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忻城:石頭縫裡「刨」出了綠色脫貧之路

2020-12-20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廣西頻道】;

守著大石山,脫貧攻堅?這些年來,廣西忻城縣以滾石上山的韌勁,硬是在石頭縫裡「刨」出了一條綠色脫貧之路。

專訪忻城縣委書記李振品。

歐陽庚蘭:感謝黨讓我搬出了山區。

曾經荒蕪的石頭山。 忻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忻城群山光禿禿,遍野石頭像白骨;遙看老鼠山上過,是公是母辨得出。」這首廣西忻城縣農民自編自唱的山歌曾流傳一時,生動地描繪出當地石漠化的嚴重情況。

因治理難度大,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忻城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又是大石山區,要找到一條迅速見效又能避免返貧的發展路徑,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生態保護迫在眉睫,脫貧攻堅刻不容緩。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如何突出重圍?忻城縣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在石頭縫裡「刨」出了一條綠色脫貧路,一個戰場統籌打好「兩場攻堅戰」。

換個活法:搬出「石頭山」告別「窮窩窩」

增仰村生存條件惡劣。圖為村民的舊房子。 藍春青攝

大石山區深處,溝壑縱橫,一條石頭小路在高山峽谷間「龍走蛇行」。坐落於此的忻城縣遂意鄉增仰村,曾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評價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山路難行,常有落石,山裡娃求學充滿艱辛。每天凌晨4時,村民歐陽庚蘭就要叫醒熟睡的兒子,母子倆摸黑徒步翻山越嶺3個小時去學校。夏天送午餐,擔心大熱天路上時間久玉米粥會餿掉,母子倆還得約定一個上山一個下山,在山腰匯合。

接送孩子上下學得翻越幾個山頭,一家老小用水全靠「望天」,家裡五分地有三分地都是石頭,每下一場雨,地裡玉米不見長,反而冒出更多石頭……無窮無盡的難,一度讓歐陽庚蘭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搬」就成了最根本的出路。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忻城縣花大力氣將增仰村整村搬遷至縣城南新區,新建增仰小區。增仰村107戶287人搬遷出來後,原來居住的嚴重石漠區減少了燒柴、耕種,林草植被因此得到休養生息。

歐陽庚蘭與兒子在新房子裡看電視。 嚴立政攝

2018年5月,歐陽庚蘭一家五口告別大山,住進110平方米的新房子,一段嶄新的生活就此開啟。「我從江西嫁過來十幾年了,以前娘家人想來看我,我都不敢讓他們過來,去年終於盼來了團圓。」歐陽庚蘭邊說邊抹淚。

忻城縣城南新區聚福新城。 嚴立政攝

增仰小區所在的城南新區聚福新城,是忻城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搬遷入住3334戶12962人。不僅分房還分菜地!由政府出資的「微菜園」惠民項目,將搬遷安置點周邊村屯連片的土地承租下來,按每戶30平方米分給搬遷群眾無償耕種三年,幫助大伙兒節約生活成本,減輕故土難離的鄉愁。

搬遷戶何妃妹在便利店裡整理貨品。 嚴立政攝

隨著搬遷安置點的人氣越來越旺,搬遷戶何妃妹瞅準商機,向社區申請承租小區一樓鋪面,開了一家日用百貨便利店,「現在外賣這麼火,下一步我打算在小區裡嘗試送貨上門。」便利店開張6個月後,憑藉營業執照和進貨賣貨流水單,何妃妹還可獲得一次性5000元的創業補貼。

傍晚時分,聚福新城的小廣場開始熱鬧起來,跳廣場舞,唱卡拉OK,吹拉樂器……忙活一天的搬遷群眾慢慢聚攏,拉開「快樂夜生活」的帷幕。

白天自己當老闆做水果生意,晚上搞樂隊擔任貝斯手,脫貧戶羅培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過去在外面打工,能解悶的只有音樂。得知社區要組建樂隊,我心裡超級激動,第一時間報名參加。」

