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教義學的「價值自覺」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法教義學的「價值自覺」

2016年11月16日 09: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強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而「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已經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舒所長。最後,文化自覺的終極目標是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裡,與他文化共處,共建基本秩序。法教義學的回應對於上述第一個自省式問題,如今除了極個別的法教義學者,大多數法教義學者都不否認法教義學所具有的價值關聯屬性。

關鍵詞:教義;文化;憲法;學者;秩序領域;價值理念;自主性邏輯;價值判斷;中國價值;學問

作者簡介:

  「價值自覺」的提法源自費孝通先生關於「文化自覺」的論說。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而「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已經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總的來說,文化自覺的要義如下:首先,文化自覺是對自身文化的自覺;其次,文化自覺是為了建設文化轉型中的自主能力、建立自身文化的自主地位;最後,文化自覺的終極目標是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裡,與他文化共處,共建基本秩序。

  如果以上述文化自覺理念來觀察中國當下的法教義學研究,則可以對應地向中國的法教義學提出「價值自覺」的任務與擔當。而這一任務與擔當的提出其實緣於近年來學術爭論中法教義學所面臨的如下質疑:首先,就學問源流而論,法教義學的知識多引介自歐陸(尤其是德國)和日本等國,而在引介的同時,法教義學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些知識所預設的價值理念,並有將之普適化的傾向。其次,就學問功用而言,法教義學囿於自身知識體系的封閉和價值立場的局限,未能直面社會事實,從而無法回應轉型期中國的特殊問題。上述質疑促使法教義學者不得不反思:法教義學是否是價值無涉的「科學」方法或者「科學」知識?當下中國的法教義學預設了什麼樣的價值理念?中國的法教義學應當如何呈現中國價值?這些反思所呈現的思想狀況,就是我所謂的中國法教義學的「價值自覺」。

  法教義學的回應

  對於上述第一個自省式問題,如今除了極個別的法教義學者,大多數法教義學者都不否認法教義學所具有的價值關聯屬性。比如,有學者從界定法教義學體系邊界的角度指出,法教義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價值判斷的論證規則」,即「將價值判斷本身納入法律應用過程的規則」。也有學者從演化的角度指出,「傳統法學裡所依恃的各種教義(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契約自由原則,刑法的正當防衛原則等),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歸納而出,因為會帶來較好的『結果』。」既然是「會帶來較好的『結果』」,就意味著法教義(學)天然具有價值關聯屬性。正因為法教義(學)是價值判斷的規則化、規範化乃至體系化,法教義學從根本上就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其必定是對某種價值判斷的規則化、規範化乃至體系化。

  由此引致對上述第二個自省式問題的回答。當下的中國法教義學者,若坦誠地檢視自身的學問源流,則不得不承認前文所述的「指控」大體上是成立的。中國法教義學的學者群體要麼具有歐陸(尤其是德國)或者日本的留學、訪學經歷,要麼在國內長期接受以德日法教義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術訓練。由此,這些知識所預設的價值理念,也在法教義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得以傳承和被接納,而這些理念總體而言無疑是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

  在體認到自身知識的價值理念立場之後,如下學問實踐上的左支右絀,使得法教義學的自省進一步推進到上述第三個自省式問題:法教義學追求體系化,不僅是知識的體系化,更是價值的體系化,即諸價值之間的融貫;由此,這一體系融貫性的不斷推進難免會壓縮對具體問題的多元化處理空間,甚至會排斥、無視與自身價值體系不符的事實和價值。比如,很多民法教義學者將中國憲法上的「國家所有」解釋為「國家所有權」,從而對之作私法化、權利化的處理。再比如,一些憲法教義學者試圖將中國《憲法》第3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規定,解釋為類似德國《基本法》第1條「人格尊嚴」那樣的「超級條款」。先不論這些主張在法教義學論證上能否成立,它們所呈現出的明顯的價值理念導向卻是無法否認的,而這些理念與中國憲法的精神實質是否契合則是大可質疑的。

  法教義學如何呈現中國價值

  那麼,法教義學是否有能力以及通過什麼途徑來回應轉型期中國的特殊問題,從而呈現中國價值?為了不使討論過於空泛,下文以近來憲法教義學者熱衷探討的「部門憲法」為例略加論述。「部門憲法」學說的引入,就是試圖解決所謂的「不一致」、「欠缺體系性」,其實就是學理繼受所導致的域外製度、理念、價值與本土現實社會生活、法律實踐(我們總括地稱之為「實在秩序領域」)的不協調。

  要消除這些不協調,首先需運用部門憲法學的「縱向體系化」方法。即考察經濟、勞動、財稅、軍事、環境、家庭等等這些「實在秩序領域」(這些領域同時就是所謂的「憲法部門」)是否具有自身的自主性邏輯。在把憲法原則、價值貫徹到這些「實在秩序領域」內的同時,這些「實在秩序領域」的自主性邏輯也應反過來限制、約束繼受自域外的憲法性價值的貫徹,從而實現縱向的體系性融貫。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某種事實與價值之間的詮釋學循環。

