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是如何寫出來的?

2020-12-19 汪汪心理話

01

一本書最少需要多少萬字才能出版?

市面上大部分出版書的字數要在15萬字以上,20萬字是很正常的一個字數。

這樣的書,再配上詳細的目錄,是出版喜歡出版的書。

一篇文章大概需要1500字來講清一件事情,按照一本書20萬字,也就是需要寫134篇文章。

這樣計算下來,是不是覺得自己離出書遙遙無期?

村上春樹從29歲開始寫作,到現在,始終保持每年出一本書的節奏,目前為止已經連續出了40多部作品。

歷史上,出版書籍最多的人是法國作家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年-1850年):一共寫過了91部小說...

當然寫作不一定是為了出書,靠寫作出書賺錢本身也很難。

大多數作家在出名前,都是窮困潦倒,生活拮据。

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揮揮灑灑寫出一本又一本的文學著作,更多的是出自興趣和熱愛。

既然不能賺錢,對寫作也沒有興趣,為什麼當下還有很多人爭先恐後的去出版自己寫的書?

因為對於普通人的我們來說,不論是在生活還是職場,寫作都是當下社會生存必不可少的技能。

往更遠的時間長度來看,寫作本身就符合複利模型,積累到某一天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即使沒有物質上的回饋,但記錄在一頁頁紙上的文字,等到你有生之年回頭翻來看看時,

我想,那一刻的觸動,會讓自己覺得人生值得,在塵世間也留下了來過的痕跡。

02

寫作最大的困難就是寫什麼。

發幾條十幾個字的說說感覺就掏空了所有靈感,如何做到有東西可寫呢?

其實你並不是找不到可寫的內容,只是並沒有刻意去留意自己的內心活動。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平均每天會有6000多個想法。

當然想得越多人也就會越辛苦,所以大多的想法都被自己選擇性忘掉了。

但是如果你能在想法產生的那一刻,主動記錄下其中感興趣的,再經過加工,一篇文章的主題和內容就輕鬆產生了。

此外,你的生活越是豐富多彩,你的內心越是細膩縝密,你越能找到寫作的靈感。

有的人喜歡先看一部電影,有的人喜歡聽著搖滾音樂嗨著寫作,有的人喜歡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有的人在下雨天寫作靈感爆棚,有的人在深夜公交地鐵有如神助,有的人在洗澡時文思泉湧,有的人在失戀時奮筆疾書...

生活本身就是素材,一點一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內容養料。

一個『成功』的寫作者,並不僅僅是在有靈感時才寫作,而是時刻保持在寫作的狀態,能夠迅速捕捉到一句話、一個人、一段故事、一片風景,甚至一個瞬間的意義。

這便是萬時萬物皆可寫作法——任何時間,任何事物都可以拿來寫。

03

當然,拋開隨筆和散文類的,出版一本書光靠拼湊內容是無法滿足出版方要求的。

對於用戶想要買這本書,你一定為他們帶來價值,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滿足用戶需求,乃至幫助用戶成長。

所以你要從成千上萬的idea中擇取當下這本書你最想要表達的內容,帶給讀者系統性的閱讀體驗。

一本打開目錄一看就知道講什麼的書,才會讓讀者繼續讀下去。

反過來,當你對自己的書提前構建好整個寫作體系,也方便自己持續有效的寫下去。

我將一本書的體系分為:定位、成長路徑和具體內容三部分。

定位:就是你寫這本書主要的領域,主要的用戶讀者群是什麼。

比如我對個人成長、職業發展和時間自由這幾個領域有想法,就會主動留意這方面知識的積累,逐漸再細化。

而主要的用戶讀者也是和自己差不多年齡,在這些方面感興趣或者正面臨問題的群體,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在職場上遇到瓶頸的工作白領和想要擺脫生活壓力的打工人。

下一步就是規劃達到這個目標的成長路徑。

比如個人成長可能包括時間管理、目標管理、情緒管理、心理修養等方面的再學習;

職業發展還需要關注溝通能力、演講能力、管理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時間自由則要注重培養複利思維、投資理財和打造個人品牌等內容。

