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掀起農業大增產運動

2021-01-08 網易

2019-04-22 10:57:15 來源: 小張的娛樂

舉報

  歡迎你瀏覽本篇文章,小編會努力給您帶來好的作品。

  江蘇是我國重要產稻省份。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掀起農業大增產運動,尤其在「以糧為綱」的戰略決策推動下,稻米增產成為農業生產重中之重,而水稻新品種選育又成了促進水稻增產的先決條件。同時也在50~80年代期間催生出了一場全省範圍波瀾壯闊的「農家品種改為新良種」、「高稈秈稻改種矮稈秈稻」、「秈稻改種粳稻」等品種布局大變革,這樣的發展勢頭現在仍持續不斷地向前推進著。三十多年間成績斐然,每畝產量平均由250~300千克躍升到500~550千克,產量翻番。在解決全省人們吃飯問題的同時,食用品質也獲得較大程度的提高。疏老師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水稻品種布局變革浪潮中,自感使命和責任的重大,決心站到生產第一線,腳踏實地、知難而進,為培育各類水稻新良種奉獻一生。現就我記憶所及,簡述他的業績中的主要方面,以志緬懷。

  20世紀50年代初期,當寧鎮揚和裡下河地區大面積種植的耐瘠、耐旱、耐澇但低產的農家品種「三十子」、「六十子」、「黃爪袖」等隨著栽培條件的改善而呈現出不能適應增產需要時,疏老師積極從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新育成的「南特號」、「蓮塘早」兩個早、中秈良種。經多點試驗試種,肯定「南特號」表現具有廣泛適應性,比農家品種高產穩產,疏老師及時向生產部門提出了引種推廣的科學依據。此後,又進行「南特號」自交選系、提純復等研究,從中獲得較多純良原種供後續繁殖所用。裡下河地區早、中秈稻春播育秧時,常遇陰雨低溫侵襲,出現較大面積爛秧,嚴重時甚至不能確保計劃種植面積。生產部門有意要改種部分早粳以緩解棘手的爛秧問題。疏老師事前意識到這種需求。從遼寧等省引入「石狩白毛」、「越路早生」、「中生銀坊主」、「水源300粒」等早粳良種。

  

  經生產地區布點試驗試種,明確「銀坊粳」生育期適中,苗期耐陰雨低溫,極少爛秧,且產量比較理想。疏老師又及時向生產部門提供引種推廣的依據,同時從這類品種中進行系統選育和雜交育種,從中育成自己的「早粳雨花1號、2號、3號」新品種,供生產上多點試驗和試種。20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稻區水利設施不斷改善,施肥數量和耕作水平的提高。蘇中、蘇北稻區原有主栽的高稈中秈「中農4號」、「帽子頭」、「一線紅」、「江西晚」等良種,往往在生育中後期,遭到大風、暴雨襲擊,引發大面積植株倒伏,導致不同程度減產。疏老師心情非常沉重,決心育成適於抗倒、高產穩產的矮稈中秈新品種。1960年初,疏老師從廣西引入矮源「矮子佔」,從廣東引入「廣東三矮」、「珍珠矮11號」、「二九矮3號、4號、6號」等良種與我所水稻組育成的高稈豐產的中秈「南京1號、3號、6號」等配組雜交選育,還從福建省龍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引進低世代雜交材料,經由1965年首次赴海南島冬繁加代和水稻組全組同志的共同協作。

  於60年代末育成矮稈高產穩產中秈「南京11號」新品種。經過數年試驗推廣,迅速替代省內較大部分高稈中秈品種,成為南方稻區秈稻品種聯合區域試驗對照品種後,在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獲得較大面積推廣,並成為某些地區主栽品種。據1977年統計,矮稈中秈「南京11號」在省內外累計種植面積達6400多萬畝,總增產稻穀16億千克左右。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江蘇省科技大會獎。矮稈中秈「南京11號」的育成推廣,在省內高稈秈稻改種矮稈秈稻的品種布局中起到了顯著的增產作用。也曾被業內專家譽為自前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30年以來水稻育種事業中非同尋常的一大成果。1958年初,由當時中央農墾部王震部長率領的中國水稻專家團赴日考察,帶回日本贈予的粳稻良種,以農墾系統編號,分配給那時食用作物系水稻育種組「農墾21」至「農墾58」共38個品種,每個品種種子200克。

  

