的英、日文翻譯文章或論文摘要,請他校閱或修正時,他總是熱情相待,花時間逐句校對修飾,力求準確暢達。美國稻米生產面積不大,但為國際稻米市場提供優質米數量較多,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稻區,過去國內對之重視甚少。疏老師特地引進一套生產上著名和近期育成的21個品種,專供年輕同志對美國稻種質深入研究,結果明確了這些品種中相當數量具有中間類型,與秈稻和粳稻屬間雜交後,雜種第一代都有一定的結實親和率。
感謝你的瀏覽,希望你能在下方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