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管理不好情緒,不該讓孩子來背鍋
前兩天我看了一個視頻,視頻裡一名男子開車上高速超載一人,被交警攔下扣6分罰款50元,並要求車上多出的一人不能再乘坐這輛車、以其他方式走。此時的男子做出了讓人吃驚的舉動,竟然上車把自己年僅三歲的拉出來,一把甩到馬路上,嘴裡一邊嚷嚷著「這孩子我不要了!」一邊往車上走去,欲駕車離去。被摔出的孩子當場額頭磕破,然而孩子顧不上疼,生怕父親真的丟下自己,動作麻利地從地上爬起來追上去抱住父親大腿哭喊:「爸爸別丟下我!」視頻畫面看得人十分心疼,那甩出的一下該是要疼到孩子心上了吧!
原來,男子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得了絕症,急著要去給父親看病,又怒又急之下做出了這樣的舉動。最終基於現實及人情,交警決定對其放行,只要求其以後改正。
視頻發出之後,很短時間內收到幾萬條留言,有人在留言區譴責父親不該把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也有人譴責交警不通人情,有一個留言是這樣說的,獲得很多人點讚:「不管什麼原因,父親不該把氣撒在孩子身上,不管是做給交警看,還是基於現實的焦慮心情,都該控制好情緒解決問題!這樣對待無辜的孩子,將給孩子的一生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我十分認同這位網友的話,生活再苦再難、面臨的困境不是孩子造成的,孩子憑什麼要承擔大人犯下的錯?憑什麼讓一個無辜的孩子成為你撒氣的道具?
其實,這個被新聞爆出的父親,他的做法並不是個例,現實中太多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或者帶著對生活不滿、或者在外面受了氣,回家之後把脾氣發在無辜的孩子身上。他們無非是仗著孩子弱小無力反抗,再加上孩子對父母天生的依戀關係,知道自己再怎麼對待對孩子不好,孩子也還是不計前嫌地討好父母,生怕被人丟下。
也有很多人會在冷靜下來之後後悔地說:「我也知道我不應該這樣對孩子,可我火氣上來之後就是忍不住啊,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怎麼辦?」
為什麼明明知道不應該,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的內心也承受著內疚的煎熬呢?
02、 關於情緒,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三點
關於"情緒"這個詞的確切含義,心理學家還有哲學家已經辯論了100多年。
理論意義上,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
由始以來,心理學家對「情緒」有20種以上的定義,儘管它們各不相同,但是對於人的情緒,我們必須要知道有三個特點:
一、情緒不同於情感
我們很多人都容易把情緒跟情感混為一談,兩者相互依存並相互影響,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首先,情緒出現較早,多與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聯繫;情感出現較晚,多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繫。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比如嬰兒不會什麼都不懂,卻會哭會笑,這種情緒多與食物、陪伴、睏倦等生理需求相關;而情感則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心智的成熟程度以及社會認知的發展而產生的,多與交往、社會需求、求知等需求有關。
我們曾經聽過這樣的故事:一個人連續20多天罵一個植物,後來那個植物竟然枯萎了。由此可見情緒是任何生物都有的,而情感則只有人才有。
其次,情緒具有情境性和暫時性;情感則具有深刻性和穩定性。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大多受身邊的人和事物所影響,又會因為場合不同、遇到的事物不同而改變,所以我們的情緒有時好有時壞,很難把握也不好穩定。而情感,則是人在多次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穩定的態度體驗,比如孩子在哭的時候就會有媽媽來照顧,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媽媽產生穩定的依戀關係。
最後,情緒具有衝動性和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比較內隱。這一點從前面新聞上的男子身上就體現得非常明顯,因為父親生病這件事影響了男子的情緒,再加上禍不單行遇到警察查車,致使他的情緒開始爆發,衝動地跟交警發生衝突,並且還把自己的孩子甩到馬路上磕傷額頭,這就是「具有衝動性和明顯的外部表現」,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他一定也對自己的兒子有著比較內隱的情感,也一定是愛自己兒子的,只是這種情感被當時的衝動情緒所掩蓋,從而做出極端行為。
二、情緒是人面對突發事件的一種反應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人的情緒往往會隨著身邊事物和人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我們今天出門摔了一跤,我們就會情緒很低落,那麼我們今天出門撿了錢,就是情緒很好很開心,情緒是會自動產生並且迅速發展,因此難以掌握。
它的好處在於我們對於周圍環境的敏銳反應,比如一個人如果從山上掉下來,他的大腦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他的情緒就會瞬間做出反應,下意識地會促使他在掉落的過程中伸手抓山上凸起的石頭或者樹枝以及小草,用以自救。
那麼它不好的一面,則是在遇到生氣的事情時,大腦裡立即就會變成一片空白,理智處於空白期,這也就導致了強烈的情緒如脫韁的野馬般不容易受控制。還以開頭視頻裡的男子為例,情緒上來了完全不管不顧,絲毫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三、情緒也可以成為一種能量
洛伊 馬提納博士在《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中說到:連接身體與心靈的自然癒合能力,最強而有力的途經就是情緒。
消極的情緒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擾,而積極的情緒可以使我們的行動敏捷而充滿活力和建設性。比如孩子犯了錯受到懲罰,有消極情緒的孩子會想,反正這件事我做錯了,索性破壞到底,破罐子破摔;而積極情緒的孩子則會想,這件事我做錯了,我得想辦法做得更好來彌補這次的過失。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情緒本身不是我們原本想像的那樣,可以像關水龍頭一樣想關就能關的,控制情緒對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進一步說,即使我們做到了喜怒不動於色,也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是以壓抑我們自身活力和能量為代價的,很容易陷入抑鬱的危險境地。
03、 什麼原因會導致我們情緒失控?
