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講的鬼故事,為什麼能紅遍東北三省?

2020-12-17 騰訊網

  《中邪》(2016)劇照。請不要隨便點開大圖。

  「拿著你的iPad,低頭看屏幕,裡面照出一張男人的臉,留著圓寸,和你一樣,他在看著你……」張震用他低沉的嗓音即興創作了一段鬼故事。

  ————————

  「張震被自己的鬼故事嚇死了。」

  2000年前後,這條小道消息流傳於校園和恐怖故事愛好者之間。消息暗合了人們對恐怖故事的期待,幾乎所有人在第一次聽到傳聞時都信以為真。

  「死訊」盛傳時,有人在寢室為他舉辦過小型的告別儀式,妻子小靜還接到過「請節哀」的安慰電話。

  傳聞過於真實,以至於任何證明張震還活著的消息都成了笑話。兩三年前,張震開通了微博@張震講故事。

  「大家好,我是張震。我真的還活著……」儘管微博已經加V,但依然有網友質疑帳號真偽,「哈哈哈哈……」的回覆,讓張震的每一次自證都以失敗告終。

  張震。

  東北三省最火的廣播節目

  ————————

  「你是怎麼找到我的?」張震問。

  尋找張震的過程頗費周折,問過的人十有八九要給出「他還活著?」的質疑。

  眼前的張震活得好好的,他和家人剛從海南回來,脖子上還印著烈日的痕跡。眼鏡、捲髮、微胖的臉……和十幾年前盜版卡帶上的照片一個模樣。

  當年,「張震講故事」在遼寧娛樂臺播出,是當時東北三省最火的廣播節目。

  「一開始,只是到電臺去兼職。」張震說,90年代是中國廣播的黃金年代,現在回頭去看,很多如今知名的主持人、記者都是從電臺走出來的。

  進電臺主持一檔節目,那是當年很多「口齒清晰」的青年最大的夢想。

  1993年,張震剛考上大學,「成績不好,去了瀋陽師範大學」。通知單到手沒幾天,同學就給他打電話說,遼寧電臺文藝頻道在招業餘主持人。「主持的第一檔節目是暑假熱線」,不是什麼黃金檔的節目,每周一期,下午一點,「一個小時的節目很容易應付」。

  在一所二三線城市的非重點大學念書,日子無聊。「除了上課,就沒什麼事。」90年代大學生勤工儉學的風氣正盛,那會兒,張震打了三份工,一份是給初中生教英語,一份是在遼寧電臺做主持,還有一份是在瀋陽交通臺做主持人。

  「按部就班地做幾檔小節目,偶爾給熱播節目做代班主持,沒什麼難度,很好對付。」張震說,剛開始的那點興奮勁兒很快就沒了。

  四年就這樣混過去了,一畢業,正趕上娛樂臺創辦,電臺招兵買馬,籠絡了一群年輕人。在那裡,張震終於有機會做真正屬於自己的節目。

  「開始做『張震講故事』,什麼故事都講,言情、武俠、鬼故事……一段時間後發現,鬼故事的效果最好。我就漸漸集中精力只講鬼故事了。」

  《張震講故事》發行的磁帶、CD等。

  那是個沒有微博、朋友圈,連門戶網站都剛剛起步的時代,很長一段時間裡,張震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紅」,他只能從那些成山的讀者來信裡隱約感到,在大學生群體裡,自己有那麼點影響力。

  第一張專輯的首次籤售,讓張震第一次感到自己真的「紅了」。1998年,張震錄製了自己的第一張聲音專輯《張震講故事》。第一場籤售會在瀋陽的北方圖書城舉辦,那是當年東北最大的圖書城,也是很多明星籤售會的必經之站。

  「桌子都擠塌了,沒有預估人數,事先準備不足。」張震還記得,籤售從中午持續到黃昏,過程像一場貓鼠遊戲,地點換了好幾次,他在樓道裡跑,聽友跟在後面追,最後,整個籤售活動是在書城後門的一輛大卡車裡結束的,「籤得手和胳膊都麻木了」。

