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用平靜而不平庸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探討了生命、死亡、愛情、親情在生活中的地位。
之華一直在場,卻講述的是姐姐之南的故事。之華,在,又不在。
那個被講述的人,之南,在影片開幕時就死了。她不在,卻又一直在——在眾人的講述中,在愛人的追憶中,在孩子的出走中,之南一直在。
在在場與不在場的分析中,我終天感覺到巨大的缺位在於——之南一直以高中時的形態存在。大學時的之南呢?只在尹川與之華,尹川與張超的談話中出現。婚姻後的之南呢?只在張超和之華的講述中存在。自殺前的之南呢,在睦睦、之華看似平靜的描述中存在。
導演為什麼沒有讓之南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出現,而不是僅僅存在於之華和尹川的記憶中,而不是僅僅只有青春期的存在。戴著口罩出場的之南,也有寓意——很少有人能知道她真正的樣子。
這種含蓄而韻味深長的表達好像是巖井俊二擅長的手法,在《情書》中也有類似的表現。因為之南不在場,因為之南的婚後生活不在場,所以之南的美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之南的死也成了對人生最大的追問。
關於對人生的追問,由小兒子晨晨表達出來。
關於晨晨,這個劇本設計得有點意思。在電影中,很少看到這樣親人互換住處的寫法,晨晨住到了小姨家,颯然住到了姥姥家,因此與家庭的關係有些近又有些遠,而正是在這忽近忽遠的距離中,作者的主題得以順利呈現。
這個部分巖井俊二設計得很自然,颯然要與剛剛失去母親的表姐睦睦住在一起,之華提到了一句解釋「颯然長大了」,晨晨為什麼要住到小姨家,因為表姐颯然太嘮叨,更重要的是姥姥家無線網絡信號太差。這幾個理由都使事件可信度高。
電影本是眾所周知的虛幻存在,但在觀眾呆在電影院的那兩個小時內,作者要給予觀眾恰當的真實,讓觀眾感覺到那些人那些事都能「真實的發生」。
正因為晨晨住到了小姨家,而這時的小姨又忙於和尹川的通信,導致了小姨完全沒有注意到晨晨的心理變化,也直接導致了晨晨的出走。
鳥兒東東不在籠子裡,家裡沒有人知道。奶奶說晨晨最近怪怪的,之華說有嗎?那隻困在籠中的鳥,是否有某種寓意。之華對晨晨心態變化的不知情,是否也在說明之華及其家人對姐姐狀態的不知情。
晨晨的出走,導致了小姨和小姨夫在半夜裡的尋找。從派出所裡接出來,茫茫黑夜裡,晨晨在前面瘋跑,小姨和小姨夫在後面狂追。「晨晨,你要去哪兒?」這一段作者給了很多電影時間,所以我想其中有很多寓意,其中之一就是,尋找生命意義的晨晨一直在跑,就像追問生命的之南。晨晨不被人理解,正如追問生命的之南的不被人理解。
人為什麼要死?人又為什麼要生?生和死的界限又在哪裡?晨晨說我沒有家了。失去了尹川的之南,住在父母家的之南,是否也悲悽地想到,自己沒有家了。
之華喜歡尹川,尹川喜歡之南。後來,之南不在了,之華用之南的身份享受著與尹川的通信。尹川喜歡之南,之南嫁給了張超。雖然是幾處三角戀,但故事並沒有陷入庸俗的境地,而是讓人感覺到純淨美好含蓄隱忍。
婆婆和扈老師為什麼會在影片中存在?為什麼讓颯然喜歡上了班上的男孩?我認為,正是這兩段故事擴展了本片的視野,它使得本片的故事,不僅僅限於之南與尹川這兩個個體,而是通過三代人的愛情,探討美好愛情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而對於這兩處表達,既清晰,又簡練準確。婆婆和扈老師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一隻口紅非常巧妙地做出了陳述,而這隻口紅恰好又是尹川突然跑來敲門,之華急於要找的妝顏神器。
颯然的小小心思,設計在對表姐睦睦的講述中。颯然為什麼開始要住在姥姥家,除了陪睦睦外,也許就存了一分要向表姐吐露心事的意圖。然後,又用颯然看了《之南》一書後的轉變,表達了愛情需要勇敢的面對。
因為颯然的這番話,會讓觀眾生出另外一種設想,如果尹川沒有放棄之南,會是怎樣的情形?這種設想其實在影片中以多種形式存在,並且明確表達出來——在張超與尹川的對話中,「難不成你覺和你跟之南好,她就能得到幸福?」在睦睦對尹川的哭訴中,「您要是我爸爸就好了。」
不管是口紅部分的設計,還是三段「愛情」的陳述,還是從晨晨和颯然的換住,巖井俊二都設計巧妙而又含義豐富、精準簡練,沒有拖沓沒有煽情沒有缺席,一切都恰到好處。好的劇本,就是一定要讓某件事情不得不發生,而某件事情的發生又行雲流水般自然,要讓觀眾感覺到,作者前面的設計讓後面的事件自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