忻城縣城南社區旋風樂隊正在排練。 嚴立政攝

忻城縣城南社區駐村工作隊員石琳玲介紹,該社區從無到有組建起樂隊、舞蹈隊、山歌隊等文藝隊伍,得到上百名搬遷群眾的積極響應。社區為每一支文藝隊伍都安排了室內排練場所,還配備了音箱和演出道具。

「石漠經濟」:創新種養模式 破解發展困境

「廣種薄收、越窮越墾、越墾越窮」一度拖慢了忻城縣的脫貧步伐。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石漠化治理則需要尋找宜生樹草。二者能否兼顧實現雙贏,對於忻城縣來說至關重要。

經過科學勘測,忻城縣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基礎上,引導群眾選擇「任豆+竹子」「任豆+桑樹」「金銀花純林」等多種石山造林模式。去年,忻城金銀花脫水加工廠獲批成為國家級忻城金銀花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當地金銀花產業開始駛入「快車道」。

忻城縣北更鄉村民採摘金銀花。 忻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每逢金銀花盛放時節,茂密的金銀花便爬滿了忻城縣北更鄉的石山溝壑,農民們忙著採收、晾曬或烘乾、銷售。滿山飄香的金銀花正快速改變著大石山區的模樣。

北更鄉金銀花種植面積達4萬餘畝,年產值超200萬元。鄉親們笑稱,金銀花開「金銀」來。「每斤金銀花鮮花的市價在12元左右,我們夫妻一天可以採摘20斤鮮花,收入可比以前種玉米強多了!」北更鄉內仁村村民李松民說。

今年夏天多雨,採摘的桑葉不易晾乾,含水分較多,蠶寶寶容易生病。為有效降低蠶病的發生,忻城縣養蠶「智慧雲」平臺服務中心的科技人員一直遠程關注著蠶農蠶房的實時畫面以及溫度、溼度等相關數據。

「雲平臺設備監測到您今早未撒石灰,建議您今天中午餵蠶前對蠶體蠶座撒新鮮石灰粉,並每天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消毒。」科技人員通過簡訊提醒紅渡鎮六納村下納屯蠶農藍利香撒石灰。

科技人員介紹養蠶「智慧雲」平臺。 嚴立政攝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鮮繭收購價下跌。作為忻城縣五大特色扶貧產業之一,桑蠶業關係著廣大蠶農的脫貧質量。危機之下,產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7月初,投資50億元的桑蠶繭絲綢全產業鏈項目落戶忻城,這將填補當地桑蠶產業深加工企業的空白,提升抗擊市場風險能力。

在忻城縣思練鎮練江村,粵桂扶貧協作項目——「南方牛都」建設如火如荼。肉牛成為主導產業,牛糞回收加工成有機肥用來種植高產牧草皇竹草。皇竹草保土固水能力強,可以有效治理石漠化。脫貧致富與石漠化治理的循環產業鏈就此串聯起來。

「南方牛都」建設已初具規模。 嚴立政攝

「針對項目基地建成後肉牛存欄多、牧草需求量大的情況,我們正在積極引導村民種植牧草,由公司進行保價回收。」練江村黨支部書記莫深森說。

點石成金: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碳酸鈣產業

「忻」在壯語發音中意為「石山」。忻城縣因地處大石山區而得名,石山面積佔土地總面積的66%。守著石山,忻城人祖祖輩輩都在與貧窮作鬥爭。「以前,這石頭山可太愁人了!滿山的石頭,種莊稼完全沒有指望,只能在山腳放牛。」忻城縣思練鎮新練村村民韋永平回憶道。

而今,脫貧致富的「絆腳石」成了經濟加速發展的「墊腳石」。近年來,忻城縣摸清家底,瞄準優勢,逐步走上了因石而興、因石而富的發展新路子。

「銀白龍」大理石生產加工車間。 朱曉玲攝

忻城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大理石資源儲量大、品種多,經勘探調查儲量超過10億立方米,分布穩定易開採。開料、補板、拋光……忻城西部礦業有限公司的石材加工廠裡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這裡加工生產的「銀白龍」大理石,黑白分明,形態優美,是室內裝修的理想用材,遠銷海內外。

