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雖然實行海禁,規定「片木不下海」,但是民間的對外貿易依然非常的發達,以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為首的中國東南海盜集團,依靠海上貿易,富可敵國,其收入與朝廷國庫收入不相上下。
自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歐洲人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大量的歐洲人來到遠東進行貿易,大量的歐洲人踏上了中國的國土。除貿易外,還有很多基督徒到中國來傳教。
其中有個中文名叫曾德昭的葡萄牙人,1613年來到中國傳教,在中國傳教23年後,於1637年回到歐洲,寫了一本介紹中國的書籍——《大中國志》,書中介紹了很多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如明朝與後金的戰爭、葡萄牙人幫助明朝製造紅衣大炮,以及中國當時婚喪嫁娶的風俗,還有中國境內大秦景教石碑以及開封猶太人,這個基督教神父簡直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考古學家。
據《大中國志》記載:中國人是白人,和我們一樣,膚色是白色的,但是南部中國,比如廣州這些,他們的膚色比較深,有點帶褐色,另外居住在島上的居民,皮膚也是比較深,呈褐色。但是除廣東以外的其他省份,越往北,膚色就越白。
當時,不止曾德昭一個歐洲人認為中國人是白人,有很多傳教士也認為中國是白人。有很多傳教士回國後給別人介紹中國都是:他們皮膚白皙、高達俊美,國家富強。這跟我們現代人認為的我們是「黃種人」的觀點格格不入啊,怎麼才過了幾百年,我們就從白人變成黃種人了呢?
黃種人,是鴉片戰爭以後的歐洲人對中國人膚色的觀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其中有很多因素,有天災、有人禍、有戰爭、有人口劇增等社會問題,但是結論只有一個,就是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下降了。個個餓的面黃肌瘦,所以歐洲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就是「黃種人」。
明末,天下大亂,到處鬧饑荒,農民軍起義和清軍的襲擾,一直到清軍入主中原才漸漸平息下來,戰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人口銳減,活下來的,個個餓的面黃肌瘦。
明末清初長達半多世紀小冰河時期,作物產量銳減,長時間的出現了饑荒。個個餓的面黃肌瘦。
人口膨脹:清朝以前,中國從來沒有超過1億人,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就是人口膨脹,人丁興旺,到乾隆年間,中國人口達到3.6億人,人口的劇烈膨脹,就跟中國60-80年代一樣,人口突然間太多,糧食不夠吃,還是一樣,個個餓的面黃肌瘦。
因為人口太多,糧食不夠吃,就從國外引進番薯等營養價值較低的雜糧,長年以這些作為主食,不僅面黃肌瘦,而且發育不良,身材矮小。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清朝生活質量比明朝差遠了。
君不見,生活好起來的95後,00後,他們成年後,都比60後、70後、80後這群人要高很多。現在的俊男靚女,個個皮膚白皙,你就是用放大鏡都找不出他們皮膚哪裡有黃色來,說他們是白種人不為過。但是農村那些真正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的皮膚依然是黃色或者是褐色的,依然是「黃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