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課本裡有那麼多科學家的「假」故事?

2020-12-17 騰訊網

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流傳最廣的科學「故事」來源:Atlas Obscura

作者 | 胡珉琦

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然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看到開水使壺蓋跳動,發明了蒸汽機;富蘭克林在雷雨天放風箏測試閃電;愛迪生痴迷做試驗被人打聾耳朵,終成發明大王……

近年來,語文教科書選文出現了一系列爭議,每到開學季,教科書上這些虛假的「科學家勵志故事」都會成為網絡議論的一個話題。

這些故事被網友們無情地吐槽為簡單粗暴的庸俗成功學。

語文教科書的選編客觀上受到時代的局限,有時也表現出對所謂「經典故事」的將錯就錯。這其中還包含了對故事承載的意義與真相本身之間的取捨。

虛假故事也有歷史淵源

那些在人們的腦海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偉大科學家的故事,很多已經由科學史學家確鑿的考據推翻了。那麼,這些失實的故事是不是教科書編寫者杜撰的呢?

至少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承認,它們是有「歷史淵源」的。

在美國科學史學家羅納德·納伯斯和國際期刊《科學與教育》主編科斯塔·卡波拉契主編的科普著作《牛頓的蘋果:關於科學的神話》裡,26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經過大量一手資料的考據,列舉了27個看上去像真的「科學神話」。

以「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為例。20世紀70年代,倫敦《金融時報》一則廣告這樣讚譽牛頓:「在男學生的心目中,和落地的蘋果永遠聯繫在一起的那位英國物理學家,物理界因他而碩果纍纍。」由此可以看出,牛頓和蘋果的故事早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經典」。

那麼,這個故事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它其實是源於18世紀牛頓的朋友威廉·斯蒂克利撰寫的牛頓傳記。

威廉·斯蒂克利( William Stukeley )撰寫了最早的牛頓傳記 來源:Pinterest

真實的情況是,牛頓訴說自己曾坐在蘋果樹下沉思,這時候,一個蘋果掉在地上,打斷了他的思緒。

而後來的一切,都是牛頓後人根據牛頓和斯蒂克利的這段對話「演繹」出來的。牛頓本人並沒有在自己的任何文字中留下過蘋果樹的故事。

除此之外,諸如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喊「我發現了」,又或者瓦特童年時對開水壺的著迷,這些軼事大多都是由於他們的「名人光環」,經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加工,而在西方世界流傳下來的。

阿基米德在洗澡時想出了浮力定律,大喊「尤利卡(Eureka,意是我發現了!)」

按照羅納德·納伯斯和科斯塔·卡波拉契的解釋,將科學的故事進行戲劇化處理,有時便成了科普傳播中一種常用的手段。

真相還是意義?

中國的教科書為什麼格外喜歡選用這類大人物年輕時候的故事,首都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所長石鷗在他的《教科書的記憶:1978-2018》一書中專門做過剖析。

在他看來,大概因為用同年齡段的孩子來啟發、引導小學生,更能夠實現文學作品中的「共情」,覺得能更好地達到教化的目的。

「如何來用這些故事,還得一分為二地看待。」石鷗告訴《中國科學報》,如果已經經過考據、在學界已有共識的不真實的人物故事,絕不能出現在科學課的教科書中。

1980年人教版《初中語文》 來源:91ddrw.com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也表示:「我們首先應該承認,科學是求真的,這是科學精神最核心的內容。如果我們用一種不在乎真相、真理的態度來傳播科學的內容,這在根本上就是相互矛盾的。」

但是,石鷗也提出了另一種思考,語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在材料的使用上是有明顯差別的。

「語文教學文本,其實有主觀的、藝術的、修飾的特色。而且,語文教育在客觀上具有道德培養的任務。」石鷗說,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藉助一個明確而具體的故事,去感受美好的品德,並不是在科學教育的語境裡去理解科學。