昔日的石頭山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山」,鄉親們得以告別在石頭縫裡謀生計的苦日子,在家門口便能就業領工資。不過幾年光景,韋永平就從莊稼漢成長為石材加工廠副廠長,過上了有車有房的新生活。

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發展思路,忻城縣2019年以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引進大型碳酸鈣企業6家,將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

盛夏時節,走進忻城縣主要礦區,隨處可感受到蓬勃跳動的發展脈搏。年產300萬噸高效脫硫劑、年產700萬噸冶金熔劑項目、年產100萬噸特種工程新材料基材生產基地……項目建設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我們主要生產高鐵、隧道、地下工程、公路等所需的特殊材料,經過3年的調研才最終把項目定在忻城,這裡的巖石碳酸鈣含量最高達到56%,儲存量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易斯特特種工程新材料產業園建設負責人黃勇說。產業園建成後,將嚴格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做到礦山綠色開採、綠色運輸、綠色生產。同時,礦區復綠與礦區景觀規劃、景觀建設、苗圃建設、觀光農業建設同步進行,力求打造高品質「綠色智慧礦山」。

青山綠水皆是景,鄉村處處美如畫。 藍日福攝

從「遍野石頭像白骨」到「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糧,家中豬牛羊,沼氣水櫃進農家」,忻城縣正是廣西石漠化片區實現綠色脫貧的一個生動縮影。

對於石漠化片區而言,一個戰場上面臨著兩場戰役:一場是脫貧攻堅戰,一場是生態保護戰。「十三五」以來,廣西通過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石漠化治理,聚焦深貧地區攻難點,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片區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

2019年,廣西石漠化片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10億元,同比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2萬元,同比增長10.32%;54.81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1.3%。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當前,廣西正以決戰決勝之勢向脫貧攻堅發起最後總攻,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相關焦點

