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2019年年末,疫情這隻黑天鵝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同是教育行業,線下教育遭受重創,線上教育卻流量暴增;也有人堅持疫情過後會恢復原樣,一切打回原形。但真的是這樣媽?
百日之後,我們來盤點下教育行業的變動情況,曾經線下裁員倒閉的現象是否還繼續,線上學而思跟誰學松鼠AI等是否還在相互搏殺?
一、教育渡劫前些日子,有一次我在滿記甜品吃點心,忽然走來個陌生的小哥。這家店我太熟了,但是這個小哥卻是第一次看到,他的動作很生疏,付個款都把其它店員找來幫忙幾次。
我有些不耐煩了,於是過一會就故意刺他:「我要的雙皮奶呢,你確定你下單了嗎?你確定?」
他面露窘色,但還是點頭微笑:「您放心,我這就去給您操作!」
普通話這麼標準?隱約間,我感到這小哥身上有一種氣場,打量過去,看來確實氣度不凡,頭髮梳理得異常整齊,身上衣服的每個細節都透著一股一絲不苟的精緻。
遺憾的是,那是我最後一次看到他。
「你說的,他好像是教英語的,辦培訓班來著,」其它店員說,「最近不是沒法開課嘛!」
那一刻,我的心仿佛忽然被什麼擊中了。
過去幾個月來,疫情襲來,教育冰封,千課驟停,但直到看到這個小哥,才有了真正直觀的體悟。
伴隨著各地政府一紙」叫停「令,線下培訓機構被直接冰封,從K12課外培訓、素質類培訓到成人職業培訓,一道沉重的休止符直接橫在了整個行業面前。
收入來源直接消失,複課之日遙遙無期——對很多人來說,這等於提前判了死刑。
這一幕對於俞敏洪來說一定不陌生: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的時候,也曾要求培訓機構全面停課,第二天新東方就被要求退款的學員擠破了門。
昨天的他還意氣風發,收到的款項均毫不猶豫地投向了下一步,而只用了一天、投資就變成了巨額負債,缺口足足有5000萬。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俞敏洪究竟是以怎樣的決心和能耐、在一天之內借到了這5000萬。我們只知道到新冠疫情到來時,創傷記憶再一次被點燃。
「如果退課率過高,我們活不過幾個月。」俞敏洪幾乎是本能地說出了這句話。
好在幾天內,78所分校子公司200萬人次學生悉數遷徙到了線上,好未來、卓越教育、松鼠AI等OMO模式(線上線下雙棲)的公司也都平安轉移。
但是沒有做過」兩手準備「的中小機構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不是每個人都是俞敏洪,大多數人更是根本不可能募集到這5000萬……
罪與罰很快兌現:優勝教育勝不下去了,拖欠工資、裁員減薪、美其名曰「優化」;成立超過十年的百弗英語傳說資金鍊斷裂,創始人玩起了失蹤。
「今天北京下雪,很冷!」
2月8日,在寒風凜冽的清晨,一個創始人用顫抖的筆觸寫道。
成立十三年、掛牌新三板的線下培訓機構「兄弟連」最終沒有撐到諾曼第。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對全國31個省市1470家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了摸排:
這些機構三分之一都出現了嚴重經營困難,36.6%的機構經營暫時中斷,25.4%勉強維持。
營收方面,47%的機構預計上半年減少50%以上。
成本方面,79%的機構表示帳面資金3個月都撐不到,8%的機構甚至只能維持半個月。
用工方面,21%的機構表示上半年用工將同比減少50%以上。
停課、退費、減薪、貸款、裁員、退租……疫情之下到哪裡去招生呢?沒有生源談何回血呢?
