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十八分鐘,這個兒童節就要過去了。一個油膩大叔紀念兒童節,怎麼就那麼香呢?!
好幾天沒有更新了,有朋友在問忙啥?借著過節,跟大家打個招呼。
先跟大家說個「故事」吧,為啥是故事?因為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呀
武漢有個計程車司機,交了班跟朋友吃飯聊起了他的一個乘客:這個乘客是一個公司的高管,曾經有著很好的待遇,人到中年的他,事業和家庭生活都蒸蒸日上,有房貸和車貸,但是在他的規劃中,都不是問題。
關鍵來了,一般到這個時候,就該「但是」出場了。
這次也不例外,席捲全球的「疫情」,改變了他的人生,公司都沒堅持到武漢解封,就倒閉了。
他每天還是一副忙著上班的樣子,為了節約費用,車是不開了,每天打車出門,等到下班時間,再打車回家,這樣的生活,他不知道能堅持多久。
那一晚,他在計程車上失聲痛哭,才有了這個故事。
一般在40歲--49歲之間,是我們常常認為的中年人,這個階段一般都是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即使不成,但也是有個穩定的工作,上有老下有小。
他們習慣了朝九晚五,適應了勾心鬥角,用隨遇而安的心態,過著理所當然的生活。社會上所有的風浪,他們仿佛都經歷過,但是,他們最害怕的卻是改變。
故事裡的高管,在原公司裡能呼風喚雨,但是卻不能接受公司倒閉的現實,因為他要去和比他年輕二十歲的年輕人去競爭,他所謂的經驗與閱歷,反而成了軟肋。
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什麼是他的「保險」?
看上去穩定、福利好的工作是嗎?
還是在武漢,曾經參加過抗疫的一位護士長,罹患重大疾病,卻無法得到工傷認定而面臨天價醫療費,她的工作「保險」嗎?
今天看了一篇自媒體文章,看完之後心頭有股莫名的憤怒,雖說文藝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堂而皇之的大放厥詞誤導讀者,還用很貼心的糖衣包裹起來,就有些用心險惡了。
文章先引用了總理在這次兩會上提到的一個數據:我國有6億人月收入1000元左右。通過這個數據,引申出我國保險今年的保險密度的目標無法完成。
保險密度是一個術語,用來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水平的,2014年國務院提出的保險「新國十條」,遠景規劃是2020年我國的保險密度達到3500元/人,文章得出的結論是肯定完成不了。然後提出建議,讓低收入人情每年購買消費型商業保險,包括意外險、百萬醫療、甚至相互保。
看上去很美,作者說每年幾百元就能配置完成。咋一看上去,還真唬人,保險之所以被很多人摒棄,就是這種半吊子言論太多。
因為所有的保險產品的設計都要遵從一個原則:費率。房地產商大幅的廣告上面寫著誘人的價格,但是總是跟個不起眼的小字「起,」所以你去售樓處永遠買不到你看到的價格的房子。
購買商業保險也是一樣,越年輕越健康費用就越低。絕大多數中低收入者,都是年齡偏大、技能不強的群體,他們要配置完百萬醫療、意外險等,基本都是一兩千,更不要說相互保(所謂的便宜是月繳。後面也有一個起字)。
開頭說的那個高管,他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他選擇了在計程車上哭泣,用眼淚宣洩了情感,我相信,他是生活的強者,在人生至暗時刻,他會找到他的光明。
中年了,需要讓自己的生活更「保險」。
上有老下有小,你就是自己的保險!未雨綢繆,不僅僅是責任,更是備胎!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準備一個備胎,不用在生活發生動蕩的時候,去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