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之文化與人格學派

2020-08-26 能文能武的貝貝

專輯:人類學

系列: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

章節:文化與人格學派


摘要

人格(personality) 本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一般是指個人的內部氣質、衝動、傾向、喜好和本性。人類學家在進行文化與人格的研究時,主張人格與其所處的文化環境有關,並主要關注文化的傳承。他們所使用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濡化(enculturation) 即個人是通過對文化的學習、適應來掌握應付環境的手段的。因此,文化對個人的個性、認識和行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認為,由於文化是一個社會共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個人必須遵守這個文化的規範才能生活於社會中,因此可能會形成「群體個性」和「民族性格」。進而認為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正是由於基本人格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基本人格決定著各民族的文化命運。文化是抽象的東西,而個人才是真實的客觀現實,因此,研究某個民族的文化,必須從研究這個民族的個人開始。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卡迪納爾、林頓、本尼迪克特、米德等。

產生背景

20世紀30年代初,在德奧流行的格式塔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下,美國部分人類學家轉向文化與人格關係的研究。該學派都強調文化因素與個人因素或由個人產生的心理事件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文化對人格的影響要大於生物因素對人格的影響。為該學派貢獻理論基礎和方法技術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及其他有關的心理學研究。

格式塔(Gestalt) 心理學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因此不能通過研究部分來認識整體,對整體性質的把握只能通過自上而下地分析其內部成分的功能。從這個理論出發,文化模式論認為,一種文化是一套內部要素相互關聯的價值母體,是一種組織人們活動的方式。這個價值母體能夠選擇、馴化和整合外來的文化特質,而整合的形式就是該文化的模式或形貌。把文化模式論用於解釋人與文化的關係,就形成了文化與人格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學術觀點

(一)弗洛伊德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弗洛伊德(1856-1936)

弗洛伊德(1856- -1936) 猶太人,4歲時遷居維也納。1881年,弗洛伊德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開始從事精神病的治療與研究工作。1895年他與人合著的《關於歇斯底裡症的研究》出版,此書標誌著精神分析理論的誕生。

弗洛伊德的學術活動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闡述無意識理論為核心,後期則將精神分析理論應用於社會、文化領域,並建立了人格結構的理論。1913年出版的《圖騰與禁忌》是弗洛伊德進行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部知名論著。

1、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在論證精神分析法在科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時曾指出:科學思想對妄自尊大的人類有過三次沉重打擊。

第一次是來自宇宙學方面的打擊,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粉碎了人類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長久觀念;第二次是生物學方面對打擊,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打破了將人與動物分離開來的界限;第三次則來自他關於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這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精神分析理論指出了「自我」並不是自己的主人,而無意識才往往是個人心靈的主宰。

(1)無意識理論

無意識、前意識、意識與本我、超我、自我的對應關係

無意識理論是所有新、老精神分析學者的理論基石,這一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心理都存在著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範疇:意識和無意識。所有進入人們意識和被我們回憶的心理活動屬於意識範疇,而所有不能直接進入我們自我意識的心理活動都屬於無意識範疇。意識是精神系統的表層,位於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交界處,通過感官得到的外部現象和來自大腦底層內部並規定著機體狀況的內心衝動都在這裡進行加工。而且,意識在大腦結構上也是局限於大腦皮層。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還有一種前意識,它是潛在的、暫時無意識的行為,但隨時可變為意識。

欲望的滿足如不加以控制,則可能直接破壞個人的正常生活,而擔當消除、壓抑這些欲望職能的是-一種特殊部門一「 監查部門」。「監查」 的哨所就設在無意識與前意識之間,它拼命抑制欲望本能的衝動,或禁止偶然進入前意識的破壞性慾望和記憶進入意識。其實所謂的「監查部門」就是良心,就是個體經過教育過程而形成的社會意識。但是,意識及其忠實護衛「監查部門」的力量是相對的,而無意識則是一口盛滿欲望的大鍋。為使機體的緊張程度或壓力得到緩解,鍋裡的欲望會不斷外溢,頑強地尋找通道來釋放自己,尤其是當「監查部門」處於被蒙蔽或放鬆警覺(特別是在睡覺)時,無意識便顯露出來。它或者表現為各種精神病態,或者表現為創造性的升華狀態,如人類精神中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方面的有價值的東西。

(2)人格理論

隨著精神分析學由一種解釋和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向研究無意識心理過程的科學轉化,人格問題在精神分析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弗洛伊德與研究個體心理功能的傳統心理學相對立,提出了從整體上認識人格的問題。他提出了一種新心理結構理論,以反映人格心理狀態的複雜性和完整性,他將人格看成是「自我」、「超我」和「本我」三種心理要素相互作用構成的,每個要素都行使著獨特的職能。

弗洛伊德進一步指出,人格結構的形成與性心理的發展密切關聯,而性心理的發展又以裡比多(libido) (本能衝動、 性衝動)發展期為基礎呈現階段性,各發展期過程的個性特點決定著人格的特徵和行為。弗洛伊德將利比多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即口唇期、肛門期、陰莖期和潛伏期。新生兒的心理最初只有一個層次—— 「本我」 ,其中性慾佔主導,它受快樂原則支配。第一年,嬰兒要經過口唇期,並向肛門期發展。與此同時,它對周圍和世界客體的認識也已經開始,「自我」的基礎逐漸形成。