「等不來的開學……」前段時間,一篇線下教培機構校長的來信刷爆了朋友圈,「壓在身上的債務,讓我感覺真的很無助,真的很疲憊。雖然守得雲開見月明時我的期盼,但我,快撐不住了……」
2019年,已經有1.2萬教育機構永遠劃上了休止符。2020年至今,已經沒有人去統計倒閉數據。
市場從來不相信眼淚,過了這個冬天,很多公司會從人們記憶裡永遠消失。
二、在線教育小陽春?「暑假要到了,教育行業又要打大仗了,今年這陣勢搞不好比去年還大!」
上個月,我忽然收到一則語音。對方是一個在線教育創業公司的老大,幾月未見,他的聲音依舊高亢,仿佛這過去一百多天裡的疫情並沒有影響到他分毫。
「這一次,BAT都會來。」他難掩激動的腔調,「你到市場上看一看,就會發現各種跡象。」
不知怎麼,我的眼前卻浮現出另外一番景象:
6500萬年前,一場大災變降臨地球,毫不留情地消滅了地表絕大多數的生命體。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恐龍,一夜之間失去了形跡。但是,大災難卻給鳥類和哺乳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當下的教育領域,就像是中生代白堊紀的末期。
1-2月,無憂英語、跟誰學、網易有道引領中概股教育盤一路暴漲,漲幅154.48%、85.50%、76.49%。
與此同時,線下教培的全美在線、瑞思學英語、精銳教育跌幅-24.32%、-20.74%、-18.44%。
一些生物正在死去,一些生物正在崛起;死去的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已經「過時」了。
馬化騰很早就說過,下一個千億美元產業可能出現在教育和醫療。在線教育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抗周期」產業一直被普遍看好,這條陽光賽道似乎一定會誕生下一個BAT。
但現實是:直到2019年消費級網際網路幾乎所有的風口都停了,一地雞毛之後,資本才開始向在線教育集中,人們終於下定決心在教育領域好好幹一仗。
此時,「雙師大班」模式被研發出來,這被認為是解決在線教育深層問題(後面會提及)的殺手級利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麼爆發了:整個19年暑假裡,學而思、猿輔導、作業幫等大打出手。
這是一場燒錢大戰,彈藥被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甚至到了高峰期、平均每家每日投放廣告可達千萬。
整個暑假下來,近十家企業燒錢40-50億,簡直驚天地泣鬼神。
這也是一場毫無新意的陣地絞殺戰,投資人們把過去幾年在團購、O2O、共享、無人等領域一直沿用的「簡單粗暴砸錢換市場」模式直接套用到了教育領域。
整場戰爭變成了毫無技術含量的肉搏,只是誰都不敢第一個停手,這場沒有意義的較量已經變成純粹意志力的死磕。
但大戰之後、單純的在線教育公司相對整個教育市場依然只佔7%,牢牢控制天下的依然是線下為主的機構。
作為門口的野蠻人,在線教育歷經幾年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屌絲。
滬江、itutor上市難產;曾經風光的跟誰學被渾水的做空報告攪成了渾水;51talk流血上市、屢次破發;流利說2019年全年淨虧損5.75億元,較上年同比擴大17.77%。
線下教培們在一邊悠閒吃瓜,線上的威脅流傳多年,但現在看來更像是「狼來了」之類的屁話。
半年之後狼便真的來了,但這匹狼並不是線上的挑戰者,而是疫情。
三、扶不起的阿鬥?在線教育為何一直不溫不火?
引用投資圈一個常見的說法:timing未到,整個市場和產品都還很不成熟。
具體表現有四:
一是市場需求挖掘不足。
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線下教培們犬牙交錯,早已把學生們的時間瓜分完畢,學生們的學習需求早已充分滿足。
那麼在線教育公司們抓住了怎樣的剛需和痛點,讓大家非你不選?
二是產品體驗提升不足。
矽谷教父彼得蒂爾說:在某個領域提供十倍效率提升的產品,就可以撬動市場。
可是在線教育產品體驗提升明顯不足,完課率低,復購率也不高。網際網路公司們往往是一頓操作猛如虎、錢砸出去了,市場沒多少回聲,坑倒砸出了不少。
這裡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深層矛盾:網際網路公司總是追求低成本地高速增長、規模擴張,要做到這一點往往需要做一個適用所有人的通用標準化產品。
但是教育本身就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講的是一個因材施教。更何況還有注意力問題,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聽講都容易走神,在網上聽一個半小時,魂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三是同質化競爭層次低。
市場沒做起來,丁點兒大的蛋糕卻有一堆公司在搶,靠什麼搶?每當網際網路創業者和投資人們沒啥好招時,他們的腦子裡就只有一個詞:價格。
打價格戰吧,用免費和超低價撬動市場。
在這種思路下,在線教育公司基本就是融資燒錢買用戶、再拿這個用戶量出去融更多的錢,再把更多的錢燒掉買用戶,再……
——這不是龐氏騙局嗎?
四是最致命的,獲客成本奇高無比。
vipkid的CEO米雯娟也表示,個別獲客成本也高達8000-10000元。
新東方的報告則說,線上的獲客成本平均在3000元以上,線上一對一更是平均5000-15000。
相比之下,線下機構的獲客成本僅為500-1000元。
敢情這是玩我呢?
本來,網際網路公司的崛起往往是因為顯著提升了行業效率,進而對傳統線下進行了降維打擊,這回倒好!
