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創辦廣告公司卻嚴重焦慮,他發現有件事比掙錢更重要...

2021-02-07 饅頭商學院


畢業3年,就獨立創辦廣告公司當CEO,25歲的他無疑是90后里的佼佼者。儘管每天無比焦慮,但是,他卻發現了一件遠比掙錢更重要, 更有意義的事情...


饅頭商學院導師 / 王大澤,乾脆互動CEO


本文精選自饅頭線下CMO訓練營,同時饅頭也開設了線上CMO訓練營,絕對是構建市場總監能力框架的必修課,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戳此報名或者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哦!


大家好,我是王大澤,乾脆互動創始人和CEO。過去幾年我運氣不錯,誤打誤撞做了幾個有點名氣的營銷案例,也因此拿了幾個行業獎項。說來慚愧,我上周受邀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授課,作為一名祖孫三代做夢都沒敢踏進過清華校門的學渣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我感覺那一天我光耀了門楣。

 


坦率的說,我是很怕提到90後CEO這個身份的,不僅是怕,更是慚愧。這幾年湧現了許多出名出位的90後CEO,而這個身份好像被一些佼佼者冠上了標籤化的符號。他們很會賺錢也很大方,可以拿出一個億的利潤分給員工;他們活得很輕鬆,可以每天抽菸喝酒泡茶,不管公司;他們很理直氣壯,可以反過來質問大家說:老闆還要管公司嗎?

 

所以如果用這些標準評判我,我實在是太失敗了。

 

第一點就已經讓我無能為力,作為一家成立一年的公司我們根本賺不到一億流水,就更別說拿出來一億利潤分給大家了。

 

第二點,別說每天喝酒泡茶不管公司了,我連每天做夢都在想創意,甚至好幾個創意都是半睡半醒之間想到的。基本上全年all in的狀態。

 

但是失敗的90後CEO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哪怕我今天講完大家可以看到前車之鑑,避免走一些彎路我覺得也是有意義的。我今天的分享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使命感「,第二個叫「辛苦不心苦」,第三個是「嚴重焦慮」。這三個關健詞可能聽上去都不算積極正面,但恰恰是25歲的我,經營一家廣告公司最真實的三個體驗。

 


第一個關鍵詞是「使命感」。

 

2014年10月份,我們團隊做的一個案列拿到了營銷金獎。頒獎禮當晚我是很開心的,大學畢業一年就帶領團隊做了一個爆款案例,還拿了金獎,對吧,既有成就感又有虛榮心的滿足。但是我老闆卻沒有表現得很高興,匆匆離場。沒有誇我,也沒有給我私下給我轉帳發紅包,甚至沒有給我的朋友圈點讚。

 


他發了一條這樣的朋友圈:雖然今年我們拿了一個份量很重的獎,但是感覺整個頒獎禮沒有前兩年熱鬧,顯得有點冷。下午論壇上好多關於轉型重生的討論,好似人人自危。

 

我看到這條朋友圈的時候有點意外,你不給我發獎金就算了,怎麼還能潑一盆水上來?但實際上我長大一些之後,就逐漸理解我老闆所說的這種人人自危了。

 

拿公關公司舉例,傳統公關公司有三塊核心業務分別是撰稿,發稿和媒體合作。


這兩年大家都感覺傳統PR很難做,有一個核心原因就是這三個持續了很多年的主營業務現在卻岌岌可危。包括在座的各位,我想問大家現在有多少朋友還會每天刷門戶網站去看認真閱讀某一篇新聞稿?包括大家知道很多新聞媒體都取消了編輯崗位,變成了基於技術進行內容分發的模式。


所以你試想一下:一個從業15年的老公關人,面對不斷降低的利潤率以及客戶對於傳統公關不斷縮水的業務需求,他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就是改行,我身邊很多老公關人這幾年都去開飯館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忍耐,用吃老本的心態再撐幾年;第三種就是改變自己,擁抱新的行業形態,但這種方式最辛苦,打破傳統認知重新學習,從心性到意志都是磨鍊。

 

傳統廣告行業和傳統媒體也面臨一樣的狀況。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效率,偏好,一切傳統營銷方式都在逐漸失靈而被取代。尤其是比較傳統的從業者們,和他們交流當中,我能非常明顯的感覺到他們處於一種迷茫且焦慮,尋求出路卻不得其法的混沌狀態當中。

 