  其次需運用部門憲法學的「橫向體系化」方法。即考察具有自主性邏輯的諸「實在秩序領域」之間的橫向關係如何,是如何相互溝通、相互聯繫的。這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諸領域之間部分與整體的詮釋學循環。

  上述兩種詮釋學循環都是在時間中展開的,而這就帶出了憲法變遷的視角。諸「實在秩序領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演變,會生成一些新的價值要求,從而給憲法學提出新的學理任務。如此一來,從方法論上講,歷史憲法學的研究進路就不可或缺。同時,要通過詮釋學循環來實現價值、事實的縱橫雙向體系性融貫,憲法與社會科學的研究進路也是必不可少的。即通過直面社會事實的社會科學研究,揭示諸「實在秩序領域」的自主性邏輯、運行機制以及相互聯繫,以新事實生成新價值、建構新教義,從而突破法教義學體系的封閉性和價值立場上的局限,破除僵化教義與價值的「迷思」乃至「僭政」。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凌斌 | 什麼是法教義學:一個法哲學追問
    不回答這些問題,中國的法教義學研究很難具有真正的學術自覺。刑法學者關於法教義學立場的論述,同時觸及了當代中國法教義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法教義學與法解釋學的異同問題。張明楷教授明確主張:「刑法教義學原本就是刑法解釋學或者說就是狹義的刑法學」,「不認為刑法教義學與刑法解釋學存在什麼區別」。[7]很顯然,張明楷教授之所以格外強調這一主張,是因為刑法學界對此尚存爭議。
  • 凌 斌:什麼是法教義學——一個法哲學追問
    不回答這些問題,中國的法教義學研究很難具有真正的學術自覺。     刑法學者關於法教義學立場的論述,同時觸及了當代中國法教義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法教義學與法解釋學的異同問題。張明楷教授明確主張:「刑法教義學原本就是刑法解釋學或者說就是狹義的刑法學」,「不認為刑法教義學與刑法解釋學存在什麼區別」。很顯然,張明楷教授之所以格外強調這一主張,是因為刑法學界對此尚存爭議。
  • 許德風:論法教義學與價值判斷 ——以民法方法為重點
    本期「舊文新讀」欄目為大家帶來的是許德風教授的《論法教義學與價值判斷——以民法方法為重點》。法教義學是近年來國內法學理論界長盛不衰的議題,然而如果想要真正領略法教義學的魅力,必然不可脫離於部門法的知識。
  • 車浩:引入德日教義學知識,會喪失中國刑法主體性嗎? | 中法評
    法教義學的概念在中國的引入和使用,為陳舊的刑法理論注入活力的同時,也遭遇了很多質疑。這些質疑,大體上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認為主張法教義學就意味著崇洋媚外,喪失主體性,完全追隨外國理論。第二類認為,目前中國刑法理論有點走火入魔,鑽在所謂的法教義學裡出不來,過度精細以至於有封閉和僵化的危險,脫離了實踐,欠缺應有的社會關懷。
  • 刑法教義學彰顯對法條的尊崇
    因為,教義刑法學中的「教義」,是以對刑法法條先驗地假設其正確為前提的,根據康德的話語,教義學是對自身能力未先予批判的純粹理性的獨斷過程。而這恰恰就是一種宗教的態度。因此,刑法教義學中包含了一種對待刑法法條的宗教信仰般的學術情懷。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馮軍教授指出的:在傳統上,刑法教義學將現行刑法視為信仰的來源,現行刑法的規定既是刑法教義學者的解釋對象,也是解釋根據。
  • 白 斌 方枘圓鑿:社科法學對法教義學的攻擊
    方枘圓鑿:社科法學對法教義學的攻擊 ——簡評蘇力教授《中國法學研究格局的流變》 白  斌: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憲法學界「規範憲法學」與「政治憲法學」之間經過多番激烈論戰之後,戰火剛剛消散,以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武漢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研究》和《法律與社會科學》三方合辦的一場研討會為契機,中國法學界又迎來了「社科法學」與「法教義學」兩大集團之間針鋒相對的論爭,這也再一次印證了「沒有衝突,我們的生活便無法繼續」的人類生活真相!
  • 克裡斯蒂安·布克(著) 呂玉贊(譯)丨德國法教義學:思維與操作方式
    內容摘要鑑於德國法教義學研究的不足,重點探討法教義學的思維和操作方式。首先,概述法教義學的理論起點、觀察視角、研究方法以及發展過程;其次,指出法律方法並非法教義學的操作方式,並論述法教叉學的圖式以及法教義學語句的地位;再次,分析法學的基本假設,並指出在這些假設上,法教義學形成的觀念分歧。
  • 法律直覺與社科法教義學
    通過直覺,可以將法教義學和社科法學這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進行一定程度的對接,並形成兼容此二者的法律觀。社科法教義學不僅是一種現象,也可以成為一個規範性命題,使判決在合法律性的框架內具有更高的合理性與可接受性。
  • 周詳:我的《刑法教義學宣言》
