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時翻書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小書,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拿破崙的經歷,告訴我們不應該通過身材來斷定一個人魄力如何。同樣地,這本薄薄的書中所蘊含心理學智慧的厚度,也遠超過了其紙張的數量。
不知道本書的作者,英國的心理學研究者羅伯特·戴博德是怎樣得到的靈感,他把心理諮詢的過程寫成了蛤蟆和他的心理諮詢師蒼鷺的故事,看上去很像是一本童話小說,不妨簡要介紹一下:
蛤蟆先生繼承了家族的莊園,本來喜歡瞎胡鬧來引人注目和給大家帶來歡樂的他,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感到了不開心,並長期處於一種鬱鬱寡歡的狀態。
蛤蟆說話了,「有點兒亂,抱歉了,可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好了。」說完,便放聲大哭起來。
好在他的好朋友鼴鼠發現這一情況,鼴鼠和河鼠、獾斷定蛤蟆先生得了抑鬱症,合力說服蛤蟆先生來到了心理諮詢師蒼鷺那,開始了一段為期十幾次的心理諮詢。
蛤蟆成了蒼鷺的客戶這事不假,但蒼鷺在開始的諮詢中,讓蛤蟆感到了一點挫敗感,換句話來說,在蛤蟆的角度看來,他是來尋求蒼鷺幫助的,希望蒼鷺能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但蒼鷺總是板起一副冷淡的面孔對著蛤蟆,他冷若冰霜,只在蛤蟆敘述時,冷不丁地提出問題,然後要蛤蟆回答。
在第一次見蒼鷺時,蛤蟆問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從蒼鷺的回答中,便可以一窺他的行事風格: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是全心投入的。……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次次的諮詢中,蒼鷺通過提問引發蛤蟆的回憶與思考,對蛤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蛤蟆在蒼鷺的指引之下,逐漸找到了他情緒失控的來源,那來自於他的童年。
蒼鷺偶爾從諮詢師的身份中跳出來,有節制地充當「教師」的身份,將心理學上的知識告訴好奇的蛤蟆。這些知識就像是順手的工具一樣,蛤蟆用這些知識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關鍵線索」
蒼鷺告訴蛤蟆:對於兒童來說,父母對他施加的影響,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蛤蟆意識到:父母對於年幼的孩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
原來,蛤蟆的父親對待小蛤蟆相當嚴厲,以至於蛤蟆在父親面前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小蛤蟆渴望父親的溫柔與陪伴,但卻從未得到過。在蛤蟆的記憶中,總是受到父親的批評
「要我跟你說多少遍?不準這麼做!」
於是蛤蟆在成長過程中,不自覺地學會了「順從」「取悅父母」「道歉」以及「依賴」。
用蒼鷺的話來說,蛤蟆是「男孩中的男人,男人中的男孩」,即內心並未真正成長。
成長的本質就是要減少並最終打破這樣的依賴關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達成這點,有些能部分達成,而很多人則會依賴一輩子。
隨著諮詢的深入,蒼鷺對蛤蟆的態度有了變化,蛤蟆開始感受到蒼鷺偶爾流露的友好,這一階段,蛤蟆已經了解到了「兒童狀態」是怎樣影響自己。
蛤蟆的性格在朋友看來是很溫順的,他總是把過錯歸咎到自己,蒼鷺說這是一種模式,一種被稱為「我不對,你對」的應對模式,處於這種模式之下的人,常常會因內疚而自責,其結果就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正如蛤蟆一開始來找他時的狀態。
蛤蟆也漸漸習慣了蒼鷺的諮詢方式,已經能夠主動地開始自我分析,他開始有問題要問蒼鷺了。
蒼鷺告訴蛤蟆,除了「兒童狀態」,人們在童年還會學會父母的模式,代入到自身,變成自己的「父母狀態」。蛤蟆聽後,感到非常納悶,他從來不對別人發火。那麼他父親身上盛氣凌人的做派,為什麼沒有在蛤蟆的「父母狀態」之下出現呢?
蒼鷺一如既往,他指出蛤蟆也有「父母狀態」,也習慣於以「審判」的姿態來考慮問題,只不過有些不同,蒼鷺不留情面地向蛤蟆發問:你審判的是誰呢?
蛤蟆陷入一陣沉默之後,驚訝地回答:
「你是說,我在審判我自己?」
蒼鷺這位心理諮詢師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冷靜,懂得自己的自責所在。也讓我了解到一個心理學的知識:真正治療的開始,都源自於內心的自我探索。
蒼鷺明白自己不能代替蛤蟆去思考這些問題,在治療接近尾聲之時,蒼鷺對蛤蟆表示了感謝,這一點令蛤蟆大感意外:「原來你也會學習,我還以為只有我學到了東西。」蒼鷺回答:
在諮詢中,學習一直是個雙向的過程,只是彼此學到的東西不同。
可以說,蛤蟆和蒼鷺聯手,使得蛤蟆找到了自己的不高興的根源,並通過認識上的深入,最終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蛤蟆最終對蒼鷺表達了自己在諮詢過程中的不滿,蒼鷺的風格讓蛤蟆一直覺得自己總是處在「傻瓜」的角色之中。但這次憤怒的表達,在蒼鷺看來,卻是蛤蟆擺脫過去的真正開始。
蒼鷺的睿智洞察,讓我印象深刻。
正如蒼鷺所說,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真正擺脫依賴。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能懂得我們情緒與情感之中的問題,是有利於我們向著獨立方向發展的。
蒼鷺向蛤蟆介紹了「兒童狀態」和「家長狀態」,但他希望看到的是蛤蟆能走向「成人狀態」。蛤蟆做到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這種困惑的癥結點在於對情緒中某些隱秘的行為模式的不自知。一旦找到了認知的突破口,新的成長便有可能產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能夠成功地讓我們代入到蛤蟆先生的視角中去,去體驗蒼鷺對自己的療愈啟發。
對於每個內心渴望成長,又遇到瓶頸的人,我會推薦這本小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End
以文為心,歡迎關注 「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請勿轉載;配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