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 從容與有情

2021-02-08 極簡主義的禪

點擊標題下方極簡主義的禪  關注中國禪文藝第一微刊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個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料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裡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裡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就提這麼重的一桶水來,那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煙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願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他為自己的想法去實踐某些奉獻的真理,這就是「滔滔人世裡,不受人惑的人」。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人行道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人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臺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回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臺上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料茶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裡,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裡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變為對一切事物無感。

我們在股票號子裡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籤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與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聯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極大的動蕩與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動罷了。

其實,有偉大懷抱的人物也未能免俗,梁啓超有一首《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其後半闋是:「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我自己的心境很接近梁任公的這首詞,人生的際遇不怕年華老去,怕的是少年心事的「消磨」,到最後只有「醒後一滂沱」了。

在人生道路上,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世界、為人類「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喝老人茶了。

還有一些人,連喝老人茶自遣都沒有興致了,到中年還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民的品質,但是由於我們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年社會、中年社會、老年社會,青年社會有的是「熱情」,老年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年社會,有的是「務實」,務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度與有情的懷抱,務實到最後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在《大珠禪師語錄》裡記載了禪師與一位講《華嚴經》座主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看見有情從容的心是多麼重要。

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大珠回答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這說明禪的心是有情,而不是無知無感的,用到我們實際的人生也是如此,一個有情的人雖不能如無情者用那麼多的時間來經營實利(因為情感是要付出時間的),可是一個人如果隨著冷漠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滯,則絕對不是人生之福。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於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冰果店裡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了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偶然聽見桑間濮上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酢漿花的開放……總的說來,人生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有如在陰雲中突然陽光顯露、彩虹當空,這些看來平淡無奇的東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於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

「心扉的突然洞開」,是來自於從容,來自於有情。

生命的整個過程是連續而沒有斷滅的,因而年紀的增長等於是生活資料的累積,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糾結成一團亂麻了,許多人畏懼這樣的亂麻,就拿黃金酒色來壓制,企圖用物質的追求來麻醉精神的僵滯,以至於心靈的安寧和融都展現成為物質的累積。

其實,可以不必如此,如果能有較從容的心情,較有情的胸襟,則能把亂麻的線路抽出、理清,看清我們是如何地失落了青年時代理想的追求,看清我們是在什麼動機裡開始物質權位的奔逐,然後想一想:什麼是我要的幸福呢?我最初所想望的幸福是什麼?我的波動的心為何不再震蕩了呢?我是怎麼樣落入現在這個古井呢?

我時常想起童年時代,那時社會普遍貧窮,可是,大部分人都有豐富的人情,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關懷,人情義理也不曾被貧苦生活昧卻,鄉間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義理最好的象徵。記得我的父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活著,要像個人。」當時我不懂這句話的涵義,現在才算比較了解其中的玄機。人即使生活條件只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歷代的憂患悲苦之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裡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實則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家家都有明月清風,失去了清風明月才是最可悲的!喝過了熱乎乎的「奉茶」,我信步走入林間,看到落葉層縫中有許多美麗的褐色葉片,拾起來一看,原來是褐蝶的雙翼因死亡而落失在葉中,看到蝴蝶的翼片與落葉交雜,感覺到蝴蝶結束了一季的生命其實與樹葉無異,塵歸塵、土歸土,有一天都要在世界裡隨風逝去。

人的身體與蝴蝶的雙翼又有什麼兩樣呢?如果活著的時候不能自由飛翔,展現這片赤誠的身心,讓我們成為宇宙眾生邁向幸福的階梯,反而成為庸俗人類物質化的踏板,則人生就失去其意義,空到人間走一回了!