人格的基本心理結構——「本我」、「自我」 和「超我」就是這樣形成的,它們的鬥爭和相互作用決定著人格的全部特徵。Freud並不否認社會因素對人們行為的決定作用,正是靠了環境的教育作用,「自我」才變得更理智,才能在生活中遵循合理的方向。但是,對Freud來說,一個人童年的經歷是最基礎、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成年人的心理只不過是童年經驗的直接投射。諸如熱情-冷淡、利己-利他、樂觀-悲觀等基本性格特點,在個體生命的最初幾年基本形成,成年之後,這個人的所有人格特點都是形成於童年時期、而隨後被壓抑到無意識中那些深層次直接的或經過偽裝的表現。Freud堅決主張,最初的愛和最初的恨,必定給一個人留下最強烈、最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個人以後的一切心理與行為都將一再重演俄狄浦斯的情景,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童年的好惡情感移用到生活中同其他人的關係上。因此,一個人終生都將背負著自己童年時期的十字架。

「俄狄浦斯」情結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自戳雙目

他認為,人格發展的決定性轉折是生命的第三至第四年。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幼兒性慾期的中心現象是出現「俄狄浦斯」情結,這種情結是每個人童年時期都要經歷的心理創傷,表現為情感上對異性父母的依戀和對同性父母的對立情緒。兒童到十四五歲以前,俄狄浦斯情結可自行消失。俄狄浦斯情結的克服對人格的形成具有極大影響,男孩對父親的懲罰深感懼怕,有助於他克服對母親的性慾,結果,兒童的「自我"不斷地否定俄狄浦斯情結,於是,利比多一部分移情或升華,一部分在達到目的途中受到挫折而轉換成一些溫和的動機。伴隨兒童克服對異性父母的性慾而產生的強烈的內心衝突,鍛鍊了兒童的「自我」,「超我」——良心也開始形成。兒童與父親的求同作用(即男孩依戀父親、崇拜父親的威嚴,並竭力仿效父親的行為)是「超我」的基礎。以後,父親威嚴的替代者——教師、指導者和領導的影響使這一基礎層層強固起來。

2、文化人類學研究

(1)心理變態與宗教

第一,1907年,Freud發表了「固執行為與宗教儀式」一文,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宗教乃是整個人類的固執型神經官能症。眾所周知,禮儀是信仰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總和,根據宗教教義,參加禮儀活動是保證教徒在陽間和陰間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只有動作準確的祈禱才能保證達到教徒所希望的結果。

第二,Freud認為,宗教儀式與神經官能症之間存在相似性:一是不完成儀式動作良心就會受到譴責,必須在完全獨處中完成這些動作,禁止被打攪。二是兩者有共同的基礎:自然的本能受到壓抑,只不過神經患者受到壓抑的是性慾本能,而宗教徒受到的壓抑是利己的、危害社會的本能。

第三,兩者的區別是:宗教儀式使用的器物都具有象徵意義,易於為人們所理解,而神經病者所使用的器物則讓人感到是盲目的和毫無意義的。因此,宗教是一種心理變態現象。

第五,Freud構建了圖騰崇拜的起源。在遠古洪荒時代,一個年老的男人與一群女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個男人將家中年輕的兒子趕出家門,這些被趕走的青年男子在世界各地流浪。有一天,那些被驅趕的兄弟們聚合在一起,殺死併吞食了他們的父親,從而結束了家長的統治。

第六,圖騰崇拜不僅包含懺悔、贖罪的渴望,而且也體現了兒子們戰勝父親的有關回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圖騰餐,象徵了殺死父親的再現。再如,猶太的神教的先知摩西就是被其教徒殺死後又被奉為神聖的,基督教創始人耶酥也是如此,基督教徒聖餐與圖騰餐具有完全相同的儀式。

崇拜是為了贖罪一對圖騰餐的分析。

(2)圖騰與禁忌

《圖騰與禁忌》

1913年,《圖騰與禁忌》一書出版,書中弗洛伊德首先批判了以前的圖騰崇拜觀點。以往的觀點認為,圖騰崇拜與神靈崇拜、魔鬼恐懼密不可分。Freud認為,恐懼或魔鬼都不能認為是最後的原因,除非魔鬼的存在!是真實的。

第二,Freud認為,在每個文明人身上都有野蠻人的影子,也就是文明初期相當於個人的童年期。他進一步指出,文化史上的巫術時期相當於「幼兒自戀時期」;宗教時期相當於兒童依戀父母時期;1科學時期相當於個人適應現實生活之後的「成熟期」。

圖騰產生的前提是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還對禁忌進行了考察。禁忌又被稱為「塔布」(Taboo) ,「禁忌」這一.概念本身具有雙重含義,即神聖的、崇高的和禁止的、危險的,破壞禁忌要受到各種懲罰。弗洛伊德認為,禁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社會每一個成員的無意識中都有性慾、攻擊欲、貪慾等諸如此類的反社會欲望的需要,這些欲望破壞著社會的統一和團結。為了壓制人們無意識中那些最強烈的本能欲望,社會從外部強加給人們種種禁忌。誰破壞了禁忌就要遭到懲罰。因此,誰破壞了禁忌就要舉行複雜的儀式,並且節制相應的行為來贖罪,這說明,節制是遵守禁忌的基礎。他進一步論述到, 禁忌的出現可以有力地說明無意識中亂倫欲望或俄狄浦斯情結存在的普遍性。因為,在原始氏族社會中,亂倫禁忌是原始人最嚴厲、最重要的禁令,禁令越嚴厲,說明有關的傾向和欲望就越強烈。

(二)卡迪納的基本人格結構


卡迪納(Abram Kandiner, 1891-1981),美國人,後赴維也納接受過弗洛伊德指導。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新精神分析學派與弗洛伊德在兩個主要觀點上都持相同意見,即都承認無意識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承認兒童期對成年人格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但是他們都程度不同地否定裡比多或性經驗對兒童成長的主要作用,而代之以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影響。

