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3年,就獨立創辦廣告公司當CEO,25歲的他無疑是90后里的佼佼者。儘管每天無比焦慮,但是,他卻發現了一件遠比掙錢更重要, 更有意義的事情...
饅頭商學院導師 / 王大澤,乾脆互動CEO
本文精選自饅頭線下CMO訓練營,同時饅頭也開設了線上CMO訓練營,絕對是構建市場總監能力框架的必修課,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戳此報名或者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哦!
大家好,我是王大澤,乾脆互動創始人和CEO。過去幾年我運氣不錯,誤打誤撞做了幾個有點名氣的營銷案例,也因此拿了幾個行業獎項。說來慚愧,我上周受邀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授課,作為一名祖孫三代做夢都沒敢踏進過清華校門的學渣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我感覺那一天我光耀了門楣。
坦率的說,我是很怕提到90後CEO這個身份的,不僅是怕,更是慚愧。這幾年湧現了許多出名出位的90後CEO,而這個身份好像被一些佼佼者冠上了標籤化的符號。他們很會賺錢也很大方,可以拿出一個億的利潤分給員工;他們活得很輕鬆,可以每天抽菸喝酒泡茶,不管公司;他們很理直氣壯,可以反過來質問大家說:老闆還要管公司嗎?
所以如果用這些標準評判我,我實在是太失敗了。
第一點就已經讓我無能為力,作為一家成立一年的公司我們根本賺不到一億流水,就更別說拿出來一億利潤分給大家了。
第二點,別說每天喝酒泡茶不管公司了,我連每天做夢都在想創意,甚至好幾個創意都是半睡半醒之間想到的。基本上全年all in的狀態。
但是失敗的90後CEO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哪怕我今天講完大家可以看到前車之鑑,避免走一些彎路我覺得也是有意義的。我今天的分享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使命感「,第二個叫「辛苦不心苦」,第三個是「嚴重焦慮」。這三個關健詞可能聽上去都不算積極正面,但恰恰是25歲的我,經營一家廣告公司最真實的三個體驗。
第一個關鍵詞是「使命感」。
2014年10月份,我們團隊做的一個案列拿到了營銷金獎。頒獎禮當晚我是很開心的,大學畢業一年就帶領團隊做了一個爆款案例,還拿了金獎,對吧,既有成就感又有虛榮心的滿足。但是我老闆卻沒有表現得很高興,匆匆離場。沒有誇我,也沒有給我私下給我轉帳發紅包,甚至沒有給我的朋友圈點讚。
他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雖然今年我們拿了一個份量很重的獎,但是感覺整個頒獎禮沒有前兩年熱鬧,顯得有點冷。下午論壇上好多關於轉型重生的討論,好似人人自危。
我看到這條朋友圈的時候有點意外,你不給我發獎金就算了,怎麼還能潑一盆水上來?但實際上我長大一些之後,就逐漸理解我老闆所說的這種人人自危了。
拿公關公司舉例,傳統公關公司有三塊核心業務分別是撰稿,發稿和媒體合作。
這兩年大家都感覺傳統PR很難做,有一個核心原因就是這三個持續了很多年的主營業務現在卻岌岌可危。包括在座的各位,我想問大家現在有多少朋友還會每天刷門戶網站去看認真閱讀某一篇新聞稿?包括大家知道很多新聞媒體都取消了編輯崗位,變成了基於技術進行內容分發的模式。
所以你試想一下:一個從業15年的老公關人,面對不斷降低的利潤率以及客戶對於傳統公關不斷縮水的業務需求,他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就是改行,我身邊很多老公關人這幾年都去開飯館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忍耐,用吃老本的心態再撐幾年;第三種就是改變自己,擁抱新的行業形態,但這種方式最辛苦,打破傳統認知重新學習,從心性到意志都是磨鍊。