下山的時候,我想,讓我恆久保有對人間有情的胸懷,以及一直保持對生活從容的步履;讓我永遠做一個為眾生奉茶供水,在熱鬧中得到清涼的人。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林清玄:在電腦快速閱讀時代學會從容閱讀
    原標題:臺灣作家林清玄:在電腦快速閱讀時代學會從容閱讀  原標題:臺灣作家林清玄:學會從容閱讀   「在電腦快速閱讀年代,應該學會從容閱讀,不必像趕路那樣急著把書讀完。」出席本屆南國書香節的臺灣作家林清玄昨天上午做了《我的文學我的夢》專題講座,並與現場逾千讀者對話。
  • 遠山近水皆有情,最是難得心從容
    遠山近水皆有情,最是難得心從容 沏一盞清茶,放一曲音樂,沒有時間催促,沒有俗世喧囂,就是靜靜的,想心事,做事情,只做自己就好。 其實,喜歡喝的不是茶,而是喝茶的心情。簡單的生活,平凡的幸福,淺喜,深愛。
  • 林清玄《不聞是一種清淨》:閒暇來讀林清玄,闔書心中萬千浪
    林清玄,以禪入文,以禪意寫人生。此書同樣如此。林清玄散文是比較受青年讀者喜歡的,因此照例說來,我是不應再讀林清玄的,但從林的散文對人生的啟迪和教誨,對人生的指導和從容,對生活的娓娓道來和如此貼近的體察,而又飄然塵世的淡定超脫,是受儒道佛影響的國人不可繞道的話題或思考的必經之路。當然,吸引我一直喜歡林清玄的還有就是他的禪意。
  • 我懂得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叫林清玄
    雖然從小,林清玄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是清貧的生活並沒有阻礙林清玄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自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17歲,林清玄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後,從此筆耕不輟。他的文章充滿了敏銳的觀察、深刻的哲理,他的文章似乎有一股魔力,可以將讀者從現實的紛擾中解救出來。難怪有讀者這樣評價他:「我讀了很多林老師的作品,在林老師的茶香裡悟道太多。
  • 臺灣作家林清玄來廈「傳遞美學」 做客外圖與讀者交流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杜曉蕾)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文章清新禪意,平淡生活中流淌出的文字有天然去飾之大美,有春風拂面之靈動,在出塵入世間自有一股意蘊從容之態,在祖國大陸擁有大批讀者。  「美學三書」系列,是林清玄關於「生活美學」「人生美學」「情感美學」的清澈感悟與優美描寫。他在《凡事喜悅自在生活》裡寫道:「『清歡』是什麼呢?可以說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
  • 臺媒: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你的語文課本裡有他的文章嗎?
    林清玄自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漫畫書之後,走上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有一天父親問,你長大以後想要幹什麼?他就說,長大以後要當作家,寫文章給人家看。父親當時並不知道作家是幹什麼的,林清玄說,作家就是坐下來,字寫一寫然後寄出去,別人就會把錢寄回來的。父親聽完很生氣,當場就給他來了一巴掌,說傻孩子,世界上哪有那麼好的事。因為家鄉從沒出過作家,林清玄的夢想自然被當成天方夜譚,只有母親支持他。
  • 林清玄寫給孩子的最後一封信
    「人間無我,見字如面」,林先生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留下來的文字依舊是溫熱的、有力量的。每一隻蜂蝶都飛過萬花,而每一朵花都經過酷夏與寒冬,長久的等待,才有春天。 年少時候,我特別喜歡蓮花。 有一次,我去買蓮花,特別挑了花苞最飽滿的紫蓮花和藍蓮花。
  • 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的作品你讀過幾本?
    林清玄的語言清雅脫俗,既有文學的優美,又有佛禪的睿智;既有豐富的認知,又有博愛的慈悲;能點亮眾人的心燈,能提升讀者的覺悟。其作品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被海內外譽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華語散文作家之一。2017年的全新精選散文集,全書不僅囊括林清玄老師的眾多經典篇目,更有多篇大師珍藏的經典美文,內地首次收錄。
  • 青書單|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幸好,人生有別離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文學評論家表示,林清玄作品中充滿生態禪意,以平實通俗的文字表達傳統文化哲理,這是林清玄作品擁有龐大讀者群的重要原因。農夫之子有個作家夢林清玄,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
  • 林清玄:小千世界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歡》中提到清歡的生活有時在這樣的「小千世界」裡就能獲得,當在外界受到挫折時,回到這個心靈的城堡
