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奇: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與價值追求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與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時的重要講話從價值自覺的時代高度,深刻闡述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極端重要性、建設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必要性以及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的緊迫性,標誌著我們黨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歷史新高度,為我國教育領域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價值自覺的緊迫性

  教育自覺是對我國教育傳統和教育特色的客觀把握,是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對當今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準確理解。樹立教育的價值自覺,主要是在釐清中國教育的歷史與現狀、中國教育問題的基本特徵、教育一般發展規律以及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地位的認識上有高度的覺察,在規律把握上有高度的覺醒,在責任擔當上有高度的覺悟。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確保教育具有價值上的優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從戰略的高度強調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靠的是人才,靠的是教育。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我國教育領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諸如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管理體制機制仍不夠完善,等等。因此,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教育在我們國家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不僅僅意味著在經濟投入上把教育放在優先的地位,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到教育自身的價值擔當,始終都要讓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先行一步,把我國的教育辦出中國特色,辦出世界水平,切實發揮教育對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價值先導作用。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進一步豐富我國教育的民族文化內涵。中國是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是文化綿延五千年從未中斷的文明古國,也是具有獨特文化屬性和發展方式的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發展的眼光審視併合理汲取中華文化傳統中的有益資源,為現代教育的現實發展尋找坐標,實現在繼承基礎上的文化創新,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抓手。這就需要我們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依託、社區教育為補充,整合民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資源,不斷增強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價值。

  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進一步明確我國教育的重要歷史責任。我國教育的普及化水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高,上學難的問題已得到根本緩解。但上好學校難的問題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也更為多樣化。這就需要我們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價值追求,著重解決好優質公共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解決好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區域內部教育不平衡問題;把提升教育質量作為價值責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開放的國際競爭環境,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進一步明確我國教育的時代價值定位。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演變為價值觀的較量和教育實力的競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全球化趨勢和民族性追求的對立與統一、碰撞與融合,表現得比一般社會領域更為深刻和複雜。在各種思潮的激蕩中確立主流主導,在眾聲喧譁的國際舞臺上取得應有的話語權,要求教育主體具備強烈的自覺意識,以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審時度勢的大智慧來把握自身發展的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明確以解決我們自己的教育問題為出發點,以發展我們自己的教育為落腳點,堅持本土情懷和跨文化視野的統一,堅守本土教育自身的核心價值,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二、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辦的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這就意味著,我們要辦好中國特色教育體系,既要面向國家,也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現代化。這是一種新的教育戰略思想,有著強烈的時代意識和鮮明的價值追求,具體體現為明確的國家意識、濃鬱的民族情結、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宏闊的國際視野。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著力培養有著高度國家認同的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要明確自身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自覺把自身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當中,注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增強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由此明確自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擔當,明確自身在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坐標路徑。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大力弘揚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要把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教育覆蓋到學生成長的全過程,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學科,讓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深厚沃土,成為一代又一代學生健康成長的幸福樂園。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人民享有發展的成果,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是人民的權利,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檢驗教育工作的最高標準。凡是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是要重點加強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滿意的地方,就是要下決心改革的地方。我們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和推動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教育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推動本土教育與世界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教育國際化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我們既要通過學習借鑑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並結合國情加以本土化改造,聚集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用國際化促進教育現代化;也要使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教育文化傳統,分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新成果與新經驗,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教育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價值塑造是廣大教師的首要責任

  教師點燃教育的光芒和民族的希望,點亮每一個個體的生命之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截至2013年,全國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476.82萬人,工作在全國52萬所學校,支撐起2.57億在校學生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廣大教師作為辦好中國特色教育的主體,要對自身所處的中國特色教育體系有明確認同,對自身承擔的價值塑造的責任有著自覺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這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和仁愛之心。這些特質既有價值觀層面上的總體要求,也有真善美層面的具體要求,還是對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深刻闡述。

  每一位教師都要勇擔「傳道、授業、解惑」的現代職責,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教師要為學生把好人生「總開關」,自覺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教書育人全過程,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中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學生成長樹立標杆,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躬身言行影響和帶動學生,以道德情操和敬業精神感染學生、教化學生。要以紮實學識為學生提供鮮活滋養,站在知識發展前沿,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研究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質量;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要以仁愛之心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愛是教育的靈魂,育人是愛心的傳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離不開仁愛之心。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信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教會學生自愛與愛人。

  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擔當,做良好社會風尚的積極推動者。良好的教師人格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還代表著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作為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教師肩負著弘揚德性倫理文化精髓、化育年輕一代的社會使命,應懷有穩定的政治信念和熱情、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必須在授業的過程中續延傳統社會中對政治與社會的關切和責任,在人們的思想開化和社會整體的道德進步方面做出努力。我國傳統儒家教育思想中充分強調了培養「士」的社會責任的基本理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對學習者「弘毅」的培養,就是要教育學生擔當起國家和社會的重任,這也是當代教師應有的社會擔當。教師要不僅著意於校園以內,更當關注社會,不但做學校的教師,更當做社會的教師,把正確的道德認識、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高尚的道德行為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師還要把法律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當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

  四、教師教育的價值定位與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範院校的支持力度,尋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的質量。我們要進一步推動教師教育的價值轉型,切實履行好自身的神聖使命,培養造就更多的好老師。

