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砌梯田……這個雲南小山村如何在石頭縫裡闖出脫貧新路?

2021-01-08 央視新聞

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是雲南乃至全國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曾經有國外地質專家判斷,西疇縣基本失去生存條件。但是,生活在這裡的26萬群眾,面對惡劣的環境,卻用雙手在石頭縫裡,闖出了一條脫貧新路。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政府宣布,西疇縣全面脫貧,實現了從基本溫飽到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跨越。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現在那裡的群眾生活的怎樣?

要想富,先修路。從2003年開始,西疇縣巖頭村小組長李華明帶著15戶村民,自籌資金,開始修路,因為山體下方有公路和民房以及高壓線,不能使用炸藥,大家就用雙手和鐵錘、鐵鍬,在懸崖峭壁上鑿路。2014年1月,最後一公裡的進村路終於修通。2015年,當地政府補助資金16萬元,把毛坯路澆築成水泥路。

總臺央視記者 劉文杰:修路只是西疇脫貧的第一步,其實在當地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那就是耕地非常少,人均耕地只有0.78畝。所以當地要發展產業,群眾就想出來了一個辦法,在山間用石頭壘起來這樣的田埂,形成了一塊一塊的石漠梯田。根據統計,這些年來當地群眾累計壘起來的田埂長度已經達到了五萬多公裡。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當地群眾喊響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西疇縣最窮的木者村,炸響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在這裡,造一畝地,最少要翻動石頭200立方米,回填泥土20立方米,投工200多個,投資800多元。當炸藥用完了,老百姓就用最原始的辦法撬開大石。

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委書記 蔣俊:沒有土就從外面運土進來,建設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臺地,確保它達到耕作程度。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就整合資金,動員群眾廣泛參與到當中。這麼多年造了24.4萬畝的地,政府出臺一定的政策,群眾投工投勞,人均耕地增加了0.4畝。

近年來,當地群眾在懸崖峭壁中開挖出了2298公裡道路,公路密度達到雲南省平均水平的3倍,行政村、自然村全部通了公路。很多村寨把保護植被、植樹造林寫進村規民約,村民自發種樹,努力把水留住。2012年以來,全縣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25.24%提高到53.3%。

村裡的路通了,山上的地多了,致富的路子也寬了。在西疇縣興街鎮三光村,500多畝石漠化梯田裡種植的獼猴桃剛剛採摘完。2015年,當地政府引進企業,流轉5000畝土地,規模化種植獼猴桃。不僅口感好,市場銷售也不錯。

西疇縣興街鎮三光村村民 黃昌權:土地流轉,我們每畝有800塊錢的土地費,又可以在家裡打工,不用去外面打工了。在家裡就可以賺著錢了。

地處巖溶山區的江龍村,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當地把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使這裡的植被逐漸好了起來。近年來,村裡引進適合種植的柑橘,年產量可以達到300多噸。

石漠化治理的成果,正成為當地群眾的綠色福利。產業助力脫貧的同時,破解持續發展難題的措施逐漸落地。目前,西疇縣已經發展各類合作社340多家,就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也引進了電子加工車間,為不能外出打工的群眾,提供了工作崗位。

西疇縣新興社區居民 陳榮娟:各方面比老家方便,可以管小孩,顧得了家,也可以掙點錢。

西疇縣還探索了「五分錢工程」,採取村民每人每天出資5分錢,縣級財政以獎代補共同統籌經費,交由村小組聘請146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承擔村內公共區域保潔工作,這一創新不僅為貧困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實現了美麗家園共建共享。

(編輯 胡渝)