卡迪納雖然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但是,他堅決反對「俄底浦斯情結」說。他主張,文化因素對人的心理發展起著主要作用,特別是生命伊始的頭幾年,對於人格的形成是極為關鍵的時期。

兒童養育的方式影響人格發展與形成。「兒童是成年人之父」。

卡迪納的主要理論是他的「基本人格結構」說,他認為,養育兒童的方式在任何一特定社會中,都是相當固定而且標準化的。雖然在某方面有個別差異,但就整體而言,母親餵奶的時間大致和鄰居一樣長,給嬰兒餵大致相同的食物,進行類似的訓練。因此,在某個特定社會裡成長的兒童,會經歷相同的童年期經驗。他們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對這些經驗加以反應,因而發展出共同的人格特質。

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礎。他們認為,同一民族的人,童年的經歷都差不多,所以由文化造成的童年人格也都差不多。這種大體相同的人格便是這個民族的「基本人格」,而這種基本人格又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命運。「基本人格」 不同文化便呈不同形式,民族的命運也就不相同。他們進而認為,要改變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要改變他們的兒童養育方式,尤其是5歲之前的兒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應改變這個民族的「基本人格」,從而達到改變這個民族的整個文化,包括整個社會制度和宗教制度的目的。

卡迪納將文化看成是制度的集合體,他認為,全部制度可以區分為兩類:A初級制度(家庭制度)、B次級制度(社會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制度)。

(三)本尼迪克特的國民性研究

本尼迪克特(1887-1948)

本尼迪克特( R..F.Benedict,1887~1948)美國著名的女人類學家,曾到印第安人和紐幾內亞、非洲等地的許多部落中進行實地調查。1946年任美國人類學學會會長,1948年病逝。她的主要代表作有《文化模式》(1934) 、《菊花與刀》(1946) 、《種族、科學與政治》(1954) 等。

1、文化模式論

《文化模式》

她的主要學術思想基本體現在《文化模式》一書中。在《文化模式》中她認為,人格是由文化決定的。不同社會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種文化內部都具有多樣性,但也有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為了與西南印地安人作比較,她從美國西北海岸選取了博厄斯詳細描述的誇扣特人和佛頓研究的紐幾內亞群島上的多布人作為兩種文化模式的代表。根據各社會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她描述了三種文化模式。

她借鑑了尼採的2個概念來說明文化模式:「阿波羅 型(Apollonian )和「狄奧尼斯型( Dionysian)。

「阿波羅型」指古希臘神話英雄「日神」--阿波羅所具有的精神:安穩、守秩序、理性、固守傳統和中庸之道。

「狄奧尼斯型」則是酒神狄奧尼斯所具有的精神特徵:充滿熱情、愛好幻想、易衝動、富有進攻性。

個人是如何形成日神型或酒神型的態度呢?

她認為,主要是文化的作用。按照她的觀點,人類都潛在地存在著一種大致相同性情,而文化是按照自身的傳統模式來選擇這些性情。她認為,本身的性格與他所生長的社會的文化性格正巧吻合的人十分幸運的;而生長在酒神型文化中的具有日神型性格的人,或相反,則往往被視為該文化的「越軌者」或「異常者」。她斷言,對正常或異常的判斷是由文化性質所決定的。在某些社會中被看作異常行為的人,到了另外,) 某個社會,可能就會被看作正常。這不但在未開化社會是如此,在現代社會中也是如此。所以她主張,社會對那些具有特殊行為的人應當採取寬容態度,允許個人享有較多的偏離,並鼓勵個人之間的差異。

2、現代國家的國民性研究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開始考慮戰後政策制定問題(尤其對日本和德國)。由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常令美英當局無法把握,本尼迪克特受情報局委託著手研究日本。即利用「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所能利用的一切技巧來說明日本人是怎樣一個民族?」

《菊花與刀》:1948年翻譯成日文並引起巨大轟動

第一,她認為,日本社會的結構或文化基礎是等級制度,而這種等級制度觀念是在家庭內部養成的。在日本人的家庭中,輩分、性別、年齡都可以形成特權。日本人在家庭中養成等級制度後再用於社會生活領域,從而形成了類似於印度種姓的卡斯特(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體制。他們依照這種制度來安排世界秩序,無論是在家庭、友人中,在政府、軍隊、宗教和企業中,每個領域都被周密地分成等級,任何人不可逾越自己的「適當位置」。

第四,日本男人兒童教育存在兩重性。幼兒時同小神仙,可以隨意發洩自己的尋釁心,而6、7歲以後,慎重與「知恥辱」逐漸加到他們身上,使他學會絕對服從。這種教養方法就使得他們形成矛盾性性格,造成人格的緊張。即日本人一方面可以愛賞櫻花、賞日、賞菊花;另一方面可以手持刀槍進行殘酷虐殺或自戕;她還指出,對不同文化的人類學研究中,分清以恥辱感為基調的文化或以罪惡感為基調的文化是一項重要研究。罪惡感文化是以道德作為絕對標準,依靠啟發社會成員良知的文化;恥辱感文化靠外部的約束力來約束,而不像罪惡感文化那樣靠內心的反省來行善。按照她的觀點,美國文化是以罪惡感為基調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以恥辱感為基調的文化。

(四)米德的文化決定人格論

瑪格麗特米德(1901-1978)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2.16-1978.11.15),美國人類學家、心理學家,文化心理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方面的第一位女性。以研究太平洋無文字民族而聞名,尤其是在心理學和文化如性行為的文化制約、天性以及文化變化等方面的研究。1969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她稱作「世界母親」。

米德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薩摩亞人的成年》(1928)《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 《男性與女性》 (1949) 以及《文化與承諾》(1970) 等。米德對該學科的發展還有一大貢獻,就是首次將影像技術與文化人類學研究結合起來。

1、來自南海的研究:青春期是由什麼決定的?文化或遺傳?