  系內領導交代給疏老師負責研究和利用,他十分珍視這批粳稻資源,當年設置了單苗移栽「品種間對比試驗」和種子繁殖小區,進行詳細觀察測定,從中明確「農墾57」表現高產、米質特別優良等性狀,決定安排在蘇中、蘇北栽培條件較好的中秈稻地區試種示範和推廣。還通過「農墾57」系統選育,從中選育出中粳「南粳7、8、10、11號」。同時又在這批品種中擇優選配進行雜交育種,育成了中粳「南粳15、31、32、33」等高產、優質、抗病、抗倒的新品種。除「南粳11、33」在沿江和鹽、淮地區推廣外,由於「南粳15」在稻白葉枯病疫區表現抗病突出,安排在徐淮旱改水新稻區的新沂、東海、贛榆等縣試種推廣,後來「南粳15」成為該地區作為稻麥兩熟當家品種。據省種子部門1973~1982年十年間統計,「南粳15」累計推廣面積達724萬畝左右,總增產稻穀1.7億千克左右。1978年,「南粳15、33」兩品種獲得江蘇省科技大會獎。上述南粳系列新良種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不僅為此後省內秈稻改種粳稻品種布局變革打下良好基礎,也對粳米食用品質的提高和抗病、蟲性的增進,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疏老師從鹽城下放回來後,當時主要考慮省內秈稻畝產已實現過千斤,但存在較大的問題是米質普遍欠佳,不能滿足食用品質提高的需求,同時抗病蟲害能力低下,致農藥用量日漸增加,加重環境汙染和稻米殘毒留量隨之上升,將有損人們身體健康。他分析,現有可利用育種資源已不能滿足要求,必須把育種工作定位於育成既高產又米質優良,更能抗多種主要病蟲危害和抗倒伏能力的新品種。在技術路線上只有加強多方合作,引進符合上述要求的全新資源,才能有所進展和突破。目標確定以後,於1978年他毅然致函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申請參加該所的「國際稻試驗計劃」,以南京作為一個育種研究合作試驗點。次年,該所答覆不僅同意他的申請,還答應提供「國際稻產量試驗圃、觀察圃」等的IR系統和東亞、東南亞、南亞等諸產稻國家和地區的育成品種品系,每年400多份進行合作選育和研究。

  

  在這些大量新的資源中有許多具有一定豐產性、米質優良、能抗多種稻病蟲性能等特點。1981年,與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稻病、稻蟲研究組合作,分批進行病蟲抗性鑑定,從中選擇部分優異材料與省內高產良種配組進行雜交選育和去海南島冬繁等。數年後,田間各試驗圃呈現出許多具有良好豐產性、米質優良、顯著抗病蟲和抗倒伏特性的育種新品種品系。198年,國際水稻研究所由柯煦所長率領的專家團來院內田間考察合作育種研究材料時,對此作出了積極評價,還欣喜地建議與疏老師的團隊進一步合作,開展「穿梭育種」研究。可惜因條件所限,合作兩年後未能再繼續。此後,他先後兩次被邀請參加該所國際水稻育種專題會議。通過與國際間合作育種途徑,先後育成了中秈「南京70507」、「南京14號」等新品種。「南京70507」表現既高產又米質特別優良,且抗白葉枯病,在安徽省巢湖、合肥地區作為優質米生產推廣。

  「南京14號」表現高產、米質優良、具有較突出的抗白葉枯病、稻瘟病、褐飛蝨等三抗特性,在南京地區、安徽巢湖和六安等地區示範推廣,生育期間極少使用農藥,既節省農本又明顯減輕環境汙染,頗受群眾歡迎。「南京14號」至1990年推廣面積達65萬餘畝,除圓滿完成國家「七五」秈稻育種攻關專題任務外,又和植物保護研究所共同獲得江蘇省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這項國際合作研究還於1994年獲得農業部科技三等獎,中國水稻研究所轉發了「國際稻試驗圃在中國的評價和利用」一文。1981~1990年十年間,疏老師主持的中秈稻育種小組和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水稻育種研究室朱立宏教授主持的水稻育種組合作參加「六五、七五國家秈稻育種攻關專題」。從項目申報、計劃制定、階段小結、年際間工作總結、育成品種實地示範推廣以及每期專題任務完成匯報會等,彼此之間合作非常融洽順暢。在上述國家秈稻育種攻關任務的合作基礎上,還為克服秈稻雜交育種選育理論上的某些模糊不清方面,成立了江蘇省中秈稻新品種選育協作組,組織了南京農業大學。

  