  《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海報。

  「張震死在自己的故事裡,多好的戲劇衝突。」

  ————————

  「紅了」的張震依然在電臺做節目,寫鬼故事,內心難免膨脹。遼寧電臺邊上就是當時最火的重慶火鍋店,吃完火鍋再走上幾步,到瀋陽往事酒吧喝喝酒、吹吹風,也吹吹牛。有錢,有名氣,有朋友,有愛人,再加上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瀋陽人,張震在自己的地盤混得如魚得水。

  鬼故事講多了,難免遇上「鬼」。有一次,張震、小靜和錄音師在臺裡錄「開盤」。「錄了五六分鐘,我推開門讓錄音師重放,聽一下效果。但發現,盤裡根本沒有我和小靜的聲音,只有沙沙沙的響聲。錄音師明明在錄音啊。」三個人越想越害怕,趕緊收拾收拾走人了。

  「我還是不太相信自己經歷的是什麼靈異事件,可能是技術環節出了問題。」張震說,不寫鬼故事時,他是特別膽小的人,去太平間送朋友,沒人陪伴不敢去衛生間,「就像有些人開車不暈車,但坐車暈車一樣,寫故事時不怕,看故事時還是會害怕」。

  你聽過張震講的鬼故事嗎?

  人紅了,謠言不可避免。第一張專輯之後,關於「張震死了」的傳聞就開始在東北流傳。2001年,瀋陽某都市報發表了一篇關於恐怖故事的文章,文章裡提到「張震被自己的鬼故事嚇死了」。那是一個老百姓還熱衷於訂閱報紙的年代,官方媒體的權威報導把張震的「死」坐實了。

  那段時間,張震和家人都收到過慰問電話,電臺的熱線電話也被打爆了,大家紛紛表達緬懷之情,貼心地為家人送上一句「節哀順變」。

  「那年,我28歲,這種事實在是不吉利。」張震說,自己那會兒缺乏幽默感,也有點浮躁,確實惱火了,一衝動就把報社告上了法庭。「後來弄明白了,是一個實習生寫的稿子。她還跑來給我道了歉。」

  官司打贏了,報社也道了歉,流言卻停不下來。「張震正在錄音,有個人突然進來,把他嚇死了。張震正在寫故事,他媽媽給他送飯,把他嚇死了。張震先是被嚇瘋了……總之,各種各樣的死法。」張震說,現在想想,這件事多有意思啊,「這裡面有大家對自己故事品質的肯定,就像戰死沙場是一種榮耀,張震死在自己的故事裡,多好的戲劇衝突。」

  《張震講故事之合租屋》劇照。

  「在拿到那張支票前,我們兜裡只剩下兩三百塊錢。」

  ————————

  張震「死了」的傳聞愈演愈烈,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2001年之後,張震離開了讓他成名的電臺,和愛人小靜一起,到北京尋找機會。

  2000年,「北漂」最流行,瀋陽廣播、電視圈經歷了嚴重的人才流失,後來轉投央視的勝春、吳為、冀玉華,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臺的王佳一……很多人都在那段時間離開遼寧,去北京發展。

  張震說,自己的性格被動,沒有規劃,又很享受安逸的日子。小靜不一樣,她從開始和張震搭檔起就相信,張震不該窩在東北,那裡裝不下他的天賦和才華。

  幾乎是被小靜牽扯著,張震到了北京。

  「沒什麼朋友,在東直門附近租了房子。」小靜說,剛到北京時,張震還很不「接地氣」,還在飄著,覺得自己「有點名氣」。當時,兩個人都沒有工作,每天就是「呆著」。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純屌絲。」小靜說,她每天要去菜市場買菜,2003年,東環廣場是全北京城最高大上的辦公區之一,東方銀座還在建設中,招商價兩千美元一平方米。小靜拎著大蔥和兩斤雞蛋從東環廣場的A、B座之間穿過,眼前的小白領們開著私家車,穿得花枝招展,「一下子覺得,這種生活離自己太遙遠了」。

  2018年1月25日,張震在廈門。圖/微博@張震講故事

  「心裡挺沒底的,找不到機會,進不去任何圈子,離瀋陽廣播圈也越來越遙遠,感覺自己是孤立的。」張震說,在剛到北京的大半年裡,他除了偶爾做做主持賺錢,幾乎無事可做。

  那段時間,他讀了大量恐怖小說,最多時一天看四部電影。「回頭再看,當時的積累真的很重要。」

  一次,他和小靜去隆福寺逛街,兩人走進一家音像店,問店主有沒有《張震講故事》,店主40多歲,打量他們幾眼,留下一句「等著」,轉身抱出一大箱子盜版帶——1到20集的《張震講故事》。