四、屌絲大翻身沒想到疫情之下,不少問題忽然迎刃而解。
疫情帶來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大中小學網課實驗。停課不停學,2.65億在校生轉向線上。
教育部的最新數據從兩會震撼傳來: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226萬門次課程;1775萬大學生參加了在線學習,合計23億人次。
對在線教育來說,無數過去根本無法撬動、毫不感冒的學生和家長在一夜之間完成了線上初體驗,市場教育在幾個月內迅速完成,在家上課不香嗎?
春節期間,在線教育產品的用戶相較去年同期一下子激增了22%,教育學習類的日常活躍用戶dau從過去的8700萬飆升至1.27億,多個在線教育應用dau飆升至千萬。
過去砸重金也沒做到的,疫情之下居然就這麼統統實現了。
一年頂過三年,這就是這個行業正在發生的。
學霸君的宋超表示「獲客成本下降了一半」,東方優播的朱宇表示疫情為網際網路教育機構省下了近千億的推廣費;松鼠AI的周偉說,以前說服三四五線城市家長要費盡口舌,現在鄉鎮父母都適應習慣了。
前面提到的某英語培訓平臺連續兩個月新增用戶超百萬,購買轉化率提升10個百分點,課程數量比去年同比增加144%。
不過,你以為廣告費就這麼省下來幹正事了?
太天真!
appgrowing的統計顯示:一季度教育類的廣告投放數量約2.21萬條,季度同比增長117.02%。
「免費」策略披著公益外衣粉墨登場。
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猿輔導、作業幫、松鼠AI都打著捐助災區的旗號,推出了自己的免費公益課。
僅僅兩天,新東方在線便送出了80萬份免費課;vipkid送出了100多萬份免費直播課;作業幫推出免費直播課程後,三天時間用戶就突破千萬;松鼠AI則免費贈送了5億元的學習帳號。
但是這一次,投資機構卻有一些審慎——1-5月的融資事件總共也才88起,比去年同期銳減46.67%。
所有人都很清楚:這個時間窗口可能只是暫時的,疫情總會好轉、學校總要複課、線下教培機構總有一天重新開張,那時市場可能又會一夜之間回到解放前。
但是行內的人更願意去看另一種可能:就像非典疫情之後電商爆發一樣,或許這關鍵的幾個月、關鍵的市場教育就已經完成,在線教育深入人心。
——也許用戶們嘗到了甜頭,從此就回不去了?
理想總要有的,賭一把就是。
五、痛點和體驗資本如此多情,用戶是否有意?
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55.3%的受訪者認為線上學習的預期效果比學校學習時差,「學習氛圍差、學生專注程度低」。
授課的老師也吐槽頗多:天天就是面對電腦,沒有互動,也沒有激情,看不到學生眼睛裡的光。
在線教育的軟肋依然存在,事情到了這裡似乎有兩條路線:
路線一,先別管那麼多,把規模先做上去,問題逐步迭代、優化解決。
路線二,必須先解決根本問題,否則推廣得越快、口碑崩得越快——君不見學生們去應用商城組團給釘釘打一星嗎?
第一條路線是過去幾年網際網路公司的常見選擇,賭對了就是美團、滴滴的血戰取勝,賭錯了就是共享單車、無人零售們的一地雞毛。
如果選擇路線二,則必須深挖:在線教育解決的痛點究竟是什麼,體驗提升的空間在哪?
答案顯而易見:教育資源總體有限和不平衡,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在上海,一個雞媽(編者註:意為「雞血媽媽」,近幾年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給孩子打雞血」,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培訓打雞血。不停地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對應的媽媽稱為「雞血媽媽」)的孩子兩歲浸潤雙語環境,三歲啟蒙小眾樂器,四歲開始編程和體育,五歲已經準備考KET和PET了。
在北京「一個4歲的孩子英語單詞量1500個夠不夠,在美國肯定是夠的,在中國海澱肯定是不夠的!」
你在線教育這麼猛,請幫忙解決一下這個真正的痛點,讓五環外的孩子也都被頂級教育資源惠及?