相關焦點

  • 廣西忻城:石頭縫裡「刨」出了綠色脫貧之路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廣西頻道】;守著大石山,脫貧攻堅?這些年來,廣西忻城縣以滾石上山的韌勁,硬是在石頭縫裡「刨」出了一條綠色脫貧之路。專訪忻城縣委書記李振品。歐陽庚蘭:感謝黨讓我搬出了山區。這首廣西忻城縣農民自編自唱的山歌曾流傳一時,生動地描繪出當地石漠化的嚴重情況。因治理難度大,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症」。忻城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又是大石山區,要找到一條迅速見效又能避免返貧的發展路徑,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生態保護迫在眉睫,脫貧攻堅刻不容緩。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如何突出重圍?
  • 楊仕喜:用「石頭」裝扮美麗鄉村 - 山西經濟日報數字報
    步入廣靈縣望狐鄉宋家峪村,映入眼帘的是用大大小小石頭砌成的村標、景觀路、院牆、文化活動廣場……讓人仿佛進入了一座「石頭村」,形態各異的石頭讓這個昔日不知名的小山村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提升明星村,猶如一幅正在徐徐展開、別具一番韻味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這些石頭在山裡人的眼裡可謂是隨處可見,不值一分錢。是什麼讓這些不起眼的石頭發生了華麗的變身?
  • 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要想富,就得開山修路,讓農用車能夠上山,先把梯田搞活了。」  「修路沒錢怎麼辦?」  劉留根找施工隊計算過,如果要把一米的小路拓寬到三米半,10公裡的路光土石方工程就要100萬元。而此時村集體帳上,一分錢也沒有。  沒錢、沒設備、沒技術,怎麼修路?  「黨員帶頭先幹起來!」
  • 廣西這個縣從石頭縫裡摳出「致富經」
    「十分地裡,九分石頭,一分土……」當地人自編的山歌,唱出了在石頭縫裡謀生計的不易。守著大石山,脫貧攻堅怎麼幹?近年來,忻城縣摸清家底,瞄準「礦產資源豐富」這一優勢,把脫貧致富的「絆腳石」變成經濟加速發展的「墊腳石」。「銀白龍」大理石生產加工車間。
  • 「民生」山旮旯裡闖出「生態富民路」
    大圐圙梁村:山旮旯裡闖出「生態富民路」山,曾經的龍口鎮大圐圙梁村,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山,溝壑縱橫,垣坡連綿,基本看不到一塊平整的土地,屬於典型的丘陵溝壑地貌。窮,地處乾旱梁峁山區,生態脆弱、生產單一落後。如今,驅車行駛在村莊的通村公路上,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兩旁,梯田式的耕地像滾滾流淌著的寬闊波浪。
  • 我不修路誰修路
    背著嬰兒的母親、正在地裡栽洋芋的老人、滿山奔跑的孩子都被吸引了過來。就連一隻黃狗也圍在那裡打轉。「我想用5萬到10萬元左右,先把這條路修通。」楊文學穿著一身新西裝,一本正經地回答著前去採訪的縣電視臺記者。此前一天,這個因為「沒好多知識」不敢去銀行存錢的農民工,從貴陽家裡的衣櫃裡取出了兩萬塊錢,裝進背包,然後一路抱緊背包回到核桃寨。
  • 黑龍江省孫吳縣:調結構種漢麻闖出脫貧新路
    原標題:黑龍江省孫吳縣:調結構種漢麻闖出脫貧新路   眼看就要到播種季節,黑龍江省孫吳縣紅旗鄉建設村的王貴銀找到了哈屯天馬漢麻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祝侯福,申請帶地入社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先鋒】王雲仙:肩挑大梁 闖出新路的...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先鋒】王雲仙:肩挑大梁 闖出新路的梁山「女漢子」 2020-08-14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記者探訪脫貧路」千斤塔村:石頭山上,豬肥雞歡
    沿著盤山路抵達石門縣新鋪鎮千斤塔村時,怪石嶙峋的山坡上,推土機正在平整土地。村黨支部書記邱茂雲查看工程進展後,滿面笑容,算起發展帳:「這是投資2900多萬元新建的育肥廠,總共14棟現代化育肥養殖場,由嶽陽正大農牧食品公司經營,年出欄生豬4萬頭,預計年底投產,年產值可達1.2億元。」
  • 「高清組圖」元陽哈尼梯田裡的別樣春耕
    5月8日的元陽哈尼梯田裡,「認種人」馬先生和他的朋友們,脫了鞋子,捲起褲腳,到田裡撈魚、栽秧,體驗著農耕生活……「認種人」們能進入元陽哈尼梯田體驗春耕,這還要從雲南世博元陽哈尼梯田文化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世博元陽公司」)梯田認種計劃說起。元陽風景 李文君 攝5月初的元陽哈尼梯田景區,正是春耕栽秧之季。