傳統廣告行業和傳統媒體也面臨一樣的狀況。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效率,偏好,一切傳統營銷方式都在逐漸失靈而被取代。尤其是比較傳統的從業者們,和他們交流當中,我能非常明顯的感覺到他們處於一種迷茫且焦慮,尋求出路卻不得其法的混沌狀態當中。
但是2014前後,卻也是新媒體營銷蓬勃爆發,甚至可以說是大放異彩的一年。比如這幾個新媒體的經典營銷案例,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左邊這張海報是環時互動為陌陌新版本上線而製作的:世間所有內向,都是聊錯了對象。這套海報對我的影響很大。右邊也是這家公司的作品,可口可樂暱稱瓶,這個案例拿到了艾菲獎全場大獎。
其實當你想做一件事和你真正做一件事差別是非常大的。24歲的我年輕氣盛,覺得自己做出來了一點小成績就可以開一家廣告公司。但真正開了公司才發現:做一個好案例和做一家好廣告公司之間差別實在太大了,很多時候想的太簡單了。
從15年開始整個行業陷入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盲目跟風。前兩天中國隊贏了韓國隊,整個朋友圈都很興奮。我自己不是球迷,當天又正好去杭州出差,一直沒開手機,壓根不知道這場比賽。等我一落地,客戶跟我說怎麼這個熱點能不追呢?這是多重要的熱點啊,然後就咣咣咣發了好幾張海報給我。
左邊三張就是他發給我的海報。最左邊這一張海報是某汽車品牌,文案是:往事一腳踢成歷史,中國人應該信中國。我現在如果把品牌LOGO擋住的話,我不相信在座任何人能看出來這是哪個品牌的廣告,也不知道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另外,于大寶也不是你的品牌代言人,你沒有任何權益去使用于大寶的肖像跟你的品牌做任何連接。
第二張也一樣,只要把品牌logo擋住,你發現這張海報跟這個品牌是沒有任何關係,你也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品牌精神和理念。
坦率的講,除非是贊助商或者找到了很巧妙的結合點,我不認為其他品牌有充分的理由要去追這個熱點。當追熱點這樣一個以小博大的技巧成為了行業標準規範,我甚至很多時候都質疑我們所有甲方乙方這樣做的真實目的。可能對很多甲方來說:嗨,管他呢,別人都做我們也做。對乙方來說:嗨,掙錢唄。
第二點,刷量作假的比做創意的還掙錢。我發現最後無論是哪家代理商掙錢或者賠錢,刷KPI的公司都在掙錢,因為行業裡是沒有任何一個數據不能做的。
乙方騙甲方,甲方騙甲方老闆,甚至有些時候甲方為了應付領導暗示乙方刷量。前不久微信發布了微信指數,我當天晚上說,如果誰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技術代刷微信指數的話,這家公司一定可以很快發財。因為會有無數公司找到你說能不能來幫我們刷微信指數,這可能是很多甲方衡量乙方工作價值的又一個數據標準。
這幾年以來,新媒體似乎成為了品牌解決所有營銷問題的靈丹妙藥。我經常聽到這樣的需求:大澤,你能不能幫我們快速的從微信幫我們進行銷售導流?又或者是:大澤,我有5萬預算,給我做個刷屏級的H5吧。
這種時候,我特想說:我給你10萬,你幫我做個刷屏級的H5吧。
所以談到這個使命感問題,大家可能會笑話我:你一個25歲半大不大的孩子,僅僅4年的從業經歷,你有立場說這樣的話嗎?
我總在想:如果我們這一批,從整個新媒體行業崛起之初就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在沿襲著一些不好的風氣走下去的話:一邊製造著內容垃圾,一邊買著假數據騙人,這個行業未來還會有希望嗎?所以我做乾脆互動的第一個想法是希望能夠在行業做一些乾淨體面的事情。
下面再給大家分享一些我過去這段時間做過的案例。
這個是去年雙12,我們給滴滴出行做的雙12打車狂歡節。我們負責這個項目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左邊是預熱海報,右邊是正式的場景海報,包括整體的話題炒作,還有收官H5傳播。最後的轉化效果還是蠻好的,在整個活動期訂單數據有明顯的提升。