另一方面,在線教育產品在體驗上有幾個問題必須解決:
如何建立沉浸感強的學習互動體驗,做好注意力控制,形成遊戲般的心流機制?不僅要做好培,還要做好「訓」,如何強化學生的「刻意練習」,而不是一聽就懂、一說就會、一過就忘、一做就錯?如何在規模擴張和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中尋求平衡?當下的在線教育無非四大模式:
傳統網課:在線播放錄好的視頻。這個模式講白了就是現代版電大。您這邊放得不走心,學生那邊聽著也不用心。1對1小班:代表如vipkid、掌門1對1,就是真人實時1對1視頻授課,特點是客單價高、更加個性化精準化,但難以規模擴張。雙師大班模式:代表如學而思網校、猿輔導、跟誰學,名師直播+輔導老師課後輔導,這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模式,規模上量和個性化輔導似乎可以兼顧。基於人工智慧的自適應教學:代表如松鼠AI,基於人工智慧的一整套算法,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進度進行掃描,將名師教學的內容切成一個個小塊進行個性化推薦,實現教育的千人千面,可謂教學版的今日頭條。六、大象和巨鯨疫情剛到之日,所有的在線教育機構都聞到了機會,但是曉黑板的創始人卻驚出一身冷汗。
這家總部在上海的公司長期主打「家校溝通、教務輔助」這一場景,在上海等一二線城市已經具備影響力。這回倒好,學校一停課,傳統意義上的家校溝通和教務場景統統消失了。
不久之前,這位創始人還曾經想過要向全教學場景進軍,從課前、課中到課後,在線直播、作業批改、教學評價、錯題資料庫……這些都要做,估摸著開發起來要半年時間,先排到明年吧。
但是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傳統家校場景沒了,各中小學在線教學全場景的需求爆發了。
這麼巨型的蛋糕,顯然BAT都不會錯過;他們更善於做基礎設施,也遠遠更有實力。
黑暗中隱隱閃著刀光,總不會上海都保不住……都被人擼了吧?
曉黑板創始人念叨著,瘋了般的衝回公司現場。此時已經放假,辦公室裡寥寥幾人,他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快,聯繫快遞公司!!!」
把筆記本電腦寄出去,寄給那些回了老家、沒帶電腦的程式設計師!
接下來的時間他已經忘了是如何度過——每天都是生死時速,是與命運賽跑,所有的開發人員進入「雲狀態」,飽和工作,最長的一次電話會議開了120小時。
所幸!原來預計半年的工作量,居然在兩周內搞了個大差不差,先上線吧。
此時,競爭對手沒有給出半點等待時間。
正如預料中那樣,釘釘和騰訊會議已經開始向在線教育進軍,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兇猛攻勢。
應該能活下來了……曉黑板創始人驚魂未定,該運營團隊上了,給每個學校打電話,一校一培訓!
這是這場大戰的一個小小瞬間。在線教育領域的這一百天,每天都是驚心動魄,每天都會有新的風向、新的競爭,不斷有機構倒下,又不斷有機構在危機邊緣重獲新生。
但這還只是剛開始,戰況正在一天天激烈。
這幾天,一個奇詭的跡象正在發生:一本正經的教育產品們忽然投入重金,向娛樂綜藝伸出橄欖枝。
作業幫登上了《嚮往的生活》,猿輔導在《王牌對王牌》中開了固定環節,跟誰學牽手東方衛視《極限挑戰》,網易有道精品課則邀請郎平代言,松鼠AI邀請了資深媒體人楊瀾代言。
看來,燒錢大戰已經不動聲色地提前上演。
但這一次大象們可能沒那麼有恃無恐,因為更加龐大的巨鯨已經闖入了血紅色的海灣。
來者正是新BAT,伴隨著百度的掉隊,傳統的BAT格局已經結束,市場又進入了新BAT時代,這次的B是張一鳴的字節跳動(Bytedance)。
在網課試驗中佔盡了便宜的騰訊和阿里,一上來就直擊「行業底層」,開始落子下大棋。
釘釘、騰訊會議、企業微信……這些產品都立志成為每個學校、班級、課堂的基礎設施。
他們都推出了自己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2B2G的強悍鐵軍們被動員起來,攻城拔寨,釘釘們只用了一個月就覆蓋了全國30個省、300個城市、5000萬學生,並和松鼠AI打造千人千面的智能作業。
另一邊,字節跳動似乎有些著急,延續了「中臺+算法+APP工廠」的打法,在在線教育的每個領域都密集布局,張一鳴更是聲稱整條教育業務線要擴招1萬人。
不過,儘管做出了頭條、抖音這樣的殺時間利器,字節跳動在「對抗人性」的產品領域似乎收效甚微。
坊間一直傳聞,善於推遲滿足感的張一鳴,心裡最放不下的情懷是教育。
在新bat身後,我們看到了一堆第二梯隊網際網路公司的影子:快手大規模扶持名師類IP和MCN,華為、京東推出在線課堂,拼多多也上線了數學工具。
網際網路巨頭和傳統教育巨頭已經拉開了陣勢,更懂網際網路的人贏,還是更懂教育的人贏?
