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這首詩託物寓意,比興手法高超,極富藝術感染力

2021-01-09 品詩賞詞

杜牧曾經做過幾任刺史,早年也想經邦濟世,但天不遂願,他一生仕途不很得意,便縱情聲色,輕狂放蕩。但是有得有失,杜牧的詩文卻被廣大讀者深深地喜愛。

杜牧有一些詩描寫寄情聲色、放浪形骸的生活,但也有很多詩思想健康,表現了作者豪邁的氣概,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及「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等等。

下面這首詩是在唐武宗年間,北方回紇侵擾唐朝邊境,大肆擄掠和屠殺,邊境百姓無家可歸。此時正是北雁南飛,詩人一時感懷,寫下了這首詠物詩。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首聯「金河」在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南,是當時回紇人聚集的地方,作者說八月邊地回紇士兵拉弓射箭,雁群四散驚飛、哀鳴連連。本來是當地百姓打獵的季節,卻被外族侵擾,不得安心生活。作者用了「虜弦開」和「四散哀」,既押韻,有愛憎分明地表明立場。「雲外驚飛」也描繪生動,渲染、烘託了邊境百姓的悲哀。

頷聯大意是,月明之夜孤雁掠過承露仙掌,哀鳴聲傳到昏暗的長門宮前。唐朝時長安建造有銅仙人,可以用掌承託露水。「長門」指長安宮殿,曾經是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地方,後來泛指冷宮。「孤影」和「數聲」都是與首聯的「驚飛四散哀」相呼應,進一步突出強調悲慘的景象。

作者在頸聯開始抒發情感,應該知道北方烽煙四起,大雁們再也不能隨著春風回歸家園。當然作者主要是指當地逃亡的百姓們流離失所,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關心。尾聯提出了建議,請莫嫌棄瀟湘一帶人煙稀少,水邊的菰米綠苔可免受饑寒。

「瀟湘」指的是湘水境內,過去相傳大雁每次飛到湖南衡山回雁峰就停下來,然後再返回。這裡作者安慰早雁,意思是逃生的人們暫時不要回去了,隨遇而安吧。這裡的「莫厭」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同情心,雖然不能為他們做什麼事,也算盡了一份心。

通觀全文,作者採用了高超的比興手法,雖然寫的是早雁,其實是描繪落難人們的生活狀況。之所以不去明說,估計作者也是有隱衷,二來也是一種簡約的表現手法,更加委婉含蓄,讓讀者有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間,藝術表現力也更加完美。