這個案例是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做的。網約車條例出臺後,很多想開滴滴的車主都會憂心忡忡。為了在年底高峰返鄉期招募司機,我們做了這樣一套Social全案,主題是:來滴滴,做有福司機。現在有福司機這個概念已經成為了滴滴官方話術,我很為團隊驕傲。
這一套是去年我們給古北水鎮做的Social海報。古北水鎮現在很火,基本周末都會爆滿,但是大家都知道那裡有小橋流水,卻不知道其實古北也有著相當高端的溫泉資源。
所以我們當時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古北水鎮泡湯了。字面理解就是古北水鎮幹不下去,黃了。希望通過這個點先來抓一波眼球,而泡湯也是泡溫泉的意思。在寒冷的北京,我們會失戀,會失業,那就和朋友一起來古北泡個溫泉吧。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老羅說過的話:通過乾乾淨淨地賺錢讓人相信乾乾淨淨地賺錢是可能的;通過實現理想讓人相信實現理想是可能的;通過改變世界讓人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後面兩點我還做不到,但我希望起碼我們掙的每一分錢是乾淨的,是體面的,是能讓自己驕傲的。
第二點跟大家分享的是:創業確實辛苦,但不覺得心裡苦。
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我忙碌的程度已經讓我失去養狗的能力。我特別特別喜歡回憶專用小馬甲的妞妞,也很希望能養一隻薩摩耶,但是一直因為太忙了而沒有實現。
我的助理有一天在加班的時候跟我說:王老師,你不能養狗。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每天半夜三四點鐘回家,你不僅每天無法遛狗餵狗,甚至那個狗有一天太寂寞了,就來公司找你了,說:爸爸,你快回家陪我玩兒吧。
科比總看凌晨四點洛杉磯的太陽,這個我確實沒看過,但我過去四年總能看到凌晨四點海澱區和東城區的太陽。
今年春節,大年二十九的晚上10點,我竟然還在寫比稿方案。因為年後這個項目就要競標了,所以對我來說春節假期就是用來寫方案的。我大年三十休息了一天,大年初一還沒吃晚飯,客戶電話就打了過來:大澤,咱們那個過年視頻反響很好,能不能再趁熱打鐵,上一圈愛奇藝的位置?
我說:哥,我可以上,但是愛奇藝現在沒人了。
我自己有時候就會反思我自己:我們為什麼這麼忙呢?是不是到底哪裡出問題了,是不是別的創業公司,別的廣告公司,人家比我們輕鬆很多呢?
我有時會質疑我自己:是不是對於一個CEO來說,有些事情是不該我去做的。前不久的羅永浩和羅振宇老師的長談視頻我也看了。羅振宇問老羅:你覺得一個CEO的最核心的職責是什麼?老羅說了三件事:找人,找錢,定戰略。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我的話,我肯定是個假的CEO。
本來我以為錢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比如在很多行業,CEO可以拿著投資人的錢去高薪挖人。但後來我發現對於我們這種行業來說,似乎也不是這樣。
我一直沒有去融很多錢就是這個原因。我始終認為,做創意是一個手藝活,這不光是錢的事兒。我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也嘗試用重金去挖一些大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的高人過來,但後來我發現大家因為可能理念本身不同,成長和職業經歷不同,所以合作起來反而是1+1<2的狀態。我現在反而願意去找一些沒有從業經驗,不了解套路,但是充滿熱情和好奇心的年輕人一起來工作。
我自己的短板是非常多的。
比如我在財務這個層面是非常差勁的。我跟財務團隊和投資人團隊在談這件事情的時候,全程是非常白痴的。因為我數學特別差,天生對數字一類的東西很抗拒。我昨天特意算了一下,到今天為止我們成立11個月的時間,我們團隊有六個策劃,三名設計師。我們九個人在這一年當中掙了一千五百萬。更可笑的是,我對錢沒概念到什麼程度?就是九個人,在11月裡面掙到這個錢,到底算多算少?