薩摩亞少女

20世紀10至20年代,博厄斯與持生物決定論的「優生學的信徒們」論戰正酣,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青春期究竟是由文化決定的、在現代西方社會中的特殊經歷還是由生理變化造成的普遍症狀。在此之前,美國心理學家S·霍爾(S·hall) 根據他對西方青年的研究,提出了「青春期危機』理論。

他認為,青春期象徵著人類一個動蕩的過渡階段。在現代西方社會,少男少女一到青春期就會出現一種心理上的緊張、混亂、心緒不寧,行為上表現為肇事、破壞、犯罪、騷亂等。這意味著個人心理狀態的突變和危機,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誕生」。有人又稱之為「青春期心理斷乳」。霍爾認為,這種心理變化是由遺傳決定的生理因素引起的,具有生物學上的普遍性。

米德希望在薩摩亞弄清楚,使美國青少年騷動不安的青春期危機在原始文化中是否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

米德在薩摩亞三個毗鄰小村莊研究了50個少女。她發現,對薩摩亞少女而言,青春期並不是一段困難動蕩時期,心理.上也沒有危機和突變。究其原因,主要在於:

第一,整個薩摩亞社會充溢著那種普遍的隨和性。薩摩亞人對周圍所有事情採取不經心態度,不會全身地投入於其中。嬰兒養育是漫不經心,子女若與父母不睦可以隨意離家出走,薩摩亞人對任何人(事)以不抱過高期望,採取隨遇而安態度。

第二,社會對每個人提供的選擇完全不同於現代西方社會。現代西方文明在每一-種選擇(如宗教信仰、道德標準、集體歸屬、結婚對象等)面前都提供了無數答案,而且這些答案互相矛盾,把未成年人弄得眼花繚亂。而薩摩亞社會基本上提供單一的選擇,同時也沒有選擇的社會壓力。

第三,薩摩亞人沒有精神病,也沒有因戰爭而導致的殘疾人,所以不存在心理上的不良適應。

第四,對性、生死都很淡,很坦然。「性交、 懷孕、生死」,這一切都司空見慣。男女孩子之間的性遊戲、婚前性行為嘗試都未被限制,這種自由放任使她們對兩性之間的事情能夠比較成熟地對待。

薩摩亞之行使米德得出了如下結論:「 以往我們歸諸於人類本性的東西,絕大多數不過是我們對於生活於其中的文明施加給自己的各種限制的一種反應。」這也是博厄斯長期以來堅持的觀點。

《薩摩亞人的成年》一書的出版,迅速使米德在文化人類學界一舉成名。文化人類學界將之譽為「標誌文化與人格研究的裡程碑」。

2、性別差異的研究——《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1935)

1930年,米德出版了《紐幾內亞兒童的成長》,此書討論的是紐幾內亞北部阿德米拉群島上馬努斯族兒童的教育與成長。接著,她又於1935年出版了《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一書,再次引起學術界的注目。

在米德之前,關於性別角色及其差異的傳統看法認為,男女兩性不同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舉止是由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生理結構決定的,所以, 人類社會 男女不同的人格特徵和社會行 為模式具有生物學上的普遍性。米德對這種長久流行的成見持懷疑態度,於是在1929年,到紐幾內亞的三個原始部落中做了田野調查工作。這三個部落分別是阿拉佩什族、蒙杜古馬族和德昌布利族。他們雖然居住在百裡方圓之內,但在文化和氣質上有顯著的差異,在阿拉佩什族中,米德發現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的舉止都是溫柔的、女性的、順從的、沒有攻擊性,易於為他人的需求服務,如同我們所預期的女性應有的行為。

Arapesh——男女皆像現代社會中的「女性」。

米德鏡頭下的Arapesh人

Mundugumor——男女皆像現代社會中的「男性」。

瑪格麗特·米德與Mundugumor人

Tchambuli——男女性格與現代社會中的男女對調。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Tchambuli女人與嬰兒

與此相反,蒙杜古馬族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冷酷殘忍、暴烈而富有攻擊性,人格結構中所帶有的「母愛」微乎其微,他們的行為完全是我們預期的男性行為。這兩種文化都不具有性彆氣質上的差別。但在德昌布利族中就有明顯的男女之性彆氣質的差別,可是,這種差別與我們傳統社會的情形恰恰顛倒。德昌布利族的女人是食物的供應者,佔據著統治地位,她們熱情、能幹、做事精明、見多識廣;而男人則少有責任心,多愁善感、喜歡依賴他人,所關心的是修飾、打扮、自我陶醉。

這樣,米德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自己的新觀點:「 根據我們收集的材料,我們可以這樣說,兩性人格特徵的許多方面(雖然不是全部方面)極少與性別差異本身有關,就像生活在-.定時期所規定的男女的服飾、舉止等與生理性別無關一樣。」接下來,米德又進一步分析了這三個部落中兩性人格形成的原因。她認為,既然生理差別不能說明兩性人格的差別,就應當從文化入手,而文化對個人氣質或人格的影響首先是從嬰兒開始的。

米德指出:「 文化總是煞費苦心、千方百計地在錯綜複雜的條件下,使一個新生兒按照既定的文化形象成長」。阿拉佩什族的兒童出生後一直受到父母溫暖和幸福的關懷,三歲左右才斷奶,沒有性別上的禁忌,孩子所做的遊戲沒有一個是鼓勵進攻和競爭的,身心完全沉浸在天倫之樂的愉悅之中等等。