  前江蘇農學院,裡下河、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秈稻育種單位參加,共同進行「秈稻品種主要經濟性狀遺傳研究」的專題研究,於1983、1984年分別發表「Ⅰ.廣義遺傳力和遺傳相關分析」、「Ⅱ.配合力」兩篇論文,給從事育種工作者明確了在選育新品種時可以研判的依據。疏老師還傾注較大熱情,於1983年夏季組織省內水稻育種骨幹舉辦培訓班,聘請前江蘇農學院莫惠棟教授講授「農作物品種田間試驗設計和生物統計」。學員們通過聽課,做試驗設計方案、進行產量統計分析等習題,以及彼此間充分交流經驗等活動,一致認為培訓班雖則時間不長,但對提高水稻育種科技水平大有助益。疏老師工作時按時上下班,上班後倒一杯白開水解渴,極少與人言談,更從不串門閒聊,集中精力思考工作或翻閱有關文件以及外文科技文獻。他在擬寫試驗報告或論文及重要信件方面時,總是利用廢舊油印資料背面空白紙打草稿,寫就後方用辦公用紙謄清,絕不浪費一點公物。

  他的這些身教年輕同志看在眼裡,也照此仿效,他帶領的團隊樹立起認真工作和節儉的風尚。每個階段工作討論時,疏老師總是先讓年輕同志發言和討論,最後他認真作出總結。由於分工合作,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較快提高。我當時除本職工作外,還是水稻室副主任,要佔用一些時間,他總是支持我,認為這也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多年後我深切體會到這正是增加鍛鍊全面發展的機會,受益匪淺。所內外年輕同志有水稻方面的英、日文翻譯文章或論文摘要,請他校閱或修正時,他總是熱情相待,花時間逐句校對修飾,力求準確暢達。美國稻米生產面積不大,但為國際稻米市場提供優質米數量較多,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稻區,過去國內對之重視甚少。疏老師特地引進一套生產上著名和近期育成的21個品種,專供年輕同志對美國稻種質深入研究,結果明確了這些品種中相當數量具有中間類型,與秈稻和粳稻屬間雜交後,雜種第一代都有一定的結實親和率。

  