前面我們了解了什麼是情緒以及關於情緒的特點,那麼下面我們說一說為什麼我們會經常情緒失控。大多數人情緒容易失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人格特質
看到有些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們經常會用「神經質」來形容他的性格,那麼「神經質」這個詞看似貶義,實際上也可以作為一個觀察人性格的緯度存在,從這一點出發來看身邊的人,我們會發現有的人情緒穩定,遇事不容易慌亂,能冷靜地對待突發事件;而有的人則天生愛發脾氣,情緒不穩定,容易衝動。
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容易衝動的人遇事迅速冷靜下來,那顯然是不合實際的。
二、曾經有過的特殊經歷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創傷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心理按鈕,如果我們會因為對方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表情或者一個行為就暴跳如雷、怒不可遏,這很可能是因為ta摁到我們的心理按鈕,勾起了我們童年或者成長過程中的痛苦經歷與情緒。
比如一個曾經被家暴過的女人,看到別人夫妻吵架就會異常憤怒,明明不關自己的事,可是她卻偏偏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幫助女方聲討男方,這就是典型的曾經受到心理創傷,被這對夫妻吵架這件事觸發了心理按鈕,導致她回憶起自己曾經有過的痛苦經歷。也是由於當時她沒有及時化解這種情緒,導致情緒積累在心裡形成心結,再遇到類似的場景就會點燃情緒,從而一觸即發。
04、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明明知道自己是個衝動型的情緒,難道就任由自己衝動,不去控制自己情緒了嗎?當然不是,那麼我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l 「不控制」才能達到真正控制的效果宋丹丹在《明日之子》裡被學員問到這麼多年下來,遇到一些包括憤怒和憂傷等情緒的時候,是如何控制的。結果宋丹丹想都沒想就直接回答:「我不控制。」 她表示:
比如有人在我背後講我壞話,我會直接告訴他:我知道你在背後說我,而且你說得不對,如果你覺得我哪不好,請你直接告訴我,在背後說我,我覺得你很壞。
從表面看來她是「不控制」情緒,但實際上她是用溝通來代替「控制」,說白了就是允許自己的負面情緒存在,然後把話說開了,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起到控制情緒的效果。我們在家看到孩子看電視,明明想讓孩子關了電視,可是說出的話卻是:「眼睛都看瞎了還看,除了看電視你還能幹什麼?」這樣的結果是自己一肚子氣,孩子還不理解。其實此時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們對他看電視時間太長這件事很生氣,希望他能合理地安排休息和學習的時間,我想孩子更能接受,自己也不至於因為孩子聽不懂自己話裡的意思而生氣。
l 堵不如疏我曾經看到有位父母訓斥自己愛哭的孩子,在孩子哭的正傷心的時候指著孩子威脅道:「你閉嘴!再哭一個試試!」而女孩強忍著不停抽泣著說:「我也不想哭啊,我忍不住。」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父母,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想第一時間把孩子的負面情緒扼殺,可是實際上負面情緒積聚在心裡,反而容易積鬱成疾。
對待孩子是這樣,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是一樣,我們遇到負面情緒時可以找自己的家人傾訴,也可以找個安靜的角落待一會兒平復一下,千萬不要強制壓抑情緒,但也不能肆意發洩情緒,如果像開頭摔孩子的父親一樣,非但達不到疏導情緒的效果,反而會在當前情緒消失之後,又產生內疚的負面情緒。
l 通過負面情緒了解自我情緒指向的是自我,反映的是我們內心真實的需求和需要。情緒的失控和爆發,說明我們有某些心理需求被過度的壓抑或者忽略了。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情緒這個窗口,深入的探索自己的內心,不斷的和自己心裡的陰影和解,那麼,負面情緒也可以給我們的成長和成熟帶來正能量。
總之,如果知道自己是衝動型、易怒的性格,那麼就在平時多練習疏導自己的情緒,找出正確應對的方式,不肆意放縱自己,這樣才能找出更合適的與人相處的方式,也才能成就更完美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