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新聞學院教授 王莉麗
當前,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智庫和公共外交的建設與發展,「智庫公共外交」作為一個國家「第二外交通道」和「軟實力」構建的重要途徑,被賦予了國家形象、全球治理、意識形態各方面極為重要的使命和意義。
傳統公共外交理論認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為行動主體,以國外公眾為目標受眾的外交行為。隨著世界政治格局和國際秩序的深刻變化、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輿論的不斷多元化和後真相時代的來臨,傳統公共外交已完全無法適應國際關係的需要。當今世界進入多元公共外交時代,公共外交的行動主體從政府拓展為以政府為主導,以智庫、媒體、企業和普通公眾等多元化的行動主體,共同構成了當今活躍在世界外交舞臺的多元公共外交體系。其中,智庫是思想源泉和較強公信力的行為主體,因其相對獨立性和專家地位,使得其所從事的公共外交活動對於輿論的形成、傳播和受眾說服都有特殊的作用。
一、「智庫公共外交」概念界定與功能作用
從概念界定的維度,所謂「智庫公共外交」是指:智庫作為一種積極的公共外交行動主體、傳播媒介和目標受眾的三位一體的角色,以高水平的政策專家和其創新的思想成果為基礎,以國外智庫和各界公眾為目標受眾,通過各種傳播媒介,以融合傳播的方式,傳播思想成果、開展思想對話與交流,從而影響他國公共政策制定和公眾輿論。其核心是思想的雙向對稱交流和輿論的傳播。
具體而言,「智庫公共外交「的功能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兩大層面:
第一,提出創新思想、影響輿論,在國際輿論空間提升國家意識形態權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的競爭除了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外,更重要的是以思想創新為核心的軟實力之爭,更進一步而言,就是意識形態權力之爭。智庫公共外交通過專家知識與輿論力量的充分結合影響他國輿論,具體可分為設置輿論議程與引導輿論走向兩個層次。
第二,加強理解、增進互信,助推政府外交。在智庫公共外交中,智庫作為政府外交的有益補充,或者作為當政府外交處於僵局時的替代者,通過組織對敏感問題的對話,為雙方政府提出政策建議,來承擔一種積極的助推政府外交的角色,從而有效加深雙方之間的理解與互信。智庫公共外交的方式相比政府外交,氛圍更為寬鬆,雙方不受特定談判指標限制,智庫對話的專業性、靈活性和深度性為雙方政府進一步尋找到合作和對話空間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二、「智庫公共外交」影響力機制與傳播模式
社會歷史學家麥可·曼認為,國家權力由經濟權力、軍事權力、意識形態權力和政治權力構成,這四種權力構成交疊的社會互動網絡。其中每一種權力都貫穿著彌散性的意識形態權力。按照麥可·曼的分析框架,智庫公共外交影響力實現的機制之一在於,智庫公共外交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權力實踐行為,通過思想的創新與信息的傳播,彌散到政治、經濟、軍事權力之中。智庫公共外交影響力實現的機制之二在於,智庫作為具有較強公信力的知識密集型組織,在一國「公共政策輿論場」中普遍居於輿論領袖、輿論生產者與傳播者的「輿論聚散核心」地位,是思想形成、輻射、傳播、交互的中心。通過開展智庫公共外交,可以與世界各國公共政策輿論界進行對話與交流,從而影響其國家輿論。
智庫公共外交理想的傳播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第一,雙向對等傳播模式。主要是指圍繞具體議題和內容開展智庫對話、思想交流,以及可能的合作研究空間;第二,以我為主的融合傳播模式。這裡的融合傳播,一方面是指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模式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指智庫以自媒體為中心平臺,把智庫的思想成果通過各種社交媒體進行全方位的輿論傳播和交互式對話。目標是最大限度的擴大智庫思想的全球輿論傳播範圍。
在智庫公共外交的輿論傳播中,除了以上兩種主要的傳播模式發揮作用外,在傳播層次上又具體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最直接的日常傳播,通過融合傳播的模式傳播智庫思想;第二層面是戰略傳播,在特定的國際關係背景和政府外交需求下,在一定時間段內,有針對性的圍繞特定議題策劃會議交流、研究合作、輿論傳播活動;第三個層面是在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長時間段內,通過各種智庫活動培育與目標受眾國智庫及各個層面公眾輿論的友好關係。
三、提升智庫公共外交力
當今中國正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上,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近年來,中國的智庫建設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國家層面的制度建設不斷得到完善,智庫本身的機制構建和思想創新也取得了很大進步。與此同時,中國智庫公共外交還遠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國際關係的需要,還有待於加強研究、繼續深化改革。
第一,構建智庫公共外交理論體系,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當前中國智庫公共外交的實踐缺乏理論的框架和指導,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智庫公共外交的泛化和低水平傳播。要建立適應中國國情和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智庫公共外交理論體系和發展模式框架,明確路徑和目標,並且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的深化。
第二,繼續深化改革,優化智庫人才構成,推動創新機制,全面激發思想活力。人才是智庫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中國智庫公共外交得以實現影響力的基礎和核心。當前,中國智庫思想創新力的薄弱嚴重製約了智庫公共外交力,要為人才的發展和知識創新提供土壤和有效保障與激勵機制,要全面推動旋轉門機制,這不僅有利於優化智庫人才構成,彌合知識與權力的橋梁,長遠來看有利於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和社會穩定。
第三,優化傳播模式,在思想創新基礎上推進雙向對稱的交流與對話,構建有效的智庫公共外交傳播網。智庫公共外交的公信力建立在專業性和一定的研究獨立性基礎上,也正因如此,智庫公共外交不是宣傳和單向度的傳播,不能過於注重說服性的技巧,要通過舉辦品牌化的國際會議、專家互訪、內部座談、課題合作研究等活動搭建思想研究與對話平臺;要強化新媒體傳播力,加強受眾研究和新媒體時代輿情動態研究,不斷有針對性的進行議程設置和輿論引領;要借鑑歐美智庫運營模式,探索建立中國智庫海外分支機構,在重要國際關係國直接設立研究中心。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