  • 雲南石林網紅水果,石頭縫裡長出的人參果,秋季必備補水神器
    石林人參果是雲南的網紅水果,號稱在石頭縫裡長出來的。雲南石林的西街口鎮被譽為中國的「人參果之鄉」,這裡地處高原,海拔2000米左右,有著溫暖宜人的氣候,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正好符合人參果的種植條件要求。此處出產的人參果不僅口感好,外型佳,最大的特徵便是微量元素豐富。
  • 從泥水路到水泥路 武警官兵助力雲南傈僳族村寨脫貧
    武警雲南總隊迪慶支隊宣傳保衛股幹事陳水生在念裡米村駐村近四年後,已經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家。念裡米村是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康普鄉的一個傈僳族村寨,是一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貧困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7公裡。由於山高坡陡,鄉村道路交通十分不便。
  • 鬼哥的五萬裡D118騎記:雲南,You will be well(瀘西縣-羅平縣)
    累計經過縣市:120個所見繼續向西,發現這裡山上的樹越來越少,都是石頭了。出了縣城沒幾公裡就開始飄起這樣的濛濛細雨,其實不是雨就是溼度比較大的霧。天氣冷,路上沒什麼人,只有我和這個大姐隔著幾十米,四目相望。高海拔地區種的是冬小麥,這是在雲南第一次見到小麥。仔細一看,這小麥上和樹上結的都是冰。難道下的是凍雨?
  • 石頭縫裡長出的西瓜珍品—硒砂瓜
    今天的主角,不是普通的西瓜,而是硒砂瓜,是從石頭縫裡長出的大西瓜。沒聽說過吧。硒砂瓜又被稱為「戈壁西瓜」、「石頭縫裡長出的西瓜」,主產於寧夏中衛市環香山地區。故又稱為「香山硒砂瓜」。在如此惡劣環境下,中衛農民卻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旱地壓砂種瓜的方法。
  • 小山村蝶變成新時代美麗鄉村
    浸潤人心的文化牆、開闊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到田的灌溉管道、初具規模的生態園……2018年,濰坊市委宣傳部幫扶組進駐青州市廟子鎮上莊村,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偏居青州西部群山之間的山村大變樣,不僅道路越來越寬,環境越來越美,還圓滿完成了市級人居環境衛生一類村驗收。曾經落後的小山村蝶變成新時代的美麗鄉村,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 從「脫貧路」向著「幸福路」跨越
    原標題:從「脫貧路」向著「幸福路」跨越   12月8日,國新辦在昆明舉行雲南脫貧攻堅情況
  • 山東淄博美麗鄉村行,齊山腳下一個古樸的小山村
    這個村子周圍的景色也是特別美。同學老家就是這個村子,他的童年就是在這裡渡過的。多年過去,在外工作安家的他,還時不時回到這裡,看一看這美麗的小山村。因為這裡有家的味道,有美好的回憶。齊山之路西餘糧緊靠著齊山,明朝初年就建村了,是一個古老的小山村。歷經了滄桑歲月,讓我們一起去探訪,看看這個村子現在是什麼樣子。
  • 【走基層 看變化】寧縣:梯田鋪富路 農民奔小康
    寧縣曾被國家水利部授予「黃土高原梯田化縣」稱號。近年來,該縣二次掀起梯田建設高潮,並探索出了一條「修梯田、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奔小康」的轉型跨越新路。如今,梯田已經成為寧縣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
  • 天坑下莊的開路人③|毛相林:「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本版圖片均由記者鄭宇攝\視覺重慶 「只是脫貧還不夠。」村民毛相兵第一個發言,「絕壁上的天路修好後,下莊每年都有新變化,大家日子越過越好。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記得,當年這條路是怎麼修出來的!要用當年那種修路的精神,把我們這個山窩窩建得更好!」 村校教師張澤燕接過話說,絕壁天路很有特色、後溪河峽谷也很美,得把旅遊搞起來。
  • 石頭縫裡長出大西瓜,這年頭西瓜都和石頭談戀愛了
    在炎炎夏日怎麼樣才能過得更加舒適呢,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暑假過得很安逸呢,一個空調屋,一個不欠費的WiFi,再加上冰鎮的西瓜,這日子過著很舒服了,這樣的生活光想想就已經很舒服了,確實這樣的生活是我們夏日所嚮往的,不用受炎日的陽光暴曬,也不用擔心與這個世界失去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