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方面,目前沒有統一定論:
——精神分析流派認為其和童年經驗有關
——行為分析流派認為其形成於不合理的【獎勵—懲罰】機制
——認知理論流派認為其形成於不合理的認知結構發展
但是,有兩個基本點是公共的:
——是【基因+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影響
遺傳方面,現在的研究基本指出父母(特別是父親)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或者品行障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子女很大可能也會患上反社會人格障礙。
心理學者Moss HB等人在當時對品行障礙遺傳性的研究報告中指出:
有品行障礙的青少年的父親與沒有品行障礙的青少年的父親相比,前者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或品行障礙的比例要遠高於後者(大約高出27%)
而15周歲前存在品行障礙既是反社會人格障礙診斷的先決條件也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遺傳因素是不可忽視的。
另外,精神病學家黑爾等人發現ASPD個體在生理方面也有三個明顯和正常人不一樣的地方:
——ASPD個體的腦電波異常,比正常人多了很多慢波,這一點只有在很多不到十歲的兒童身上才會出現
——ASPD個體大腦邊緣功能紊亂/低下
——ASPD個體前額葉比正常人要小很多(將近20%)
很多實驗表明,大腦中某些特定部位是和人的攻擊欲望和暴力傾向有重要聯繫的。
大腦前端部位,或稱額葉前部皮層,這個地方對人的暴力傾向產生著很重要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控制著人的攻擊和暴力衝動。
另外,家庭方面的影響,特別是以下三種經歷在ASPD個體中經常出現:
——早年的家庭虐待經歷
——不良的家庭氛圍
——早年的巨大創傷性事件
虐待,不只局限於暴力式的毆打,對於早年的孩子來說,還有更加可怕的虐待方式,比如性虐待、刻意忽視、心理虐待等
童年受虐對ASPD的催化作用已經被格羅夫等心理學者證明了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這可以用過度補償理論來理解,此理論認為ASPD個體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其本質是對過去遭遇的一種自我補償,以及對於過去遭受的暴力行為的習得和表現。
不良的家庭環境,包括充滿爭吵、辱罵的氛圍、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等情況,也對ASPD具有潛在影響。
總的來說,現在對ASPD成因的研究很多,但是都做不到做到給出最為綜合、最讓人滿意的解釋。
從整體上來看,遺傳和生理性的因素作用居然要比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得多,這也是很讓人難以相信的,因為這麼一來就基本可以說明這種人格障礙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天然性」。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者把ASPD個體稱為「天生犯罪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