  感謝你的瀏覽,希望你能在下方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從百廢待興到萬象更新——20世紀50年代寧波發展掠影
    也是在這一年,隨著民主改革任務的完成、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寧波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開始了廣泛的增產節約運動。  這段火紅歲月,輝映著寧波闊步向前的足印。足印中,1954年的技術革新特別亮眼。
  • 448百科 下冊 第9章 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
  • 回溯與反思:20世紀50、60年代的 「新國畫運動」研究展
    研討會現場9月8日,「再造山河———20世紀50、60年代『新國畫運動』」研究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層展廳與公眾見面。第一板塊「中國畫轉型的討論」以文獻的形式向觀眾橫向呈現了各家觀點——以西方之長改造的融合主義、堅守文化特性的傳統主義和反映生活的現實主義,呈現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不同地域的前輩藝術家們對中國畫變革所持的基本觀點,勾勒了「新國畫運動」的基本面貌。本次展覽的另外一個亮點是對五六十年代中國畫變革過程中「寫生」狀態的提煉和歸納。
  • 20世紀50年代黨領導消滅血吸蟲病的歷史經驗
    原標題:20世紀50年代黨領導消滅血吸蟲病的歷史經驗 20世紀50年代,面對血吸蟲病疫情的嚴重危害,毛澤東同志發出「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親自領導和部署消滅血吸蟲病的鬥爭,並取得重大勝利。回顧這段歷史,總結其經驗,對於做好衛生防疫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具有啟示意義。 在我國南方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血吸蟲病長期肆虐,給人民留下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在江西省餘江縣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身無三尺長,臉上幹又黃。
  • 中國農業不可冀望風調雨順氣象對農業的漫長影響
    1951~2007年,全國農作物乾旱平均受災面積為2224萬公頃,成災面積按年代平均,20世紀50、60、70、80、90年代分別為531.7萬、800.4萬、853.9萬、1129.4萬、1384.2萬公頃,2001~2007年平均為1241.3萬公頃。每年因旱災損失糧食2500萬~3000萬噸。
  • 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2012-10-29 16:38 來源:太原新東方博客 作者:
  • 20世紀50年代的山師歷史學人
    兩次觀摩教學後,歷史系提出主要解決辦法,是根據各教研組、各門課程和各人的具體情況,分別輕重緩急,先小後大,先易後難,然後在深入鑽研的基礎上,加強集體備課,有目的有重點地組織各教研組的觀摩教學活動等。根據教學工作的經驗,部分教師發表了一些教學論文。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這些成果當然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成果基礎上取得的。從歷史過程看,毛澤東著作的編輯和出版工作,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便開始提上議事日程。70年代末我國就編輯出版了《毛澤東選集》第5卷(1977年)、《毛澤東在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1979年)。80年代,國內共有6部毛澤東著作出版或再版。
  • 花生遺傳育種團隊|小花生大作為
    省農科院花生研究團隊是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分中心的技術依託團隊,在廣東乃至全國花生育種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上世紀50年代廣東花生單產不足100斤/畝。產量低、抗性差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廣東乃至全國花生產業面臨的棘手問題。為此,省農科院於上世紀50年代組建花生研究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花生新品種選育工作。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花生品種選育取得了長足進展。
  • 薄一波:毛澤東為農業「大躍進」算了一筆細帳
    本文摘自《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薄一波 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  1958年發動「大躍進」,是從農業開始的。  1957年九十月間召開的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不僅揭開了批評「反冒進」的序幕,同時也揭開了發動農業「大躍進」的序幕。
  •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日本「教室崩壞」年代,現實版熱血高校
    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大學一直備受指責,認為它們無法教年輕人批判性地思考,無法引導他們適應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環境。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批評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到21世紀初,在人口因素與政策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各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21世紀伊始,大學適齡學生的人數便持續下降。
  • 沙烏地阿拉伯全是沙漠,他們是如何發展農業的?
    而沙特的自然環境恰恰不利於發展農業,歷史上很多時候基本是遊牧業,也反映了這個問題。沙特境內主要是大沙漠和高原,可耕地很少,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總面積的0.2%。另外由於沙漠多,氣候乾燥少雨,最高氣溫可達54℃,平均年降雨量僅60毫米。這可是在全國大部為沙漠和荒漠高原,沒有一條河流、沒有一處湖泊的沙烏地阿拉伯啊!
  • 20世紀50年代:西方服裝史上最優雅的時代
    20世紀50年代:服裝史上最經典、優雅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服裝不再像戰前「男軍裝,女工裝」的單一裝扮。在社會變化和一批設計師的努力下,創造了50年代西方高級時裝的輝煌,成為永遠的經典,載入了時裝的史冊,也使高級時裝業的發展達到了劃時代的高峰。
  • 20世紀90年代能否寫成「1990年代」?
    具體地說,要表示「一百年」,用「世紀」;要表示「十年」,用「年代」;要表示「一年」,用「年」。其詞語含義是非常明確的。更應提及的是,文件中還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的示例。因此,「1990年代」的寫法是錯誤的,應當堅決禁止。高東升認為:「年」與「年代」阿拉伯數字表示的數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數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兩位數表示,如「90年代」。
  • 政權更替與大學重塑——20世紀50年代初期山東大學思想改造初探(上)
    為了將山東大學改造成「新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大學,20世紀50年代初期山東大學開展了持續不斷的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運動。
  • 【譯稿】20世紀70年代的50排量摩託車
    The Ciao and otherlegendary two-wheelers from the past powered by small 50cc hearts were thesubject of the retrospective at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Exhibition-Mart of VintageAutomobiles, Motorcycles
  • 天下無蟲:50年代末期的「滅四害」愛國衛生運動(圖)
    天下無蟲:50年代末期的「滅四害」愛國衛生運動(圖)   上世紀50年代末期,蒼蠅、蚊子、老鼠、麻雀這4種生物,在我國被判了死刑。「除四害的根本精神是清潔衛生,人人振奮,移風易俗,改造國家」,毛澤東從這樣的高度闡述了全民動員消滅害蟲的重要意義,並且號召全社會「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 我們不光要記住袁隆平,也要記住這些與他齊名的農業科學家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在境內外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獲得國內外各類獎項24個,獲得「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科學中國人(2002)年度人物」「中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中國勞動模範的稱號」等7個榮譽稱號。
  • 20 世紀 20 年代十大必讀書籍
    僅僅幾年後,20世紀20年代將是過去一百年。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那十年雖然在流行文化和時尚中表面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了。雖然大多數人可以想像Flappers 和黑幫,朗姆酒賽跑者和股票經紀人,許多人錯過的是,20 世紀20年代在許多方面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識別的"現代"時期。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從舞蹈動作而言,加入了籃球動作的部分算是比較有創意的點子,奈何籃球運動從來都是屬於比較MAN的男人運動,而蔡徐坤本身的形象和並不太標準的籃球動作就成為了最大的黑點。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