八、南方的生力軍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跟誰學、作業幫……在豪華的北方軍團策馬揚鞭的時候,南方的同行們卻有些安靜,上海的創業公司正在緊促而低調地趁夜急行。
南方,上海是重要的市場。過去幾年裡的輿論場,上海的網際網路創業一直被低估,diss 上海已經成了自媒體狂歡的家常菜。
看起來,上海的講究規則、注重精確投入產出比、時尚多元,在野蠻生長、畫大餅講故事、屌絲審美的網際網路浪潮中,反而成了一種劣勢?
別逗了!事實上,上海已經不動聲色地誕生了拼多多、b站、趣頭條、小紅書、喜馬拉雅、虎撲、wifi萬能鑰匙、松鼠AI等一批生力軍,李佳琦也爆發在上海。
上海已經做得夠好,這兩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沒有人敢小看上海的獨角獸企業。
上海網際網路做好自己的事就行,緊抓自己的特長,不要被別人帶節奏,就能把市場做的足夠深。
堅持在上海搞在線教育創業的人,本身都是對教育有執念和情懷的人,這些在線教育創業者人人心裡都有一本帳,現在要做的就是深耕細作,廣積糧、深挖洞、高築牆。
上海沒有那麼適合玩資本運作、泡沫故事的條件,沒那麼多vc源源不斷輸血,那麼最重要的就是項目本身要賺錢,要快速交易、快速回血,創始人要精打細算,確保現金流始終為正。
當各個公司開始裁員減薪的時候,總部位於上海的掌門教育卻開始緊急擴員,崗位需求一下子新增了1萬多個。
2020年上半年,這家公司的業務量始終處於一個穩定增長的狀態,根據其4月份披露的一組數據,其子品牌掌門1對1的付費學員人數上漲了300%。
前幾年,這家主打k12領域1對1教育的公司已然打響了品牌口碑。今年以來,由於重點放在了產品打磨上,800多人投入技術研發,1萬多人團隊做教研教學,公司近期對外一直比較低調,這些新增業務大多來自用戶轉介紹和回頭客。
對於教育來說,市場推廣不是核心,真正產品好、能幫孩子提分才是護城河。按照這個思路,掌門一直主打兩點:
一是教師供應,平臺已經擁有1萬多優質教師組成的豐富供應鏈,建設了嚴格的管理體系。
二是算法分析,這些年沉澱在中臺的學生行為心理數據已經有上百萬之多,可以對任意新生進行」畫像「,給出個性化方案。
這兩條都是競爭對手們不可能短期追上的,帶來的效果是明顯的:
一方面轉化率高,掌門的免費課都會提供智能測評,指出孩子的問題點,繪製學習規劃和藍圖,家長看了很受用。
另一方面滿意度不錯,具體表現是完課率高,3月單月課耗超過5億,而續費率達到87%。
另一家上海公司曉黑板面對釘釘、騰訊會議的猛攻,其打法在」更聚焦「。畢竟釘釘過去是適用於辦公場景的通用工具,教學場景有其複雜性。
怎麼更聚焦?就是對教學場景精細運營,挖得更深、服務更專業、行動更迅速。
這家公司一口氣上線了教學直播、作業批改、訂正數據等垂直功能,同時加速研發錯題庫、項目化教學等深度應用,運營人員對每個學校逐一培訓。
結果就是,上海有1000多所中小校、7萬多教師日常活躍,整個上海市場佔有率達到了7成,疫情期間全國新增用戶1500萬。
總部守住了,釘釘的入侵被暫時阻隔在了一二線城市以外,但是曉黑板不敢掉以輕心。
先在牌桌上,先活下去。
這次疫情同樣讓松鼠AI的創始人慄浩洋體會到了生死抉擇的滋味。本來,他們規模擴張很快,有2000家校區,疫情一來全部關店轉線上,2月學生人數反而同比增長400%。
他是一個狠人,對產品極致,對技術狂熱,對AI教育的未來非常篤定。
松鼠AI的模式更是各家裡最清奇的,用知識圖譜拆解教學視頻+AI算法分發解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問題,這樣的打法對內功要求甚高,無論課程的研發還是AI算法的積累優化,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是這種打法也最有想像空間,只要能一直熬下去,AI系統破繭成蝶的那一天,規模擴張和個性化學習的深層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
這樣的積累可不是競爭對手砸幾個億就能追上的。
再過100天,暑期大戰爆發,當血肉橫飛的暑期過去,又會有多少公司倒下,多少公司笑到最後?
這是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殘酷的時代,無論幸與不幸,我們都置身其中、無可選擇。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了甜品店裡那個小哥,他應該已經複課了。
#專欄作家#張俊,微信公眾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上海帥醒創始人,專注社交傳播、事件營銷、商業預測分析和產品開發。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