  「這事讓我們覺得,即便是在北京,『張震講故事』也是有群眾基礎的,不會輕易被提起,但市場在發酵。這給了我大大的鼓勵。」張震說。

  幸運的是,「呆著」的狀態並沒持續太久。過了一年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出版社突然找到張震,要和他合作做「張震講故事」,很快就籤了合同。

  「你知道嗎?在拿到那張支票前,我們兜裡只剩下兩三百塊錢。」出了廣播電臺的大樓已經四點多,張震帶著小靜打了一輛車,趕在銀行下班前兌換了支票。拿到錢,他們又打了輛車,美美地吃了頓羊蠍子火鍋。

  這次合作之後,張震的運氣似乎回來了。沒過多久,彩鈴業務興起。張震的鬼故事成了年輕人最喜歡的彩鈴鈴聲。作為張震的夫人兼經紀人,小靜在每次買菜路過的咖啡館裡同時約見搜狐、新浪和掌上靈通三家公司的負責人。「其實,我不太懂這是什麼業務,就坐在那看著他們叫價月費,搶獨家。五萬、八萬、十萬……完全看傻了眼。」

  《張震講故事》網劇海報。

  「每一個嚇人的高潮點都在20分鐘之後。」

  「拿著你的iPad,低頭看屏幕,裡面照出一張男人的臉,留著圓寸,和你一樣,他在看著你……」張震用他低沉的嗓音即興創作了一段鬼故事。

  剛開始講鬼故事時,他只負責講,不負責寫。直到要獨立出專輯,他才開始正式嘗試原創故事。

  寫恐怖故事不是件感性的事,它需要縝密的邏輯。出專輯對張震來說又是一件隆重的事,每天下班後,他都一個人留在臺裡,拿出紙筆,安靜地想故事。

  「寫的第一個故事是《盒子》。」故事所有恐怖情節的來源都是一位叫做殷婆婆的失明老人。張震覺得,「老人」是很適合出現在恐怖故事裡的元素,他們的皮膚缺乏水分,乾枯、褶皺,形象上離「恐怖」二字近一些。最重要的是,他們被認為更接近死亡,容易創造出真實的恐怖氛圍。

  有人說,張震的鬼故事之所以嚇人,就在於他講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因為親近,所以更可怕。

  電影《中邪》用紀錄片風格拍攝,氣氛更恐怖。

  張震的「鬼故事」裡常常沒有鬼,更多時候,是人在作祟。「中國人有個習慣,把所有和恐怖有關的故事都稱為『鬼故事』,恐怖故事、懸疑故事也被叫做鬼故事,這很有趣。」張震說,他喜歡基於人性之惡的美。

  到北京之後,張震的鬼故事創作慢慢轉向了純文學創作,第一本長篇小說《失控》在2008年出版,依然是城市人的故事,依然有關欲望和貪婪。

  「我出生在城市,過的是城市人的生活,我只能寫這些。」他甚至覺得,「故事有趣比嚇人更重要。一個恐怖故事寫得不成功,一定是先想到了要嚇人。」

  張震早年的作品《繩子》裡有一句話:「所有恐懼都來源於沒有準備。」

  這句話就是張震創作的方法論:「沒有準備就是未知,準確來說是,所有的恐懼都來源於未知,死亡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到來。黑暗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你不知道黑暗裡還有什麼。這要靠故事結構來創作,而不是一驚一乍。」

  這個問題在恐怖片裡表現得尤為嚴重。這兩年,電影市場火爆,很多電影公司和投資方都來找張震買電影版權。

  「他們一直向我要很多個『0』,卻沒有人問我要那個『1』。」張震搞不太明白現在的電影運作,每個人都來問他能不能加進最近流行的什麼新玩意,或者給某個既定的男女主角量身打造個角色,就是沒有人問他要可以把所有元素串起來的那個「1」,這個「1」就是故事本身。

  李冰冰和任泉監製的電影《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算是張震在電影領域的第一次嘗試,「參與得不多,只提供了聲音和原創故事」。

