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是雲南乃至全國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曾經有國外地質專家判斷,西疇縣基本失去生存條件。但是,生活在這裡的26萬群眾,面對惡劣的環境,卻用雙手在石頭縫裡,闖出了一條脫貧新路。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政府宣布,西疇縣全面脫貧,實現了從基本溫飽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跨越。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現在那裡的群眾生活的怎樣?
要想富,先修路。從2003年開始,西疇縣巖頭村小組長李華明帶著15戶村民,自籌資金,開始修路,因為山體下方有公路和民房以及高壓線,不能使用炸藥,大家就用雙手和鐵錘、鐵鍬,在懸崖峭壁上鑿路。2014年1月,最後一公裡的進村路終於修通。2015年,當地政府補助資金16萬元,把毛坯路澆築成水泥路。
總臺央視記者 劉文杰:修路只是西疇脫貧的第一步,其實在當地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那就是耕地非常少,人均耕地只有0.78畝。所以當地要發展產業,群眾就想出來了一個辦法,在山間用石頭壘起來這樣的田埂,形成了一塊一塊的石漠梯田。根據統計,這些年來當地群眾累計壘起來的田埂長度已經達到了五萬多公裡。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當地群眾喊響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西疇縣最窮的木者村,炸響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在這裡,造一畝地,最少要翻動石頭200立方米,回填泥土20立方米,投工200多個,投資800多元。當炸藥用完了,老百姓就用最原始的辦法撬開大石。
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委書記 蔣俊:沒有土就從外面運土進來,建設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臺地,確保它達到耕作程度。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就整合資金,動員群眾廣泛參與到當中。這麼多年造了24.4萬畝的地,政府出臺一定的政策,群眾投工投勞,人均耕地增加了0.4畝。
近年來,當地群眾在懸崖峭壁中開挖出了2298公裡道路,公路密度達到雲南省平均水平的3倍,行政村、自然村全部通了公路。很多村寨把保護植被、植樹造林寫進村規民約,村民自發種樹,努力把水留住。2012年以來,全縣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25.24%提高到53.3%。
村裡的路通了,山上的地多了,致富的路子也寬了。在西疇縣興街鎮三光村,500多畝石漠化梯田裡種植的獼猴桃剛剛採摘完。2015年,當地政府引進企業,流轉5000畝土地,規模化種植獼猴桃。不僅口感好,市場銷售也不錯。
西疇縣興街鎮三光村村民 黃昌權:土地流轉,我們每畝有800塊錢的土地費,又可以在家裡打工,不用去外面打工了。在家裡就可以賺著錢了。
地處巖溶山區的江龍村,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當地把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使這裡的植被逐漸好了起來。近年來,村裡引進適合種植的柑橘,年產量可以達到300多噸。
石漠化治理的成果,正成為當地群眾的綠色福利。產業助力脫貧的同時,破解持續發展難題的措施逐漸落地。目前,西疇縣已經發展各類合作社340多家,就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也引進了電子加工車間,為不能外出打工的群眾,提供了工作崗位。
西疇縣新興社區居民 陳榮娟:各方面比老家方便,可以管小孩,顧得了家,也可以掙點錢。
西疇縣還探索了「五分錢工程」,採取村民每人每天出資5分錢,縣級財政以獎代補共同統籌經費,交由村小組聘請146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承擔村內公共區域保潔工作,這一創新不僅為貧困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實現了美麗家園共建共享。
(編輯 胡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