這樣的願望當然應該用更嚴謹、科學的手段來實現。可石鷗也坦言,有時候教科書編選者太想用這類故事激勵孩子,而這些大人物又「表現得不夠好」,沒有在童年時期為今天的孩子們準備足夠多的勵志故事,於是,那些膾炙人口的「歷史經典」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而且,實際上這些科學家的名人軼事並不僅僅在教科書上書寫「傳奇」。牛頓的蘋果樹在牛頓呆過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甚至還有麻省理工學院、日本名古屋大學都進行過移栽。

牛頓家鄉的蘋果樹 來源:Erin Connelly

不得不承認,無論經過了多少藝術加工,牛頓與蘋果的故事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激勵人類想像力的一個範本,即便它有「將錯就錯」的嫌疑。

科學的曲解要不得

語文教科書選編的初心是美好的,但科學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則要較真得多。

胡翌霖的觀點是,我們暫且不去苛責語文教學中這些所謂的「經典故事」的真實性,根本問題在於,這些故事本身所承載的意義、傳達的價值觀是有所偏差的,會造成人們對現代科學的曲解。

在他看來,這些虛構的科學故事往往存在一些固定套路:自然觀察激發好奇心;科學發現需要靈機一動;科學的創造就要前無古人;偉大的科學家都是「無畏的鬥士」;科學家生活貧寒,卻能堅持艱苦奮鬥。

羅納德·納伯斯和科斯塔·卡波拉契就指出,這些故事裡的科學家大多研究的是自然歷史或者自然哲學,而非如今所謂的科學。

現代科學和「科學家們」曾經的工作存在非常大的差別。也就是說,這些「套路」在真實的科學世界裡早就已經站不住腳了。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很難再依靠對自然現象的直接把握,憑空創造出來了。」 胡翌霖表示,更多的科學家壓根沒有什麼顛覆性的學說,他們只是在某些現成的研究框架下做著默默無聞的細微工作,比如改進一點點實驗儀器,提高一點點數據精度等等。

在通往科學成就的路上,聰明和勤奮是必要的,可是這不能代表一切。物質條件已經成為了科學創造的重要保障。

此外,他還指出,事實上,即便是哥白尼、伽利略這些被打造成的孤軍奮戰同整個時代對抗的鬥士,在當時,其實也恰恰是交際廣泛且最順應時代潮流的人。

天文觀測只是哥白尼眾多工作之一 來源:britannica.com

他認為,現如今,科學精神更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和諧、兼容。「科學家們在提出自己顛覆性的新學說之前,往往早已經融入了當時的科學家圈子。他們能夠以同行所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能夠有效地閱讀並利用前輩或同時代其他學者的工作成果,並且以最易取得廣泛共識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說。科學家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這個『巨人』並非某個特定的偉人,而是整個科學共同體不斷積累的共識。」

這些事實,人們需要在乎嗎?

至少羅納德·納伯斯和科斯塔·卡波拉契的回答是肯定的:「科學史上的神話傳說阻礙了科學素養的提升,扭曲了科學過去和現在的樣子,所以你不能不在乎。」

石鷗曾經說過,教科書這一獨特文本的意義不僅僅是為我們再現其所處時代的知識現實,還是再現那個時代觀看世界的方式與意識形態。

「一方面它受制於時代的局限性,一方面也要求它與時俱進。」石鷗表示,在可能的條件下,語文教科書選編的內容在科學性和真實性上也應該得到準確的論證,在相關領域科學家、科學史學家的審查把關下糾錯、調整,從而保持教科書的權威性。