每個模塊通過思維發散再細化,給出一套用戶成長的具體路徑。

這樣一本書的主要框架也就構建完成了,最後根據具體的選題,量身打造專屬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如何做一本書:一本書的誕生奧秘
    書是如何做成的?跟著貓咪作家走一趟,你就知道啦。作家寫故事,畫象畫插畫,美術搭配文圖,文字編輯檢查語法……你手上的這本書,凝結了好多人的心血和智慧。不過,這本書雖然是介紹一本繪本的成書過程,但同樣是作者阿麗奇根據親身經歷撰寫、描繪,其中傾注的情感更不必說:我們可從中看到一本繪本的製作,同時也在跟貓咪作家一起體會寫故事、畫插畫、編排圖文等種種的經歷——
  • 好書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三彈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的屬於你自己,該如何做?《如何閱讀一本書》來告訴你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 如何閱讀一本書
    規則2: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規則3:講書中重要的篇章列出來,說明他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架構。規則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規則5:找出重要單字,通過他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完本書再讀書
    「你背過一本書的目錄麼?」
  • 如何寫好「推薦一本書」,看這裡!(五年級上第八單元習作)
    書籍是我們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如同交一個好明友。各位同學,在你的成長經歷中,也一定讀過不少好書吧?我們這一單元的習作是「推薦一本書」,我相信你也有向大家推薦的好書。不知道你想向大家推薦什麼好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如何寫好「推薦一本書」。一,選擇你印象最深的一本書來推薦,並把書的基本信息說清楚。「推薦一本書」並不是說隨便選一本書,而是要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本書來推薦。
  • 一篇文章就可以說完的,他寫了一本書!
    之所以傳上來是為了證明我真的看了這本書。我不是那種宣稱每天看一本書的搬運洗稿小蜜蜂。這本書,是一本廣告書!這一章我也做了思維導圖。這本書的精髓就是這個圖。看懂了這個圖,你就懂得了這個整理術的精髓。全書其他湊字數的文字可以跳過了。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本書就是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而存在的。讀完一本書,測試一下記住多少內容,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1、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2、你最喜歡書的那一部分?3、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影響?4、它的優點又在哪裡?本書所講的讀書方法包括以下四部分內容:1、如何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2、如何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3、如何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4、如何活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讓你少走閱讀的冤枉路
    只有當我們了解了作者說的內容,做讀書筆記,吃透一本書,能把書中的主旨表達出來,並且深入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才算是真的會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呢?這個問題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 直到現在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才幡然醒悟,原來閱讀還有這樣的方法。作者艾德勒是美國學界和出版界的傳奇性人物。
  • 如何做到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
    作為一個理科生,從來沒有想過去讀工作之外的書籍,也沒有想過在網絡上寫點東西。如果想做一個事情,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不想做,可能是你還沒有發現它的美。2016年10月份,開始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到2017年8月份一共讀了41本書寫了41篇讀書筆記,後面開始挑戰100天33本書33篇讀書筆記去了。
  • 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起初,我拿起一本書沒有目的和技巧地從頭讀到尾,讀完就扔一邊。但慢慢地我發現,我對讀過的書都沒有印象,更別提實際性的回報,閱讀這件事好像變成了一項任務。後來我在豆瓣上刷到了4本閱讀書籍,看完之後,我只想感慨:相見恨晚!接下來,我就從讀書筆記、目錄讀書法、垂直型閱讀、如何實踐和虛構類閱讀技巧來講解這個問題。
  • 讀書報告《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書報告《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在我看來很全面,它詳細的介紹了如何閱讀各個種類的書。沒有遺漏的方面。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如何做讀書筆記?
    樊登老師有一位企業家朋友,他先讀完一本書,還把裡面的重點內容畫了出來,之後,再去聽樊登老師講這本書。企業家聽完之後,發現自己畫出來的重點和樊登老師講的重點完全不一樣,但是樊登老師講的明顯更重要,而他自己,畫的全是名言警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是最好的自我增值方法,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書中找到「黃金屋」和「顏如玉」。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方法的整理
    我從高中開始真正喜歡上讀書,在高二的時候,我爸給我一本書,就是今天要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當時年少輕狂的我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有人來指導我的閱讀技巧,這本書也從此被我束之高閣。上了大學之後繼續保持閱讀的習慣,但效率卻一直不高。大二暑假放假回家,在書櫥裡無意翻出此書來看,竟有相見恨晚之感。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附思維導圖)
    鑑於平時工作生活繁忙,很難有機會復讀一本書,加上對新知識的渴求,新舊書堆在書架上久而久之成為心理的負擔。我曾問過很多高效率朋友如何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包括金句),大家的反饋都是用手機APP或者筆記隨手記錄,但對於如何整理和應用比較迷茫。
  • 《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本有關閱讀的永不褪色的經典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待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久到我都忘記是什麼時候買的。當我再次拿起它的時候,看見書的前幾頁有些字眼下面劃了紅線。我回憶了一下,之前讀不下是因為覺得太枯燥了。譯者可能本著對原著的尊重,所以有些語句讀起來有些拗口,也有點囉嗦。
  • 怎樣拆解一本書,把書讀透?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乾貨讀書筆記?
    想要回憶這些重要的知識點,卻又得把書拿出來重頭再看,重複勞動,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此,引出了唐歌本期的話題:怎樣拆解一本書,把書讀透?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乾貨讀書筆記?需要注意的是,本篇中的技巧,會更偏重於乾貨類的書籍,對於有些小說,散文等類型的書籍可能並不一定適用。
  • 只需15張PPT,教你如何閱讀一本書
    比如通過講故事告訴別人如何戒酒的書,應該歸為實用類還是虛擬類呢?科學和哲學如何區分他們?一本實用性的書籍必然帶有理論性,而一本理論性的書籍也有可能給出一些建議,又如何分辨呢?所以,除非你對一本書足夠了解,否則你很難靠標題,目錄把它歸類。
  • 看了就忘,怎麼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我的床頭通常都有很多本書,至少三本以上吧。在閱讀中,當我讀不下去時,就換另一本調劑。小說是斷不會有的,不能一口氣讀完的算不上好小說,就算艱難似《百年孤獨》,我也是囫圇吞棗,一氣呵成。至於想不起來的內容,反正書在呢,有空再翻唄。
  • 如何有效地閱讀一本書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Jackyiming,歡迎關注我的專題:《如何閱讀一本書》。目標當我們確定好讀書的目標之後,我們必須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究竟我們要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用黃金圈思維羅列了三個問題。我們要做到有效的閱讀一本書,首先要確定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你是需要解決你的哪些困惑和問題?提升你的哪些認知和技能?其次就是如何挑選一本合適你需要的書籍?最後如何做到快速閱讀檢索?如何排除那些不需要的內容?如何從書中有效的獲取這些知識?這些問題如果迎刃而解的話,你就是在有效的閱讀。
  • 《如何閱讀一本書》:03 利用主題閱讀,輕鬆吃透很多本書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三個知識點:利用主題閱讀,輕鬆吃透很多本書。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一本書對一個人而言,在困難也很容易。但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將很多本書「吃透」呢?其實啊,因為這是快速掌握某個領域知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