  • 廣西這個縣從石頭縫裡摳出「致富經」
    「忻」在壯語中意為「石山」,廣西忻城縣便是因地處大石山區而得名。「十分地裡,九分石頭,一分土……」當地人自編的山歌,唱出了在石頭縫裡謀生計的不易。守著大石山,脫貧攻堅怎麼幹?朱曉玲攝盛夏午後,忻城西部礦業有限公司石材加工廠裡,工人們忙著開料、補板、拋光……「這兒都是石頭,種莊稼完全沒指望,過去只能在山腳放牛。」石材加工廠副廠長韋永平是地地道道的忻城人,他怎麼也想不到,小時候放牛的荒山現在竟成了寶山。「我們這大理石儲量超過10億立方米,品種也多,分布穩定易開採。」
  • 【政治生態看忻城】「兩個生態」的扭轉
    去年以來,忻城縣委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圍繞打贏脫貧摘帽攻堅戰、推進政治生態建設與自然生態建設齊頭並進」的工作思路,2019年10月印發了《忻城縣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專項治理方案》,以實施政治生態、自然生態「兩個生態」專項治理為抓手
  • 修路、砌梯田……這個雲南小山村如何在石頭縫裡闖出脫貧新路?
    但是,生活在這裡的26萬群眾,面對惡劣的環境,卻用雙手在石頭縫裡,闖出了一條脫貧新路。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政府宣布,西疇縣全面脫貧,實現了從基本溫飽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跨越。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現在那裡的群眾生活的怎樣?要想富,先修路。
  • 石頭縫裡長出的西瓜珍品—硒砂瓜
    今天的主角,不是普通的西瓜,而是硒砂瓜,是從石頭縫裡長出的大西瓜。沒聽說過吧。硒砂瓜又被稱為「戈壁西瓜」、「石頭縫裡長出的西瓜」,主產於寧夏中衛市環香山地區。故又稱為「香山硒砂瓜」。在如此惡劣環境下,中衛農民卻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旱地壓砂種瓜的方法。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近30年來,西疇人向石漠宣戰,創造了「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走出了一條石漠化治理綠色發展之路,解決了溫飽,摘掉了窮帽,如今正依靠綠色產業大步邁向鄉村振興之路。石山坡上長出柑橘樹20多年前的江龍村,石漠化程度深,旱澇災害頻發,村內唯一的水源龍泉變枯井,村民只能遠到3公裡以外的鄰村挑水,是當地有名的「救濟村」。
  • 廣西靖西南坡鄉逢雞村的石頭縫裡長出脫貧「金果果」
    廣西百色靖西市南坡鄉逢雞村的水果基地裡,漫山遍野的果樹掛滿了金黃的果實,一些村民正在路邊擺攤售賣臍橙。昔日的石旮旯裡種上了果樹,如今結出了能脫貧致富的「金果果」。逢雞村平均海拔850米,境內無地表河流,自然環境惡劣,屬於典型的石漠化集中連片區,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地」之稱。以前,除了外出打工,村民只能依靠種植玉米、紅薯、養豬來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南坡鄉黨委書記黃正剛說:「傳統種植只能滿足基本溫飽,發展產業才能讓村民吃穿不愁,脫貧致富。」
  • 廣西:忻城縣大力發展糯玉米產業助農增收觀察
    忻城農民在糯玉米地裡辛勤勞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1日訊 (記者 周驍駿  通訊員藍春青 羅俠報導   「再過20天,第二季忻城糯玉米又要上市了近年來,忻城縣依託自然資源條件,以農民脫貧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採取多種舉措,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種植深受市場歡迎的忻城糯玉米。目前,全縣糯玉米種植面積已從5年前的5萬畝發展到現在的9萬畝,產值也從1.2億元增長到3億元,計劃到2020年種植面積達14萬畝,產值4億元以上。
  • 廣西北投集團強勢入忻助力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帶動高質量脫貧...
    廣西北投集團強勢入忻助力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帶動高質量脫貧和鄉村振興 2020-05-18 0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村石頭縫裡長出一種野草,葉片光滑很漂亮,根莖和葉柄可入藥
    農村石頭縫裡長出一種野草,葉片光滑很漂亮,根莖和葉柄可入藥。眾所周知,野草的生命力是很頑強的,所以人們常常用野草來比喻堅韌不屈的性格。而野草除了可以在土裡生長之外,有的還可以長在土裡,像石橄欖的根就是長在石頭上的,這生命力真是強了。在農村還有一種野草也是長在石頭縫裡的,外形長得很好看,葉片都是對稱生長的,摸起來很光滑,一株野草看起來還有點像羽毛,你們認識這種野草嗎?
  • 來賓發展碳酸鈣產業見聞: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來賓發展碳酸鈣產業見聞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蒙進煌在來賓市興賓區,美如花園的生產廠區,顛覆了人們對碳酸鈣產業「揚塵滾滾」的固有印象;在合山,由國企改制升級的「鈣企」見證著碳酸鈣產業發展歷程;在武宣,熱火朝天的港口碼頭建設,將為碳酸鈣產業升級提供完備的物流服務;在忻城,一家家石材企業忙於切割、打磨大理石板材……來賓市日漸發展壯大的碳酸鈣產業,令人矚目。
  • 每個來忻城旅遊的人,都應該吃上一碗糯玉米粥|土司古城·浪漫忻城