但是2014前後,卻也是新媒體營銷蓬勃爆發,甚至可以說是大放異彩的一年。比如這幾個新媒體的經典營銷案例,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左邊這張海報是環時互動為陌陌新版本上線而製作的:世間所有內向,都是聊錯了對象。這套海報對我的影響很大。右邊也是這家公司的作品,可口可樂暱稱瓶,這個案例拿到了艾菲獎全場大獎。

 

其實當你想做一件事和你真正做一件事差別是非常大的。24歲的我年輕氣盛,覺得自己做出來了一點小成績就可以開一家廣告公司。但真正開了公司才發現:做一個好案例和做一家好廣告公司之間差別實在太大了,很多時候想的太簡單了。

 

從15年開始整個行業陷入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盲目跟風。前兩天中國隊贏了韓國隊,整個朋友圈都很興奮。我自己不是球迷,當天又正好去杭州出差,一直沒開手機,壓根不知道這場比賽。等我一落地,客戶跟我說怎麼這個熱點能不追呢?這是多重要的熱點啊,然後就咣咣咣發了好幾張海報給我。



左邊三張就是他發給我的海報。最左邊這一張海報是某汽車品牌,文案是:往事一腳踢成歷史,中國人應該信中國。我現在如果把品牌LOGO擋住的話,我不相信在座任何人能看出來這是哪個品牌的廣告,也不知道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另外,于大寶也不是你的品牌代言人,你沒有任何權益去使用于大寶的肖像跟你的品牌做任何連接。

 

第二張也一樣,只要把品牌logo擋住,你發現這張海報跟這個品牌是沒有任何關係,你也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品牌精神和理念。

 

坦率的講,除非是贊助商或者找到了很巧妙的結合點,我不認為其他品牌有充分的理由要去追這個熱點。當追熱點這樣一個以小博大的技巧成為了行業標準規範,我甚至很多時候都質疑我們所有甲方乙方這樣做的真實目的。可能對很多甲方來說:嗨,管他呢,別人都做我們也做。對乙方來說:嗨,掙錢唄。

 

第二點,刷量作假的比做創意的還掙錢。我發現最後無論是哪家代理商掙錢或者賠錢,刷KPI的公司都在掙錢,因為行業裡是沒有任何一個數據不能做的。


乙方騙甲方,甲方騙甲方老闆,甚至有些時候甲方為了應付領導暗示乙方刷量。前不久微信發布了微信指數,我當天晚上說,如果誰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技術代刷微信指數的話,這家公司一定可以很快發財。因為會有無數公司找到你說能不能來幫我們刷微信指數,這可能是很多甲方衡量乙方工作價值的又一個數據標準。



這幾年以來,新媒體似乎成為了品牌解決所有營銷問題的靈丹妙藥。我經常聽到這樣的需求:大澤,你能不能幫我們快速的從微信幫我們進行銷售導流?又或者是:大澤,我有5萬預算,給我做個刷屏級的H5吧。

 

這種時候,我特想說:我給你10萬,你幫我做個刷屏級的H5吧。

 

所以談到這個使命感問題,大家可能會笑話我:你一個25歲半大不大的孩子,僅僅4年的從業經歷,你有立場說這樣的話嗎?


我總在想:如果我們這一批,從整個新媒體行業崛起之初就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都在沿襲著一些不好的風氣走下去的話:一邊製造著內容垃圾,一邊買著假數據騙人,這個行業未來還會有希望嗎?所以我做乾脆互動的第一個想法是希望能夠在行業做一些乾淨體面的事情。

   

下面再給大家分享一些我過去這段時間做過的案例。

 


這個是去年雙12,我們給滴滴出行做的雙12打車狂歡節。我們負責這個項目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左邊是預熱海報,右邊是正式的場景海報,包括整體的話題炒作,還有收官H5傳播。最後的轉化效果還是蠻好的,在整個活動期訂單數據有明顯的提升。



這個案例是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做的。網約車條例出臺後,很多想開滴滴的車主都會憂心忡忡。為了在年底高峰返鄉期招募司機,我們做了這樣一套Social全案,主題是:來滴滴,做有福司機。現在有福司機這個概念已經成為了滴滴官方話術,我很為團隊驕傲。



