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遺傳、文化、家庭、童年經驗、教育、自我等

2020-12-27 一個人的七宗罪

人格是怎樣形成的?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爭論不休的問題。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的形成少不了以下幾個因素:

一、生物遺傳因素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係緊密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二、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徵,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裡。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因文化而異,這要看社會對順應的要求是否嚴格。越嚴格,其影響力越大。影響力的強弱也要看行為的社會意義,對於社會意義不大的行為,社會允許較大的變異,而對社會意義十分重要的行為,就不允許有太大的變異。如果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質,不能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中,就可能被視為行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

三、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成員間不僅有其自然的遺傳因素,也有其社會的「遺傳」因素。這種社會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們逐漸形成某些人格特質。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於探討家庭的差異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和人格差異的影響。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養方式分成三類,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特徵具有不同的影響。

第一類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徵。

第二類是放縱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惟我獨尊、蠻橫無理、胡鬧等。

第三類是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於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四、早期童年經驗

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人格發展會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鍊出孩子堅強的性格。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決定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世界上炎熱的地方,也是攻擊行為較多的地方。

六、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班集體、同學與同伴等都是學校教育的元素。

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又是學生評價言行的標準。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有巨大影響。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為學生設定了一個「氣氛區」,在教師的不同氣氛區中,學生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表現。洛奇在一項教育研究中發現: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所管轄的班級體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師氣氛區中,學生欺騙行為減少。教育心理學家勒溫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風格的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

專制型:作業效率高,對領導依賴性強,缺乏自主行動,但常有不滿情緒。放任型:作業效率低,任性,經常發生失敗和挫折現象。民主型:完成作業的目標是一貫的,行動積極主動,很少表現出不滿

教師的公正性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關教師公正性對中學生學業與品德發展的影響研究表明:學生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師的不公正表現會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道德品質下降。學生需要老師的關愛,在教師的關注下,他們會朝著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如果教師把自己的熱情與期望投放在學生身上,學生會體察出老師的期望,並努奮鬥以實現老師的期望。

學校是同齡群體會聚的場所,同伴群體對學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響。班集體是學校的基本團體組織,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輿論和評價對於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少年同伴群體也是一個結構分明的集體,群體內有上下級關係的「統領者和「服從者」,有平行關係的「合作者」和「互助者」。這種群體具有不同於孩童與成人的「少年亞文化」特徵。與幼童不同的是,孩子離開父母或被父母拒絕是他們焦慮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慮不安則主要來自同輩團體的拒絕。

在少年這個相對「自由輕鬆」的群體中,他們實習著待人接物的禮節與團體規範,他們了解了什麼樣的性格容易被群體所接納。在少年團體中,他們擁戴那些「品學兼優」的同伴,而不是那些風頭十足、具有漂亮儀表以及體育成績優異的人。他們喜歡有能力、能勝任工作、具有高智商、精力充沛、富於創造的同伴。在少年期,男孩子傾向於接納更大更活躍的團體,他們多少會有些無視成人權威的傾向;而女孩子則傾向於較合作與平和的集體。一般來說:少年同伴團體的性質是良好的。但也存在著不良的少年團夥,這種團夥對少年的人格發展影響極壞。學校、家長及社會要用強有力的教育手段來「拆散」他們,要使學生遠離這種群體,防止他們對學校及社會帶來危害。

總之。學校對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校是人格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教師對學生人格發展具有導向作用,而同伴群體對人格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

七、自我調控因素

具有良好自我調控能力的人,能夠客觀地分析自己,不會把遺傳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視為阻礙個人發展的因素,而會有效地利用個人資源,發揮個人長處,努力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同時自我調控還具有創造的功能,它可以變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斷完善自己,將自我價值擴展到社會中去,並在對社會的貢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把實現自我的個人價值變革為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這種依靠自我調控系統去完成的自我塑造將伴隨著人的一生,需要一個人不懈地努力去完成。有了強健的自我調控系統,就能實現健康人格的四步曲:認識自我、愉快地接納自我、延伸自我和創造自我。

綜上所述,人格是先天與後天的合金,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各個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現實性,其中教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決定因素。

