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和朋友聚會時,是否總是不由自主地附和他們,越來越沒有自己的主見?
當你和同事有分歧後,會不會一個人坐在工位上,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你和家人相處時,會不會顧忌到他們的威嚴,明明自己滿腹的委屈,卻要隱瞞自己的情緒?
或者更進一步來問。一個人在家時,會不會很容易不開心?到夜深人靜時,會不會焦慮失眠,甚至想到結束自己的生命?
也許上面的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因為現在的生活節奏加快,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可是大部分人的收入卻無法跟上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另外每天疲於奔波,精神世界也越來越空虛,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壓抑,抑鬱,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於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在全世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當讀者翻開書,發現自己有著和蛤蟆先生一樣的問題,比如有著討好型人格,卻又在心裡對討好的人抱怨重重,晚上失眠,甚至抑鬱想要自殺。可是隨著蛤蟆先生一次次的去見蒼鷺醫生以及他們之間越來越多,同時也越來越坦誠的交流對話。讀者也感覺自己的煩惱得到疏解,自己的抑鬱也得到治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區別於其他書的一個明顯特徵是他通過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對話來展開情節,讓讀者更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讀者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看了一次心理醫生,讓自己也得到了治癒。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4種,其中一種就是「我不好,你好」。這種人自卑,遇到什麼問題都簡單的認為自己不好,別人是對的。但是在外面不斷的道歉後,內心卻是認為對方不夠的關注自己,打心底的人對別人是錯的。可是內心抱怨後,又渴望別人的關心和關注。而造成這種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童年時,家庭給予的愛過於嚴厲,讓處於童年時期的人,想要通過討好來得到父母的關愛,壓抑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這種人也是最容易抑鬱和自殺的人。同樣我目前也屬於這種人。不過謝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我和蛤蟆先生一起得到了治癒,明白了人生真正的含義。同時,我也知曉了表達的方式和真誠坦率的溝通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我認為書的最後一章是最精彩,因為它讓我知道了原來即使最親密的朋友,談話前也是需要準備好自己想要說的內容,甚至需要演練,然後才能完整的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朋友之間也是有的話能說,有的話不能說。而且我們的朋友是不同人格,他們可能譏諷或者讚美,都是因為他們的人格決定的,與自己的行為關係有時候並沒有關係,所以我們與朋友交流更重要的是表達出自己的內容,並且聆聽朋友的心聲,然後給與反饋。
謝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讓我也重新認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