這一套是去年我們給古北水鎮做的Social海報。古北水鎮現在很火,基本周末都會爆滿,但是大家都知道那裡有小橋流水,卻不知道其實古北也有著相當高端的溫泉資源。


所以我們當時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古北水鎮泡湯了。字面理解就是古北水鎮幹不下去,黃了。希望通過這個點先來抓一波眼球,而泡湯也是泡溫泉的意思。在寒冷的北京,我們會失戀,會失業,那就和朋友一起來古北泡個溫泉吧。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老羅說過的話:通過乾乾淨淨地賺錢讓人相信乾乾淨淨地賺錢是可能的;通過實現理想讓人相信實現理想是可能的;通過改變世界讓人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後面兩點我還做不到,但我希望起碼我們掙的每一分錢是乾淨的,是體面的,是能讓自己驕傲的。

 


第二點跟大家分享的是:創業確實辛苦,但不覺得心裡苦。

 

說來大家可能不信,我忙碌的程度已經讓我失去養狗的能力。我特別特別喜歡回憶專用小馬甲的妞妞,也很希望能養一隻薩摩耶,但是一直因為太忙了而沒有實現。


我的助理有一天在加班的時候跟我說:王老師,你不能養狗。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每天半夜三四點鐘回家,你不僅每天無法遛狗餵狗,甚至那個狗有一天太寂寞了,就來公司找你了,說:爸爸,你快回家陪我玩兒吧。


科比總看凌晨四點洛杉磯的太陽,這個我確實沒看過,但我過去四年總能看到凌晨四點海澱區和東城區的太陽。

 

今年春節,大年二十九的晚上10點,我竟然還在寫比稿方案。因為年後這個項目就要競標了,所以對我來說春節假期就是用來寫方案的。我大年三十休息了一天,大年初一還沒吃晚飯,客戶電話就打了過來:大澤,咱們那個過年視頻反響很好,能不能再趁熱打鐵,上一圈愛奇藝的位置?

 

我說:哥,我可以上,但是愛奇藝現在沒人了。

 

我自己有時候就會反思我自己:我們為什麼這麼忙呢?是不是到底哪裡出問題了,是不是別的創業公司,別的廣告公司,人家比我們輕鬆很多呢?

 

我有時會質疑我自己:是不是對於一個CEO來說,有些事情是不該我去做的。前不久的羅永浩和羅振宇老師的長談視頻我也看了。羅振宇問老羅:你覺得一個CEO的最核心的職責是什麼?老羅說了三件事:找人,找錢,定戰略。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我的話,我肯定是個假的CEO。

 

本來我以為錢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比如在很多行業,CEO可以拿著投資人的錢去高薪挖人。但後來我發現對於我們這種行業來說,似乎也不是這樣。

 

我一直沒有去融很多錢就是這個原因。我始終認為,做創意是一個手藝活,這不光是錢的事兒。我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也嘗試用重金去挖一些大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的高人過來,但後來我發現大家因為可能理念本身不同,成長和職業經歷不同,所以合作起來反而是1+1<2的狀態。我現在反而願意去找一些沒有從業經驗,不了解套路,但是充滿熱情和好奇心的年輕人一起來工作。

 

我自己的短板是非常多的。


比如我在財務這個層面是非常差勁的。我跟財務團隊和投資人團隊在談這件事情的時候,全程是非常白痴的。因為我數學特別差,天生對數字一類的東西很抗拒。我昨天特意算了一下,到今天為止我們成立11個月的時間,我們團隊有六個策劃,三名設計師。我們九個人在這一年當中掙了一千五百萬。更可笑的是,我對錢沒概念到什麼程度?就是九個人,在11月裡面掙到這個錢,到底算多算少?

 

我一直認同一句話:一門心思掙錢的人往往最後很難掙到錢,但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好像都發財了。做公司的本質當然是要盈利的,對自己,對團隊,對投資人來說盈利都是最好的回報。


但是我覺得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種選擇,恰好我們一群人都很喜歡做廣告,雖然很苦但是喜歡,所以如果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掙錢嘛,差不多就行了。我從來沒有把利潤看得特別重,但反而利潤一直還不錯。我對乾脆的目標與錢無關,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作品都是那個時期乾脆互動努力與天賦的最大值,我就很滿意了。

 


第三個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嚴重焦慮。

 

上禮拜拉勾邀請我做一個演講,給了我核心命題:突破25歲焦慮。

 


我說真巧,我完全沒有資格講這個話題。去年開始我得了一種病,比如咱們聊著天,很突然,我突然就十幾秒鐘靈魂出竅了。


這個不是開玩笑,那十幾秒鐘我覺得快死了一樣,心臟會跳得特別快。十幾秒鐘過去,就一點事沒有了。後來發病次數多了,我慢慢可以描述出那種狀態:發病前會有一點徵兆,心裡忽忽悠悠的,然後手腳迅速發涼,心裡難受的很。十幾秒裡面,你認為世界一切事都不重要了,公司不幹了,項目不做了,錢不錢的無所謂了,什麼都無所謂了。我去了很多家醫院,做了很多檢查,最後得出的診斷是:嚴重焦慮。