製版編輯:下雪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對科學事業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課本裡的中國】在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復一日、專心致志地探索未知世界,用智慧和汗水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書寫著屬於中國的科學故事。
  • 小學語文課本裡的4個「假故事」,都是虛構騙人的,你學過幾篇?
    其實裡面某些故事的真實性並不是值得去推敲,只要你細心的去查一下,就會發現這些都是虛構騙人的「假故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4個「假故事」吧,你學過幾篇呢?但其實只要你去翻閱資料,就會發現在1988年的時候,洛杉磯並沒有大地震,真正的地點是在舊金山,而且死亡人數並沒有那麼多,只有60個人。都是經過小學教材的幾次修改,最後變成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直接模糊了地點和時間,把這件事情變成一個確切的虛構故事。
  • 學生時代的語文課上,那些「開局一張圖」的「假故事」,有多離譜
    但即便是讀故事,誰也都想看點真人真事。多年後我才發現,當年在語文課本使了那麼大身段看過「故事」,有一些卻是如假包換的「真人假事」。要是在家裡隨便搭個棚就能行的話,還要手術室幹嘛。這故事可能算是勵志,但是作為一個實在人,我可是倒了黴了。她要不總說這個事的話,我數學都不知道能多及格多少次,少挨多少打了。
  • 在課本裡,你認識了哪些科學家?
    在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復一日、專心致志地探索未知世界,用智慧和汗水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書寫著屬於中國的科學故事。 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烙印——中國科學家。
  • 為什麼有那麼多科學家,懷疑太陽系是被設計出來的?
    一直以來就有「科學家」宣稱,太陽系是被超級文明設計出來的,因為在太陽系中存在的巧合實在是太多了,而這些無巧不成書的組合讓地球誕生了文明,繼而開始研究人類所在的太陽系是不是認為製造的!這就像是一個《普羅米修斯》中講述的故事,人類追尋著創始者的足跡,一直到創始者誕生的地方!那麼太陽繫到底特殊在哪呢?
  • 被推上神壇的地動儀究竟是真是假?為何將它從歷史課本裡面刪除?
    被推上神壇的地動儀究竟是真是假?為何將它從歷史課本裡面刪除?記得小編小時候在學歷史的時候,課本上記載有一種神器,那就是地動儀。課文上在介紹這件神器的時候,說它能感知千裡之外的地殼活動,如果哪裡發生地震的話,利用這個神器,就可以提前預知。
  • 小學語文課本學過的3個「假故事」,大部分是虛構,你學過幾篇?
    當孩子拿到語文課本的那一刻,家長就會坐下來將課本裡的小故事讀給孩子聽,雖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卻聽得津津有味。 小學語文課本學過的3個「假故事」 在小學的課本中有很多小故事,我們經常會被某一個故事感動的熱淚盈眶,但也會因為某一個小故事倍感疑惑,但是不知大家是否知道
  • 語文課本中的3個「假故事」,學生卻深信不疑,你最少學過一篇
    但是,很多學生不知道的是,語文課本上那麼教會我們為人處世道理的文章,並不全是真實的,有一些是作者為了傳遞正能量杜撰的。語文課本上的3個「假故事」,學生們卻深信不疑,相信每一個同學都至少學過一篇。那麼到底是哪三個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語文課本中,那些「開局一張圖」的「假故事」,你學過幾篇?
    而我學語文,卻總是在思考「為什麼文字在我這起不到傳遞信息的作用。」也不為別的,就為了把裡面的國內外故事性強的作文,擇出來當故事看。雖然不應該這麼說,但是語文課本在我小學階段的意義,基本就相當於一本夾雜了太多「嚴肅內容」《故事會》。
  • 為什麼有那麼多假茶?
    買茶葉最怕買到假茶了,這裡的假茶除了是指不是用用茶樹上的新梢製成,而是用其他植物的鮮葉,或者純粹就是樹葉,另一種就是指以次充好的茶葉,是茶樹上的鮮葉,不過被不良商家以虛高的價格賣出,所以統稱為假茶。第二看葉脈,茶葉有清晰明顯的主脈,而且主脈連接頂端,側脈伸展到三分之二處向上彎曲,並且連接上側葉脈,最終形成閉合的網狀。所以說,茶葉是有明顯網狀葉脈。而樹葉的側脈不是從主脈伸展出,有些側脈直接伸展到葉緣。第三,茶葉有白色茸毛,而樹葉一般沒有。第四,茶葉嫩枝莖是圓柱形。第五,用樹葉製成的「茶」,顏色不自然,與正常茶葉的色澤有較大差異。第六,真正的茶葉是有清香的,而樹葉往往只有青臭氣。
  • 海瑞殺女這個故事是真是假?為什麼這件事情會得到那麼多人稱讚?
