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的「珍珠」其實就是「粉圓」,主要成份就是澱粉,通常是太白粉做的,也有以地瓜粉、馬鈴薯粉等或果凍者所製成的直徑5至10毫米的澱粉球,並添上水、糖及香料,其顏色、口感依成分不同而不同。所以它最原來的名字是粉圓奶茶。那它為什麼又叫做「波霸奶茶」呢?這是在1988年時,臺南市一家飲料小販率先叫的。因為當時「波霸女星」葉子楣很火,所以他就把大粉圓叫做波霸,小粉圓叫珍珠。
臺灣流行咖啡店之前,泡沬紅茶店是上班族和學生聚會的最愛,在1980年代後期珍珠奶茶開始出現在泡沫紅茶店的菜單上,後來就愈來愈多的學生喜歡。接著,在學校附近或補習班密集的地區、夜市等,逐漸出現珍珠奶茶的攤販。1990年代後期,有可能因為「自動封口機」的發明,取代了傳統杯蓋,這樣外帶起來更方便,使得許多連鎖飲料店開始萌芽,如樂立杯、休閒小站、大聯盟、快可立等,自此,外帶式的珍珠奶茶店成為主流,也因為連鎖店的參加,商人開始將珍珠奶茶拓展到全世界,成為臺灣國際知曉的知名飲料之一。
喝珍珠奶茶有危害?一點點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以澱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粉圓產品,常用的木薯澱粉也是其中的一種。不過為了口感需要,還會用一些小麥蛋白和食品添加劑,除了對小麥過敏的人,小麥蛋白不會對人體構成任何危害的。此外,澱粉食物吃進去後會產生糊精,而糊精就更不需要擔心了。糊精是澱粉不完全水解得到的降解產物,為數個至數十個葡萄糖組成的寡糖和聚糖的混合物,包括有麥芽糖糊精、環狀糊精等。我們平時吃飯、吃麵包等含澱粉的一系列食物,進入消化道後也逐漸分解糊精、再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使用。
珍珠奶茶到底是怎麼做的呢?紅糖加入清水中,煮沸倒入木薯澱粉中,用手和成麵團,太幹可以加水,太溼可以加粉,但是一定要用沸水。用手搓成小圓子,和珍珠一般大小即可。鍋裡水燒開後,放入珍珠下去煮,煮至珍珠浮起來,關火燜8分鐘,撈出浸泡涼水。(如果沒有木薯澱粉,也可用紅薯澱粉代替,但是口感不是太好,做出來的珍珠不Q,光澤也不亮)。紅茶包加入100g熱水泡開靜置5分鐘取出茶包。紅茶水加入300g牛奶煮至微微沸騰,加入煉乳,奶茶就做好了,最後加入做好的珍珠,一杯珍珠奶茶就做好了。
本身胃腸功能不太好的人群,或是兒童和老年人,喝大量的珍珠奶茶還是有風險的。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稱為胃排空,在一般情況下,對於混合性食物,胃完全排空的時間需4至6個小時。所以營養師提醒,儘量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