而蒙杜古馬的兒童:「自呱呱墜地起就進入一個高度緊張的世界....嬰兒常被裝在籃子裡,沒人照管,任憑其哭叫;當他吃奶時,如同在與大人搏鬥,因為如不快點吃,母親就會很快離他而去,孩子一旦蹣跚學步,大多數時間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從很小時起就被父母教育對別人要處處小心。」社會對男人和女人一視同仁,要求他們都具有兇悍、爭強好勝的秉性,希望他們在生活方面持主動進攻的態度等等。

在德昌布利,男女兒童在六歲之前所受的教育差不多,但這以後,女孩就去學習手工技藝,為將來養家餬口作準備,而男孩則無所事事,在以後的成長中,逐步習慣於看女人的眼色行事等等。米德最後斷言:「不同文化成員間的差異,如同處於同一文化內的個體差異一樣,可以完全歸因於作用不同的社會條件。尤其個體發育早期的條件作用特別重要,而該作用又是文化機制所決定的。」

按米德的觀點,既然「兩性人格差異是社會文化所致」,那麼所謂的「男子氣」和「女人氣」都是可以改變的。傳統的文化制度塑造的是男人應該剛強、勇武,女人應該柔弱、溫情。這種性別角色的標準還要求男子在社會上爭名逐利,女子應該生兒育女、料理家務。那些背離社會規定的標準人格的人必將遭到社會的議論和懲罰,而實際上這種文化制度是對女人情感與才華的浪費,同時也造成兩性間的嚴重對立。米德主張,社會應允許同一性別的個體可以具有截然相反的氣質,每一個個人不必為是否具有男子氣或女人氣而顧慮重重,特別是女性,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要受傳統性別角色標準的羈絆。米德的這些觀點,受到後來西方女權主義者的重視,並加以進一步發揮。也因此,今日美國女權主義運動的一些研究者將米德的理論視為該運動的先聲。

3、文化傳承與代溝——《文化與承諾》

《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

米德著眼於整個人類文化史的發展,認為代溝問題的出現,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文化傳承的差異。她認為,人類全部文化傳承可劃分為3種類型:前塑文化、同塑文化和後塑文化。

前塑文化:後輩向前輩學習的文化,即前輩塑造後輩。

同塑文化:後輩與前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之間,即同時塑造。

後塑文化:前輩向後輩學習的文化,後輩塑造前輩的文化。

這三種文化的具體特徵如下:

前塑文化(pre-figurative) ,又稱「老年文化」:文化變遷十分緩慢,前輩的過去就是新生一代的未來;大家庭為主要的家庭類型,祖父母在家庭中擁有絕對權威,他們的價值觀念、禮儀準則均成為後輩的楷模;社會成員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個體的全部行為中,習得的文化模式和具有內在一:致性的行為佔大多數,而創新行為少;缺乏疑問和自我意識,終身活動範圍很小。典型的前塑文化就是孤陋寡聞的原始文化。因而這種基本上排除了變革的可能,也排除了年輕一輩與老一輩之間代溝產生的可能性。

同塑文化(co-figurative) :同塑文化肇始於前塑文化崩潰之際,前塑文化的崩潰原因有:由於移民、革命、戰爭失敗使得被徵服者被迫學習徵服者的文化,佔據領導層的老年人遭受巨大劫難。同塑文化存在時間短暫,最多也就是一兩代人,之後全體成員以當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雖然,前輩在某些方面仍佔據統治地位,但是,由於代際之間文化傳承的中斷,長輩的行為已不具權威。人們希望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同輩人的行為準則,創造新的生活方式;核心家庭逐步取代擴大家庭成為主要類型;整個社會處於不斷動蕩中,行為準則和價值規範不斷變化,人們對文化的歸屬感不穩定;年輕人出現變革意識,代際衝突開始產生。

後塑文化(post-figurative) ,亦稱「青年文化」。世界性社區的出現,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能夠共享信息資源的社會中。現代通訊手段、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由於這些變化幾乎是在一代人短暫時間中發生的,具有不同文化傳統或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民族同時進入了目前的時代,因此出現了文化傳承的跳躍性和間斷性。科技的發展,使得長輩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環境失去了優勢,過去的經驗已經喪失了傳承價值,出現了老一輩寧願守舊、年輕一輩惟恐失新的矛盾,世界範圍內的代溝最終形成。米德認為在後塑文化中,年長者應當虛心向年輕一代學習。「因為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這是一種反向的文化傳承,老一代人只有認識到後塑文化的特徵,承認自己的落伍,主動與人進行交流,並努力學習,才能消除代溝。

4、米德——弗裡曼之爭

米德的《薩摩亞人的青春期》一書,出版半個多世紀後受到德裡克·弗裡曼的《米德與薩摩亞人的青春期》一書的強烈指責,弗裡曼說米德年輕,米德調查的資料是不真實的,米德是抱著「文化決定論」的框框對待薩摩亞人提供的資料,受到薩摩亞人「戲弄」而不自知。對此提出幾點疑惑:

①米德是否早有框框,或過分自信而喪失對偽資料的警惕性和被「 戲弄的」辨別能力。

②米德1925年對東薩摩亞的調查,與弗裡曼1940 年、1967年對西薩摩亞的調查,直至1981年完稿成書,時間上相隔半個世紀左右。薩摩亞人的思想觀念可能有變化。