我一直認同一句話:一門心思掙錢的人往往最後很難掙到錢,但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好像都發財了。做公司的本質當然是要盈利的,對自己,對團隊,對投資人來說盈利都是最好的回報。
但是我覺得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種選擇,恰好我們一群人都很喜歡做廣告,雖然很苦但是喜歡,所以如果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掙錢嘛,差不多就行了。我從來沒有把利潤看得特別重,但反而利潤一直還不錯。我對乾脆的目標與錢無關,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作品都是那個時期乾脆互動努力與天賦的最大值,我就很滿意了。
第三個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嚴重焦慮。
上禮拜拉勾邀請我做一個演講,給了我核心命題:突破25歲焦慮。
我說真巧,我完全沒有資格講這個話題。去年開始我得了一種病,比如咱們聊著天,很突然,我突然就十幾秒鐘靈魂出竅了。
這個不是開玩笑,那十幾秒鐘我覺得快死了一樣,心臟會跳得特別快。十幾秒鐘過去,就一點事沒有了。後來發病次數多了,我慢慢可以描述出那種狀態:發病前會有一點徵兆,心裡忽忽悠悠的,然後手腳迅速發涼,心裡難受的很。十幾秒裡面,你認為世界一切事都不重要了,公司不幹了,項目不做了,錢不錢的無所謂了,什麼都無所謂了。我去了很多家醫院,做了很多檢查,最後得出的診斷是:嚴重焦慮。
最近很多朋友跟我聊一個詞,叫中產焦慮。
我不懂這個詞,我問他們什麼叫中產焦慮?我一個好朋友身體力行向我講解了這個詞語。他是北京三甲醫院的心內科醫生,本來與網際網路,什麼新媒體,什麼新零售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因為結識了我,遇人不淑,就又下載了APP,叫做《得到》。他在得到上花了一千塊錢之後,他說我越聽越覺得自己幾十年白活,每天都很焦慮自己的行業是沒有未來的。他說好像得了一種病,叫做中產焦慮。我說這個羅老師很厲害,你花一千塊錢聽音頻結果還聽出了一個病。這個病還挺高級,你還是個中產焦慮,不是個屌絲焦慮。
今天很多朋友越來越焦慮,是覺得自己知道的越來越多,但是因為沒有知識體系,知道的越多就越混亂。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很多人越來越難焦慮,與知識獲取無關,而是因為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看到了自身的巨大差距,卻想快速求成不願按部就班,我們似乎都在期盼一夜之間做成某一件事情,然後獲得很大的一個成績。
每個人都在開公眾號,幻想著有一篇500萬+閱讀,我們就成為了下一個咪蒙,一篇推送掙幾十萬;做幾個美妝視頻推出去,我們就成為了美妝博主,贏得無數品牌的廣告費,坐擁幾十萬粉絲。
但我請大家去反看今天所有能夠在【得到】開專欄的這些人,哪一個不是經過了十幾年,甚至更久遠的一個行業積累?
我們為什麼如此焦慮?我想可能來源於兩個原因。第一點可能來源於大的行業環境,整個營銷行業的競爭環境是非常激烈的。第二點,這個時代在渲染一種情緒,每個人的迭代加速度在不斷被加快。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覺得現在整個新媒體營銷行業的競爭環境甚至是比較畸形的?我們行業的很多作品,現在已經在為了炫技而做,很多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根本看不懂甚至看不下去。而每次所謂的刷屏級創意,又總刷得都是從業者的屏。我發現自從我取關了所有營銷類大號,忽略了同行的朋友圈之後,我就很少看到刷屏級的創意了。
第二點,是關於自我認知迭代的問題。我2月份出差在機場買書,突然看到羅振宇老師發了一本新書,叫做《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我心想羅老師又懂我了,趕緊買了下來。上了飛機上打開一看,羅老師是把之前的音頻節目轉譯成了文字,同樣的內容卻賣給了我兩次。我發現很多我們這樣的人,我們所謂的知識焦慮,我們自己捫心自問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真的對自我認知升級,自我成長這件事情有渴求?還是其實我們很擔心被下一輪的所謂的變現革命落下?
剛才說的都是一些創業的心得體會,最後和大家聊幾個專業問題。我最近在思考幾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久。
1、十年前諾基亞、摩託羅拉這些品牌可能每個月要發布很多款手機,各種各樣的顏色款式,層出不窮。但是我們所有人從來不關注這些手機的上市時間,那為什麼一款只改變了顏色的紅色iphone7上市卻引爆了我們所有人的神經和朋友圈呢?
2、無印良品、桃園眷村、海藍之謎、新元素,Thom browne這些我們年輕人現在非常願意買單的品牌。這些品牌的成功除了提供了良好的產品和服務之外,核心在於引爆了一個什麼樣的消費場景?
3、有範兒和《奇葩說》的合作非常成功,堪稱網播綜藝商業植入的典範。但為什麼這麼成功的爆款合作仍然無法挽救有範兒App的尷尬處境?
這三個問題只是個例,其實背後所折射的問題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有一個不負責任但會認真研究的猜想。
當85後,90後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主流消費軍的時候。未來幾年之內一切無法納入年輕人話語體系的品牌都將死去,傳統意義上的流量將不再值錢,那些能夠激發年輕人的分享欲望的流量,它將成為這個時代營銷層面的勝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