    東經108°,北緯24°,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峰林地貌,廣西來賓市忻城縣就位於這「九分石頭一分土」格局的大石山區。清乾隆時期的忻城土司莫元相,曾在《黃竹巖記》這樣描述忻城:「芝州強半皆山,山強半多幽巖邃谷」。雖地處粵西邊陲,實是天南障蔽。
  • 廣西天等縣第二屆天南黑豆養生節開幕
    籤約儀式 黎 堅 攝影  韋勇說,我們通過本屆天南黑豆養生節共同見證天南村脫貧攻堅的成果,見證從石頭縫裡長出來的黑豆變成了黑珍珠,變成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這裡隨地都是石頭,常年缺水,沒有良田,只有旱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這裡的群眾因地制宜,沿襲種植土黑豆的習慣,家家戶戶都參與發展黑豆產業。可以說,天南村的脫貧摘帽,黑豆功不可沒。
  • 石頭縫裡長出大西瓜,這年頭西瓜都和石頭談戀愛了
    就在前幾天他給我說,他在他家的西瓜地裡遇到了一件怪事,為什麼是怪事呢?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因為他家今年蓋了房子,所以剩下的建築材料沒地方放,就把他們拉到了西瓜地裡,其中有很多石頭,當他去地裡摘西瓜的時候,居然看到有一個西瓜合石頭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他怎麼都拉不出來,難道西瓜合石頭談起了戀愛?這年頭談戀愛都不找同類的嗎?
  • 這種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硒砂瓜,竟是中國最好吃的西瓜?
    西瓜的品種很多,可是你了解這種從「石頭縫裡」長出來的大西瓜嗎?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據了解,這種西瓜名叫硒砂瓜,因為其生長環境的特殊,在生長時吸收了大量的微量元素,所以口感比普通的西瓜更甜。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特殊的西瓜品種吧。
  • 千山萬水,只為忻城一碗珍珠糯玉米粥
    忻城,距離廣西首府南寧市200多公裡,走完高速換209省道,全程將近四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這一趟出行,是為了一碗玉米粥去的。忻城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位於廣西中部,紅水河下遊。忻城實在是太不起眼了,它是個國家級的貧困縣,在很多廣西人眼裡,這個地方都是被遺忘的角落,更別提外省的人了,如果一定要說它有名的地方,估計只有一個叫得上名字的——莫土司衙署,據說「是全國乃至亞洲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之一,被譽為「壯鄉故宮」,是研究中國土司典章制度重要的事物例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記者探訪脫貧路」千斤塔村:石頭山上,豬肥雞歡
    但石頭縫裡怎麼能刨出「金疙瘩」?深入走訪後,萬厚林發現,千斤塔村村民勤快,有養殖習慣。於是,他利用山林特色,想盡辦法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業。59歲的貧困戶劉玉林一家六口,兒子劉真平先天性肢體殘疾,一家人擠在3間平房裡。幾次入戶,劉玉林說:「我想擴大養殖規模,但沒本錢。」萬厚林為他忙前忙後,爭取到5萬元扶貧貸款。當年,劉玉林養蜂30多桶。
  • 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的內在關聯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我國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兩山理論」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之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1種植物像「雜草」,常年長在石頭縫裡,看到別踩,因為珍貴!
    不少的植物都挺頑強的,比如龍葵、巖黃連、七葉蓮等植物就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一般會生長在山上,甚至在石頭縫裡也能生長。但還有1種植物是很特別的,它看著就像是「雜草」,同樣會在石頭縫裡生長,而它的價值很高,花友們在野外看到這種植物的時候,就不要去踩它了,因為這種植物是會比較珍貴的。
  • 長在石頭縫裡的「野草」,聞著有「臭味」,1斤賣「90元」,值錢
    長在石頭縫裡的野草還是比較多的,不知道花友們都見過哪些?像下面的一種「野草」就很喜歡生長在石縫裡,如果靠近它,仔細聞一下還有「臭味」。其實呢,這種是有價值的,1斤能夠賣到「90元」,同時它也不多見,所以就比較值錢了,可能大部分的花友都沒有見過它,我覺得將它種植在花盆裡是可以觀賞的,和我們常見的月季、吊蘭、虎皮蘭、綠蘿、龜背竹等花卉一樣,是有觀賞價值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忻城申報「中國土司文化之鄉」迎來專家組評審
    12月15日至16日,中國民協與廣西民協考察評估專家組到忻城縣,通過實地走訪、查閱資料、座談會等形式,就忻城縣申報「中國土司文化之鄉」進行考察評審。忻城莫土司衙署是壯族地區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群,被譽為「壯鄉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