③格伯說「20世紀70年代初」,考克斯說的「數年前」估計也是70年代,它們都離米德調查的1925年相隔近半個世紀。

④特羅布裡恩德群島、薩摩亞群島兩者的緯度也相接近,所以,馬林諾夫斯基對特羅布裡恩德的調查材料可與米德的薩摩亞調查材料相比較和印證。

(五)林頓的文化與人格研究

1、身份與角色的理論

林頓對「身份」或「角色」這兩個概念曾作過詳細的論述,正是由於他的努力,這兩個概念才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並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身份或地位,就是一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其身份都是多重的,這就要依據他與他人的關係或他在特定社會關係中的位置來決定。角色指的是履行特定身份被認定的權利與義務的行為,角色與身份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沒有身份的角色,也不存在沒有角色的身份。

身份有兩種類型,即「歸與身份」(先賦:出身、性別、種族)和「獲致身份」(職業、受教育程度)。角色也可分兩種,即「實際」角色和「理想」角色。

2、文化與人格的關係

林頓認為,文化是「物質現象範圍以外的東西」,是「社會成員通過後天學習獲得和分享的思想、一定條件的情感反應以及習慣的行為模式的總和」。

人格,可以定義為「個體的全部心理特徵,也就是個體的全部理性的功能,包括感受能力、思想、習慣和在一定條件下的情感反應等」。林頓將人格分成「內容」與「結構」兩部分。內容包括組成人格的要素,結構包括這些要素的組成方式、相互關係。

3、家庭與婚姻

「家庭」與「婚姻」並不是同義語,婚姻的主要功能是為一對配偶的共同生活提供了社會承認的穩定基礎,至於滿足性需要和生兒育女只是它的次要功能。因為,後兩種需要可以不通過婚姻而實現。而家庭的功能要多得多,它包括的也不僅是婚姻關係,還包括血親關係、甚至收養關係等。

4、文化涵化的研究

林頓曾參與成立了一個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 特別委員會,著重研究兩種不同文化的接觸、碰撞過程中文化的移入或適應的特點,這種移入或適應亦可稱作涵化。

林頓認為,所有社會都會想方設法地永久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但通常都是無意識的,並且是作為個體社會化正常過程的一部分。只有當一個社會意識到除了它自身的文化外還有其他文化,而且自身文化受到威脅時,才會出現永久保持文化方面「有意識有組織的努力」。「文化的精華方面」,主要是指那些象徵某一社會主要特徵潛在價值最大的文化成分。

在林頓看來,本土主義運動( Nativistic Movement) 可分為四種類型,即:

(1)信仰復興型 本土主義:復興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的文化;康有為保皇運動

(2)永久保持型本土主義:尋求保持現有的文化;

(3)巫術本土主義:「巫術」或「超自然手段」以拯救本土傳統文化;

(4)理性本土主義:以理性的觀點吸收客位文化以重振本土傳統文化。

本士文化認同對象可分為:傳統文化、外來文化與「烏託邦」式理想文化。上四種類型並不相互排斥,而更多地是相互交叉,因此也可分為:

(1)信仰復興的巫術型:ghost dance,義和團運動

(2)信仰復興的理性型:康有為的保皇運動

(3)永久保持的巫術型:船貨運動、太平天國起義

(4)永久保持的理性型:五四運動。

形成本土主義運動的原因有一共同點,就是相互撞擊的文化之間存在某種不平等關係,表現為優越或自卑的態度。而且,這兩種態度往往體現在一切涉及實際的統治與被統治的交往中。

(六)克拉克洪的文化與價值研究

與林頓一樣,克拉克洪(Kluckhohn,1905- 1960)也被認為是綜合各家人類學觀點的人物。他主要的研究興趣是文化概念以及文化與價值的關係,他的研究特徵具有以下三點:

(1)終生關注納瓦霍人的文化,並多次去那裡做田野工作;

(2)持續進行文化的概念與價值的研究;

(3)採用精神分析學的手段或心理學的方法進行人類學的研究。

心理人類學

(七)許光的心理人類學研究

許烺光( 1909-1999)

許烺光( 1909-1999),出生於東北遼東半島的莊河,1944年赴美國講學工作。代表作:《祖蔭下》、《美國人與中國人》,《宗族·種姓·俱樂部》。

1、跨文化比較研究

許烺光認為,人格這個概念應當是指個人的一生中與社會文化產生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在他之前的「文化與人格」論者,多將其理解為某個沒有變化的靜態性實體。所以,他主張用「心理人類學」這個術語來指稱「文化與人格」領域,這就是他的研究被稱為「心理人類學」研究的主要原因。

他認為,對於大而複雜的現代民族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可採用兩種方法:一個是霍貝爾在《初民的法律》一書中使用的「前提原理」的理論和方法;另一個就是對親屬關係進行分析。許烺光認為,不僅應當研究親屬結構,也要研究其內涵。他主張採用第二種方法,並提出用「軸」這個概念來研究親屬關係。

所謂「軸」,指的是父子、夫妻或母子等兩個人的關係,按照他的觀點,一個家庭體系中總有一個軸表現得特別重要,這可以稱之為主軸。「在某一既定的親屬體系內,其主軸的重要特性決定了個體的態度和行為的模式,個人也就根據這個模式發展出對該體系內其他軸的相應關係以及體系外的關係。」

他認為,中國親屬體系的主軸是父子,而美國親屬體系則是以夫妻為主軸。

中國父子軸的特點是:第一,延續性;第二,包容性;第三,權威性;第四,非性性;