 

最近很多朋友跟我聊一個詞,叫中產焦慮。


我不懂這個詞,我問他們什麼叫中產焦慮?我一個好朋友身體力行向我講解了這個詞語。他是北京三甲醫院的心內科醫生,本來與網際網路,什麼新媒體,什麼新零售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因為結識了我,遇人不淑,就又下載了APP,叫做《得到》。他在得到上花了一千塊錢之後,他說我越聽越覺得自己幾十年白活,每天都很焦慮自己的行業是沒有未來的。他說好像得了一種病,叫做中產焦慮。我說這個羅老師很厲害,你花一千塊錢聽音頻結果還聽出了一個病。這個病還挺高級,你還是個中產焦慮,不是個屌絲焦慮。

 

今天很多朋友越來越焦慮,是覺得自己知道的越來越多,但是因為沒有知識體系,知道的越多就越混亂。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很多人越來越難焦慮,與知識獲取無關,而是因為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看到了自身的巨大差距,卻想快速求成不願按部就班,我們似乎都在期盼一夜之間做成某一件事情,然後獲得很大的一個成績。


每個人都在開公眾號,幻想著有一篇500萬+閱讀,我們就成為了下一個咪蒙,一篇推送掙幾十萬;做幾個美妝視頻推出去,我們就成為了美妝博主,贏得無數品牌的廣告費,坐擁幾十萬粉絲。

 

但我請大家去反看今天所有能夠在【得到】開專欄的這些人,哪一個不是經過了十幾年,甚至更久遠的一個行業積累?

 

我們為什麼如此焦慮?我想可能來源於兩個原因。第一點可能來源於大的行業環境,整個營銷行業的競爭環境是非常激烈的。第二點,這個時代在渲染一種情緒,每個人的迭代加速度在不斷被加快。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覺得現在整個新媒體營銷行業的競爭環境甚至是比較畸形的?我們行業的很多作品,現在已經在為了炫技而做,很多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根本看不懂甚至看不下去。而每次所謂的刷屏級創意,又總刷得都是從業者的屏。我發現自從我取關了所有營銷類大號,忽略了同行的朋友圈之後,我就很少看到刷屏級的創意了。

 

第二點,是關於自我認知迭代的問題。我2月份出差在機場買書,突然看到羅振宇老師發了一本新書,叫做《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我心想羅老師又懂我了,趕緊買了下來。上了飛機上打開一看,羅老師是把之前的音頻節目轉譯成了文字,同樣的內容卻賣給了我兩次。我發現很多我們這樣的人,我們所謂的知識焦慮,我們自己捫心自問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真的對自我認知升級,自我成長這件事情有渴求?還是其實我們很擔心被下一輪的所謂的變現革命落下?

 

剛才說的都是一些創業的心得體會,最後和大家聊幾個專業問題。我最近在思考幾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久。

 

1、十年前諾基亞、摩託羅拉這些品牌可能每個月要發布很多款手機,各種各樣的顏色款式,層出不窮。但是我們所有人從來不關注這些手機的上市時間,那為什麼一款只改變了顏色的紅色iphone7上市卻引爆了我們所有人的神經和朋友圈呢?

 

2、無印良品、桃園眷村、海藍之謎、新元素,Thom browne這些我們年輕人現在非常願意買單的品牌。這些品牌的成功除了提供了良好的產品和服務之外,核心在於引爆了一個什麼樣的消費場景?

 

3、有範兒和《奇葩說》的合作非常成功,堪稱網播綜藝商業植入的典範。但為什麼這麼成功的爆款合作仍然無法挽救有範兒App的尷尬處境?