  教師教育作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價值定位和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教育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在西部地區,在農村,在老、少、邊陲、島。中西部地區強,則中國強。教育短板主要短在教師上,教育薄弱主要弱在師資上。教師教育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定位在於自覺增強中國意識,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把目光由緊盯著所謂的國際先進經驗,轉向提供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本土關懷,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來;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追求在於,把重點由培養手段和技術的創新,轉向面向中西部和農村的教育觀念的革新,真正培養出在當地能夠留得住、幹得好的優秀老師,實現教師教育在價值層面上的創新發展。

  教師教育作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找準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工作,要找準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形成以德育師的制度環境;要改革教師管理制度,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投身教育綜合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完善教師教育的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教師職業地位和吸引力。

  教師教育作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創新培養模式和培養方式。一是正確處理好教師教育專業性與通識性之間的關係,推動學科教育與教育學科之間的融合,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的層次,形成學士—碩士—博士三位一體的高水平教師培養新模式;二是要轉變培養方式,高度重視我國師範教育目前人才培養過剩和針對性不強的現象,正確處理好培養與培訓的關係,實現教師教育培養方式的變革。「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北京師範大學將進一步發揮師範大學排頭兵的作用,建設國家卓越教師培養與教育創新基地,為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培訓大批高素質教師,為造就更多好老師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相關焦點

  • 中國法教義學的「價值自覺」
    關鍵詞:教義;文化;憲法;學者;秩序領域;價值理念;自主性邏輯;價值判斷;中國價值;學問 作者簡介:   「價值自覺」的提法源自費孝通先生關於「文化自覺」的論說。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而「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 新時代教師的價值認知與師範教育實踐的價值自覺
    興國必先強師,師範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擔負著培養教師的重任,在主動適應教育現代化對教師隊伍的新要求中,師範教育要牢固樹立源頭意識、特色意識和卓越意識,把新時代教師的職業使命與價值意涵不斷轉換為教師培養的能動力量和核心價值取向,切實增進教育實踐的價值自信與自覺,從師範生成長出發,進一步做好「師範性」的文章,為建設教育強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輸送更多更優秀的教師。
  • 李德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信仰教育
    原標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信仰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 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原標題: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學苑論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需要我們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科學分析和研究當前的文藝現象、文藝創作、文藝作品、文藝批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即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
  •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如果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規定性來看,我們應該把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
  • 房廣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人權意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建設和人權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
  • 羅志堅:依法治國的價值新追求
    原標題:依法治國的價值新追求 開欄的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奉法者強則國強」。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命力在於通俗化大眾化
    」  領導幹部要起到表率和帶頭作用,就要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廉潔自律;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忠實執行者、形象代言人和實踐楷模。並通過學習教育使全體黨員養成理論聯繫實際的作風,自覺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制定和實施重大決策的過程中,體現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  同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貫穿到黨的建設全過程,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等。
  • 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校園文化的實現機制
    王尚攝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並強調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  大學是傳播知識、創造文化、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是推進國民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引領和傳播社會思潮的戰略制高點。
  • 董奇赴北師大教育集團調研
    9月11日,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到教育集團調研。北京師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強,北師大教育集團董事長屈浩,副總裁羅麗、白曉參加調研。董奇首先實地查看了「京師一朵雲」的運轉情況,實時觀看「勞動教育第一課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價值、要素和構成體系
    在新的起點上,筆者意在廓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價值、要素和構成體系,為進一步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提供理論支撐。
  •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永恆的價值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永恆的價值 2016年06月07日 11: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凱 字號 內容摘要:追求真善美是文藝永恆的價值?
  • 論教育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建構
    回望歷史、精研現實,我們深知要想建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必須首先要樹立教育自信[2],即基於科學的自我審視,形成教育理論、發展道路、發展制度等方面的自信。唯有教育自信才能真正發展自我,從而建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
  • 【品牌特色】學校品牌塑造的價值及策略研究
    良好學校品牌形象的塑造是學校追求卓越教育的必經之路,這是一種在先進理念的引領下,發展內涵、追求優質目標的成功教育,是建立特色學校、構建名師隊伍、培養特長學生的優質教育。良好的學校品牌形象帶來的是無數的發展契機,它可以贏得師生的認可、家長的信任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在靈活運用辦學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展和優化學校發展的空間,使學校不錯過任何一個機遇。
  • 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價值引領作用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抓好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這三項基礎性工作。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價值塑造是高校立德樹人之本。
  • 核心價值觀主導與多樣化價值追求的統一
    如何正確把握核心價值觀主導與多樣化價值追求的關係,是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課題。  「一元」中包含著「多樣」,「多樣」中蘊涵著「一元」——倡導軍人核心價值觀並不意味著抹殺和否定軍人多樣化價值追求,承認多樣化價值追求同樣不能排斥核心價值觀主導  世界的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當今中國主流道德取向
    ■核心提示  判斷當代中國主流道德,有三個基本坐標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了當代中國社會主流道德的形態和特性。拋開這一根本決定因素去判斷主流道德,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然陷入想當然和自說自話的空洞邏輯中。
  • 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那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達到什麼目的?這就是依法治國的價值取向問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南方周末:重建中國大學的價值教育
    中國的教育體系,從中學到大學,長期以來都將價值教育等同於思想教育,無論多好的觀念和理論,一旦強行灌輸,就成了教條,難免窒礙自由心靈的自由發展。 思想自由是大學不可動搖的基本價值,而在自由之外,一所大學還應有更多高遠的理念,包括鼓勵學生熱愛真理、追求公義、平等待人、重視環保、關懷弱勢、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等。
  • 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價值體現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社會公平正義涉及養老、教育、社會保障、房價等民生領域,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最基本的社會問題,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後,越發凸顯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