美國夫妻軸的特點則是:第一,非連續性;第二,排他性;第三,平等性;第四,突出性或性徵性。

在《宗族·種姓·俱樂部》中,許烺光進一步擴大了他的研究,他對中國、美國、印度三種文化進行了比較。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本假說是:「個 人基本的和首要的關係是與其夥伴的關係,因而他與自己所處的世界中其他成分的各種關係,或者被這種關係明顯地模式化或者與之整合為一。

因此,家庭是所有三種文化中的一種基本的傳承與教育機制。家庭,就其體現著集中的、有時也是廣泛的人間關係而言,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學校」。

他接著指出任何人都有生物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前一種需要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需要,後一種需要包括安全、社交、地位,這是人類行為的動力。社會性需要總是應首先在社會的初始群體——家庭中得到滿足,如果在這裡得不到滿足的話,就要到二級群體中去尋找。而不同的文化決定各種社會中有不同的二級群體,中國為宗族,印度為種姓,美國為俱樂部(即各種協會、團體等民間自發組織的群體)。

家庭這個初始群體,對中國人來講最重要,對印度人來講其重要性大大減少,對美國人則最小。而在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廣闊地帶,對於三個國家的人來講,最重要的分別是宗族、種姓、俱樂部。

這樣,中國的家庭、宗族培育出了中國人以情境為中心和相互依賴的行為模式;印度的家庭、種姓制度培育出了印度教徒的以超自然為中心的片面依賴的行為模式;美國人則是個人為中心和自我依賴的行為模式。

根據許烺光的觀點,因三種文化中家庭與二級群體的不同,造成了三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行為規範。

血緣是支配宗族的基本原則;等級是支配種姓的基本原則;契約則是自由社團或俱樂部的主要基礎。

2、人格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許烺光在與別人合著的《文化與自我》一書中,對傳統的人格觀進行了批評,指出以往研究人格的學者將其看成是與社會和文化相分離的東西,更多地偏重於從心靈最深處採用精神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因此,他主張建立一種從社會、文化角度研究人格的理論。在該書中,他將人格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勾勒成一種多層同心圓的模式。

泛文化研究

泛文化研究(Cross Cultural Survey, or: Holo-cultural Theory Tests)是指對全世界範圍的所有已知文化或所有已知原始文化的研究。這種世界性的研究是將整個社會或整個文化作為獨立的事例或研究個案,它研究這些社會中有代表性的樣本,其目的是驗證某些關於人類社會或文化的一般理論,其方法是統計分析方法。

這種驗證或研究依據這樣一種假設,即人類文化趨向於使其各種成分特質在功能上被整合,同時,這種趨勢不同於普遍或不變的法則。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相關分析來觀察特質的關聯性。

代表人物:真正的泛文化研究從40年代末開始,其領導人物是默多克和懷亭,他們在耶魯大學人類關係研究所領導的研究計劃最終發展出享譽學術界的「人類關係區域檔案」(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簡稱HRAF)。HRAF包括許多不同文化區的幾百個社會的人類學資料。

(八)默多克的家庭研究

默多克(George Peter Murdock,1897-1985)首次提出「核心家庭」這個概念,它是指由父母雙方及其子女組成的家庭,這種家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家庭類型。核心家庭可通過兩種途徑成為擴大家庭:一種是因「多偶婚」而形成擴大的配偶家庭,但這本質上還應算作核心家庭;另一種是由一主幹家庭加一分支家庭構成。一般來說,每個人在其生命過程中都要經歷兩個不同的家庭,即「出生之家」和結婚後生兒育女的「生育之家」。家庭具有四種功能:性、經濟互助、生育、教育等。

[1]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黃淑聘、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點擊下方連結,掃碼關注我們,更多社科知識等你發現!