 

這三個問題只是個例,其實背後所折射的問題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有一個不負責任但會認真研究的猜想。


當85後,90後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主流消費軍的時候。未來幾年之內一切無法納入年輕人話語體系的品牌都將死去,傳統意義上的流量將不再值錢,那些能夠激發年輕人的分享欲望的流量,它將成為這個時代營銷層面的勝負手。


相關焦點

  • 25 歲面臨的焦慮和 30 歲後的焦慮有何不同?
    焦慮的字面解釋是對親人或本人生命平安、出路命運等的過度擔憂而產生的一種焦躁心情。其中含有焦急、牽掛、憂慮、慌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光看解釋就覺得一股揪心感情不自禁,再看25歲這個字眼,難免想長嘆一聲:假設時間能重來。我認真回想25歲時的本人,那時我剛工作兩年,正經歷公司內部重組,部門新指導上任,一切還都帶著新穎感。
  • 比掙錢更重要的3件事,你知道哪一件
    你知道比掙錢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大傢伙肯定會想到的是能力、資源以及機會。不能說這個答案不對,只能說你回答的過於模糊,太寬泛。就像有人問你,如何才能不餓時,你果斷的回答吃飯一樣。其實對方更想聽到的是如何才能吃到飯,以及如何能吃到更好的飯這樣的回答。關於這個比掙錢更容易的問答,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 有一種焦慮,叫Python焦慮,和消防證焦慮
    最近相信大家都在各種App、網際網路平臺中看到過「Python速成班」、「報考消防員證年薪30萬」這種宣傳廣告。這其實是新時期「販賣焦慮」的營銷方式,通過給用戶「洗腦」製造焦慮來賺取培訓課時錢。至於學了這些技能是不是真的能夠解決這些焦慮問題,那並不重要。因工資低發愁?因加班熬夜焦慮?來參加個培訓班吧!
  • 韓國34歲「最帥「男主持人猝死家中:比掙錢更重要的,是活著
    前兩天,韓國一位著名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金柱永,被曝出因心臟麻痺死於家中,年僅34歲。同事去他家的時候,還以為他只是在睡覺,想去叫醒他才發現已經沒了生命體徵。很多人對他的突然離去都表示難以置信,因為就在3天前,他還在社交平臺上更新著自己的動態,曬出和髮型師的照片。對著鏡頭比剪刀手、笑容燦爛的他,肯定料想不到幾天後的自己會遇上這種事。
  • 「我,25歲,工資4000,沒前途?」:比賺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值錢
    25歲,每個月四千多工資,朝九晚六,周末雙休,這是很多人的生活現狀,不要覺得自己是進入了養老狀態,人生最壞不過是大器晚成。,你的人生都還有很多機會,人生最壞不過大器晚成,重要的是找對方法和有一顆積極成長的心。
  • 25歲的年輕人,沒有焦慮怎麼過得好?
    還有一位,看上去像是他叫大姐,小姑娘叫阿姨的女生,就叫她話姐吧。可能是因為話姐家有小孩,看著小姑娘心生憐憫,也可能是她倆貼得更近,不聊點顯得尷尬。話姐於是就問一些小姑娘的事,例如上學、愛好、以後想做什麼之類的。
  • ...情夫 殺害 合謀 王娜 丈夫 老紀傳奇 廣告公司 犯罪嫌疑人 受害...
    2011年的6月25日,兒媳婦王娜突然打電話告訴家裡兩位老人,說左翼軍自從6月23日出門後,再也沒有見過他,已經兩天沒有回家了,手機也打不通。  左家人得知這一消息後,心裡非常焦急。左翼軍是鄭州新友誼集團的宣傳部部長,還開了一個廣告公司。平時工作繁忙,每天早出晚歸,應酬非常多,經常凌晨兩三點鐘才能回家,家裡人也早已經習以為常。
  • 6-12歲最重要的25件事
    小學,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在孩子6-12歲這段成長的時光裡,除了學習,還有哪些更重要的事兒呢?而完成目標計劃的過程,也可以讓父母觀察到孩子的狀態:他是否了解自己,從而能更有效的幫助他的成長。
  • 25歲生娃和35歲生娃,哪種更有優勢,這兩點比年齡更重要
    【正文共1965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關於女性什麼年齡生娃最好,一直都有爭議,有人說,年輕時生娃好,因為精子和卵子的質量更好,寶寶更健康,女性生娃後恢復更快,而且如果想要二胎,還可以趕在30歲前要孩子。當然也有人說,30多歲生娃好,因為夫妻經濟更穩定,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而且也有研究表明,30多歲的女性生育的孩子更加聰明。
  • 筆記 | 創辦2家「獨角獸」數據公司,他做對了哪些?
    因為當時的市場環境不成熟,我做成了營銷廣告領域的今日頭條,雖然今天已經是獨角獸了,但是今日頭條一家公司就有幾百億美金的市值,相當於幾個超級獨角獸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們的場景有些小,原因是我們在解決一個更小的問題,最終導致商業價值也小。秒針是在解決廣告的選擇和廣告評估的問題,而頭條解決的是全人類所有的信息選擇和信息匹配的問題,頭條的問題比秒針就要大很多,商業價值也大很多。
  • 大學生動漫專業畢業後,創辦動漫培訓班,輕鬆賺取百萬元