  《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劇照。

  電影票房不盡如人意,故事本身也與張震的設想相去甚遠。「我給導演和編劇看了很多電影、小說資料,看完劇本後還寫了2萬字的修改意見,我以為夠了,看來還是不夠。」

  「為什麼不能給觀眾20分鐘的時間呢?」張震看了太多國外驚悚、懸疑片大師的作品,「每一個嚇人的高潮點都在20分鐘之後,前20分鐘要慢慢把故事講好。」

  而國內的片方和導演都沒有耐心,他們急著把觀眾嚇住,以免辜負了「恐怖片」的名頭。「事實擺在那兒,觀眾可以等啊!」對於恐怖片,張震還有點野心:「下次,一定要自己做編劇,這是我唯一能掌握的事了。」

  採訪時,夫人小靜一直坐在旁邊。涉及到商業上的問題,小靜會適時地補充幾句。到北京後,張震更依賴小靜了。直到現在,他都不用手機,「所有找我的人都是通過小靜聯繫的」。

  「我和手機的關係到諾基亞為止。」在瀋陽時,張震是個很潮兒的人,電子產品更新極快,但現在,只有自己出門時,他才帶上手機,「聯繫方式裡還只有小靜一個人」。

  張震說,自己「應該算是個老派的人」,覺得寫作者就應該藏在角落裡,心平靜了,才有創造力。即便在《鬼迷心竅》的電影宣傳期,他也很少參與活動。

  張震一家。

  來北京十多年了,他依然沒法把這裡稱為「家」。他和家人常住在老家瀋陽,每個月回來一兩次,談談工作,見見朋友。

  家裡兩個女兒,一個6歲,一個10個月大。「他是個特別寵孩子的爸爸,女兒喊一聲『爸爸』,不管他在做什麼,都會第一時間回應。」小靜說,張震在瀋陽的生活主要圍繞書房和兒童房,每天晚上帶女兒去廣場遛彎是他雷打不動的功課。

  提到女兒,他的聲調都變高了:「對於一個作家和一個男人來說,生養孩子是非常好的生命體驗,親近感是非常結實的心理武裝。父女之間的親近很短暫,兩個女兒加在一起,可能也不會超過十五年,我不得不去珍惜,這件事比寫故事更重要。」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 宋彥 排版 | 渣渣明

