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見習記者 張漫 記者 馬澤望 通訊員 朱健)「面肌痙攣的治癒率高達98%,但很多貧窮患者因為經濟拮据只能隱忍病痛折磨,我要為他們做點什麼!」為此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張勇攜手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籌集資金,力求幫助家庭貧困、經濟拮据的弱勢群體完成必要的神經疾病醫學治療,羊城暖蓉公益基金會就此誕生。
12月12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醫」)神經外科羊城暖容公益基金會正式成立,重點進行神經類疾病的專項救助。成立當天,基金會率先推出帕金森病援助、面肌痙攣和三叉神經痛援助兩項救助項目,符合救助條件的患者,最高可獲8萬元救助金。
面肌痙攣二十餘年,2小時手術就治好
46歲的劉阿姨(化名)一直遭受面肌痙攣的折磨,從23年前發現左眼經常跳動開始,發作越發頻繁並伴隨著嘴角抽動。雖然試過中藥、針灸、按摩、理療等方法,但沒多大效果。由於抽搐不斷加重,有時一天幾十上百次,「面部猙獰」的她無奈從東莞辭工回了貴州老家。
偶然一天,劉阿姨在網上看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張勇通過手術成功治好了1500多位患者,她決定跨省前往該院治療。張勇認真評估了劉阿姨面肌痙攣發生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完善相關檢查,最終確定採用微血管減壓手術方案治療。經過兩個小時手術後,劉阿姨的面部沒再抽搐,讓她不禁直呼「真神奇!」
中年女性易患此病,嚴重者失明
面肌痙攣是一種常見的腦功能性疾病,每1000個人中有2個人發病,且中年女性較為多見。該疾病表現為異常眼瞼及面部頻繁的痙攣樣抽搐,導致眼瞼閉合、嚴重者出現功能性失明。
張勇介紹,面肌痙攣患者早期面部偶爾抽搐,像教師、律師、演員、營銷人員等職業的人會不敢去工作、不敢做外交,影響到工作;到了中晚期患者面部不停抽搐,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比如炒菜時放油鹽都有可能引起抽搐,或者在過馬路、開車的時候,眼睛突然睜不開,非常危險。
「雖然這個疾病診斷簡單,手術治癒率也達到98%以上,但仍有部分邊遠貧窮地區患者,因為經濟拮据只能隱忍病痛折磨。這些困難患者的心聲,被記錄在我們參與建設的『面肌痙攣病友QQ群』裡。」為了幫助家庭貧困、經濟拮据的弱勢群體完成必要的神經疾病醫學治療,張勇攜手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籌集資金成立了羊城暖蓉公益基金會。
面向全國首推援助項目,最高可獲救助8萬元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瞿紅鷹表示,近年來,省二醫不斷探索與社會慈善機構合作開展公益救助,搭建慈善組織與貧困患者間的橋梁,多渠道發力、專業化救助、全過程守護。「此次成立的廣州市羊城暖蓉公益基金會,正是由省二醫腦科領域的專家作為發起人,在社會愛心企業和個人的捐資下成立的公益慈善機構。」
成立當天,羊城暖蓉公益基金面向全國率先推出兩個公益慈善援助項目——「杏林漫步」帕金森病慈善援助項目、「關愛暖蓉」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慈善援助項目。
慈善援助項目中,全國各地經濟困難家庭,患有重症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性疾病的70歲以下成人患者均可申請救助,經專科醫務人員和社工評估通過,每例資助3-8萬元;全國各地經濟困難家庭中,確診為重症的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且適合微創手術的75歲以下成人患者可申請救助,經專科醫務人員和社工評估通過,每例資助0.5-2萬元。
在慈善救助方面,記者了解到,該院先後與多家公益組織聯合推出了疾病救治公益項目,其中涵蓋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大病重病,以及脊柱側彎、兒童風溼病、胸廓畸形等常見病。近三年來,該院聯合社會力量,「線上+線下」多渠道發力,為困難住院患者籌措愛心捐款超過247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