  • 林清玄:人間自是有情生
    無論何時何地,逸心與你同行 ◆◆◆ 文 | 林清玄 主播 | 海潮明月 我很喜歡英國詩人布雷克的一首短詩:
  • 林清玄: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
    ——林清玄林清玄先生在古董店裡買了一個樸素的陶製的墜子和一個銅製的大銅環,老闆告訴他,這個墜子是一粒一粒綁在漁網底部,以便下網的時候,漁網可以迅速沉入海裡。銅環就像衣服領子,只要拎起來,整個漁網就能提起來,一條魚都跑不掉。
  • 林清玄文章《懸崖邊的樹》,是回憶父親和恩師。
    此詩似用語通俗、簡練,節奏緩而不快,調子低而不沉,寫景寫情俱平淡。但是讀起來十分清新自然,能悟出一些生命的真諦。每到假日就跑到臺南市看電影、逛書店,高一結束時,有一大半的功課都是補考才通過的。林清玄當時就準備輟學或轉學,他把這一想法告訴了他的爸爸。林清玄的父親氣的好幾天都不和他說話。
  • 在金字塔給父親寫信的林清玄,有沒有你的影子?
    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林清玄出生在臺灣高雄一個普通農家。六歲那年,他隨父親下地幹活,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他一言不發,呆呆地望著蔚藍的天空發愣。有次父親問林清玄長大後想幹什麼?林清玄回答:「我長大以後要當作家,寫文章給人家看。」父親問:「作家是幹什麼的?」林清玄說:「作家就是坐下來,寫一寫字寄出去,人家就會寄錢過來。」
  • 讀林清玄的書,就如同聽黑膠音樂,讓人以坦然的心對待生活!
    1月23日,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他的微博,定格在2019年1月22日這一天,對於離世,他似乎有所預知。」林清玄,他身上有諸多為人熟知的標籤,其中大多數與文字有關——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創下150次再版的熱賣紀錄;30歲前拿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文章被摘錄進入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讓我們回顧林清玄先生的書籍,再體會一次他文字中的淡然和思索。
  • 親近、中產、佛系:為什麼林清玄在大陸暢銷不絕?
    1月23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著名作家林清玄過世,享年65歲。林清玄的散文集不僅曾是臺灣圖書暢銷榜的第一名,在大陸也有很高的銷量,僅2013年4月出版的《林清玄散文精選》,發行冊數就有約99.6萬冊。林清玄也和余光中、餘秋雨、畢淑敏等人一道,是中學課文的常客。說這幾位散文家影響了一代青年的成長,並不誇張。是什麼特質讓林清玄的散文可以在大陸暢銷不絕?
  • 林清玄:保持一顆「如水的心」,才不會「迷失自我」。
    林清玄林清玄把心的狀態稱為「心水」,這有甚深微妙之意。但「包容的心」與「從容的生活」庶幾近之,包容的心是柔軟如心水,但從容的生活是心如止水。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為水性永遠不二。林清玄能把心比作水,說明他禪透了水。
  • 林清玄|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一代宗師南懷瑾也笑言:「我的下冊,就交給林清玄寫了。」01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林清玄有個朋友,想讓他幫忙題幾個字看到林清玄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07 只要心中有情,處處在在都有清歡,都有小小而確定的幸福。
  • 林清玄為青少年編選作品寫序言 手稿3月將出版
    林清玄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2019年1月23日,傳來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去世的消息,引發眾多讀者緬懷。林清玄的散文作品風靡華人世界幾十年。文章還多次被選入語文教材,多次被選作高考語文試題,近年依然影響甚廣。《盛開於繁花的季節》中收錄的作品多是記敘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流露出純真質樸的情感體悟,給予小讀者成長的力量、生命的感動和思維的驚喜,啟發他們學會觀察有靈萬物、學會體悟生活點滴、學會表達真情實感,嘗試書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漫步在青春的河畔》是林清玄給少年的啟蒙課。
  • 林清玄去世享年65歲 林清玄最值得讀的書是哪一本?
    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去世是不是真的?據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享年65歲。他身上有諸多為人熟知的標籤,其中大多數與文字有關——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創下150次再版的熱賣紀錄;30歲前拿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文章數度被摘錄進入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