  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張震講恐怖故事二十年,卻最害怕老婆分娩
    聽過電臺的朋友一定對《張震講故事》這個欄目不陌生,《張震講故事》是張震於1997年3月推出的廣播節目,1998年9月28日主持遼寧人民廣播電臺「張震時間」節目,99年至今創作推出大量精品恐怖故事,風靡長江以北各大院校。每到午夜人們會聚在一起打開電臺聽張震講鬼故事,聽完後恐怕好幾天都不敢一個人睡覺和走夜路。
  • 《張震講故事》首部曝概念預告
    時光網訊 《張震講故事》系列大電影的第一部《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將於暑期檔7月3日上映,近日影片發布首支概念預告片,以驚悚聲效為鋪墊,復古收音機作線索,邀請觀眾走進影院聽鬼故事。  在《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發布的首款概念預告片中,並沒有呈現明確的故事,甚至連主角的身影都無處可尋,但始終貫穿著恐怖驚悚的音效,伴隨有老式收音機詭異陰森的沙沙聲,時而還傳出尖叫。隨著鏡頭視角的延展,很多充滿恐怖隱喻的畫面如緊鎖的窗戶、斷線的風箏、破碎割裂的面孔、衰敗的城牆、搖曳的人影及人體殘肢等逐一出現,最終都被收進一臺血跡斑駁的復古收音機裡。
  • 《張震講故事之三更夜》八月新出,三個故事窺探人內心的「鬼」
    (文/娛的個人觀原創,歡迎轉載分享)《張震講故事》可以說是經典的「鬼」故事系列,從97年推出的廣播節目開始被大熟知。故事內容精彩不說,往往聽眾正在疑惑劇情的時候突然高響的背景音樂嚇得人一身冷汗,直到許多年後的今天提到《張震講故事》都會莫名的背後發涼。近幾年,張震講故事系列陸續被搬上螢屏,我們也能更直觀的去了解這些故事背後的真實含義。
  • 《張震講故事》7月3日上映 講鬼故事成校園風潮
    《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海報    1905電影網訊 今年6月,一直傳言被自己的鬼故事嚇死的張震,被任泉成功「復活」,在張震復活的同時,幾萬大學生也變身「張震」講起了校園靈異事件。近日,在電影《張震講故事》發起的校園靈異事件大賽中,有20所大學獲勝,由此可見該IP的影響力。    校園記憶驚悚電影《張震講故事》系列大電影近期發起了「講大學靈異事件,贏取3000元助學金」的校園活動。包括北京理工大學在內的20所高校成為最會講靈異事件的高校。
  • 張震講故事之三更夜,與那些妖豔的國產鬼片有啥不一樣?
    刷到網絡電影《張震講故事之三更夜》,先是一愣,原來張震的恐怖故事,都已經影視劇化了,後是一驚,打著「張震講故事」頭銜的作品,最高的才4.5分。是當年的恐怖故事不精彩、不嚇人嗎?還是除了故意唬人和打擦邊球之外啥都不會的國產恐怖片專業戶們,把這個招牌也給毀了呢?
  • 張震講故事中白色的雪花點故事裡有一位被所有聽眾忽略的角色
    張震講故事曾經在各個學校宿舍風靡一時,那會兒沒有MP3所以都是用磁帶聽。特別是很多人聽的都是盜版的磁帶,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欠張震一部正版CD的錢。可事情畢竟有兩面性,盜版猖獗但是也在學生圈中捧紅了張震,所以張震本人是否該感謝盜版發行者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有聲恐怖故事大師」張震推小說《我沒被嚇死》
    這是一篇精彩的驚悚、懸疑故事,線索圍繞著莘江市連續發生的幾起命案展開,莘江音樂學院聲樂系副主任周雨樓QQ裡僅有的三個女性網友先後在他的情感世界中現身:一個恬靜如港灣,卻為他變得殘忍冷酷得令人陌生;一個早聞其名並崇拜著他,卻為了自救而無奈地為他設計了圈套;一個曾被感情所傷,在掌控了他驚人的秘密之後對他展開致命威脅……  有著「有聲恐怖故事大師」美稱的張震自1997年3月在遼寧電臺推出「張震講故事
  • 講鬼故事的張震加盟天天向上,王一博會不會在牆角落瑟瑟發抖呢!
    《天天向上》每期節目的主題都非常鮮明,貼合生活又有看點,備受粉絲喜歡,近日講故事的張震助陣天天電臺,讓粉絲是又驚又喜,畢竟張震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他的鬼故事,此次來到節目,相信肯定會有些小段子流出吧,對於怕黑怕鬼又怕蟲的王一博來說就很煎熬了,王甜甜你還能hold住嗎?
  • 講鬼故事的張震,與他所經歷的時代
    只是這一切,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東北人所有的專屬記憶。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張震和《張震講故事》存在著某種脫節,他們知道後者,但對應不上那個人。張震是誰?他後來去哪兒了?他還活著嗎?那些繼續傳播的故事本身提供不了答案,伴隨著撲朔迷離的死亡傳言,講故事的人成了一個謎。
  • 楚泠評張震講故事之倒數第二排第三個位置