相關焦點

  • 高中語文常用表現手法(2):抑揚、比興、象徵、白描、託物言志等
    初高中語文最常用的10種表現手法:對比、烘託、鋪墊、揚抑、暗示、比興、象徵、白描、夾敘央議、託物言志。上篇文章5.比興比興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比興手法最早出現於《詩經》。
  • 高考修辭運用淺析——象徵、借物喻人和託物言志的區別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
  • 詩詞寫作之比興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 【詩詞微塾】詩詞寫作之比興
    詩詞寫作之比興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 怎麼讀古詩 | 讀詩法之六:託物言志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首詩感動,而要回答它怎樣感動了我們時,卻無從回答。
  • 才子出口成章,這首詩採用比興手法,尾句卻令人淚目
    他輾轉反側不能成眠,便哼哼唧唧地吟起詩來:暫借郵亭一宿眠,月光何事苦來纏?哪曉得吟完這兩句之後,他的文思戛戛不來,後面的句子怎麼也接不好,一直苦吟到天亮,還是那麼兩句。他經常來此,突然想起之前曾聽說,這兒有一位能即席吟詩的才子吳賀謨,當即前去拜訪討教。
  • 古詩鑑賞之比興手法習題練習詳解
    2020年中考語文古詩鑑賞之比興手法習題練習詳解這次課程我們來練習一下比興類的古詩鑑賞,教你輕鬆拿下古詩鑑賞。【練習】1.下列詩詞作品中,通篇運用比興象徵手法託物言志的是( )。A. 《秋興八首》(其一)B. 《早雁》C.
  • 論中國詠物詩的寫法類型
    詩人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狀寫了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形態。為我們帶來了春的氣息。再如杜牧的《鷺鷥》:「霜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首句狀形繪色。次句寫鷺鷥捕魚的情景,後兩句狀寫受驚飛遠的鷺鷥,在青山的背景下,好似白色的梨花紛紛落下。詩人完全作為旁觀者,來狀寫、欣賞靜態的、動態的鷺鷥,宛如一卷色彩鮮明的鷺鷥戲水、鷺鷥遠飛的禽鳥圖,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 郭沫若的一首七律,全篇採用比興手法,精彩紛呈
    古詩詞中經常採用各種修辭手段,例如比喻、擬人、比興等手法。讀者們都很熟悉比興手法,如《詩經·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人們有時候託物詠人、緣物寄情,從而情因物顯,言在此而意在彼。
  • 駱賓王的這首詩比《詠鵝》還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雖然這首詩在歷朝歷代少有人評論,但因充滿童趣,是兒童啟蒙必讀的詩歌,所以幾乎是人人都會背。 當然作為「初唐四傑」之一,這首七歲所作的詩歌自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我們今天就來講講他的另一首比《詠鵝》還經典的「詠物詩」,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 李商隱這首詩只有28字,誕生兩個成語,其中一個兩次出現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和杜牧一起合稱「小李杜」,又和溫庭筠合稱「溫李」,是晚唐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情深詞婉、語言清麗、句式多變、對仗工整、工於比興、巧於用典。藝術風格非常獨特,對後世影響非常深刻。
  •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知名,但意境很優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它出自唐代詩人杜牧之手,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村行》寫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春,是杜牧當時在南陽城西農家避雨時,因受到主人的熱情招待,有感而發的一首田園詩。雖然杜牧的這首《村行》,相比較他的《山行》、《清明》等詩來說要不知名的多,但是它也不失為一首意境優美,情韻質樸,值得一讀的傑出詩作。
  • 全詩一韻到底,音韻和諧,增加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公元一二七八年年底,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這元軍擊,不幸被元軍所俘。祥興二年(1279)二月,元朝的水軍大舉進攻南宋在海上壓山的行朝,元朝都元帥漢奸張弘範挾文天祥於船上去追擊山的帝員。元軍的船隊經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張弘範再逼迫文天祥寫信給堅守壓山的張世傑。文天祥便以這首《過零丁洋》詩作為回答。
  • 杜牧這首詩被傳誦千年,卻含蓄至極,真實的意思讓人驚嘆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悵詩》,便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最含蓄的一首詩。它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雖然只有短短28字,真實意思卻讓人驚嘆。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想更清晰的認知這首詩,必須要先了解它的創作背景。
  • 唐末一首悲秋思鄉詩,題材常見卻極富藝術感染力,入選唐詩300首
    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一首唐詩,產生於唐代末期,是一首題材很常見的悲秋思鄉古詩,但是卻極富藝術感染力,還入選了唐詩300首。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這首唐詩的題目是《灞上秋居》,作者是唐代知名詩人馬戴。這個詩人生活在晚唐時期,和李商隱几乎處於同一時代。而且他的命運和李商隱也很相似,為了求取功名常年客居在外。尤其在這悽冷的秋天當中,感受到蕭瑟的秋景也感受到自己未來的毫無指望,再加上對於故鄉的思念,寫下了這首以情動人的詩篇。
  • 唐代才子的兩首佳作,寫作技法高超,值得細細品讀
    古代詩歌中經常採用比興手法,作者通過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明顯,也很好地突出了要表達的重點內容。比如,國風中有「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再如,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從李商隱的《無題詩》談起,如何在作詩的時候運用比、興的手法
    大多數朋友想來就不甚了了了,鑑於此,筆者就從晚唐詩談起,從李商隱的《無題》詩談起,談談如何妥帖的使用「比」、「興」這兩種表達手法。晚唐:詩歌史上純文學性的巔峰談比興,便須從晚唐入手。蓋因為詩到晚唐,才達到了純文學性技術的頂峰。
  • 韓愈這首詩表現手法高超,整首詩構思奇巧,成為詠雪裡的千古名篇
    可能在這幾位詩人中,大家對白居易和劉禹錫比較熟悉一些,相對於韓愈可能會比較陌生一點,即使知道也只是他的文章,其實他除了文章之外,他的詩也是別具一格,尤其是以他為首的「韓孟詩派」,更是以新奇著稱。小編今天就要向大家推薦韓愈最經典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這首《春雪》,這首詩表現手法高超,整首詩構思奇巧,成為詠雪裡的千古名篇。而且這首詩也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篇描寫的很是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一首作品,那也是最不容錯過。
  • 比喻、象徵和比興,這次終於全分清
    比如,「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就是以芙蓉、薜荔自比,隱晦表達對小人迫害君子的不滿,言在此、意在彼。這既是象徵也是比喻。此外,很多象徵是以比喻為基礎,是隱晦而富有深意的比喻,《詩經》中的《碩鼠》就是運用這種手法的典型例子。比興是《詩經》中常見的藝術手法。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