    今年29歲的冀志磊是山東濰坊人,2004年考進桂林理工大學動漫專業,大一的時候就獲得很多獎項。2007年,冀志磊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商機:動漫製作在當時的廣西幾乎是一片空白,一分鐘的報價高達20萬元,利潤14萬元,利潤率達70%,堪稱暴利。
  • 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更愛哭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分離焦慮的症狀也開始出現。八個月之後的嬰兒很害怕和爸爸媽媽分離,為此以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兩三歲前後,孩子簡直成了父母的小尾巴,分離焦慮症狀也更明顯和強烈。那些被媽媽主要負責帶大的孩子,更是一分一秒都不能離開媽媽。
  • 二十歲過後,對你人生最重要的9件事
    20-30歲這10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也是黃金十年。有人說,二十幾歲是女性最好的生育年齡,二十幾歲的時候你會決定和誰結婚,在哪個城市生活和工作,這十年你的收入將可能決定此生的收入水平。所以,20歲過後,以下這9件事情你一定要做到。
  • 25歲女子診為卵巢早衰,後悔大哭:怪自己這件事做的有點多
    卵巢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我們會感覺到外部器官給身體帶來的重要性,但是卻忽視了對內部器官的保養,女性朋友如果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容易對內部器官造成損傷,對於女性朋友來說,卵巢和子宮是非常重要的,它們也是比較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到損傷,卵巢受損將會影響體內雌性激素的分泌
  • 調查顯示30-34歲最易出現年齡焦慮
    嚴敏(化名)在25歲剛工作時,對於結婚這件事比較焦慮,「家裡人催,自己也著急,就不停地相親,平均一年相親不下10次」。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員工肖娜(化名)今年32歲,單身,但並不感到焦慮。「有人可能覺得到了我這個年紀,找男朋友是正經事,甚至比工作重要。
  • 25歲到35歲,你應該做好這3件事
    25歲到35歲,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在這個時間裡面,很多人會創造出不一般的成就,也有很多人可能會就在這個階段止步於此。 但是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可能會有30年至40年之久,你想要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獲得更高的成就,創造不一樣的業績。
  • 產假結束前,應做這3件事,減少育兒焦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媽媽離開前要記得跟寶寶打招呼,告訴他大概需要多久回,不要認為寶寶聽不懂,他能從媽媽的語言和神態感受媽媽的愛,回家後第一件事也是先抱寶寶,再處理其他事情。 很多公司都給寶寶在1歲的員工哺乳假,媽媽們也需要提前了解相關政策,做好相關安排。 為了讓寶寶吃上天然綠色的母乳,很多職場媽媽會選擇背奶。重返職場前,準備一些專業的吸奶、儲奶器具帶到公司,利用工作間隙完成吸奶、冷藏、保存,晚上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的「口糧」。
  • 年終總結|賈伯斯告訴我的三件事
    比起成功時的狀態,成長的過程或許於我們更有意義。(此片從前期收集資料到最後添加字幕,斷斷續續持續了大半年之久,絕對良心之作,你在這裡會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賈伯斯。25 分鐘的時長在這個強調碎片化的時代未免有些長,但是看個 2、3 分鐘的搞笑視頻於你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 坦白說:50歲後,想長壽,3件事比運動更重要
    對老年人來說,每天堅持步行有利於血液循環,更少的血液堵塞能降低死亡率,每天步行8000步,能有效地減少老年痴呆的危險。國外有研究顯示,一個人步行速度每增加0.1米,死亡率每秒就會降低10%左右,比如,80歲左右的婦女步行速度如果超過1.4米,則10年的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老年人行走速度尤其慢,僅0.4米/秒,10年存活率僅30%。
  • 比賺錢更重要的3件事,你知道哪一件
    如果不知道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就會讓自己陷入到金錢的漩渦之中。就會影響自己的決策和發展,看好多人在職場中,都是因為金錢才限制了自己的發展。也就是你越想擁有更多的錢,最後你變得越沒有錢。這很好的再次驗證了一件事情,就是還有比金錢對你來說更重要的事情,如果現在你還不清楚的話,可一定要好好的了解一下,畢竟它關係著自己今後的發展:一、工作持續發展---不再為未來發愁,不用再擔心沒有活去幹了:如果你的工作幹到今天,明天就不知道幹什麼了,我就不信你心裡不會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