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本書最少需要多少萬字才能出版?
市面上大部分出版書的字數要在15萬字以上,20萬字是很正常的一個字數。
這樣的書,再配上詳細的目錄,是出版喜歡出版的書。
一篇文章大概需要1500字來講清一件事情,按照一本書20萬字,也就是需要寫134篇文章。
這樣計算下來,是不是覺得自己離出書遙遙無期?
村上春樹從29歲開始寫作,到現在,始終保持每年出一本書的節奏,目前為止已經連續出了40多部作品。
歷史上,出版書籍最多的人是法國作家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年-1850年):一共寫過了91部小說...
當然寫作不一定是為了出書,靠寫作出書賺錢本身也很難。
大多數作家在出名前,都是窮困潦倒,生活拮据。
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揮揮灑灑寫出一本又一本的文學著作,更多的是出自興趣和熱愛。
既然不能賺錢,對寫作也沒有興趣,為什麼當下還有很多人爭先恐後的去出版自己寫的書?
因為對於普通人的我們來說,不論是在生活還是職場,寫作都是當下社會生存必不可少的技能。
往更遠的時間長度來看,寫作本身就符合複利模型,積累到某一天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即使沒有物質上的回饋,但記錄在一頁頁紙上的文字,等到你有生之年回頭翻來看看時,
我想,那一刻的觸動,會讓自己覺得人生值得,在塵世間也留下了來過的痕跡。
02
寫作最大的困難就是寫什麼。
發幾條十幾個字的說說感覺就掏空了所有靈感,如何做到有東西可寫呢?
其實你並不是找不到可寫的內容,只是並沒有刻意去留意自己的內心活動。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平均每天會有6000多個想法。
當然想得越多人也就會越辛苦,所以大多的想法都被自己選擇性忘掉了。
但是如果你能在想法產生的那一刻,主動記錄下其中感興趣的,再經過加工,一篇文章的主題和內容就輕鬆產生了。
此外,你的生活越是豐富多彩,你的內心越是細膩縝密,你越能找到寫作的靈感。
有的人喜歡先看一部電影,有的人喜歡聽著搖滾音樂嗨著寫作,有的人喜歡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有的人在下雨天寫作靈感爆棚,有的人在深夜公交地鐵有如神助,有的人在洗澡時文思泉湧,有的人在失戀時奮筆疾書...
生活本身就是素材,一點一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內容養料。
一個『成功』的寫作者,並不僅僅是在有靈感時才寫作,而是時刻保持在寫作的狀態,能夠迅速捕捉到一句話、一個人、一段故事、一片風景,甚至一個瞬間的意義。
這便是萬時萬物皆可寫作法——任何時間,任何事物都可以拿來寫。
03
當然,拋開隨筆和散文類的,出版一本書光靠拼湊內容是無法滿足出版方要求的。
對於用戶想要買這本書,你一定為他們帶來價值,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滿足用戶需求,乃至幫助用戶成長。
所以你要從成千上萬的idea中擇取當下這本書你最想要表達的內容,帶給讀者系統性的閱讀體驗。
一本打開目錄一看就知道講什麼的書,才會讓讀者繼續讀下去。
反過來,當你對自己的書提前構建好整個寫作體系,也方便自己持續有效的寫下去。
我將一本書的體系分為:定位、成長路徑和具體內容三部分。
定位:就是你寫這本書主要的領域,主要的用戶讀者群是什麼。
比如我對個人成長、職業發展和時間自由這幾個領域有想法,就會主動留意這方面知識的積累,逐漸再細化。
而主要的用戶讀者也是和自己差不多年齡,在這些方面感興趣或者正面臨問題的群體,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在職場上遇到瓶頸的工作白領和想要擺脫生活壓力的打工人。
下一步就是規劃達到這個目標的成長路徑。
比如個人成長可能包括時間管理、目標管理、情緒管理、心理修養等方面的再學習;
職業發展還需要關注溝通能力、演講能力、管理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時間自由則要注重培養複利思維、投資理財和打造個人品牌等內容。
每個模塊通過思維發散再細化,給出一套用戶成長的具體路徑。
這樣一本書的主要框架也就構建完成了,最後根據具體的選題,量身打造專屬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