    之後七八年,中國學者在文章中對此詞偶有零星提及,均為德國術語的轉述,縱然令人昏昏,懵懵懂懂,但不求甚解,卻也無大礙。正是閒處光陰易過,悠忽間20年過去。誰曾料滄海變桑田,「法教義學」如今已成為70後刑法學人競相使用的時髦熱詞。這始料未及的中國刑法知識重大轉型,特要拜陳興良老師的敏思慧眼所賜。
  • 未遂教唆不可罰的法教義學解釋
    [7]中國刑法學界對未遂教唆可罰性的討論始於陷害教唆,前期的主流觀點一般都認為陷害教唆具有可罰性,未遂教唆(陷害教唆)[8]不可罰說是少數派的觀點。關於未遂教唆具有可罰性的觀點又可分為兩種主張:一是認為未遂教唆不構成教唆犯,而應當構成誣告陷害罪;[9]二是認為未遂教唆應當成立教唆犯。
  • 卡爾·巴特著作《教會教義學》第一卷(上冊)推薦文
    [2]對巴特而言,《教會教義學》之於《基督教教義學綱要》,類似《羅馬書》第二版(1922)之於第一版(1919),兩次都是不得不「從頭開始」,用新的方式去講同一個東西。從篇幅上看,《教會教義學》第一卷(上冊)重寫了《基督教教義學綱要》的第一章以及第二章部分內容,之後出版的《教會教義學》第一卷(下冊)則覆蓋了其餘章節。
  • 陳璇:藉助憲法教義學豐富刑事立法正當性理論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陳璇:藉助憲法教義學豐富刑事立法正當性理論在整個刑事立法正當性檢驗機制中,法益概念僅涉及目的正當性,它是一個全體法秩序共有的概念。從1834年至二戰結束前的法益概念,並不具有限制立法的功能。
  • 生物刑法預防性擴張的教義學路徑
    正確對待生物刑法的預防性擴張,需要從法教義學上明確兩點:一是在因果關係理論中採取疫學因果關係,並把畏懼感說納入其中對之進行合理改造,使生物刑法之價值天平適當向預防原則傾斜;二是把危險責任納入生物犯罪的有責性判斷,適當強調口袋罪的預防性擴張,併合理限制「容許的風險」的範圍。
  • 董奇: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與價值追求
    原標題: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與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時的重要講話從價值自覺的時代高度,深刻闡述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極端重要性、建設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必要性以及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的緊迫性,標誌著我們黨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歷史新高度
  • 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教授姜濤:生物刑法預防性擴張的教義學路徑
    正確對待生物刑法的預防性擴張,需要從法教義學上明確兩點:一是在因果關係理論中採取疫學因果關係,並把畏懼感說納入其中對之進行合理改造,使生物刑法之價值天平適當向預防原則傾斜;二是把危險責任納入生物犯罪的有責性判斷,適當強調口袋罪的預防性擴張,併合理限制「容許的風險」的範圍。來源:檢察日報
  • 王旭:中國憲法學中的法實證主義命題及理論反思
    中國憲法學者並沒有認真清理過自己的法理論立場,儘管不自覺地預設了一定的傾向。無論是憲法解釋學和憲法教義學認為的「法教義學的工作是探究實定法的規範效力,而非探討和評價現行法是否符合正義」,還是規範憲法學認為「憲法規範一般也被視為價值中立的載體」,都主張以憲法規範性陳述(法條的解釋與體系建構)作為事實基礎,來理解憲法概念、內容及任務。第三,作為「社會系統」的社會事實。系統論憲法學是一種最為激進與徹底的社會事實還原論,也是當下中國最具有理論整全性與思考深度的學說。
  • 刑法總則讀書筆記(一):刑法的目的——法益保護亦或規範違反?
    這樣便使得法的安定性與正義之間處於緊張的關係。故而韋爾策爾試圖在一種本體論建構的刑法教義學中實現法的安定性與正義的統一。他提出在一切法學的評價之前,都必須分析現實中事先存在的現象的構造;同時提出社會相當性理論,試圖通過考察本體論的構造和社會現實來重新建立刑法教義學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繫。但目的論刑法學與古典刑法學一樣,都是以存在論為根基,故其不能使刑法體系貫徹以刑法目的為核心的價值決定。
  • 中國傳統法哲學的研究進路
    法律文化研究者接受了現代漢語、法學中的「法」觀念,像嚴復一樣認識到,現代漢語中「法」字的外延囊括理禮法制等古代對應物,由此極大地拓展了研究範圍。習慣法、民族法意識、大眾法律觀念、普及化的法律知識、法律運行中的價值因素等相繼進入我們的視野。由於這些內容具有很大的歷史延續性,法律文化研究和當代法律實踐也就建立起更為密切的關係。
  • ——法律的實證研究在中國丨中法評 · 思想
    規範研究強調關注實在法規範和實在法體系,進行規範(normative)和應然(ought)的討論。而法律的經驗研究關注實在法的運行,進行事實(effective)和實然(is)的討論。法律的規範研究與法律的經驗研究正好代表法律研究的兩大傳統。近年來中國的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的爭論,也大致可以溯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