相關焦點

  • 【文化人類學專題】容觀夐|試論發展中的我國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開放性的邊緣學科,它具有自身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特色。如果說,文化人類學與別的社會科學、行為科學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文化人類學工作者在更為廣闊視野的基礎上去研究社會群體的文化及其行為模式。它始終強調整體的、綜合的觀點,科際的、比較的和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強調研究社會文化現象時,研究者一定要把自已的研究對象放在孕育它的文化背景、具體的社會文化系統中來考察。
  • 【著作薦讀】文化人類學參考閱讀書目
    本書吸取了一些人類學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向學生展現了各種研究方式,如演化論、歷史特殊論、傳播學派、功能主義、法國結構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等相結合的情況。這樣兼容並蓄的做法,反映了作者的信念,即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都談到人類行為的重要屬性。
  • 【文化人類學專題】文化批評與文化人類學
    可以說,其受到涂爾幹的影響至深,但是他不是一種社會理論,它的方法論概念是用來促使人類學者對制度與信仰之間的相互聯繫、對整體社會文化系統或社會行動模式的維持與穩定加以關注。換句話說:也就是說,要人類學者對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加以一定的關注。在這一點上,其方法論意義甚是明顯。
  • 文化人類學推薦書目
    首先介紹了文化人類學以及各分支學科的關鍵概念和術語,同時引入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相關材料。本書內容全面、新穎、準確,學術味濃厚,此外,本書還簡要引入了人類學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編排簡明扼要,引人注目,有感染力。2. 埃裡克森著,董薇譯. 2008. 《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在當今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熱潮中,認知科學在其中扮演著日益活躍的角色。近20年來興起的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取向,為我們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發線索。過於關注人格、個性與文化的關係的研究,實際上難以進行觀察學習和實踐模仿。文化並不是固定不變或靜止的,而是不斷隨著個體人格對其解釋而改變。因此,通過人格與文化分析理論來說明跨文化現象是很難行得通的,需要對文化問題開展深入的認知過程與機制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心理學領域內認知革命的發生,人類學領域內認知人類學的研究也日漸成熟起來,其核心主張和重要成就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
  • 鄭宇:經濟人類學的中國化與中國化的經濟人類學
    ;經濟文化類型;民族經濟學;中國化 內容摘要: 關鍵詞:經濟人類學;結構功能方法;經濟文化類型;民族經濟學;中國化 作者簡介:
  • 不要把人類學學得只剩下文化人類學
    找到這機制,文化再怎麼變化,都可以被理解。甚至所有文化都消失,世界只剩幾個人,也可以根據它創造想要的文化。這是系統論的思考方式,必須有大量樣本。手工處理樣本已經過時了,須藉助計算機網絡模擬來編碼成千上萬樣本。 第二張圖連接生物生命科學和人文社科。人文社科探討人活在社會中是怎麼回事,生命科學探討活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的神經元、激素、肌肉、骨骼怎麼運轉。社會與生物相互依存。
  • 設計與文化人類學
    2001年的秋季,我作為博士研究生剛入學。
  • 宗教文化融合研究三題——以人類學的視角——王建新
    接下來將要討論人類學的整體觀在把握中國各民族宗教文化相互關係及互動融合中的應用,以及與展開宗教民族志研究的有關事項。在中國各民族中發揮宗教文化主體作用的制度化宗教,其傳播之廣泛,影響之巨大,是其他信仰體系所難以比擬的。作為各民族宗教文化的主流,這些宗教體系作為大傳統的地位不容置疑。鑑於此,我們可以用宗教文化圈概念去整合這些宗教文化大傳統的存在及作用範圍。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在其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潘守永教授說,「這些年人類學博物館出現一些變化,人類學博物館定義自己不再是『遠方文化之謎』的場所了,而是向世界文化主旨轉型,那麼它們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這類同屬於殖民時期建立起來的世界主義的博物館區別為何?這又引發新一輪人類學博物館的自我反省。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策源地。
  • 2021北京大學人類學考研指南(含數據信息、參考書目、考研真題)
    ② 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 或 253 法語 或 254 德語 ③ 645 社會文化人類學理論④ 927 社會文化人類學方法複試線20年:總分345 政治外語55/專業課90
  • ACG文化的文化人類學維度
    雖然已經在較為後現代的立場上作出了辯護,這依然難以改變這篇試圖對二次元文化作出的分析是某種相當古怪的作品,它試圖延續尼採的那種蔓延觸手式的寫作,從其涉及的理論來源之駁雜、框架建構之宏大來看,此處的ACG已經不只是人們熟知的代表著「Anime(動畫)」、「Comics(漫畫)」 和「Games(遊戲)」的三個文化載體組合範疇的總體,而是前所未有的某種近乎陰謀論式的擴張所通達的關涉意識形態和人類學上帝的領域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引言當關於歐洲的人類學被視為與關於其他人的人類學完全分開時,這種不可化約的歐洲特性的理論的歷史,凸顯出了政治的風險。歐洲民族主義的突飛猛進,強烈適應於一 種「人民的科學」,後者給予了前者意識形態的基礎。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這些過渡不僅僅是學科發展策略問題,而更是思想和理論的飛躍,並為人類學帶來了新的視角、內涵、理論和方法論。不同時期的女性主義人類學研究的共同之處是:假設所有的文化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社會性別制度,假設所有人都有某種(或幾種)社會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角色,假設所有人都處於某種社會性別關係中。
  • 論「文化與人格」學派在美國、英國、法國的發展歷程
    引言對於「文化與人格」學派的美國人類學來說,在給定社會特有的,以及由社會中成員 持有的「文化特質」,是在低幼童年期形成的。瑪格麗特· 米德在1925年通過研究薩摩 亞少女的社會化,檢驗了這一假設,薩摩亞是一個被紐西蘭佔領的太平洋小島。她的著作 《薩摩亞人的成年》,清楚地批評了美國文化,並且取得了 巨大的成效。
  • 【理論與方法】朱凌飛:從公共人類學到人類學公眾形象的建構
    但在4年多之後,我們並沒有看到想像中的「人類學的春天」,當一切重歸於沉寂,這個學科似乎再度被人們所遺忘。「從人類學內部的發展來看,理論取向人類學仍為主流且佔有支配地位,但是整體人類學卻快速邊緣化」。[3]此時,我們不能不對這一現象進行反思,人類學這個原本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為何讓它的研究對象——社會大眾感覺如此之遙遠,甚而越來越遠?人類學的公眾形象如何?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哲學將一切建立在思維的體系上,秉持內心以化萬物,人類學立足人類和生命個體的經歷,窮盡萬物以求歸一。 更有激進如法國哲學家Bruno Latour ,要以人類學取代哲學:哲學衍生於西方世界的認知方式,人類學立足人類所有可能的文化創造,人類學更彰顯人對萬物母題的追求。 帶著這種視野,我們看到歷史上每個人類學理論都在闡釋人的整體性的不同意味。
  • 【2018122·人類學】範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西方政治人類學
    在她看來,就整體的社會和文化人類學所發生的變化而言,20世紀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象徵主義、文化生態學、結構主義等幾個理論和領域的出現;70年代則是馬克思主義在人類學裡影響最大的時代,相應的人類學派別有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以及主要見之於美國的政治經濟學派等。對人類學與殖民主義歷史的反思也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
  • 文學人類學概說
    A、《金枝》B、《原始文化》C、《神話》D、《批評的解剖》正確答案:B  4 有「人類學之父」之稱的是? B、弗雷澤是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C、劍橋學派重視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D、以上說法都正確正確答案:D   3 "文學人類學「這一術語來自於以下哪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