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怎樣形成的?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爭論不休的問題。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的形成少不了以下幾個因素:
一、生物遺傳因素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係緊密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二、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徵,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繫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裡。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因文化而異,這要看社會對順應的要求是否嚴格。越嚴格,其影響力越大。影響力的強弱也要看行為的社會意義,對於社會意義不大的行為,社會允許較大的變異,而對社會意義十分重要的行為,就不允許有太大的變異。如果個人極端偏離其社會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質,不能融入社會文化環境中,就可能被視為行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
三、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成員間不僅有其自然的遺傳因素,也有其社會的「遺傳」因素。這種社會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們逐漸形成某些人格特質。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於探討家庭的差異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和人格差異的影響。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養方式分成三類,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特徵具有不同的影響。
第一類是權威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徵。
第二類是放縱型教養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惟我獨尊、蠻橫無理、胡鬧等。
第三類是民主型教養方式,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於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四、早期童年經驗
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人格發展會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鍊出孩子堅強的性格。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決定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世界上炎熱的地方,也是攻擊行為較多的地方。
六、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班集體、同學與同伴等都是學校教育的元素。
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又是學生評價言行的標準。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有巨大影響。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為學生設定了一個「氣氛區」,在教師的不同氣氛區中,學生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表現。洛奇在一項教育研究中發現: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所管轄的班級體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師氣氛區中,學生欺騙行為減少。教育心理學家勒溫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風格的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風格下,學生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
專制型:作業效率高,對領導依賴性強,缺乏自主行動,但常有不滿情緒。放任型:作業效率低,任性,經常發生失敗和挫折現象。民主型:完成作業的目標是一貫的,行動積極主動,很少表現出不滿
教師的公正性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關教師公正性對中學生學業與品德發展的影響研究表明:學生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師的不公正表現會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道德品質下降。學生需要老師的關愛,在教師的關注下,他們會朝著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如果教師把自己的熱情與期望投放在學生身上,學生會體察出老師的期望,並努奮鬥以實現老師的期望。
學校是同齡群體會聚的場所,同伴群體對學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響。班集體是學校的基本團體組織,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輿論和評價對於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少年同伴群體也是一個結構分明的集體,群體內有上下級關係的「統領者和「服從者」,有平行關係的「合作者」和「互助者」。這種群體具有不同於孩童與成人的「少年亞文化」特徵。與幼童不同的是,孩子離開父母或被父母拒絕是他們焦慮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慮不安則主要來自同輩團體的拒絕。
在少年這個相對「自由輕鬆」的群體中,他們實習著待人接物的禮節與團體規範,他們了解了什麼樣的性格容易被群體所接納。在少年團體中,他們擁戴那些「品學兼優」的同伴,而不是那些風頭十足、具有漂亮儀表以及體育成績優異的人。他們喜歡有能力、能勝任工作、具有高智商、精力充沛、富於創造的同伴。在少年期,男孩子傾向於接納更大更活躍的團體,他們多少會有些無視成人權威的傾向;而女孩子則傾向於較合作與平和的集體。一般來說:少年同伴團體的性質是良好的。但也存在著不良的少年團夥,這種團夥對少年的人格發展影響極壞。學校、家長及社會要用強有力的教育手段來「拆散」他們,要使學生遠離這種群體,防止他們對學校及社會帶來危害。
總之。學校對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校是人格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教師對學生人格發展具有導向作用,而同伴群體對人格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
七、自我調控因素
具有良好自我調控能力的人,能夠客觀地分析自己,不會把遺傳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視為阻礙個人發展的因素,而會有效地利用個人資源,發揮個人長處,努力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同時自我調控還具有創造的功能,它可以變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斷完善自己,將自我價值擴展到社會中去,並在對社會的貢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把實現自我的個人價值變革為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這種依靠自我調控系統去完成的自我塑造將伴隨著人的一生,需要一個人不懈地努力去完成。有了強健的自我調控系統,就能實現健康人格的四步曲:認識自我、愉快地接納自我、延伸自我和創造自我。
綜上所述,人格是先天與後天的合金,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各個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遺傳決定了人格發展的可能性,環境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現實性,其中教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發展的內部決定因素。
參考:彭冉齡《普通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