    海瑞是歷代大臣和官員的典範,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傳奇故事,並且一直是後人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之一。但是在現代,對海瑞有很多批評。例如,周作人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很直白的提到,他最不喜歡海瑞,因為他沒有人情味,從某些方面來說,他是個殘酷的官吏。
  • 小學課本中的兩個「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卻輕鬆騙過很多人
    相信不少人,對於小學課本上的文章依然是記憶猶新,我們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第一篇散文,經典名著的橋段……不知道有多少都是從語文課本上展開的,然而小學課本上,有兩個家喻戶曉的「假故事」,其實都是虛構的,卻輕鬆騙過很多人
  • 幾句話告訴你,為什麼語文課本裡有那麼多「背誦全文」
    屈原《離騷》 【節選】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短短七句話,那麼多不認識的字是鬧哪樣!
  • 蘋果砸中牛頓的故事是假的,為什麼小學老師還要這樣教?
    蘋果砸中牛頓的故事是假的,為什麼小學老師還要這樣教?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會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蘋果是如何砸中牛頓的頭,然後啟發他的靈感,讓他發現了地心引力。如果你的態度不夠嚴肅,也許會提出質疑,結果很可能被老師責罰。
  • 被小學課本欺騙的那些年,盤點課本裡沒能告訴我們的那些真相
    一 愛因斯坦課本裡告訴我們:「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常常考一分,可是他並沒有放棄,反而繼續努力孜孜不倦的學習,最終成為了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這個故事激勵了年少無知的我們。想想看,愛因斯坦只考1分都能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我們就算數學不及格,也能考個幾十分,那麼只要你肯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
  • 小學課本中的這些「假故事」,你還記得嗎?原來好多都沒發生過
    在小學課本之中,除了童話、寓言故事之外,還有許多的名人故事,所以小時候經常把語文課本當故事書看。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在課本中看的那些名人故事,有不少可能都是「假故事」。小學課本中的這些「假故事」,你還記得嗎?
  • 你會告訴孩子童話故事是假的嗎?
    其實他手裡什麼都沒有,就像皇帝的新裝裡的騙子一樣。同時他也像故事裡的小男孩一樣知道那是假的。心理學家和羅胖都告訴我們,不可輕視三歲孩子的認知能力,他們能夠知道事實和想像的差異。既然三歲的孩子就能明白事實和想像的差異,那麼為什麼新聞上常有已經是七八歲的孩子了,看了動畫片後,竟然親自試驗,像動畫片裡放的那樣,把同伴綁在樹上用火烤呢。
  • 你被課本騙了多久
    妖影在看到這篇文章時,第一反應是「假的」,畢竟小學課本不能騙人...然而在妖影的多方求證下,還是打臉了...最早傳下來是「有」,但早期的科學史家認為沒有,因為他做不出來。如果真的扔兩個球,很明顯重的先落,所以這個實驗是做不成的,而且伽利略的手稿裡也沒有提到這件事。
  • 作為教育模範的小學課本,為什麼有那麼多毀三觀的騙局誤人子弟?
    教育,是一個神聖的詞,也是一份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在我的理念裡,我認為,教育事業必須要真實,不管是歷史故事,還是杜撰的故事,都必須講究一個合情合理,不能為了劇情,而誤導了實際!耽誤孩子們的一生!比如我們小學之中最經典的一個就是烏鴉喝水的故事,課本上這樣說,烏鴉口渴,找到一個半瓶子的水,烏鴉無論如何也喝不進去,於是他就叼著石頭一顆顆放進瓶子裡,最終水滿了上來,烏鴉喝到了水,長大了我們閒來無事做了一個小實驗,就是烏鴉喝水的實驗,半瓶子水,在裡面投入小石子,結果,石子滿了,水沒了,水與石子的密度不同,石子具有吸水性!所以烏鴉根本喝不到水!
  • 看過就知道,課本裡的江西有你那麼多童年記憶
    而翻開各個年級的語文課本——從小學、初中階段的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到常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仔細閱讀,人們會發現,其間竟蘊含著如此多的「江西元素」。課本裡的江西,是雄壯美麗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8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