    各位張震講故事的愛好者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上一次我們講了我要打車的內容,特別是我也提到了張震講故事裡面多半是無鬼的恐怖故事,但是有鬼的故事我們可以稱之為鬼故事。同時鬼也是分等級的,有有名有姓的比如吳婉瑩、石蘭等,也有無名無姓的比如我要打車裡面直接用老太太這個稱謂整場敘述。
  • 遼寧的錦州燒烤,為啥能笑傲東北三省?
    遼寧的錦州燒烤,為啥能笑傲東北三省若論東北三省燒烤江湖的佼佼者,錦州、丹東、延吉互不相讓。但是!請注意但是!偏偏錦州燒烤總能脫穎而出,這是為啥?遼 寧錦 州1980年代末,下崗潮席捲全國,作為中國地圖大公雞的雞頭,東北三省首當其衝。
  • 東北三省,誰「最東北」?
    中國人擅長以地理方位劃分人群——西北人、江南人、中原人、嶺南人……然而,論地理單元之完整、文化標籤之鮮明、集體意識之強烈,誰也比不過身處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東北人 ▼(東北地形圖。東北地區除了東三省,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四盟、市。本文描述範圍主要為黑、吉、遼三省。
  • 特別講述:尋訪都市裡的鬼故事(組圖)
    正如周作人在其《鬼的生長》一文中所言:「我不信人死為鬼,卻相信鬼後有人。」即使是當代中國,鬼文化依舊是各種社會現實和眾生心態的顯影劑。  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神鬼問題在大陸確實不再是顯性文化現象,但是在民間層面,它的生命力卻依舊不容忽略和漠視。  1990年代,瀋陽一家電臺推出一檔《張震講故事》,講的基本都是現代鬼故事。
  • 振興東北!東北三省行政區大調整規劃構想
    振興東北!東北三省行政區大調整規劃構想 東北三省現在的經濟是越來越糟了,2019年遼寧的GOP增速為-1.6%,吉林的GOP增速為-22.21,黑龍江的GOP增速為-16.88,東北三省的GOP平均增速為-13.56。
  • 東北唯一不說東北話的城市,不是省會卻是東北三省較有錢的城市
    說到東北人,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體會,豪爽的性格,豪飲的酒量,最有辨識度的便是那一口濃濃的東北話了,可是東北三省也有地方是不說東北話的,這個地方就是大連,大連別稱濱城,是遼寧省副省級市,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大連是一個新一線城市,也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貿易,港口,工業,旅遊城市,相比哈爾濱瀋陽長春
  • 不像《小白船》,東北這聲兒絕對不毀童年
    東北人這不安分的文藝心,哪裡捨得讓評書難過!你就說吧,東北人講故事得勁兒嗎?東北人從前貓冬時練出來的嘴皮功夫、天寒地凍裡懟大鬍子土匪的本事兒可不就從這嘴上出,講故事滿分的技能是得天獨厚的。這評書屬於口頭語言藝術,講故事可是精髓。
  • 為什麼東北人老是中邪,廣東人老是見鬼?
    在移民城市的餐桌上,大江南北的黃段子和鬼故事匯聚一堂。然而天下黃腔一般汙,唯有鬼故事來解膩。黃段子講的時候膨脹,但只會越講越小,再精彩也不過是一張床上的事。相比之下,鬼故事才是真的wild。當今中國,最會講鬼故事的一個是東北人,另一個則是廣東人。東北人憑著會說普通話的先天優勢和小品二人轉的藝術修養,講起故事來眉飛色舞,舞臺效果極佳。廣東人走到哪兒,手上的佛珠都散發著宗教聖地的光芒,講鬼故事不動聲色,身後是積累了30年的港產鬼片。講故事的技巧不分高下,內容卻大有不同。一方水土不只養一方人,也養了一方「鬼」。
  • 《天天向上》要講鬼故事?粉絲為王一博預訂中央5套,膽小者勿聽
    根據官博透露,這回節目組特意請來了電臺主持人張震老師來給大家進故事,可是這位張震老師,不是講「鬼故事」出名的嗎?難道《天天向上》要講鬼故事了?一想到這個可能,粉絲們立刻喊話為王一博預訂中央5套,膽子不大的王寶寶今晚還能睡好覺嗎?10月23日下午,《天天向上》官博更新了一則正在彩排的新鮮花絮視頻,提前劇透,讓粉絲們大飽眼福!
  • 東北三省入選「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高校及專業,都是硬核!
    東北三省,大學基礎比較紮實,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有不少,哈工大、哈工程、吉大、大理、東北大學、東北師大、東北林大、東北農大、東財、遼大、大外等都非常有實力。近年來,國家投資開發力度減弱,加上地理位置,東北三省經濟實力和發展態勢,直線下降的趨勢很明顯。
  • 鬼故事不是鬼故事,而是「鬼故事」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講的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古德曼教授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他對於靈異現象很有研究,卻從來不信。但是某一天,三個病人對於他的理念產生了懷疑。古德曼教授要維護自己的學術研究,因此,他逐一拜訪這三位,試圖找到答案。但是,當他拜訪完成後,卻陷入到了更深的恐懼當中。