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自90年代起,白水清逐漸收藏了清末向質卿、百年宋聘號、百年福元昌等經典號級茶,是業界有名的老茶收藏家之一。
筆者曾有幸與白水清先生一起喝過老茶。在品茶的過程中,他與我們講解了衝泡老茶的技巧,我們在此將他泡茶的過程,與專業的習茶經驗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同時,為了讓更多茶友了解普洱茶,「普洱藏家」攜手白水清、鄧時海教授開闢了《普洱老茶講堂》欄目,將多年研究普洱茶的經驗,發布在「普洱藏家」,與茶友分享!
一、老茶的衝泡器具
談到泡茶器具,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紫砂壺、蓋碗、公道杯和品茗杯。白水清衝泡老茶,選用的器具更加講究,「因為老茶特別珍貴,要泡出最好的口感來,才對得起這泡茶」。
先說燒水的爐子,嫌電磁爐會影響水的結構,泡茶不好喝,白水清用的是進口的電熱陶瓷爐,加熱迅速穩定,還可以精準控溫,以保證水的持續高溫。
然後是燒水壺,有鐵壺和銀壺,根據衝泡的茶來做選擇。泡老普洱需要高溫,鐵壺壁厚,加熱均勻,能保證壺內的水溫到100℃,不會像隨手泡那樣,經常水不夠開就跳掉。
銀壺也適合衝泡老茶,因沒有氣孔,密度非常高,燒水時導熱快,能保證水溫較高,更能激發老茶沉睡已久的茶性。同時,銀壺燒水還可以提升水質,使茶湯澀減韻長,和順溫潤。
紫砂壺與普洱茶可謂「黃金搭檔」,因其嘴小、蓋嚴,可以有效地聚香;且由於沒有施釉,有不少開口氣孔,透氣性較佳,有助於茶味發揮。
我們看到,白水清的茶桌一側,擺放了很多把不同泥料、不同容量、不同式樣的壺,但衝泡老茶時,他最愛一把自己定做的紫砂壺,壺腹飽滿,體積容量較大。
「普洱茶是大葉種茶,很多老茶用的原料大都是古樹茶,梗多葉厚,幹茶浸開後體積較大,因此選用大容量的茶壺會更好。」
二、傳說中的「投茶神手」,比秤還準
一落座,白水清十分熱情地問我們要喝什麼茶,「想喝向質卿還是宋聘號?」這兩款茶,無論是哪一款,一拿出手,都是震驚茶界的古董號級茶品,但白先生那語氣平淡得,好像這些都只是普通的口糧茶。
見我們猶疑不決,他笑道,「那就向質卿吧!」轉身從茶櫃中取出一個茶盒,當著我們的面,拆開了一片清末向質卿貢餅。
這是現存年份最老的普洱茶之一,據說目前僅存兩筒,一筒收藏於故宮博物館內,一筒就在白水清手中。
談起向質卿的內票,白水清有些興奮,話也多了起來,「這裡寫的同興號主人向質卿,可以判斷這個茶是早期的;後期向質卿的內票上,寫的是向繩武跟向壽山,上面還有照片,記載了創辦茶號的歷史、原料山頭等,都寫得清清楚楚!」
他一邊撥茶一邊介紹,向質卿貢餅有100多年的歷史,保存的時間比較長,茶葉之間的黏性幾乎都消失了,稍微一撥就散,所以撥老茶,要用陰力,用力要輕,才能讓葉子保持完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白水清對老茶非常珍惜,喝茶之前,他都會計算人數,以確定投茶量。白太在一旁與我們笑說,「他投茶很準,12克是12克,15克是15克,曾經有人想考考他,結果半克都不差。」所謂熟能生巧,大抵如此。
白水清投茶時,一般是按照100cc水投7克茶的標準。同時,他非常注重茶葉型態的調整,以茶塊為主,也抓一點散片或撬茶的碎末,二者比例在7:3左右,這樣能夠保證茶湯口感的穩定性,不會出現茶湯濃淡度相差過大的情況。
三、衝泡老茶的細節:蒸壺、淋壺
一切準備就緒,白水清端坐在茶桌前,開始泡茶。他先把茶葉投入紫砂壺中,再把壺身放在燒水壺上蒸一下,這樣一是達到醒茶目的,二是有助於去除茶中的異味。
稍後把紫砂壺取下來,蓋上壺蓋,再用沸水反覆澆淋壺身,這也是為了提升壺的溫度,激發茶性。隨後,還要用茶巾包裹壺身,上下抖動幾下,更利於壺內茶香的激發。
這一系列動作完成,他揭開壺蓋,把茶壺遞到我們面前,「你們聞聞,很特殊的古檀木香,這是老茶才有的香氣。」紫砂壺在我們中間接鼓傳花一樣傳遞,大家閉眼輕嗅,老茶的香氣真是醉人啊!
紫砂壺重新回到茶桌上,便開始注水了。白水清高舉燒水壺,出水利落有力,水線在眼前劃出一道流暢的弧度,頗具美感。「老茶需要有力的衝擊,才能產生聚熱效應,讓老茶的效果發揮出來。」
他並不洗茶,很多人覺得老茶不夠乾淨,可是白水清 說,老茶裡面的各種微生物很活躍,而且,蒸壺、淋壺已經將陳味散掉了,茶湯都可以入口。
很快出湯了,因為人多,他把每兩泡茶,合在一個公道杯裡,再分給大家喝,這樣茶湯口感更加穩定。
茶杯遞過來,品茗杯的白瓷底,襯著濃鬱的琥珀色,像極了葡萄酒,特別有質感。茶湯入口,滿口的甜香慢慢瀰漫,滲透到齒根喉間,非常舒服。
100多年的老茶,一點都沒有浮現出老茶的疲憊,依然彰顯出較好的厚度和稠度,茶湯含在口腔裡已沒有苦澀味,甘甜感突出,口感細膩,高雅柔滑。用白水清的話來說就是「到了化境」。
當茶葉衝泡到近20次的時候,白水清把葉底倒出來,讓我們觀察、賞析。這老茶的葉底自然是捨不得丟棄的,後面用鐵壺煮了喝,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普洱老茶,歷經歲月流轉,沉澱出的厚度與氣度,為其他茶類所不及。品飲老茶的過程,就像是在與時間對話,你甚至會被這歷經一世紀的老茶感動。也許,只有喝過老茶,才更懂得老茶的珍貴與精髓所在吧。
聲明:文章由「普洱藏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