參考:彭冉齡《普通心理學》

相關焦點

  • 【普通心理學】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環境和諧有愛,那麼孩子也會形成健康的人格。5.早期童年經驗。這個是弗洛伊德特別強調的,他認為早期的童年經驗會影響人的一生。6.學校教育因素。老師的教育方式、風格、人格特點都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形成。7.社會文化因素。
  • 「普通心理學」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1.自然物理因素。一個人成長的自然環境、居住條件等自然物理因素會對人格產生影響。2.生物遺傳因素。人格的形成與遺傳也有很大的相關,孩子就算沒有和父母一起長大,人格也會有一部分像父母。如果孕婦在懷孕的時候心情很差,那麼孩子天生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人格,比如抑鬱、躁鬱等。4.家庭環境。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環境和諧有愛,那麼孩子也會形成健康的人格。5.早期童年經驗。
  • 第二節 形成人格障礙的有關因素
    第二節 形成人格障礙的有關因素   由於我們對人格的正常變異原因所知甚少,所以,對形成人格障礙的原因尚不清楚。有關人格障礙形成因素的研究很少,這可能是因為這類研究特別困難的緣故。與人格障礙形成有關的事件發生於童年早期,而人格障礙為人注意時已是成年,其間的關係很難辨明。
  • 2021寧夏教師招聘筆試備考資料:人格測驗及影響人格的因素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教師招聘筆試備考資料:人格測驗及影響人格的因素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點擊預約:2021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公告《《《《《
  • 人格 - 人格_中公教師網
    人格(一)人格的定義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即人格是決定哥特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行為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人格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結構,主要包括性格、氣質、和自我調控等方面。
  • 心理剖析|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解析
    形成方面,目前沒有統一定論:——精神分析流派認為其和童年經驗有關——行為分析流派認為其形成於不合理的【獎勵—懲罰】機制——認知理論流派認為其形成於不合理的認知結構發展 但是,有兩個基本點是公共的:——是【基因+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影響遺傳方面,現在的研究基本指出父母
  • 教育綜合知識之各種「要素」「因素」總結
    1.學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2.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個體的主觀能動性3.影響教育制度的因素:社會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發展狀況、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4.影響教育目的確立的因素:主觀因素(哲學觀念、人性假設、
  • 人類學|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之文化與人格學派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初,在德奧流行的格式塔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下,美國部分人類學家轉向文化與人格關係的研究。該學派都強調文化因素與個人因素或由個人產生的心理事件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文化對人格的影響要大於生物因素對人格的影響。
  • 為什麼在一個家庭生活的兄弟姐妹卻有不一樣的人格特徵
    此外,幾項成人雙生子的研究報告了某些共享環境對自我報告的積極情緒的影響。對嬰兒的研究一致表明,遺傳對微笑沒有影響而共享環境卻有很強的影響。共享環境同樣影響著童年時期的積極情緒。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共享環境對自我報告的對待愛情和親密關係的態度有重要影響。上述發現意味著相同的環境中的成長使兒童形成了對人際關係的相似預期。
  • 教育理論中的「因素」(上)
    在教育理論的知識中,無論是教育學部分,還是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部分,都有與「影響因素」相關的知識點,這些知識大多在考查時主要是客觀題或者主觀題,以多選、簡答居多,但由於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做題的過程中仍會出現錯誤,因此值得整理總結。接下來,我們一期匯總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的「影響因素」。
  • 父母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人格障礙篩查測試
    二、分母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人格障礙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孩子病態人格的形成,與早年教育環境,以及養育方式密切相關。患有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會在認知、情緒、人際功能或衝動控制方面遇到困難,成年後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生活交友等各個方面,而這種困頓的局面往往很難擺脫。有研究顯示,悲慘的童年經歷,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是造成邊緣性人格障礙症的主因之一。而且這樣的人格特質似乎會從母親身上「遺傳」給孩子。
  • 筆記|《人格》B1 人格心理學導論
    四、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1.為其他領域提供基礎知識;2.有助於提高理論邏輯思維的能力;3.幫助人們自我探索、自我完善。持相反觀點的人強調個體謀求自我充分發展的傾向,認為個體的主要動機在於追求生長、求發展。9.可知性—不可知性行為主義學派主張運用系統的觀察和實驗來研究人類行為。而現象學派的學者認為每個人都生活在其本身主觀經驗之中,而這些經驗是別人所不知的。
  • 如何理解「人的形成,由於教育」?
    所以這樣說來,教育的最高目標不僅是知識,而更是人的行為和品行,換句話說: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人的品格的教育。品格又指品性、性格,它的培養又少部分源自基因,大部分源自後天養成,在後天養成這個過程在教育是最直接作用的,父母有他們獨特的家教方式,學校有老師們的敦敦教誨。我們無時不刻的都在接受著不同類型的教育,而正如陶老先生所說教育的最高目標便為品行,也印證著人的形成由於教育。
  • 孩子遇事焦慮不安,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原因竟是父母遺傳消極人格
    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燕,結合30多年的教學和研究經驗,把精華匯聚成《成為更好的自己》,從此刻開始,你可以從中找到答案。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每個人生來為了尋找真正的自己,有些人終其一生都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
  • ...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順從型人格,疏離型人格
    童年的松子從天真可愛的童年松子,美麗的中學女教師到色情女郎再到殺人犯,最後被殺害, 是什麼造就了松子悲劇的一生? 根源是缺愛,而根本的問題還是松子的自我人格喪失導致的。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
  • 中國青少年人格教育三核心目標:和諧積極自我認同
    我國青少年人格教育目標構建,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分析:一個是自人類社會產生,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適應共同生活所構建和延續,具有普遍適應意義的穩定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是人類社會所有文化下共同生活的人們所共有的人格成分,具有跨文化和跨時代特徵。另一個是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變化而產生的人格內涵的演變。
  • 1439《兒童的人格教育》
    內容簡介  · · · · · ·《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是世界教育名著譯叢中的一本,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
  • 你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原生家庭」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建立自信是人生的必要素質,自信和年齡、閱歷、金錢、人脈這些外在品格和資源都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和形成的獨立的人格有關。 人格的形成從幼年就已經開始了,所以很多年齡很大的人依舊沒有形成獨立人格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經歷,沒有形成健全的心理,給成年後的自己留下了心理陰影,變得骨子裡自卑。
  • 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相信在「原生家庭」理論流行的當下,像小楊這樣的家長絕對不在少數,他們堅信一個孩子人格的形成是來自於父母,而成年後之所以性格不好、事業失敗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1原生家庭的影響沒那麼大一個人的皮膚顏色、頭髮卷直等,我們都知道是因為遺傳;但一個人是外向還是內向、合群還是孤僻、堅韌還是懦弱等心理品質,我們卻常把其歸為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結果,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關於人格的研究,人格心理學家們常採用三種方法:家族史或家譜法、雙生子研究和收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